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卫生巾这样的生活必需品都存在安全隐患
我相信大家对最近的新闻都有所耳闻。前些日子刚出现的报道中显示,国内许多卫生巾品牌在质量上存在各种问题,包括原料、尺寸以及安全标准等。这实在有点匪夷所思,因为卫生巾并不是一个完全廉价或低端的产品。虽然市场上既有便宜的款式,也有价格较高的高端产品,但如果很多产品都出现质量问题,这就非常夸张了。
我跟人聊天时,有人提到这个新闻。有个男的就说:“我又不是女人,卫生巾的事我也不懂,也不太关心。”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听到就狠狠批评了他,作为男性,可能难以真正理解女性对卫生巾这种必需品的需求和感受。但是人应该有同理心。
男人也有自己的需求,也需要吃饭,卫生巾问题躲过去了,食品安全可以躲过去么?
前段时间,油罐车混装食用油和工业油的新闻,刚刚平息。
不断的,各类食品安全隐患的新闻都会进入我们的视野。自助餐里可能被下药,防止你多吃。某饭馆里则提前下药,防止客人闹肚子。
还有各种来路不明、味道古怪却便宜的肉类,这些都不是什么新鲜事。还有多年前就引发热议的地沟油。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又在另一类新闻里听到另一个极端:
我们已经造出了几艘航母、我们的航母又有技术突破,我们的某种战斗机在珠海航展上大放异彩。我们还被称为世界工厂,全球随处可见“中国制造”,虽然贸易战不断,但我们的出口和贸易顺差却又创新高。
这些新闻拼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图景。
二、如何理解矛盾的信息
我一直试图理解这个世界。老实说,这几年我收到的信息五花八门,有时也很迷茫,需要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会同时发生在同一个国家?
一方面,我们有很多棘手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我们又能在贵州、云南的大山间建造世界级的大桥,在港珠澳间架起宏伟的跨海大桥。一边我们可能吃到有问题的肉,另一方面我们的城市地铁网络不断扩张,让出行更加便捷。这些信息中充满矛盾:疫情后中国经济到底是向好还是向坏?有的人发现有的商场门可罗雀、半废弃状态;可在另一些地方,周末餐厅依然座无虚席。
这让人困惑:经济究竟是蒸蒸日上还是衰落?我做这个视频部分原因是因为最近卫生巾、食品安全问题集中爆发,促使我开始反思这些现象。我也开始反思我们的基建、世界工厂地位和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以及大量出口到国外的产品。尽管中美在打贸易战,但外国人仍大批量地使用中国产品。这背后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这些矛盾背后的核心何在?
经过反复思考,我得出了两个比较大的结论。
三、分配结构是内需不足的根源
第一个结论是:我们的分配结构存在严重问题。这是有数据支撑的,绝非空穴来风。国家的GDP是由人民创造的,但GDP在劳动者与消费者、建设与管理之间究竟如何分配?这个比例直接影响到每个人。
当分配失衡,人们拿到手中的钱少,消费就不足。内需不足的根源往往不是老百姓“不想消费”,而是“没能力消费”。人的消费欲望是无止境的,但若收入低、生活压力大,就只能选择更廉价更低质的产品。当社会分配更多地倾向基建、军事、政府管理,而不是人民的收入与福利,老百姓自然无法支撑起更高层次的消费。
举例来说,如果你的工资只有3000元,那么日常消费必然捉襟见肘。不管政府投资了多少基建项目,如果普通人手里没有足够的钱,他们就只能去购买便宜的食品、便宜的生活用品,自然也无法对这些产品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从经济刺激政策来看看分配问题就更直观。一些国家在危机时发放消费券,直接给老百姓钱,促进内需。而在中国,过去的做法往往是投入基建,如“四万亿”计划把钱投进房地产,结果形成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分配的导向决定了民众的处境,也决定了他们无法轻松升级消费水平。这就是导致许多劣质产品仍有市场的深层原因。
四、监管缺失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第二个结论是监管缺失。谈到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我们总会提及监管不力。可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监管问题本质上也是“钱”的问题。如果政府把大量税收投入到昂贵的航母、基建、补贴特定产业,而没有为食品安全部门提供足够的检测设备、人员编制和技术培训,那么监管自然难以落实。
同理,如果没有充足的预算来提高市场抽检频率、引入更先进的检测仪器或雇佣更多合格监管人员,食品和日用品质量很难上去。假设政府清廉无比,但资源有限,无法在所有领域都做到面面俱到。当资源向特定产业倾斜时,其他环节就可能乏人问津。
腐败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监管难题。如果一个社会允许某些不当行为存在,又不投入足够资源来反腐和公开监管信息,那再多的口号和处罚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善食品、日用品的安全现状。
总而言之,监管不到位、品质下降都是钱的问题:钱被花在什么地方?是先进的检测仪器和监管体系,还是宏大的基建和军事项目?是教育与医疗的改善,还是给予大型企业补贴?分配方式的倾斜与失衡,使得本该用来保障民生的资源无法真正落地,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五、消费降级与社会结构性问题
当普通人手里的钱有限,就只能选择更便宜但质量难以保证的产品。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竞争愈发激烈,就会不断有厂家降低成本,甚至造出伪劣产品。劣质卫生巾和不安全食品就这样进入市场。这些都是消费降级的体现——当内需不足、分配不均、监管不力、腐败难除,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就下沉了。
回想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人连卫生巾都难得一用,食物供应也并不丰富。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有更多选择,但若分配不公、监管欠缺、福利不足,消费者仍被迫在较低质量的消费水平中徘徊。哪怕有些领域欣欣向荣,比如电动车产业的崛起和高铁、地铁网络的发展,但民生安全与品质却未同步提升。
在此背景下,人们自然会困惑:中国到底是向好还是向坏?不论是经济增速还是消费结构,都呈现出某种矛盾状态。只有当分配更加合理,人民实际得到的收入与社会福利提高,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消费升级和品质提升,让基础生活用品的安全和质量得到真正改善。
“基建狂魔,世界工厂,为什么食品安全和卫生巾、日用品的质量都做不好?”上的2条回复
同理,产能过剩并不是说生产力过于发达,而是生产资源和能力的配置错误,没有用在最有需求的领域。
兩個原因都不是根源。第一原因,忽略了消費者的智慧,再窮,也不會買發霉的衛生紙來用,而是因為信息不暢、犯罪成本不高。一個受害者本來已經足够可以揭露不良商家的訊息,但這訊息不見了,沒能通知再他顧客,防止擴散。如果在香港,早就報案,網絡通傳,TVB報導,衛生署跟進,商家關門了。由於犯案成本過高,因而低劣產品較少(不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