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日是我和几个好朋友固定聚会的日子,这次到的三个兄弟,都曾经跟我共事过。他们三个人一个人30岁,一个人36,一个人39,正好是年龄阶梯增长的三代程序员。
我们酒足饭饱以后,找了了一个茶馆聊天,然后就目前热门的996问题,我采访了他们三个,这三种年龄对996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也问了他们对30,35,40年龄危机的看法,以及应对手段。
这个周日是我和几个好朋友固定聚会的日子,这次到的三个兄弟,都曾经跟我共事过。他们三个人一个人30岁,一个人36,一个人39,正好是年龄阶梯增长的三代程序员。
我们酒足饭饱以后,找了了一个茶馆聊天,然后就目前热门的996问题,我采访了他们三个,这三种年龄对996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也问了他们对30,35,40年龄危机的看法,以及应对手段。
996是在中国一句流行的缩写,意思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在IT行业,996是一种流行的工作方式。据说最早来自阿里集团的一些子公司和部门。现在在整个互联网行业,也算是某种流行。其实996是直接违反劳动法的,也有人说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之所以可以大发展就是因为996。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英文版阅读难度 中下级 (英语四级读者,不需要大量查字典即可阅读)
高春辉曾经是一个比雷军、马化腾、马云,都响亮的名字,在国内刚刚有互联网的时候,中国网民最常去的两个下载站,一个来自于华军,一个来自于高春辉。林军写高春辉的文章的题目叫做《我认识的中国第一网民高春辉》。后来机缘巧合,因为笑来的关系,我也见过华军,非常淳朴的一个人。
在Mac的第一代,苹果就在Mac电脑里面加上了机器发声的功能,使用起来有很方便,所以你只要有Mac,等于有了一个发音还不错的英语老师随时随地在你身旁。(当然现在Windows估计也有类似的功能,但是我很多年不用了,就不聊了)
我经常在微博和微信上面吹牛自己的英语水平,比如我会告诉大家我看美剧、美国脱口秀、电影都是不看字幕的,比如我目前的阅读是以英文书为主的,比如我讲过我在苹果店用英语帮助一个老外解决他的Mac遇到的技术问题,我还讲过我曾经在上海的一个外国人占半数以上的技术聚会里面用全英文做过技术演讲。
我一直喜欢跟优秀的人来往,和非常优秀的人工作,因为我是一个非常懒惰的人,而我知道跟非常优秀的人工作的时候心情可以非常愉快。
优秀人才的特征:极强的学习能力必不可少
题图是我大学时代最爱玩的一个游戏,法老王-埃及艳后,这是一个以古代文明为背景的城市建设游戏。最近又捡起来玩了玩,还是那个味儿,倍爽。
上次有人说,听说tinyfool看到AlphaGo火了,马上去赶时髦学机器学习,把我弄的哭笑不得。我给大家介绍下,我从业10多年是怎么赶时髦的吧。
98年,第一次上网,也是第一次看到Google,那时候简直觉得Google就是天下第一的好东西。互联网是个无穷无尽的宝库。但是没有Google这把钥匙,你什么也不知道。
那时候,我就对搜索技术很感兴趣。一直在看各种技术文章,但是因为基础的问题,对各种文章的描述也不是很懂。01年,我根据一些自己的理解,写过一个原理性的单字倒排搜索引擎,那时候,我连怎么做好中文分词都不了解。05年,看文章知道了Lucene,但是一直没有机会用,也没上过手。
08年做技术咨询的时候,客户想上一套搜索,方案公司的报价是20万。客户询问我们有没有解决方案,我当时觉得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就跟霍炬商量好,我们试试看客户满意的话,未来还可以卖给别人。但是我们两个当时的技术路线思路不同,我看好Lucene,基于Java开发简便社区成熟,文档全面,刚刚还出了本Lucene in action,他看好Tokyo Cabinet作者用C++写的一个搜索内核。春节放假回家,我们各自写一套,因为大家技术路线不同,所以越好不吵不闹,看产品见真章。春节7天假后,我的更成熟一点,所以他的就放弃了。
马上交付客户,客户很满意,搜索流量暴增且每天都在持续增长,一个月不到,客户的竞争对手打电话要求买一套。
这套系统曾用于饭统、点评、六间房、FtChinese,等公司。单一服务器最大日搜索量2000万次。
01-02年,J2ME刚刚推出来的时候,我就很有热忱想在手机上写程序,但是受限于当时J2ME的设计思想,以及当时手机的机能,玩了玩,我觉得这不是我要的可以编程的手机。
其后到iOS之前,所有流行过的手机操作系统和开发环境我都碰过。我研究过J2ME在Nokia s40上的开发,研究过Symbian,研究过Android 1.0 SDK,那时候还没Android手机呢。
到了07年乔布斯宣布iPhone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我梦想的手机。但是那时候没有原生SDK,只有一个Web SDK,我第一时间就开始玩,后来失望的放弃了。过了1年以后,乔布斯发布了当时还叫iPhoneOS SDK的iOS SDK第一版。当天,我就发邮件给在美国读博士的朋友徐宥,请他用他的信用卡帮我买了一个开发者账号。
有了开发者账号后,我自己开发的第一个App是运行在我在朋友公司年会抽奖,运气好,得到的iPod touch上的一个记账软件。这个软件大概开发了2个星期以后,网易有道的人辗转找到我,请我帮我开发有道词典iOS版。
后来,有道词典iOS版是我上线App Store的第一个App。
08-09年,我们做搜索创业的时候,我就开始自学机器学习。那时候,机器学习的理念还不是很流行,更多的说法还是人工智能。还是徐宥博士,他读完回国探亲的时候,因为他是相关专业的博士,所以他给我做了最早的启蒙。当时人工智能行业的现状,为什么从规则开始往概率转变。为什么现在流行的概念是机器学习,什么是监督学习和非监督学习,等等。
那时候开始对机器学习感兴趣的主因是,我们做搜索的时候,大量的看跟Google有关系的东西,当Google有了大量数据积累后,大量的使用机器学习去改善自己的搜索结果,寻找更好的组织信息的方式,等等。
我是国内当时最早翻译Google GFS、Mapreduce、Bigtable论文的人之一。Google公布这三篇论文后不久,Lucene的创造者Doug Cutting就领导创建了Hadoop社区,后来还创建了Mahout,这个当然后来不够火。但是我们的研究和对市场的分析都认可,我们的搜索服务未来和机器学习服务是非常相配的,所以,我当时花了很大精力在学习机器学习和研究怎么把他们搞成服务。我们可能也是做搜索服务的公司,最早给用户提供搜索数据分析服务,关键词提醒服务等等,这些都是从搜索服务延展到数据服务的例子。
后来,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们A轮融资失败以后,我们被经济形势吓到了,公司关门了。后来,我们几个先后去了盛大。而当时盛大对iOS方面的人也很缺乏,所以,我暂时就放下了机器学习。
那个时候,深度学习还没有兴起。大概是12年的一次imagenet的比赛上,深度学习的结果夺冠,然后各种比赛和论文都表现出深度学习的效果和便利性以后,才大行其道起来。
自学机器学习暂时放下以后,在我自己的网站,还让我当时的下属,在我的指导下,搭了一个贝叶斯的文章分类器做自动抓取,自动分类,放了很多年。最近,关了上一家公司,才又有时间和心思专心学了一段时间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当然,有动力去好好学,也是跟深度学习最近有了非常多可惜的进展有关。
不得不告诉大家的是,AlphaGo真的不算里面多重要的一个。当然AlphaGo有其非常大的价值,因为它是外界最容易理解的,也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就跟当年的深蓝一样,其实深蓝本身对这个世界的价值不大,但是深蓝引发了大家对机器智能的兴趣,激起很多相关的讨论和研究,这是它的价值。
本来写这篇文章也是一时好玩,算是解释解释为什么看上去你们总觉得我在赶时髦,而我其实没有。只是我之前很有兴趣的很多事情,慢慢的走到了历史的前台,成为了当时的时髦技术而已。
其实我觉得如果你有心去赶时髦的话,往往可能会错过风口,因为这个世界的风口一直在变。如果你坚持做一些你喜欢的东西,有时候,风口会自己撞过来。
题图是虹桥某饭店的门口,一只孤独但是尽忠职守的机器猫。
这个题目跟以往的鸡汤有点不同,是讲讲这个微信号本身的运营。原因是我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问题《微信公众号怎么加粉?》有点感触,所以写一写。
我先讲下Tiny4Voice这个号目前的成绩,4万6千多粉丝,没有任何转载内容,60多个录音,几十篇文章,单文章打赏记录是1万5千元,阅读量17万,涨粉的最快速度是一夜涨1万粉。
最近上海的天气热的开始发指,我已经不想出门吃东西了,因为走上几步就汗流浃背,上个星期,出门带6包纸巾,回家还有6包,这两天出门以后纸巾的消耗速度是一分钟一张,基本上上一张刚擦完,我的脸马上又湿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