昨天看《脱口秀大赛5》杨波的表演,
他说,
近两年,很多人考公务员我有个Rapper朋友都在考
我说,呦,你怎么奋发图强他说,唉,因为我有个山东丈母娘他考上了,工作是给领导写稿
现在他们开会,已经有flow了领导座位上写着,aka王科长
现场掌声阵阵,欢笑声阵阵。我不知道杨波这段的素材是哪里来的,是身边的故事?还是网上听到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头些日子看到的一个故事,故事的来源其实是姜昆的一个采访,叫做《姜昆:误解的总和》。关于姜昆的故事,今天我不想聊。就聊聊这篇文章提到的一个Rapper吧。
这个Rapper叫做郝雨,当年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生。
03年大三的时候,他创作了一个作品叫做《大学生自习室》,如下
现在听起来也许觉得简单,但是那时候,国人对Rap还没啥普遍的了解,这可以算作是最早的成名的一个Rap作品了。那个时代互联网也没现在这么普及,但是这个作品很快就火遍大江南北了。我其实一直都没有听全过这首歌,但是在很多地方都听到过,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我是好不容易跋山涉水啊,翻山越岭啊,来到一个桃源深处”。
这位Rapper元老现在是继续在做说唱么?其实并没有。他也没参加各种中国有说唱之类的节目。他成了一位公务员。故事还蛮好玩。
03年年末,姜昆就找到了郝雨。这是在姜昆创作的迷茫期,他希望加入新的东西,比如Rap来给他的相声带来新的面貌。他和郝雨合作一个作品,但是没有冲击春晚成功。
事后,姜昆鼓励郝雨,“如果我感兴趣,可以报考他的研究生,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一下东西方说唱艺术的差异。“
后来郝雨顺利考取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放弃原有的专业,成为姜昆的第二个学生。
再后来,郝雨考取了中国曲协的工作。
人物那篇姜昆的采访稿里面说,
“在进入曲协前,郝雨想象的是他将投入艺术的海洋,但身在其中才知道那不过是浪漫化的想象:事务性工作填满了他的时间。作为文联下属的十几个协会之一,曲协总共20多个员工,活动多,人少。有的人组织2年一次评奖,下级协会层层向上报送。有的人负责带艺术家到基层去采风、演出。郝雨则「老是三天两头写稿、写材料」。作为机构里的年轻人,他理解德云社被大众喜欢的原因,「鲜活,说着人们当下熟悉的东西」。他也感到,很多曲艺内容传播艰难,缺少对大众的吸引力。”
对很多现在60-70岁的父母辈的人来说,孩子在私营企业工作和自己创业都不算正经工作。
我在上海和同样一个创业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就发现我们虽然年龄差了几岁,一个生长在天津一个生长在上海,但是共通的是,我们的父母虽然看着我们在创业,收入也还不错。但是他们总觉得,你们什么时候找个正经工作啊。在他们眼里,只有大国企和政府部门工作才是正经工作,才是旱涝保收的。
最近这几年的疫情可能放大了这一点。
很多人因为长期的封控无法去上班,丢掉了工作。很多人创业开小店,因为疫情没有生意,但是房租却一分不少交,坚持几年下来直接赔掉了全部家常。体制内的,国企的员工被封控复工早,或者干脆就不受限制可以继续上班。最好的可能是一些大国企政府退休的老年人,本来也不需要出门工作,退休金旱涝保收,唯一的不便就是遛弯儿的区域变小了。
我可以理解任何人为了个人幸福而在当年改开的时候选择下海,也能理解在当下的环境下,很多人想躲进体制内取暖。个人应该有权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不过我觉得一窝蜂的进体制,也不是没有危机,历史上,体制内人浮于事的时候,其实国家的经济都会变得更艰难。毕竟体制外才是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体制内的都是社会财富带来的税收养活的。交税的少了,吃税务饭的人多了,经济就很难保持活力。
历史上,在体制内的人数总是先扩张,然后经济无以为继再收缩,那时候就会产生大量的体制内失业,或者按照我们之前发明的那个词,叫做下岗。
在我看来,还是自己自食其力,自己努力,靠本事吃饭,最心安。
如果有一天我写文章做视频,写代码都不能挣钱了,我也去拜个早点摊去,怎么都能养活自己。
参考资料:
郝雨百度百科页面: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D%E9%9B%A8/10752195
姜昆:无解的总和
https://i.ifeng.com/c/8HzCgfC38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