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我爸从ICU出来了,转到了普通病房,但是还需要继续治疗

昨天医生联系我们,说可能今天要把他转出ICU。肺的问题可能还是很严重,但是从31号住进ICU到今天已经5天了,我爸一直神志清醒,没有恶化,但是也没有明显的快速好转。

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2023年我的新年目标

每年多少我都在谈新年目标,也许公开说了,也许没有公开写文章说,自己跟自己说了,或者跟朋友聊的时候,聊过。这些年,失败的其实更多,很多时候,一年到头一回顾,发现想做的事情,没有做成几件。就像2022年我的回顾一样,题目干脆就叫做乏善可陈

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2022年的最后一天,我爸白肺了,我把我爸送进了ICU

我今天把我父亲送进了ICU,我今天想聊聊这件事情。本来我是不太想聊这件事情,因为有一些personal的事情,比方说我的家人。我不是特别喜欢公开讲。但是某种程度上讲,我又觉得可能这个时代或者这个时刻是需要去记录的,也许对我自己有很大的意义。

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读书

达芬奇综合症,我的病有名字了

头两天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帖子

达芬奇综合症指的是,不停地想学新东西,做了很多新项目,但是实际完成的很少。更糟糕的是,你完全没有达芬奇的才华,却得了达芬奇的这种病。程序猿:别骂了,别骂了

我立刻发现,这就是我的问题。

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我阳了或者感冒了,发烧第二天,也许快好了

昨天早上我突然感觉到四肢冰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变得越来越严重。同时,我的额头也出现了高烧的症状。虽然我没有其他明显的不适感觉,但是我感觉有些昏沉。我决定坚持一下,希望症状能够好转。但是,到了下午,我发现我的症状并没有得到改善,于是我决定吃了一些布洛芬。这样,我的发烧症状才得以得到缓解。我整整睡了一天,希望睡眠能够帮助我康复。

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投资理财

我曾经在苹果设备上花的钱够买一辆宝马,为什么我现在三年才更新一次iPhone

我之前在我的油管频道做过一期视频,粗略的算了算,我大概从业18年(视频是19年做的),我挣了400多万,然后是怎么花光的故事。(想看这个视频的话,可以在油管搜索 tinyfool 400万。)

计算我的花销的时候,我大概算了下截止到当时,我花在Mac,iPhone,iPad上面的钱大概有24万左右。我估计这个计算还是保守的。

我大概是07年开始使用Mac笔记本,中间笔记本,iMac,Mac pro我都有。我甚至有祖传的苹果27吋显示器,后来那个产品一度停产了很久成为孤品。

Apple TV我都买了好几个,iPhone最早几年我是年年都换的。iPad我也买了很多版本,从第一代iPad到iPad mini,到iPad pro,等等。

买一辆便宜的宝马肯定是没问题了,当然也许细算算可能买一辆5系都问题不大。

但是,今天iPad发布更新,我并没有心动,不打算买新款。

一来是我的iPad pro虽然只是A12Z芯片的老版本,但是性能完全足够。二来是我的桌面一个笔记本,一个外接显示器。我很少有需要用到iPad pro的时候。我的算力足够了。虽然我很喜欢iPad这个系列,但是电脑随时随地在身旁的人,如我,需要iPad的时候并不多。

这些年iPhone我更新的也没那么快了。我上一个手机是iPhone X,我等到iPhone 12的时候才更新,更新的主要原因是我想买个大屏幕手机,另外想买个摄像头更好的手机。所以,我买了iPhone 12 pro max。但是iPhone13和14,我都坚定不准备升级。因为我目前的iPhone的性能也足够了。

另外一个在这种需求上佛系的原因是,确实每年都更新会觉得性能上,功能上的改进不够多,好像并不值得花那么多钱。

那些年,我更积极的创业和工作,收入也比现在要多得多,稳定的多,这两年,我确实比较低欲望。我在上篇写到,我觉得低欲望、躺平还是不好,我需要更积极的去努力。不过我觉得买东西上欲望稍微低一点蛮好。

如果我以前就执行电脑、手机、iPad更新不那么快的策略,我至少可以省下一辆宝马的钱。

其实我现在在天津居住的这个房子的首付最早就是我自己公司给我发的一笔27万的奖金,加上我父母资助的几万块钱搞定的。

如果我更新电脑、手机、iPad不那么快的话,我差不多也可以再买一个房子。

当然,这仅仅是我以前大手大脚的一个侧面而已。

未来看来,暂时几年,我觉得三年更新一次iPhone还是可行的。毕竟换代没那么快,现在的算力也比较过剩。

另外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觉得现在没那么多想玩的App。我们在手机上的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那几个超级App上。

拿我为例,我最常使用的其实是这几个App:

抖音这么多我有点意外。Librelink是实时血糖仪的App,这个多不意外,我是不是点开这个app看看我的实时血糖。然后就是油管、微信和推特了。

简直没有啥新意,这就是今天的典型的手机用户,不像刚有App store那几年,我们疯狂的下载和测试各种App,各种小游戏。现在一切归于平淡。

只要这些超级App用着还可以,我们就没有太多更新手机的动力了。

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社会生活 读书

低欲望社会——我的低欲望生活以及反思

日本著名作家大前研一在2015年,曾经写了一本《低欲望社会》。

购买链接:https://u.jd.com/kdI8hSS

如果你有心的话,你会发现最近20年日本作家,日本社会的很多概念,不断地被输出到我国。宅、啃老、低欲望,等等概念都是从日本输出过来的。一方面的原因是日本的动漫、电视剧产业非常兴盛,有大量的娱乐内容被大陆的年轻人喜闻乐见。

另外一个方面,你认真的思考会发现,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有很大的亲缘性,都被叫做东亚儒家文化圈。而日本在某些方面比中国的古风还盛一些。同时日本经济起飞早于我们20年,在我们还沉浸在文革的癫狂之时,日本就已经开始复苏并走向发达。

而近20年在人口压力下,各种因素下,日本走下经济神坛后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思潮和现象。我们仔细观察的话,我们的发展跟日本也有非常大的相似之处。

在第7次人口普查之前,我就有文章和言论认为中国的人口增长将步日本的后尘。但是大多数人是不相信的,一方面很多人盲目自信于我们的制度优势,认为只要政府想抓人口一定可以上去。另外一个方面,很多人对真实的人口数据一直没有感觉。

而到了今天,大多数已经相信人口减少的大势是不可阻挡的。这时候,我们再去观察日本的现象就有了更多的信心和依据。

而低欲望社会,在中国其实也早就开始出现。

只不过我们叫的名字并不相同。我们叫做躺平,我们叫做佛系,我们叫做我们是最后一代。躺平是奋斗上的低欲望,佛系是消费上的低欲望,最后一代是繁殖上的低欲望。

原因是综合的,一方面日本在进入低欲望社会之前,社会发达程度已经达到一定标准。欧洲的情况也差不多,福利也达到了一定程度。很多人会发现,经济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了,一夜暴富的难度也很大,积极努力和吃福利生活差异并不大。

另外就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时候,泡沫最高点,很多人都追求不动产,追求投资,在经济衰落的过程中,有些不动产甚至变成了负资产,让很多人负债一生。这也让很多现在的年轻人不想追求房产。发达国家的租住同权也造成很多人对购买房产不积极。

人类在生存压力最大的时候,往往选择多生,以求最大限度的增大延续基因的概率,而在温饱满足后对生孩子并不积极,而对教育和养育投入更大的成本。现在甚至出现了教育和养育成本严重不合理的偏高,而实际结果却不见得尽如人意。

我自己本身就一个低欲望生活的例子。

在30-40岁之间,我大概进行了两次创业,业务好的时候,收入很高。也开始大手大脚的花销。后来我创业失败后,经历过一段非常消沉的时间,经济压力也很大。所以我就开始反思我到底需要什么。真正反思以后,我发现我虽然对生活有一些要求,但是要求并不高。

这些反思让我决定回天津居住,准备未来去日本

回到天津的1年多里,我又经历了几次严重的抑郁问题,有些是跟我自己的健康状态有关系,有些跟一时的情绪有关系,有些是被全国的防疫状况造成的。

总而言之,在这一年多里,我是非常躺平和低欲望的。

我没有去任何地方旅游,这是因为我很担心会被在旅游目的地隔离。但是我甚至很多时候,连小区和楼门都不出。一切物资都是外卖和快递。吃饭我也懒得做。

每天的生活就是躺平,早上起来选电视看,选视频看,然后吃瓜子,看电视,看视频,然后突然觉得是不是要做点什么的时候,已经晚上12点半了。困得不行去睡觉。每天周而复始。

钱花的倒是不多,除了外卖贵点,没啥别的开销。

但是进账更少,一些该要的应付帐款也懒得去催,反而是客户三天两头问我什么时候给他发票,好给我打钱。

其实,以我的能力这么浑浑噩噩的保持温饱非常不难。

这一年多,其实我也是这么渡过的,工作上躺平,有广告就接,有时候干脆懒得谈。文章没怎么写,视频也没这么做。佛系对待一切,吃啥都一样,随便外卖一个可以吃饱的就好,连续几天吃炒饭,可以,没问题。

最近这一个月,我开始漫漫的反思自己,开始慢慢的日更。

开始恢复到一个比较正常的状态。

昨天我跟一个朋友聊天,聊起他的近况和我的一些近况。他已经登陆日本几个月了,一切都进行得不错。

而我大概可能还需要1-2年的准备时间。聊起我去日本准备做的很多事情,等等。

这让我反思这一年的低欲望生活。

其实,如果我不想去日本的话,我在中国低欲望一辈子并不难,我随便一个月写几篇文章,写点代码就可以衣食无忧。但是,我想做的事情并不如此。我想去日本定居,想死在日本。

那么我仍旧需要一次性拿出一大笔钱,也需要至少几年在一个高度积极的状态下生活工作扩张业务,这样才能保证在日本拿到长期的身份。

这就是低欲望生活的问题。

如果我已经彻底没有了想法我当然可以低欲望生活。在我60-70岁的时候低欲望生活没有问题,但是今天还不行。

躺平一时爽,但是你并不知道,你未来有什么理想,有什么目标需要达成。今天躺平了不饿死,在现代社会并不难。但是当你需要一笔钱买房、买车、移民、生孩子、做一笔大的投资,等等,就很难了。

我还是要摆脱低欲望生活状态。

不是为了这个社会,是为了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和应对这些选择的准备。

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创业 读书

找出你生命中的决定性时刻

看小说,看历史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历史的发展进程往往是有决定性时刻的。

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无题

先说点好消息,我的书《技巧》要出版第二版了。第一版印刷了3万册,已经好多年了,应该是很多地方都没有货了,差不多算是卖光了。出版社总算没亏。现在比较好买的地方是多抓鱼,有各种品相的二手版本。

岔开话题聊两句多抓鱼,我见过其中一个合伙人,很年轻的一个妹子。精力充沛,思路敏捷,真是恨不得自己也是现代的年轻人,他们接受了比我们更好的教育,也有比我们更阳光的心态。产品也是极好的。我现在看到很多书,只要可以在多抓鱼买,我都在多抓鱼买,因为方便,而且往往可以打很大的折扣。有些已经绝版的书也可以买到。

出版社给了我一个方案,新增加了11篇文章,删掉了10多篇文章,结构做了很大的调整,分了四个部分,四个主题来重新组织内容。我很满意,不过可能要再等等彻底看完再给出版社反馈。如果不意外的话,也许半年到一年后,就可以面世了吧。

只新增了11篇文章,这说明在15年到22年这7年里,我没有生产出什么特别好的内容。更新也许有百篇,但是能看的也就是这寥寥数篇而已。

这跟我的人生状态其实也有关系,15年我的公司运行得还好。但是后来,公司就关闭了。没有了公司以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方向,加入过两家创业公司,但是曾经沧海,在别人的公司里面,觉得自己有真知灼见,但是却无力左右大局的感觉,可能只有创过业的人才有感觉。但是那个时候,我还是很积极地在准备存钱,准备出去。收入也颇为丰厚,还有公众号时不时的广告和打赏获得额外的收益。

然而在最后还是在18年,离开第二家公司后彻底陷入了低谷。

我沉寂了半年,生病了半年。

到了后来爬了出来,但是没彻底爬出去。

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意义。

其实,我本来在我最好的年纪。我的技术能力最高,知道的东西最多,也有创业阶段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也有很广泛的人脉,也脱离了年少的气盛和鲁莽。

然而问题都在意义,意义消失了。

很多事情我不在乎了,很多战役我觉得自己可以参与甚至决定胜负,但是我觉得那不是我的战役了。我没那么在乎了。

后来,我离开了上海,一方面是为去日本做准备,一方面是为了降低那一个月7800的,一年小10万的房租成本。这样哪怕我再沉沦,我的经济也不会出大问题。

确实没出问题。

但是心情不断地被这个世界打击。

继续找不到意义。

还有疫情,上海被隔离的2个月,我一方面庆幸自己已经逃离,可以相对自由的点外卖,拿快递,出去外食,不担心肚子。我一方面胆战心惊,觉得自己遇到相同的情况,可能熬不过3天就会跳楼。这彻底地击碎了我的心情。

我连出门遛弯都不去了……

虽然我其实可以出门,小区没有被封,甚至都可以出门旅游,但是我被自我限制了,封锁了,哪里也不想去,哪里也不敢去。

之前三个月更是如此,我连写文章、做视频、做3d打印的心情都没有了,每天像僵尸一样活着……摄取能量,等待天黑,睡觉,起床,再死循环,像极了18年那段最黑暗的日子……

这两天好多了,我开始调整饮食,开始思考怎么继续写文章,怎么做视频,怎么继续我的3d打印项目。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期待从今天到2023年年底,我可以经常地更新这个公众号,我的油管,我的抖音,我的3d打印项目。希望我自己可以回到一个积极的状态。

毕竟秋天到了,春天还远么?

你相信未来么?

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方法论

我是怎么在嘲笑和讥讽下学习和成长的

1997年我高考成绩一般,于是可以选择的选项大致是天津一个比较差的大学,收底分数线,或者当时的西南石油。因为我父母是中海油的,所以,西南石油成了一个比较显然的选择。父母和单位里面的叔叔阿姨都觉得这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而我那时候,对离开家100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

到了西南石油才知道,所在地南充号称全国十大暴力城市,而我们学校在一个山沟里面。同学们跟我关系都不错,虽然我不修边幅,大学四年都没理胡子,长期长发垂肩,衣服经常一个星期也不洗。但是,我跟同学的交流也仅仅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我对计算机,编程,对写作,对阅读有很多爱好。在学校可以交流的人不多。于是,我在互联网来临到学校以后,就沉浸在里面了。那是一个互联网刚进入中国方兴未艾的时代,但是发展得也超级快。98年一开始的时候,学校里面还仅有几个老师和学生有上网账号。我就是跟着一个学长蹭到的网络,注册了自己最早的QQ号和邮箱。但是可能半年不到,网吧就在学校内外雨后春笋地发展起来了。到了后来,我在学校还得到了一间自己的办公室和最快的网络连接。

年轻的苦闷很多就沉浸在互联网里。我对计算机、编程、写作和阅读的热爱都在互联网里。那时候,我虽然人在南充的小山沟里面,但是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可以跟无数远在千里之外的人讨论技术和写作。我的初恋女友就是这么认识的,她在百里之外的重庆读书,我们一开始是从论坛上写东西互相认识的,然后就是无穷无尽的QQ聊天和煲电话粥。

后来,互联网一直是我生活的主阵地。

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天津的一家中日合资电子厂。同事们跟我关系都很好。但是我的爱好和研究方向跟他们可以交流的也很少。我还是经常在网上发文章、写东西,提问题、回答问题。

直到今天我的好友里面,还存在很多一次都没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但是互相认同,长期默默关注的人。也有很多人见过一两次,但是主要交流还是在网上。也有像高春晖这样的老前辈,以前我小时候,他很出名,我只是一个小透明。现在他路过我所在的城市,总会约我和一堆朋友一起吃饭,一起聊天。等等。

我从上海搬回到天津,滨海新区,到现在半年多了吧。其实我在线下见的人,也就是有数得不到10个人,中间有15年就见过的一些群友,youtube的观众和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程序员,最近他刚回了日本。不过之前,有一次,一个外卖员送外卖到我家的时候认出了我,他看过我一个抖音的视频。

所以,我经常在互联网上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当然与众不同的是,我很少是取得成功以后才会分享,我经常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分享。

比如我在刚刚开始学习这么用VC++的时候,就在网上发过帖子。然后被人奚落了很多,比如你的学校不行啊,你的基础不行啊,VC很难啊,等等。当然后来我在文曲星工作的时候,用VC完成的项目效果不错。我后来也做过浏览器插件Outlook插件等当时很少有人知道怎么玩的东西。

我在最早学习怎么iOS开发的时候也是如此。那时候国内还没有几个人会iOS开发。其实一开始就分享固然受到了很多质疑,但是也带来了好处。我发了个帖子,于是我的朋友霍炬知道我在开发iOS。于是当霍炬的朋友的朋友,有道词典当时的一个负责人,他们在整个有道找不到一个会做iOS开发的人的时候,通过霍炬找到了我。

但是,很多时候,也有很大的问题。我是一个容易被人影响的人。我是一个,收到别人的批评以后,哪怕知道他说的并无道理,也会感到难过的人。所以,我这多么年的抑郁情绪其实跟我喜欢在互联网上分享有很大的关系。我喜欢分享我的成就。我的体会,我的小经验。我开始做的小小的尝试。

但是,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我在互联网行业干了20年。不管是我学一个技术,还是我开一家公司,不管是我拿到投资,还是我关闭了一家公司。我都发在网上了。很多人因此认识了我,跟我成了朋友,跟我讨教跟我分享他们的经验。也有很多在互联网上的片段,成了很多人批评我诋毁我的资本。

但是,我还是选择open。我当然不会把所有自己的信息都放在网上。但是我还是想对这个世界展开怀抱。只要我觉得对其他人可能有一点点帮助的东西,我都乐意分享。

因为我只是简单的写出来,说出来,录个视频。就有机会确实的帮助到一些人,改变一些人的轨迹。这么多年下来在线下,线上说被我严重影响,甚至改变了人生选择的人很多。我也得到了非常丰厚的回报。很多人看我的文章,不管好坏都喜欢打赏,我去哪里旅游,都有长期关注我的人想请我吃饭。哪怕是出国玩都是。

30多岁的时候,我想学好英语。原因其实蛮简单。我喜欢边看美剧,边写代码,但是当时我的英语水平达不到,不看字幕无法看剧,但是盯着字幕就没办法写代码,虽然有两个屏幕,你的眼睛总盯着电视剧那个屏幕的底部。于是我就认真的逼自己去看没有字幕的美剧。由此开始,我发现几年以后,我的英语真的突破了。

于是我在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文章《我是怎么学英语的(四级没过如何突破听说读写)【老文回收】》。那篇文章最早写的时候,微信还没打赏系统,我只是在文尾放了一个二维码,就给我带来了4000多的打赏。我当时刚好在天津买了房子,这笔钱直接买了一个洗衣机和冰箱。

过了几年,在我开始做youtube频道的时候,我用这篇文章的精髓做了一期视频《再谈如何学习英语(为什么要建立以听力为主导的英语学习方式,以及如何轻松地突破英语听说读写)》。这个视频在youtube上给我带来了8000多的订阅,10多万的播放,以及几百美金的收入。

学好了英语以后,我出国旅游一直是用英语,不管是美国、新加坡、日本,我都是自由行,自己买票,自己点菜,各种自己闯,玩得不亦乐乎。

学好英语以后带来的种种好处,其实我一开始并没想到。我仅仅是想完成一个人生目标,以后,“看美剧再也不用字幕了”,这个小小的目标实现了,但是带来了无数的更多的好处。

其实我在刚开始这么学英语的时候,我也在网上分享过我准备怎么学英语。那时候收到的大多数都是批评和质疑。甚至有人说我在误人子弟,纸上谈兵,等等。

几年后,我写那篇带来打赏4000的文章的契机其实也是在一个论坛大家讨论该如何学英语的时候,我评论了几句,结果被很多人讥笑和质疑。我才在义愤下写了那篇文章的。

大概几个月前我买了台3d打印机,然后我选了选决定用blender来建模,我头两天的文章晒了我很多最近打印的小东西。我设计和打印这些小东西,然后晒出来以后,其实也听到了很多批评和质疑。

有人说,我们专业做3d打印的看到你们家用打印机打的东西简直像是玩具。

有人说,有了锤子一切都是钉子。很多人买了3d打印机就家里什么都用3d打印机打印。也不管合适不合适。

有人说,建模建的真粗糙。

打印打的真粗糙。

你这东西这么放容易掉下来,砸到孩子和花花草草怎么办?

等等,等等。

听到这些质疑声音,有时候也会影响我的情绪。其实发一个自己做的东西,不说想听到的都是称赞。至少这是有目的的,有方向的一种表达。说明我喜欢用blender建模,喜欢用3d打印做东西。如果你也喜欢,大家有机会一起交流经验技巧。而不是说,我做了XXX,你快来批评吧。

而且,很多时候,我发的东西,那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许做一个托架,可以做成某个经典的样子,人人都会觉得好看。但是我今天正好想试验怎么用建模一个特定形状,有时候,我在实验打印的零件的某个侧面很薄的时候,它的强度和受力是否还够。懂的人,可能留言的时候,马上就让你可以交流起来。他们可能看得出来,你想做什么,可以交流他们的经验或者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而更多的人只是觉得找到了一个去喷去质疑的点。

其实这在我学习编程,学习写作,学习英语,学习任何一个东西的过程中,都不断的遇到。还是那句话,他们在短期对我会有影响。而长期看来,那些牛逼的人不知道去哪里了,也许过的很好。但是我也过的很好,因为我最终没有搭理他们,没有被影响。我只是制定一个自己的目标。

编程我从12岁开始上手,一直到今天,写了31年代码。一开始就是个爱好,考大学的时候,都没敢报计算机专业(分数也不够),但是我干了20年程序员。

写作我从2002年开始写blog,写了20年。一开始也是爱好,没想过可以挣钱,不过从2015年开始给我挣了不少钱,也是我目前最大的收入来源。

认真自学英语从30多岁到现在也有10年了。给我带来了无数的好处。

benlder和3d打印才刚刚开始。

我才43岁,到60岁还有20年,到90还有50年,如果能坚持到90岁的话,还有无数的可以去学,可以学会,可以挣到钱,可以享受到乐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