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86岁的告别:琼瑶、金庸与那个特殊时代的文艺复兴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刚刚去世的琼瑶阿姨。我叫她“阿姨”问题不大,因为她跟我父辈年龄也差不多。

琼瑶阿姨在中国大陆火起来的时候,我还很小。当时我看得最多的是金庸、古龙、梁羽生这些武侠小说,对言情小说接触并不多。现在回想起来,也许那时候看点言情小说,对了解女性心理、跟女同学聊天、甚至找女朋友,多少会有些帮助,但那时我确实没有这个念头。

那我跟琼瑶阿姨的作品之间的真正“交集”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还珠格格》。

赵薇她们主演的那几部我基本都看完了,但后面黄奕版的我就没看。

除此之外,我对琼瑶作品的印象更多来自几首歌曲。《两个永恒》和《水云间》。这两首歌我特别喜欢。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些歌有点“老”了,但有兴趣的可以去听听看,真的是很好听。歌曲对应的电视剧我没看过,但对这两首歌的喜爱,算是我与琼瑶阿姨作品之间的微妙关联。

两个永恒,童孔

水云间,童孔

很多人对琼瑶有批评,我并不全然认同。最近有一些声音,从宗教或道德层面来讨论琼瑶的离世方式。比如有些人因为基督教的信仰,或佛教等宗教的教义,会很反对自杀这个行为。

我尊重每个人的宗教立场,但是这对别人没什么强制约束。我的信仰逻辑类似,“自了汉”的说法。你可以不喜欢自杀,但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你不自杀就好。别人选择自杀,这个决定和你无关。

琼瑶阿姨86岁了,经历了无数的事情。这么大年纪,自愿选择生命的终点,并不是完全无法接受的。我不觉得这是“早夭”,86岁已经是高寿了。按照中国传统,如果是自然死亡,那是“喜丧”。

在这种年纪,如果她觉得自己过得很累,不想再拖几年,选择自杀也没什么不能理解的。年轻人自杀让人痛心,因为他们还有大把未来。但人到了86岁,这样的选择又能怎么样呢?何况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就不容易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如果她愿意这么选择,我觉得没什么问题。

有时候,我带我妈去吃一些以前觉得太贵但好吃的东西,就是因为我意识到人老了味觉和食欲都会变差。在他们还能尝出美味时,让他们享受一下。不然以后想吃也未必有那个心情和身体状态。

人到八十多岁,生活质量不比年轻时,选择结束生命真的不必过分苛责。

再说说一些旧时的批评。过去二三十年前,就有人批评琼瑶的作品。

武侠小说有人叫它“成人童话”,那么言情小说何尝不是另一种“成人童话”呢?但是有些人喜欢武侠,却看不起看言情的人。这很奇怪。男性视角可能更爱武侠,不代表就该鄙视看言情的人。只是我年轻时更喜欢金庸、古龙,并不是说我长大后就不会喜欢言情。小时候也许看不进去,但这并不表示言情有什么不好。

重点在于,我想说的是:金庸、古龙、琼瑶这些作品在中国大陆流行的那个时代,其实是一种“文艺复兴”的开始。

经历过文革的文化荒漠后,人们突然接触到大量来自香港、台湾的武侠和言情小说,这对当时的文学市场来说是一场巨大冲击和丰富。在文革时期,文艺生活被高度限制,只有那么几个样板戏。

样板戏本身也许并不差,但就像一年365天只让你吃八样菜,再好吃也会腻。文革结束后,大量港台文学作品进入大陆,人们终于可以摆脱“文化荒漠”状态。金庸、古龙、琼瑶的到来,就像给干涸的土地注入了活水。

有些人当时受不了这种转变,觉得看惯了革命历史著作或严肃文学的人,会对突然涌来的武侠、言情感到不适,甚至以为是“资本主义文艺回潮”。但从更广的视角来看,他们的作品在当年填补了巨大的文化空白。

你也可能说,我很有文化,我看纳博科夫、看《变形记》、看村上春树、看莫言、看鲁迅,言情和武侠算什么高级文学?

但如果不那么高高在上地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人们对娱乐或浪漫的文艺需求是很自然的。金庸、古龙、琼瑶正是满足了这种需求,让大陆读者看到了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元的文学形式。

今天的文艺生活已经完全不同,选择极多。所以回望当年,人们也许会觉得金庸、古龙、琼瑶那时几乎“霸榜”了整个中国文化市场。其实那是因为之前大陆几乎一片荒漠,等到开放后,一下子迎来他们几十年积累的作品,自然轰动。

当年,琼瑶的电视剧、小说,还有金庸的武侠作品,都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演员和读者。很多大家现在耳熟能详的大明星、好演员,最初出名时都是通过这些作品打下基础。只不过我们现在回过头来,会将他们成名后的其他作品与早期经历混为一谈,忘了他们的起点是琼瑶或金庸的作品。

林青霞第一部作品就是琼瑶的《窗外》

再说,我觉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应该宽容一些。就像我自己做视频。写文章,有时会记错别人的名字,比如把“管晨晨”看成“管星辰”,那是我不够熟悉这位艺术体操选手,老眼昏花也有关系。但我不觉得这是什么大罪,我们对文艺创作、对文化产物、对个人的评价都该宽容一些。

举个例子,我读过很多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东西,但我也会在“七猫小说”这种APP上看一些爽文小说。虽然我也不会看特没营养的,但还是会挑一些稍微有趣、有结构的去读。这样也挺好的,它们满足我某方面的娱乐需求。

说回琼瑶阿姨,我虽然没有深入阅读她的小说,但我理解并感激她在特定历史阶段对文艺的贡献。那时候的两岸三地,还没有今天这么多文艺形式。琼瑶的出现确实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至于她作品中女性角色是不是独立、是不是有现代价值观,拿今天的标准去批判过去,难免“关公战秦琼”。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价值体系。

像琼瑶的小说里,有人说人物软弱,或价值观不够进步。但要知道那是几十年前的产物。当时的人们审美和诉求不一样。

就像亦舒的《喜宝》,最近几年被拍成了电影。

有人说是拜金主义、小三上位,但时代不同,你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完全套用在过去的文艺创作上。艺术作品描写多种人性,不一定总是“高大上”的价值观。对这种不同时代的作品,多点理解和包容没什么不好。

总的来说,我认为对琼瑶阿姨的离世,不必过分悲伤。86岁的人生已是高龄,她选择自己的归途,无论是自然离世还是自己主动结束,都有她的理由和自由。对她的作品,我们不必用当下价值观苛求。不管怎样,她的创作在当年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她的书不是课本,你读了她的言情,还可以去读更多元的作品。世界观的形成靠多元阅读,不是只看琼瑶就被“带坏”了。关键在于多接触,不要局限在一个作者或一种文风。

打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