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如何赚钱 社会生活 职场

普通人创业,往往是被割韭菜,特别是大学生刚毕业就创业的。创业为啥九死一生?

在我看来普通人创业都是被割韭菜,特别是大学生刚毕业就创业的。创业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为什么是九死一生?今天好好聊这个话题。

创业维艰

线下维艰

创业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我和霍炬在09年创业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搜索服务公司和技术咨询公司,我们当时服务了很多国内的中小型互联网公司。有一些是在某个领域能排到前三名的公司。

举个例子,当时最重要的两家餐饮的网站,大众点评网和饭统网都是我们的客户。饭统网当时在北方市场比较占优,大众点评网在南方市场,特别是上海市场占优。

当时我们跟饭统的技术部门关系很紧密。我们经常一块聊技术问题,帮他们分析一些数据,然后帮他们做搜索优化,做搜索的系统。所以。我们经常聊一些行业数据的东西,所以我大概能知道一点餐饮行业的事情。虽然我自己从来没有开过餐饮。

现在还记得一些数据,太久了有点模糊,不过大差不差吧。比方说,一条商业街上有100家餐饮企业,除了那种百年老店以外,一般的餐饮企业一年可能会倒闭掉其中的1/3。饭统网和点评网他们对这个数据非常敏感,饭馆的换手率很高,他们如果不及时登记,就会有人投诉按照他们的推荐去了一个饭馆,但是事实上不存在。

一般来说,一个初创的饭馆如果6个月发现自己不赚钱,可能就直接关门了。这种传统的创业比如餐饮企业,基本上看一个淡季一个旺季,就知道明年的收入大概是什么样的。

很多饭馆它选了一个地点,选了一个业态,比方说是火锅还是炒菜,选好了一个地点,如果做起来了那就做起来。如果做不起来,那么大概率明年也做不起来。这是一个在中国很常见的一个状态。

不过,这是很国情的,每个国家情况都不同。拿日本举例,日本之前在疫情期间,有一个新闻说,日本号称一年倒闭了几十家拉面店。据说这是日本史无前例的餐饮遭受的打击。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日本的餐饮企业非常稳定,换手率很低,有很多店,传承了几十年,上百年。很多换手的原因是创始人死了,无人接盘。

这当然其实有很多种的原因。

比如,就像最近几年奶茶概念开始火了以后,就到处漫山遍野在开奶茶店。那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开的时候一窝蜂很快,倒闭的时候自然也是一窝蜂也很快。还有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连锁店,开的时候,全国一年可以出几百家,到的时候,也可以一夜倒掉大半。

还有一个就是文艺青年的梦想,开个咖啡店,开个小旅店。很多开咖啡馆的人,他在开之前,完全没有创过业,没开过公司。一直都在企业里面打工,突然要追求梦想和远方就开了一家咖啡馆。但是怎么做生意,他们来可能一点都没想过。

线下的生意逻辑是地点、地点、还是地点。但是这是一个悖论。你想赚钱,你就希望租金低廉,租金低廉地点就不会好。

哪怕现在有了外卖,扩展了一些饭馆、咖啡馆的客源。但是,外卖App其实还是一个地点生意。现在基本上都不会直接让你排在前面,你想排在前面,你就需要买各种广告位,买各种推广。

怎么解决客源的问题,就已经把一些完全没有经验的创业者直接打败了。

互联网创业容易吗?

大家天天看着在新闻看到谁有多少钱,谁成了首富。互联网创业这些大佬,其实也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程序员都可以创业成功?

互联网进入中国的初期,很多互联网大佬都是程序员出身。新浪的创始人王志东是程序员,网易的创始人丁磊是程序员,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也是程序员,360的创始人周鸿祎也是程序员,还有好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还有雷军、求伯君的金山、卓越这些也都是程序员创业。

但是你从这个角度看,是不是我程序员就可以创业?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这么看就是幸存者偏差。

你看到了十个程序员创业成功的例子,但实际上还有几万个程序员创业失败的故事你没看到,几百万个创程序员他没有创业,不敢创业的故事你看不到。

大厂、高管高级技术人员就可以创业成功?

再比如滴滴,滴滴起来了以后。很多人就发现创始人程维以前是支付宝B2C事业部的副总经理,是一个高管。程维为什么可以成功?他在支付宝这样的大企业里头做过高管,他管过钱,他可能管过一些很大的团队,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但问题是这样的,类似的人都能成功吗?其实也很难,我见过很多从大企业出来的高管去创业失败的案例。

甚至有的时候包括从大企业出来的程序员创业,都会让我们觉得很挠头。这样的例子我见过很多,在大企业待久了,不知道怎么节约,不知道投入产出比,什么都要跟以前所在的老东家去比。每个人都是高手,那么怎么从零到一不明白。都是那种公司要是做起来以后,我啥都知道的高手,高手,高高手,但是怎么一开始做起来,对不起,不知道。脱离了大厂的架构,基础设施不知道怎么工作,手下没有十几二十个人不知道怎么工作。

当然大厂出来的也不是都不接地气。

有一段时间,只要你在大企业,国内一流的企业里头出来的高管或者是高级技术人员都很容易拿到投资。但这拨人也不是都能创业成功的,确实有一些成功了,确实有一些成功了。

学生创业?

再下来还有一类,饿了么代表的学生创业。

张旭豪是上海交大的硕士研究生,我印象中他们是还没有毕业就开始创业了,然后最后创业差不多的时候他们也毕业了。但饿了么,这样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基本上是中国的大学生创业的非常少见的成功案例。非常少见非常少见。

创业为什么那么难?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甚至都不谈成为京东、淘宝、微信有多难。

我们就说做一个生存还可以的小企业也不容易。

我之前做技术咨询,客户里面当然也有跨国大公司在国内的分公司。但是客户更多的是中小互联网企业,有一些已经脱颖而出了,有些现在已经倒闭,或着再也没有声音了。

中小互联网企业,他们要技术、没有技术、要人才,没有人才,要营销没有营销。他们往往是因为偶然因素,或者某个时机就起来了。

比如当时我们当年一个客户。创始人一男一女大企业出来的。据说当时他们做的还不错,做了一个相亲网站。

但是我们作为技术咨询进去,我们就发现他们的数据其实很差。

后来,我还看到一个啼笑皆非的事情。当时电视台有一个相亲节目,这两个创始人就以不认识的名义进去各自担任了男女嘉宾,最后还牵手成功。然后说他们牵手成功,以后准备一起创业去做一个相亲网站。

我没有特意去问他们,应该是给了电视台一笔钱,做宣传费,搞出来的策划案。在那个年代上电视去宣传网站的这种事情,其实并不罕见。

最早饭统网的数据就是这么起来的。一开始他们名不见经传。但是创始人跟北京电视台有些渊源,帮助策划了一个美食节目,和他们的网站联名。第一天上电视,然后第二天这个网站就挂了,因为流量翻了好几倍。然后他们的技术团队就搞不定了,最早我们就是帮助他们解决流量翻了好几倍以后,系统撑不住的问题,开始合作的。

当时我们还有个客户,也是性能问题,我们帮助他们做了整体的优化。过程中我了解了他们的一些数据。创始人是做营销出身,很相信广告,找到了一些媒体不断的投入广告。所以,上线没几天,每天就有10万的PV。

创始人还跟我沾沾自喜的聊过。我看了他们的数据,其实所有的流量都聚集在landing page,也就是投放广告的那个页面。没有任何人看到了这个页面去注册一下,或者点进去看任何更深入的内容。但是创始人没做过互联网听不懂这些,也不懂互联网的转换漏斗等等基础概念。过了几个月,我们停止合作后,他们撤掉了广告,流量就一落千丈,一点留存都没有。

你以为这是纯粹的初学者才犯的问题么?其实也不是。周鸿祎是互联网老江湖吧。他在做360电脑管家之前,做的叫做奇虎。奇虎当时独家买断了MSN启动屏幕的广告。给奇虎带来了非常稳定的流量和收入。但是当MSN改变战略,不再做这类广告以后,奇虎的流量就一落千丈了。

创始人有的时候他得是一个杂学,他可能不见得什么都懂,或者什么都精通。但他都得懂一点点,否则他经常容易有盲点。你如果在技术上有盲点,服务器可能天天挂。因为你找不到好的技术人员。找好的技术人员不是只是靠招聘启事贴出去就可以的。你如果没有好的技术管理者,你连招聘启事都不会写。来人面试你也不知道选择谁。合适的人来了,你也不知道怎么管理

营销方面、产品方面、运营方面都是这样。我们不能说老板要什么都会,都是专家。但是创业团队最好没有特别明显的短板。但是很多时候小企业往往处处是短板。

如果失败了,但是因为拿了投资,也没花多少自己的钱。那么也还算不错,最大的损失就是创业这几年的机会成本。但是有些创业几年就欠了很多钱。

罗永浩倒霉就倒霉,他最后签了个对赌协议。一般来说,能不签就不要签。但是当时他应该是缺钱,缺到了不签就彻底弄不到钱的地步了。当然他有本事,最后还可以还掉。有些人运气不好,能力也不够,这一辈子就彻底没办法翻身了。

传统制造业这方面其实更惨。最近几年,甚至10来年,竞争非常激烈,市场环境恶化。还有最近几年的疫情因素。很多传统制造业老板遇到了经营困难,产品卖不出去,或者没有订单。这就成了一个艰难选择,马上就关门遣散员工,那么未来万一复苏了,自己就没机会了。但是等着,厂房的租金、员工的工资每个月都是很大的开销。有不少传统制造业的老板就这样把自己多年挣下来的家产再一点点赔了进去,甚至成了老赖。

最近据说IAPM上面的餐饮层很多饭馆已经倒闭了,毕竟那边房租那么高,上海又不准堂食。据说在上海非常有名的查餐厅也要关门了。

大学生到底能不能创业?

在我看来我觉得是不行的,普通人也最好不要创业,如果你没在某个门类上非常擅长,但是同时你又能找到帮你补短板的人,最好不要创业,我觉得我在技术上已经很强了。

当年我和霍炬,我们俩人技术都很强。我们当时做咨询和搜索公司还是做得相当成功的。但是我自己创业做的APP公司其实就做得非常失败,原因就是因为有短板,在这种在这种2C的销售上,运营上有短板。

我能理解,这几年大学生就业的情况非常惨,有的大学生不得不去创业。

但是一个大学生如果完全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创业经验,突然就创业,非常容易失败。

如果你真的想干,首先第一个一定不要负债,一定不要负债创业。或者直接找父母要,你们给我100万,我要盘下一个店。这种事情最好不要干。

最好是用极低的成本去创业,比方说举个例子,你在家里写点代码能创业,做个App,就算不成功,最多在家里吃了半年闲饭。

很多人一想到创业就是我去开个咖啡馆,然后一问门口的咖啡馆,月租金5万,搞起来。然后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完全不知道雇一个人要多少钱,完全不知道搞起来了,成本是多少钱,买咖啡机多少钱,搞定稳定的咖啡豆的货源是多少钱,什么样的咖啡豆,好喝,你都不知道。你怎么做?

最后,我还是推荐三本书

第一本叫 Zero to one,从零到一

第二本书叫做创业维艰

然后第三本书叫做精益创业

按照精益创业的逻辑就是,你如果没有从零开始,一毛钱都不花的基础上,就能做起一个小生意的能力。你干脆就不要创业,百死一生都不是九死一生。

分类
写作 职场

刘慈欣后悔辞职:大多数人都需要一份工作才能保证创造力

最近刘慈欣后悔辞职的新闻,我很有感触,自由职业虽好,但不是一片坦途,大多数人都需要一份工作才能保证创造力。

今天聊一聊自由职业的话题,很多人都想做自由职业,大家都觉得自由职业自由自在,非常幸福。我自己做了很长时间的自由职业,我大概是这两三年基本上都是完全自由职业。

我本来在公司里头,我本来有自己创业的公司,我本来也在别的公司里头做过CTO这样的职位,但是这两年我彻底的是靠公众号和YouTube频道来生存,彻底的自由职业,最近可能连程序都不怎么写。

所以,经常有很多人来问我说关于自由职业的好坏等等这些细节问题,比方说前两天就有一个朋友问他工作的不太顺心,然后工作压力很大,然后也担心未来就问能不能做自由职业,比方说去做 APP独立开发等等。

头两天我看到了这个新闻,有人采访刘慈欣,说刘慈欣最近的状态如何,创作状态如何,有没有最新的小说要写?

刘慈欣就说其实他后悔辞职了,这个视频的题目叫刘慈欣说没法摸鱼就没法写作,就是说后悔辞职了,因为他最近这几年辞职专门做写作了以后,反而自己的写作反而变得更少了。

为什么这都有很多的问题,我跟大家先聊聊几个点。

1、有生活,才能有创意。

像内容创作者,或者像刘慈欣那样的作家,很重要的一点是生活。

刘慈欣在一个工厂工作的时候,他会接触到很多人,但是他一旦辞职了以后,自己创业以后,他当然不是说没有任何的社会活动,但除了社会活动以后,他可能自己的公司也不大,他可能接触的人反而就很少了,这个时候其实你就缺乏了生活。

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我自己做公众号,做视频。在我上班的时候,我经常会听到我手下的程序员,他们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然后或者年轻人有各种各样的疑惑,或者是大家工作之余聚餐喝酒的时候聊到当前的社会的形态的事情,各种问题,我就会有很多启发想去做什么样的内容。

但是。等到我现在自己这两年都在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公众号的时候,我就会发现有很大的一个问题。比方说现在前一段时间说很多大公司裁员,马上就有人问他,那时候你对裁员的事怎么看?

我说我没看法。因为我最近也没有上过班,然后我最近跟那些在大公司里工作的朋友们见的也很少,当然这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疫情的原因,所以到底这个裁员是怎么回事,其实我不太知道。我不太知道我就没法给大家讲对吧?

所以这个就是说你有一个社会生活,你有一个紧密的社会生活的时候,是可以帮助你创作,或者帮助你去了解人性的,像我现在生活状态,当然一方面是是因为疫情,如果没有疫情的话,我每天都在外头吃喝走路,也还是会接触到一些社会的。

但是现在疫情也不太敢出门,所以就变成每天在家里坐着。你闷在家里坐着,你看到的所有都是网上的东西,都是些二手的东西,你不会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所以你就很难做做出更多的反应,刘慈欣可能也有这样的一个问题。

2、有正常的作息,才能保持创作力。

只有有正常的作息,你才能保持创作力,一份工作往往会帮助你保持一个正常作息。刘慈欣其实也说了这个问题,自从他辞职以后,他就没法保证他按点起床了。

很多人一旦失去了这种工作的牵绊,就没有了旺盛的创造力。一般公司要求你8点上班,有的人迟到,就像我这样的人,如果我有工作的时候我也经常迟到,但是你基本上会保持在一个白天比较精神,晚上睡觉的这么一个状态下。而自由职业后,很多人日夜颠倒,就产生了很多健康问题和心理问题。

当年,当时明月考上了海关,全国只招5个人,人人羡慕。但是你知道吗?他写的《明朝那些事》非常赚钱,现在当年明月已经是体制内非常不错的一个官员了,他收入各方面都不错,但是他的主要财富还是来自于他的那本书。

明朝那些事儿,据说好像是一年带来几千万的版税,现在我不知道还有没有那么多,但是有人问过他说你的书那么成功,你为什么不辞职?

他其实当然有他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这是他说过的,但另一点其实他也说过,他只有在有正常工作的时候才能保持创作力。

如果说你以前是在一种工作状态下才能保持一个旺盛的精力,那么很多人就会发现他一旦辞职了,一旦完全自由职业了,他就会陷入到一个痛苦的状态中,我其实也遇到过这个问题。

我大概在2018年以前我都还是有本职工作的。我的公众号日更当年也是在2015年的时候。那时候我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是写公众号更积极。我现在完全自由职业了,反而经常找不到时间来写。

其实很大的问题就是说,一旦没有人盯着你,你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说每天都学习,每天都努力,每天都有精神状态去创作。

我在14、15年的时候,我看英语书的效率惊人,一个月能看完一本英文书,我说的英文书不是一本英文教科书,而是一本英文小说或者一本英文专著或者一本英文的畅销书。

我当时是非常密集的在看英文的书,比方说当时在地铁上就会拿着Kindle。我会在遛弯的时候拿着iPhone听书,但是这个习惯大概在2016年以后就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

是因为我以前住的地方比较偏,我当时住在上海杨浦区的一个大概是在比财大再往北一点的一个位置,每次我走到地铁站都要走20分钟,但是我当时的地铁站在上海市相对也比较偏,我经常喜欢去去IAPM就是陕西南路或者去浦东玩,所以我经常要坐三四十分钟的地铁。

在坐地铁的时候,我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因为地铁很无聊。因为我又是在起点站附近,我经常有座,所以我经常就有时间去看书,所以那个时间我看了很多的英文书,但一旦离开了这个环境,说后来我搬到了陕西南路附近,我每次去IAPM坐5分钟就到站了,所以我就没有在地铁上看书的习惯了。

一旦没有了在地铁上看书的习惯,我坐在办公桌面前看书的习惯是一直都养不起来的,因为又有电脑又有手机,又有我的游戏本,我有各种各样的诱惑?所以我就很难沉下心去把一本书看完。

所以人很多时候人觉得自己是完全自主的,但是习惯的力量和你的生活的一些方式方法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这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一个问题。

我还有一个朋友,他大概他原来上班的时候是非常紧张的,他以前经常加班,但是他做自媒体经常可以做到双日更,后来他觉得他自媒体做得不错,他也就辞职了,他就专职做自媒体的时候,发现他就很难做到日更甚至很难做到更新,经常很久都不更新。

然后他一开始认为说这是不是说明我写公众号不行,我去做个视频,结果他做短视频也做的很少,为什么?

其实就是因为他经常日夜颠倒,他没法保持一个正常的生活规律,如果你不能保持一个正常的生活规律,你的生物钟乱了以后,最大的问题是你经常找不到一个精神充沛,情绪很好,精神也很好的状态。

日本的一个劳模作家村上春树他有多自律,他每天4点就起床,写到中午12点休息一下,然后下午4点要再去跑10公里,每天都是这样,这些村上春树他这种自律很有可能是一种性格因素,但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个劳模作家的原因,他才能写这么多东西。

一般来说我们会觉得作家是一个非常散漫的职业,但事实上我自己做了很长时间的自由职业,我就发现你哪怕再散漫的一个人,你必须得有一定的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否则你是非常难以输出的。

余华可能是一个反例,余华经常说他自己当年就是因为懒,因为文化馆不需要打卡才去文化馆上班的,但是其实你去看余华的那么多书,余华的那么多创作,你就会知道他是一个很自律的人。

3、自由职业的“自由”是指自由安排时间,而不是自由散漫。

有很多人会觉得好像做艺术、做文学,做自由职业这些东西都是自由散漫,其实自由是真的“自由”指的是你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但这个自由不是自由散漫的意思。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方像导演像做游戏,很多人都会觉得你这些东西都不是讲艺术吗?、

比方说举个例子,像像我很喜欢的暴雪,他们要做一个游戏,他们需要跟几千个人合作,他有无数的素材。像导演也是一样的。导演其实是一个非常事务性的工作,每天要来哪些演员,哪些演员今天有戏要拍,今天有多少个场景要拍等等。导演当然也有助理和副导演,但是很多人眼中艺术性的东西,做到一定规模它也是一个工程性的东西。管理几万人拍一个电影,某种程度跟管理几万人盖一个大楼是一样的。

我们做个自媒体也好,我们写篇文章也是这样,比方说你要写一篇文章,你总是要有一个构思,收集材料,写作,然后校对,然后发布这么一个流程。

你做一个视频,其实也是这样,虽然我们很多人做视频,比方说我做视频,我基本上没有太特别长的稿子,但是一般我是没有逐字稿的。

但是我一般是会有提纲的,这个提纲的形成其实大概也需要一个思考的时间,你如果之前在录这个视频的时候不思考,那么你这个视频录出来就会非常非常表达得非常不流利,那么这个也是必须要花的时间。

然后你想让大家觉得说你讲话很有意思,那么你就需要旁征博引对吧?

那么有很多的小故事细节,你平时就要收集和整理。等到你准备材料的时候,你才能找到,然后你有了这样的一个提纲以后,你大概要去熟悉一下自己的提纲,知道一个大概的讲的脉络。

比方举个例子,我以前演讲也就是只做一个PPT就去演讲,也没有逐字稿,那么但是你在做 PPT的时候,你其实是非常认真的在思考说这一页我准备讲几分钟,我可能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但是我大概会在心里头去讲一下这个东西叫附稿,所以你做什么事情其实它大概都是这样的。

所我在想说最后我想说一点什么,就是说我们追求的自由是不被那些完全没有意义的规章制度。

我认为的自由是说我们不要被这些制度或者说毫无意义的加班所拘束,但是你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你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你需要做什么样的阅读,你需要做什么样的数据收集。

你需要在什么样的一个精神状态下去做好,这不是限制我们的自由创作的时候,做内容的时候,做事情的时候,你该辛苦是要辛苦的,但是你不应该被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浪费时间。

所以我们追求的自由职业不是说你现在自由职业了,你就每天胡吃猛睡,然后最后钱就会来。

这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好事,你还是要该玩的玩,该努力的时候努力,这样你才能做好你的自由职业,所以每一个想做自由职业的人。

我都想跟他说自由职业并不简单,虽然好,但是并不简单,它不是一个坦途,你最终要学会怎么去压榨自己,或者怎么去最高效率的利用自己的精神充沛的时间。

然后在做好了自己一天该做的事情以后,你该怎么玩,该怎么自由,该怎么在别人都在上班的时间,你跑去逛商场,那是没问题的。

但是前提是你要把你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你需要非常自律或者非常有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才行。

分类
社会生活 职场

新东方直播带货,罗永浩创业,俞敏洪和罗永浩互换人生?聊聊理想主义和务实主义的区别

6月10号的时候,新东方旗下的东方甄选直播间迎来了一次大爆发,当天的销售额飙到了1400多万,然后到了13号销售额更是飙到了2000多万。

现在新东方的直播间已经在各大直播平台上已经排到了前列,甚至连我老婆最近都在新东方的直播间上买了牛排,然后我说你怎么又瞎买东西?

她说你看我在直播上也只买过两个东西,第一个是罗永浩的小龙虾,第二个是新东方的牛排,不算很多。所以,外界也在纷纷议论说俞敏洪接了罗永浩的枪,罗永浩和俞敏洪互换人生,罗永浩退了,俞敏洪火了等等。

我跟罗永浩认识的经过

首先,我先聊聊我跟罗永浩认识的经过,大概是08、09年的样子。罗永浩那会儿,牛博网已经做起来了。但是牛博网有个问题,它只有一些人文类社科或者是历史、时政一类的内容。但是没有技术类的东西,没有一些其他类的东西。所以罗永浩就开始寻找技术类的内容。这样的话,他通过朋友辗转就知道了我和霍炬。罗永浩就约我们俩见面。

然后我们就去了一个饭馆,好像是川渝人家还是什么之类的,在北京的川菜馆。李笑来先到的,罗永浩后到的,然后李笑来就给我们解释说罗永浩请人吃饭都要把他拉上,因为罗永浩当时钱上面好像不太顺,创业各方面可能压力比较大,然后请人吃饭都让李笑来买单。所以,那次以后我们跟李笑来更熟,跟罗永浩反而不是特别熟,因为毕竟是李笑来请的客,玩笑。

后来在京城的一些饭局里头,我大概跟罗永浩吃过两三次饭,当时霍炬的描述就是说因为我比较胖,有时候我跟罗浩坐在旁边,我把手往那一搭,然后罗永浩就不敢说话了。他就说罗永浩那么壮的人在我旁边就显得瘦小了,我估计是霍炬在黑我,当然后来霍炬和罗永浩的关系就很差了。

我认识罗永浩以后,我们也没有特别多的交集,反而是霍炬和李笑来的关系特别好。那时候李笑来还不是币圈大佬,那会儿还没有炒币这一说。李笑来当时在创业,罗永浩在创业,我和霍炬也在创业,所以大家有很多聊的。我们经常去李笑来那玩,反而跟罗永浩接触就没那么多。

但是整个罗永浩的出名和发展的过程;比方说,罗永浩砸冰箱,罗永浩跟方舟子的大战,罗永浩去创业做培训学校,等等。

后来再去做锤子,我其实大概都是知道的。甚至后来罗永浩的第一代锤子还寄给过我一个,我还玩了玩。

前两天我看有人说罗永浩锤子一代还是有很多问题,比方说换sim卡需要把螺丝拧掉。其实我一开始觉得设计得挺好玩的。但是,家里很难收纳这种东西。它送的那个螺丝刀是个只能用来拧那个螺丝的螺丝刀。那款螺丝刀特别小,又短,又细,没地儿放,很容易丢。

我第一次用的时候当然没问题,你把它拧下来,然后把sim卡装上去。

第二次是因为好像是要换一个手机号码什么的,把它拧下来了,就找不着螺丝了,螺丝刀也找不着了。后来这个手机就算是送人,人家也都不乐意要,因为后盖螺丝丢了,机器就变得松松垮垮,用起来很不方便。

在整个罗永浩做锤子的创业过程中,我也一直在质疑的一些小的问题。比方说就像有很多小的创意小的点,可能在发布会上会让人会心一笑,会让人觉得很不错,但是这些小的创意、小的点和iPhone在整个OS上面的优势、供应链上的优势;甚至和华为、小米这些国产大厂在芯片拿货上,在研发、整体的产业链合作上的一些优势,来比到底够不够。这些是亮点,没错。在发布会上也可以起到一个让观众“哇!”一下的作用,但是它到底够不够,是不是足以支撑一个独立的手机品牌?

就像有些人说的,这些是微创新,还是颠覆性创新?

但是,罗永浩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他甚至有一个演讲叫做《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他一直标榜理想主义者,确实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他是一个不喜欢妥协的人,但是这种不喜欢妥协的性格,在他创业中间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比方说他一开始把手机定价很贵,这并没有问题。你有你的定位,你有你的拥趸。如果手机可以按时发布的话,也许也可以成功。但是,贵了,你又有很多工程和制造的问题一时间无法解决。你又完全不接受任何妥协。

你没办法按时发布,你的拥趸,你的粉丝的热情就慢慢凉下去了。本来他们花钱预定了你的手机,但是眼看发布日期一天天推迟。原有的一些亮点,别家也推出了类似的功能,芯片也开始更新换代,别人的产品越来越有竞争力,你的产品还不能发布。你的拥趸和粉丝就只能放弃你了。

锤子的历史上就出现了很多这样的问题。

罗永浩以前没有做过制造业,但是雷军以前没有做过制造业,雷军找到了合适的合伙人,也花了很多学费。但是,罗永浩就没解决好这个问题。

但是,总的来说,罗永浩在锤子之前的创业都是很小打小闹的。比如培训班,或者牛博网。这些也不是一定不能成功,但是在确实在当时都没做起来。

而到做锤子手机的时候,他欠都欠了6个亿。公司最高市值的时候可能值几十亿吧。

而欠债欠到几个亿,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之前有一个抖音上有个胖子,讲了个段子,非常火,他说:我有一个MBA认识的大哥,平时都是坐劳斯莱斯。我们去哪玩,约他一起去。他说地址给我,我让司机送我过去。我们说这地很远,要坐高铁或者是坐飞机去,您就别坐您的劳斯了,要开好几天对吧?
然后,这大哥说,我还是得坐车过去。
然后,我们就很奇怪说,你干嘛非要坐您的劳斯莱斯啊。虽然有司机开,但是多累你几天几夜的过去,然后你坐火车不是更快吗?坐飞机当然更快了对吧?火车有软卧,飞机有头等舱,也很舒服啊
然后大哥说我限高了,我欠了银行几个亿。
然后我就问大哥,说你是不是很难过?他说不是啊,银行对我可好了。行长副行长,过年过节还经常来家看我。欠了几个亿的人只要活着,那么银行就还有一笔债,没有成为坏债。只是应收账款。但如果我死了,或者我跑了,这个就属于坏债了。银行行长就麻烦了。

其实罗永浩这样的人,欠了这么多钱。你就破产好了。破产肯定比硬还容易多了。谁能轻松的还几个亿。结果人家用比较短的时间还真的还的差不多了,这就是能力。

还的差不多了,他又要去创业了。他又不缺钱。如果他继续做直播,肯定是可以继续挣钱的。几年就换了几亿,再做几年,再挣几个亿不行么?

干嘛还要去创业,因为他有理想主义。他不是纯粹为了钱。

其实在罗永浩做手机之前,很多人不看好他做手机,很多人认为他去做娱乐明星,做脱口秀,都更容易挣到钱。事实上,他欠了钱以后去做直播,果然更挣钱

那么他为什么去做手机?手机不见得一定可以挣到钱啊,因为他有理想。

到了今天他还想创业。

我相信罗永浩经过了第一次的手机创业,第二次的还债以后,他可能变得更加的务实了,虽然他是理想主义。他认为 AR或者叫VR能改变世界,所以他要去做一个改变世界的生意。这是他的想法,这是他的一个理想主义。

俞敏洪似乎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俞敏洪的故事很好玩,他一开始是想出国留学的。

这是他的一个理想。但是没出去成。一个坚持理想的人,今年去不成,那你就明年再去呗。结果他开始培训别人的英语帮别人出国。他送了无数的人去美国,他就自己不去了。

罗永浩在很多场合都讽刺俞敏洪,李笑来也经常这样。

我觉得这里头肯定有一些不爽的因素,俞敏洪在做一家企业,里头有一些利益的争斗天经地义。很多人就讽刺过早期的新东方就是个家族企业,等等。

但是虽然罗永浩经常批评俞敏洪,但是我觉得他们可能也有一种很不错的关系,这是我的揣度。好像俞敏洪是一个可以被讽刺一下被挖苦一下的老大哥。

后罗永浩当年讲课的时候讽刺俞敏洪的多东西可多了,什么有老师被被因为没有暂住证被拉走去挖沙子,老俞说怎么行,我这没人上课了。还有什么拉斯维加斯离婚很方便,老俞看到了直流口水之类的。

很长一段时间,俞敏洪并不是一个好像我们会很喜欢的创业者。他就无非就是上市成功,做了一个很多人都用的留学培训,也看不出有太大的人格魅力。

这几年俞敏洪也出来做了一些演讲,有一些演讲也获得了很多的关注。

但是我觉得最近的这一段时间,让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对俞敏洪有更多的理解。大家都知道,突然之间俞敏洪所在的培训行业遭遇了灭顶之灾,很多公司就直接倒闭了,新东方的受到的损失也非常之大。新东方怎么应对呢?俞敏洪把把很多没法在线下再继续使用的桌子椅子直接捐掉了。这些东西对新东方来说并不算多少钱。但当时新东方并不是在一个最繁荣昌盛的时候,反而是一个生死未卜的时候。

再后头,俞敏洪就自己亲自去做直播,带货等等。一开始新东方的东方甄选带货量很一般,除了俞敏洪刚刚去的那几天,然后就一直很差。但是,最近新东方的这个带货产品就起来了不管是各个平台对他的帮助,对他的推荐也好,再加上俞敏洪的团队,新东方的团队在学习,在总结新的模式也好,总之他们是做火了。

所以,最近我就在想俞敏洪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就是一个生意人。他自己想去美国留学,这个理想失败了,他就不再继续理想了。他就想挣钱,挣钱的方法是什么?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这当然不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可能看到说有很多人有这种理想,这是个商机,他会发现商机。

就像我之前和朋友在网上看到日本一个老房子,古色古香的日本很漂亮,还有很多树,售价一亿日元。我觉得环境很好,真是个好房子。而我的朋友却说,这些树真是麻烦,要是没有的话,这个地段,把房子拆了重新建的话,可以多卖一个亿日元。

我当时就很惊讶,我觉得大家对一个事物的反应怎么这么南辕北辙。但是仔细想想,也有道理,人家是个生意人。生意人的要点就是看到怎么能挣到更多的前。

俞敏洪可能就是这样的。从个人理想去美国留学,到想到很多人都想去美国留学,这里面有商机。而到了最近,新东方的主业不能干了。该怎么办呢?

如果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能要出走。我去追寻我的理想,就像老罗一样。直播不是我的理想,还完债了,我就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了。

但是,俞敏洪没抽出走。在很艰难的时候,他留下来了。新东方已经不是他创业的时候创建的那家企业了。但是他要解决问题找到新的盈利方向,这跟理想没有关系。

不理想主义的一个纯粹的生意人,对这个世界的好处是什么?

理想主义和务实主义

最后,我想聊聊理想主义和务实主义。

我们年轻的时候,包括我在内,包括现在,我都更喜欢理想主义。我想改变这个世界,我想完成一件别人没有完成过去的事情。所以我创业也不太成功。我不会想做纯粹赚钱的生意,就是你告诉我这事就这么做就能赚钱,我没兴趣我,这有什么意思跟大家都一样,这有什么好玩的对吧?

比如以前做快递可以发财。四通一达都能上市。可是你要让我做快递,我会觉得这东西有什么意思多无聊。我会觉得做这个生意好无聊,我不会觉得这是有意思的生意,所以我想做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我觉得能改变世界的事情,但是这个世界不是每件事情都有意思,都可以改变世界。

比如,我家门口有个卖包子的,这是一个标准的生意。但是它怎么改变世界呢?

如果他每天都3:00起来和馅,然后就包,4:00就可以开张。那么他可能能保证这条街区的每一个早起的人,去跑步的人,清洁工,或者是上早班的人,都能吃到热热乎乎的包子。

有很多的生意其实非常的boring,虽然是挣钱的。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对这样的生意就没什么兴趣,罗永浩也是。他在新东方挺挣钱的,他在新东方是最挣钱的,据说他和李笑来在的时候,他们俩是新东方最挣钱的老师,但是他想干的不是这件事情。他做直播带货很挣钱,但是他想做的也不是这个。

我最近的一个转化,就是这两年我越来越开始理解像俞敏洪这样的人。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不是每时每刻我们都要改变世界的。当然社会也需要改变世界的人,我们当然需要乔布斯。

我们当然需要乔布斯,但是我们可能也需要比尔盖茨这样的踏踏实实的把一个公司做了这么久的一个人。乔布斯在主流的计算机行业消失的十几年,比尔盖茨老老实实工作,直到后来退休。

这个世界他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我们需要理想主义的人,我们需要去寻找新的方向,开拓新的疆域,我们也需要有一些人做一些扎扎实实的稳稳当当赚钱的生意。到了今天我更容易理解俞敏洪这样的人了,我可能还是一个偏理想主义的人,但是慢慢的更多的去理解这些人。可能我们也需要踏下心去做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没法直接改变世界的事情,因为从更长期的角度上来看,这些事情可能也会改变世界。

分类
社会生活 移民 职场

世界很大,你可以去看看,哪怕永远将生活在这里,但是了解整个世界还是值得的

今天有个朋友联系我聊聊IT行业中的35岁问题。她想了解,这个问题是否存在,为什么存在,等等。这当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就写过好几篇文章跟这个有关系。

然而,她的问题让我很感兴趣。她供职于一家英文媒体,她说海外的读者对中国的这个35岁问题很好奇,毕竟这事情在国外并不存在。

无独有偶,我记得大概是几个月前。一个程序员朋友跟我咨询日本移民的问题。他想去找工作。我自己虽然不在国外。但是我的论坛曾经给很多人带来启发( https://ourcoders.com/ )。直接从我论坛的招聘帖,去了日本并留下来的程序员,就有好几个。

我跟他好好聊了聊。最后,他说,他觉得日本挺适合他。但是他马上就35岁了。他说估计在日本找不到工作。我突然才发现,正如海外的很多人想象不到国内有35岁问题一样。很多在国内的人也很难想象,其实海外没有35岁这个问题。

首先,在大多数国家,招聘是不能简单的根据年龄去筛选人的,这样做的话,就牵扯到年龄歧视,是很严重的问题。另外在国外,像我们IT行业这样毫无补偿,毫无章法的加班也是不能被容忍的。

但是,当我们没有去看过世界的时候,就很容易觉得天下的乌鸦应该是一样的黑的吧。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吧。

并不是。

当然我绝对不是说,世界上哪里都比中国好。我生于1979年,我小时候,家里经济还比较紧张。我算是饿过肚子的,我也经历过自己烧煤的日子,自己家挖地窖吃一个冬天大白菜的日子。我深刻的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有多少改变。

特别是我2001年毕业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国家发生了长期的,巨大的改变。我们的生活,虽然不能说,每个人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很多人都改变了命运。至少我自己某种程度上是知足的。

但是,这个世界的每个国家每个角落都还是有不同的东西。

有很多人不这么看,因为他们只跟团游,去一个国家玩只玩一两天。只去几个景点,甚至可以几天走遍欧洲各国。不是去千篇一律的景点,就是那些奢侈品商店。

如果你这么旅游,那么这个世界可能真的,没啥区别。是的,全世界每个国家的肯德基味道都有所区别,每个LV的展示陈列都有点不同,配的货也不完全一样。但是,如果你以为这就是世界,那么你就彻底误解了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有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价值观,不同政治理念,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构成的。这个世界千奇百怪,也可以给我们无数的感受和启发。

你需要去看看,你需要去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他们存在的价值,他们内在的逻辑。

中国是世界非常活跃的一个部分,这二十年来发展最强劲的经济体。但是,中国并不是世界的全部。中国取得的成绩也不全是这个国家和国民本身的功劳,跟整个世界发展的阶段,分工的转移,全球化的深入紧密相关。

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去了解世界,并不一定是为了了解世界,很多时候,也是为了了解我们。

分类
方法论 职场

你不想上清华是因为不喜欢么?——谈选择自由的三个前提

杨笠在脱口秀大会的比赛上说,弟弟问她,“姐,这么多年了,你为啥不找个男朋友?”

而杨笠的回答是:“那你,为啥不上清华啊?是因为不喜欢吗?”

杨笠是我最喜欢的脱口秀女演员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脱口秀演员之一。我觉得正是因为她有逻辑,她可以看破一些常见思维中的逻辑问题。

这就让我想起了很多人喜欢谈自我意识,喜欢谈选择自由,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的选择自由。

今天我就想聊聊什么是真的选择自由。因为我个人觉得选择自由是我人生最大的一个目标。而选择自由的真实存在建立在三个前提下,第一是可以选择,第二是信息透明,第三是物质基础。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这三个前提忽视,所以就会把没有选择当作了自己的选择。

第一是,可以选择。

就是说你所处的环境,你的人生阶段让不让你选择。举个例子,经常有人问,你当年为啥大学选了某某专业。有些人就会侃侃而谈,这个好,那个好,等等。但是其实他没有得选,他的父母让他上哪个专业他只能上哪个专业。

这其实就不是选择。你走上了什么道路,如果确实有一些选择在你面前,让你选,那么就是一个选择问题。但是如果只有一条道路,你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那就根本不是一种选择。

很多人喜欢为这些迫不得已找到理由,比如虽然是被逼的,但是过得还不错。这就有点像过去婚姻都是包办婚姻,有没有正好两个人还能过到一起去,甚至觉得很幸福的呢?当然会有。

而且自由恋爱会不会后悔呢?当然也会。有人喜欢用自由恋爱的社会离婚率高来为包办婚姻来辩护。但是,第一,离婚率高恐怕更多来自于可以离婚。而很多时候在过去,离婚几乎不是一个选项。第二,自由恋爱是一种责任自负,自己的选择,错了,自己咎由自取,而不是别人帮你做选择,错了,他不承担后果,你来承担。

这就有点像,中国人现在喜欢嘲笑美国人的疫情死亡率更高。但是我也很少见到美国人因此哭着喊着就要移民到中国的现象。政府管的不够严,需要自己决定是不是戴口罩,是不是严格遵守社交距离,是不是不要乱出门。这当然不能像中国这样把疫情管控的更好。但是,如果一个人自己又想要这种自由,又因为这种自由和自己的不经心而受害,他当然也要自己承担起责任。

第二,是掌握信息。

很多时候,有的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他不掌握信息。举个例子,你谈恋爱的时候,遇到两个男人,一个是渣男,你最不喜欢的那种。一个是好男人。但是你并不了解这两个人,最后你选择了渣男。

这也是不是一种自由的选择呢。这当然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但是实际上你没有达成最佳选择的自由。

这是人生最常见的问题。如果你知道房子一直涨,你肯定会买房。但是有的人觉得一直涨买了,有的人觉得不会一直涨就没买。

信息永远是不对称的,所以,大多数人做出决策和选择的时候,都不见得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的价值。

但是信息自由又是可以去追求的,看书,学习,理解世界,可以让你在很多层面获得更多的信息自由。这些信息的自由就可以让你获得更好的选择。

第三,是物质基础。

其实我这一生都比较追求自由自在,这也是我为啥存款一直都没有,一直都月光的原因。我一直觉得自己挣钱能力还可以,虽然花的多,但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特别大的经济压力。而且我一直觉得程序员是一个可以干到80岁的行业。而我在34,35的时候,还把自媒体开发成了一个收益不错的副业。

但是这两年我突然发现,物质基础是选择的一个大前提。比如你买房与否,不仅仅是你想不想买的问题,还有个首付你是否出得起的问题。我收入虽然还可以,但是总是月光,所以我买第一个房子,并不是因为我平时有存款,我的存款一直都没有。而是因为我自己的公司,在走出一段困境以后,给我补发了半年多的工资。这一笔钱让我以前的月光性格是怎么也存不下来的。于是我果断的跟父母再借了点,买了一个房子。

买车也是如此。你想移民也是如此。很多比较大的人生改变,都需要你有一笔不小的钱,才能启动。月光不仅仅是不能积累财富,而且是让你丧失了一堆重大人生改变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开始存钱,存钱的目的还不是为了积累财富,而是给自己获得选择的自由。

说在最后

当然这也是我想移民的一个原因,单独论生活和挣钱能力,我当然是在中国可以生活的更容易,毕竟不管我学了多久英语,日语,我说中文的能力比这些强太多了。我在中国也有无数的亲朋故旧,出去的话,我会需要从头开始积累很多东西。但是在我看来,我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分类
职场

其实方法不重要,关键是看你做不做

几个月前,我论坛的一个老用户“清醒疯子”,登陆了日本,后来找到了派遣的工作。他后来发了一个帖子叫做《利炳根日本记事》,利炳根就是他的真名。在这个帖子,他把他开始寻找派遣工作,找派遣公司,怎么去日本,办理各种手续,甚至租房子买电话卡,甚至怎么垃圾分类,等等一切都事无巨细的列在了里面。

分类
IT行业 职场

再谈996-跟30岁、36岁、39岁三代程序员聊996、IT职场压力、创业和自我成长

这个周日是我和几个好朋友固定聚会的日子,这次到的三个兄弟,都曾经跟我共事过。他们三个人一个人30岁,一个人36,一个人39,正好是年龄阶梯增长的三代程序员。

我们酒足饭饱以后,找了了一个茶馆聊天,然后就目前热门的996问题,我采访了他们三个,这三种年龄对996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也问了他们对30,35,40年龄危机的看法,以及应对手段。

分类
IT行业 职场

聊聊996,为什么会有996,以及我们该怎么办

996是在中国一句流行的缩写,意思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在IT行业,996是一种流行的工作方式。据说最早来自阿里集团的一些子公司和部门。现在在整个互联网行业,也算是某种流行。其实996是直接违反劳动法的,也有人说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之所以可以大发展就是因为996。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分类
IT行业 Tinyfool的故事 创业 职场 英语学习

为什么有些人用一年时间获得了你十年的工作经验?

我一直喜欢跟优秀的人来往,和非常优秀的人工作,因为我是一个非常懒惰的人,而我知道跟非常优秀的人工作的时候心情可以非常愉快。

优秀人才的特征:极强的学习能力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