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看历史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历史的发展进程往往是有决定性时刻的。

看小说,看历史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历史的发展进程往往是有决定性时刻的。
先说点好消息,我的书《技巧》要出版第二版了。第一版印刷了3万册,已经好多年了,应该是很多地方都没有货了,差不多算是卖光了。出版社总算没亏。现在比较好买的地方是多抓鱼,有各种品相的二手版本。
岔开话题聊两句多抓鱼,我见过其中一个合伙人,很年轻的一个妹子。精力充沛,思路敏捷,真是恨不得自己也是现代的年轻人,他们接受了比我们更好的教育,也有比我们更阳光的心态。产品也是极好的。我现在看到很多书,只要可以在多抓鱼买,我都在多抓鱼买,因为方便,而且往往可以打很大的折扣。有些已经绝版的书也可以买到。
出版社给了我一个方案,新增加了11篇文章,删掉了10多篇文章,结构做了很大的调整,分了四个部分,四个主题来重新组织内容。我很满意,不过可能要再等等彻底看完再给出版社反馈。如果不意外的话,也许半年到一年后,就可以面世了吧。
只新增了11篇文章,这说明在15年到22年这7年里,我没有生产出什么特别好的内容。更新也许有百篇,但是能看的也就是这寥寥数篇而已。
这跟我的人生状态其实也有关系,15年我的公司运行得还好。但是后来,公司就关闭了。没有了公司以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方向,加入过两家创业公司,但是曾经沧海,在别人的公司里面,觉得自己有真知灼见,但是却无力左右大局的感觉,可能只有创过业的人才有感觉。但是那个时候,我还是很积极地在准备存钱,准备出去。收入也颇为丰厚,还有公众号时不时的广告和打赏获得额外的收益。
然而在最后还是在18年,离开第二家公司后彻底陷入了低谷。
我沉寂了半年,生病了半年。
到了后来爬了出来,但是没彻底爬出去。
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意义。
其实,我本来在我最好的年纪。我的技术能力最高,知道的东西最多,也有创业阶段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也有很广泛的人脉,也脱离了年少的气盛和鲁莽。
然而问题都在意义,意义消失了。
很多事情我不在乎了,很多战役我觉得自己可以参与甚至决定胜负,但是我觉得那不是我的战役了。我没那么在乎了。
后来,我离开了上海,一方面是为去日本做准备,一方面是为了降低那一个月7800的,一年小10万的房租成本。这样哪怕我再沉沦,我的经济也不会出大问题。
确实没出问题。
但是心情不断地被这个世界打击。
继续找不到意义。
还有疫情,上海被隔离的2个月,我一方面庆幸自己已经逃离,可以相对自由的点外卖,拿快递,出去外食,不担心肚子。我一方面胆战心惊,觉得自己遇到相同的情况,可能熬不过3天就会跳楼。这彻底地击碎了我的心情。
我连出门遛弯都不去了……
虽然我其实可以出门,小区没有被封,甚至都可以出门旅游,但是我被自我限制了,封锁了,哪里也不想去,哪里也不敢去。
之前三个月更是如此,我连写文章、做视频、做3d打印的心情都没有了,每天像僵尸一样活着……摄取能量,等待天黑,睡觉,起床,再死循环,像极了18年那段最黑暗的日子……
这两天好多了,我开始调整饮食,开始思考怎么继续写文章,怎么做视频,怎么继续我的3d打印项目。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期待从今天到2023年年底,我可以经常地更新这个公众号,我的油管,我的抖音,我的3d打印项目。希望我自己可以回到一个积极的状态。
毕竟秋天到了,春天还远么?
你相信未来么?
1997年我高考成绩一般,于是可以选择的选项大致是天津一个比较差的大学,收底分数线,或者当时的西南石油。因为我父母是中海油的,所以,西南石油成了一个比较显然的选择。父母和单位里面的叔叔阿姨都觉得这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而我那时候,对离开家100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
到了西南石油才知道,所在地南充号称全国十大暴力城市,而我们学校在一个山沟里面。同学们跟我关系都不错,虽然我不修边幅,大学四年都没理胡子,长期长发垂肩,衣服经常一个星期也不洗。但是,我跟同学的交流也仅仅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我对计算机,编程,对写作,对阅读有很多爱好。在学校可以交流的人不多。于是,我在互联网来临到学校以后,就沉浸在里面了。那是一个互联网刚进入中国方兴未艾的时代,但是发展得也超级快。98年一开始的时候,学校里面还仅有几个老师和学生有上网账号。我就是跟着一个学长蹭到的网络,注册了自己最早的QQ号和邮箱。但是可能半年不到,网吧就在学校内外雨后春笋地发展起来了。到了后来,我在学校还得到了一间自己的办公室和最快的网络连接。
年轻的苦闷很多就沉浸在互联网里。我对计算机、编程、写作和阅读的热爱都在互联网里。那时候,我虽然人在南充的小山沟里面,但是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可以跟无数远在千里之外的人讨论技术和写作。我的初恋女友就是这么认识的,她在百里之外的重庆读书,我们一开始是从论坛上写东西互相认识的,然后就是无穷无尽的QQ聊天和煲电话粥。
后来,互联网一直是我生活的主阵地。
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天津的一家中日合资电子厂。同事们跟我关系都很好。但是我的爱好和研究方向跟他们可以交流的也很少。我还是经常在网上发文章、写东西,提问题、回答问题。
直到今天我的好友里面,还存在很多一次都没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但是互相认同,长期默默关注的人。也有很多人见过一两次,但是主要交流还是在网上。也有像高春晖这样的老前辈,以前我小时候,他很出名,我只是一个小透明。现在他路过我所在的城市,总会约我和一堆朋友一起吃饭,一起聊天。等等。
我从上海搬回到天津,滨海新区,到现在半年多了吧。其实我在线下见的人,也就是有数得不到10个人,中间有15年就见过的一些群友,youtube的观众和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程序员,最近他刚回了日本。不过之前,有一次,一个外卖员送外卖到我家的时候认出了我,他看过我一个抖音的视频。
所以,我经常在互联网上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当然与众不同的是,我很少是取得成功以后才会分享,我经常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分享。
比如我在刚刚开始学习这么用VC++的时候,就在网上发过帖子。然后被人奚落了很多,比如你的学校不行啊,你的基础不行啊,VC很难啊,等等。当然后来我在文曲星工作的时候,用VC完成的项目效果不错。我后来也做过浏览器插件Outlook插件等当时很少有人知道怎么玩的东西。
我在最早学习怎么iOS开发的时候也是如此。那时候国内还没有几个人会iOS开发。其实一开始就分享固然受到了很多质疑,但是也带来了好处。我发了个帖子,于是我的朋友霍炬知道我在开发iOS。于是当霍炬的朋友的朋友,有道词典当时的一个负责人,他们在整个有道找不到一个会做iOS开发的人的时候,通过霍炬找到了我。
但是,很多时候,也有很大的问题。我是一个容易被人影响的人。我是一个,收到别人的批评以后,哪怕知道他说的并无道理,也会感到难过的人。所以,我这多么年的抑郁情绪其实跟我喜欢在互联网上分享有很大的关系。我喜欢分享我的成就。我的体会,我的小经验。我开始做的小小的尝试。
但是,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我在互联网行业干了20年。不管是我学一个技术,还是我开一家公司,不管是我拿到投资,还是我关闭了一家公司。我都发在网上了。很多人因此认识了我,跟我成了朋友,跟我讨教跟我分享他们的经验。也有很多在互联网上的片段,成了很多人批评我诋毁我的资本。
但是,我还是选择open。我当然不会把所有自己的信息都放在网上。但是我还是想对这个世界展开怀抱。只要我觉得对其他人可能有一点点帮助的东西,我都乐意分享。
因为我只是简单的写出来,说出来,录个视频。就有机会确实的帮助到一些人,改变一些人的轨迹。这么多年下来在线下,线上说被我严重影响,甚至改变了人生选择的人很多。我也得到了非常丰厚的回报。很多人看我的文章,不管好坏都喜欢打赏,我去哪里旅游,都有长期关注我的人想请我吃饭。哪怕是出国玩都是。
30多岁的时候,我想学好英语。原因其实蛮简单。我喜欢边看美剧,边写代码,但是当时我的英语水平达不到,不看字幕无法看剧,但是盯着字幕就没办法写代码,虽然有两个屏幕,你的眼睛总盯着电视剧那个屏幕的底部。于是我就认真的逼自己去看没有字幕的美剧。由此开始,我发现几年以后,我的英语真的突破了。
于是我在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文章《我是怎么学英语的(四级没过如何突破听说读写)【老文回收】》。那篇文章最早写的时候,微信还没打赏系统,我只是在文尾放了一个二维码,就给我带来了4000多的打赏。我当时刚好在天津买了房子,这笔钱直接买了一个洗衣机和冰箱。
过了几年,在我开始做youtube频道的时候,我用这篇文章的精髓做了一期视频《再谈如何学习英语(为什么要建立以听力为主导的英语学习方式,以及如何轻松地突破英语听说读写)》。这个视频在youtube上给我带来了8000多的订阅,10多万的播放,以及几百美金的收入。
学好了英语以后,我出国旅游一直是用英语,不管是美国、新加坡、日本,我都是自由行,自己买票,自己点菜,各种自己闯,玩得不亦乐乎。
学好英语以后带来的种种好处,其实我一开始并没想到。我仅仅是想完成一个人生目标,以后,“看美剧再也不用字幕了”,这个小小的目标实现了,但是带来了无数的更多的好处。
其实我在刚开始这么学英语的时候,我也在网上分享过我准备怎么学英语。那时候收到的大多数都是批评和质疑。甚至有人说我在误人子弟,纸上谈兵,等等。
几年后,我写那篇带来打赏4000的文章的契机其实也是在一个论坛大家讨论该如何学英语的时候,我评论了几句,结果被很多人讥笑和质疑。我才在义愤下写了那篇文章的。
大概几个月前我买了台3d打印机,然后我选了选决定用blender来建模,我头两天的文章晒了我很多最近打印的小东西。我设计和打印这些小东西,然后晒出来以后,其实也听到了很多批评和质疑。
有人说,我们专业做3d打印的看到你们家用打印机打的东西简直像是玩具。
有人说,有了锤子一切都是钉子。很多人买了3d打印机就家里什么都用3d打印机打印。也不管合适不合适。
有人说,建模建的真粗糙。
打印打的真粗糙。
你这东西这么放容易掉下来,砸到孩子和花花草草怎么办?
等等,等等。
听到这些质疑声音,有时候也会影响我的情绪。其实发一个自己做的东西,不说想听到的都是称赞。至少这是有目的的,有方向的一种表达。说明我喜欢用blender建模,喜欢用3d打印做东西。如果你也喜欢,大家有机会一起交流经验技巧。而不是说,我做了XXX,你快来批评吧。
而且,很多时候,我发的东西,那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许做一个托架,可以做成某个经典的样子,人人都会觉得好看。但是我今天正好想试验怎么用建模一个特定形状,有时候,我在实验打印的零件的某个侧面很薄的时候,它的强度和受力是否还够。懂的人,可能留言的时候,马上就让你可以交流起来。他们可能看得出来,你想做什么,可以交流他们的经验或者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而更多的人只是觉得找到了一个去喷去质疑的点。
其实这在我学习编程,学习写作,学习英语,学习任何一个东西的过程中,都不断的遇到。还是那句话,他们在短期对我会有影响。而长期看来,那些牛逼的人不知道去哪里了,也许过的很好。但是我也过的很好,因为我最终没有搭理他们,没有被影响。我只是制定一个自己的目标。
编程我从12岁开始上手,一直到今天,写了31年代码。一开始就是个爱好,考大学的时候,都没敢报计算机专业(分数也不够),但是我干了20年程序员。
写作我从2002年开始写blog,写了20年。一开始也是爱好,没想过可以挣钱,不过从2015年开始给我挣了不少钱,也是我目前最大的收入来源。
认真自学英语从30多岁到现在也有10年了。给我带来了无数的好处。
benlder和3d打印才刚刚开始。
我才43岁,到60岁还有20年,到90还有50年,如果能坚持到90岁的话,还有无数的可以去学,可以学会,可以挣到钱,可以享受到乐趣的东西。
最近适逢A股牛市来临,我本来就盈利的股票,又涨了一波,我之前埋伏着等着反弹的股票也马上变成盈利了,我反而无所适从了,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我一向是一个很懒的人,上学的时候,觉得上课写作业太辛苦。老师们就说等你们上班了就好了。我就信了。于是我就开始天天盼着上班。
嗯,没错上班以后不用像上学起那么早了,也不用早自习了,但是其实也很累。还有办公室政治啊,还有加班啊,还有各种不顺心的时候。我就开始幻想可以财务自由,做一个彻底的废物。从2001年我毕业到今天,这个梦想梦想了20年。
4月13日,我写了一篇《世界末日还没来,机会总在危险里隐藏着》。为啥写这一篇呢,其实是总结疫情最严重的几个月,为啥我没有遭受危机,反而经济形式更稳定了。然后,后面一个月从4月中到5月的这些日子,我就很懈怠。我觉得压力最大的时候,我挣钱的速度提升了,存款增多了。我后面感觉压力下降了。结果这么一个月就没啥太大的进账,算上支出刚好打平而已。
我记不住任何纪念日,也不在乎任何日子,因为我不坐班,周一和周日对我来说区别不大。当然,你活在这个世界,你就会看到种种的信息,自然你就知道今天是520。520重要么?不重要。就跟214不重要一样。
昨天上午我在家里正在思考写点什么,我妈突然打电话来。我说我正忙着。她就问了我一堆家常。比如我最近吃的好不好,减肥减得如何,身体咋样,工作如何,存钱存的怎么样,最近忙不忙,会不会很累,等等。当然这也是八股了,每次打电话都会问这些事情。
我有一搭无一搭的回答者,心里想着一会儿还有一堆事情要做。然后她问我,你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么?
我想你生日不是明天啊,我爸生日也不是,我就说不知道。
她说是母亲节。
从2月3日从日本旅游回到上海,我就再也没出过门。我心里面充满了对病毒的恐惧。这一个多月以来,我离家最远的距离是去小区门口拿快递。即使是前些日子,上海降低的疫情防控等级,我们小区的外卖都可以送上楼了,我也没有一丝想出去的念头。
毕竟命是自己的,自己最珍惜。
这几天,发了最近我走出逆境的两篇文章(我曾在家窝了快1年,花光了积蓄欠了10万块钱,今天聊聊我们该怎么走出低谷)(别紧张,我过得还不错,四十不惑真来临了我内心一片平静),今天聊聊如果身边的大环境不好,我们该怎么办,是不是我们就直接混吃等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