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写作 读书

书的历史与未来-从介质、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相互影响谈起(一)

iPad发布会后,我写了一篇文章《iPad革命:开发者的机遇和挑战》,其中第三段叫做《阅读的新纪元》,Kindle是书籍数字化电子化的一个里程碑,但是我对没有这么Kindle激动过,我对iPad寄以了厚望。一年后,苹果发布了iBook Author,跟我预想的非常象,iBooks Author面对的就是交互的媒体丰富的新一代电子书。

分类
IT行业 技术

创业公司如何确定技术路线

首先要说的是,我认为创业公司的技术路线选择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如果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那么很可能会一直争论不休,最后的结果就像某个笑话里面说的,某公司一直到倒闭技术路线还没统一。因此,本文不会向你推荐任何一个具体的技术方案。

分类
iOS开发 IT行业

iPad革命:开发者的机遇和挑战

iPad采用了和iPhone一样的底层系统,开放方式基本相同。同时性能大幅提升,屏幕尺寸大幅度提升,以前在iPhone上无法实现,或者难以实现的一些应用的机会来了。所以,现在对每个有志于iPad开发的人来说,唯一的挑战是你的想象力和你的执行能力。

分类
MacOS

为什么我认为每个程序员都应该用Mac OS X?

查尔斯·狄更斯老师的《双城记》里有句非常著名的话,我每次看到都心潮澎湃,所以看了无数次《双城记》总是在那两句话前后打转。心说,开头就这么好,正文无论如何也无法让你觉得精彩了吧?

原文是,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译做: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我认为对于程序员来说,我们正在经历最美好的时代,当然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美好的原因在于,这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年代,近十年每次我们以为世界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就会出现新的惊喜。如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等,甚至包括了iPhone以及即将上市的iPad。世界上无数聪明和勤奋的人们正在努力,告诉我们一切还早,我们还活在一个迅速发展着的世界。只要世界还在迅速发展,谁知道你会不会就是下一个twitter、下一个iPhone的发明者?甚至是下一个马化腾,虽然现在腾讯如日中天,但是如果时间倒流到99年,甚至01年,大多数心中可能还是会觉得那只是个玩物吧?

然而,糟糕其实也正在于此,前面的机会多,陷阱就多。人们天生就是风险躲避者(某个名人或者是名著里面说的,可惜记不清了,无法拿来掉书袋了),这也许就是独裁百试百灵的原因。人们总害怕错误的选择,所以变得犹豫起来。现在这样的时代,你就有无数可以犹豫的事情,因为很多事情还在发展中,不知道谁会笑到最后。最近仍在胶着的战斗很多,如,Wifi和3G(我认为赌局还没开场),微软和Google,微软和苹果,苹果和Google,苹果和Nokia等等等等。

这些战斗的结果,对普通用户来说,只是买什么产品,用什么产品的问题。对开发者来说则是抱谁的的大腿,跟谁混的大事儿。

所以我们这些久经沙场而没有发达的家伙,总是对面前的选择感到胆战心惊,甚至养成了父母问你吃什么都会大发雷霆,大喊“不知道”的选择恐惧症(我的症状非常严重,出去吃,绝不点菜,在家里一律随便。但也有可能是看Monk看多了的)。

之前我和赵姐夫(@Jeffz_cn)霍炬(@virushuo)方块(@KrzyCube)还有很多人在twitter上面大侃过一次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可以看看Cat Chen的评论
、以及赵姐夫的整理、和方块的整理(我们的讨论很长,但还算有趣吧)。

现在,我已经远离了Windows阵营,做Web开发用Php,做客户端只做Mac客户端软件,还做一些iPhone开发。我认为每个程序员都应该至少用一用Mac OS X。

原因如下:

1、操作系统的竞争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Windows虽然仍旧是实质上的老大,但是操作系统的战争早已不是10年前的样子。随着Web应用的大行其道,很多人的电脑,都已经成了名符其实的上网本或者上网机。

Window / Mac OS X / Linux / Unix 几大主流平台上都有了流行的Web浏览器,只要你不是一个执着的IE粉丝,那么如果你的主要任务是Web浏览,现在几大操作系统
的体验已经非常接近了。其他的基于互联网的流行软件,一般也都有比较好的跨平台支持。例如,聊天工具,Gtalk全平台覆盖,Msn全平台覆盖,现在甚至连一向被人看作很封闭的QQ,实际上也有Linux版本(虽然口碑很大,但是还有lumaQQ这样的替代产品),Mac版本(口碑不错),iPhone版本了(最近刚更新过,很不错)。

我们甚至看到了上网本这一硬件类别的产生。互联网成了计算机的中心,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微软的垄断优势。

3-4年前,我切换到Mac OS X的时候,除了招商银行等少数应用以外,我没有觉得任何的痛苦。那时候,我主要开发服务器端程序,程序的运行环境是Linux,在Mac OS X这个Unix上面开发,其实很方便。

程序员可以在不同平台切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这些程序员的衣食父母已经可以自由的在各种平台上切换了。这就给了我们去尝试Windows以外平台的可能性。

很多人在比较Windows和Mac OS X的时候,有一个误区。因为他们自己是长期的Windows用户,对很多Mac OS X的细节很不喜欢(右键、按钮位置等等)。但是作为一个开发者,你要注意的是用户。我希望你们设想一个场景,一个从来没有用过电脑的人,他们学习Windows和Mac OS X,他们会更喜欢什么。我想更多人会喜欢Mac OS X,如果我的设想是对的,那么未来是属于Mac OS X的。

2、iPhone以及未来的iPad

iPhone是近10年来,我看到的最革命性的硬件产品。虽然他的功能,除了多点触摸、加速度传感器以外,大多数我们都在Nokia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中见到过。我用过Nokia2002年的产品7650,iPhone的所有功能它几乎都有(没有wifi,但是有gprs),但是用起来跟iPhone就是不一样。

那么区别在哪里呢?05年我买iPod Nano的时候,看到盒子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因为盒子最显眼的地方写的不是“容量:4G”,而是“可以容纳1000首歌,xxx张照片”。这家卖水果的公司突然让我明白,用户其实关心的是那个叫mp3的东西可以容纳多少歌,而不是从比特的角度,从存储的角度他的容量是多少G。多少G多少M的容量,是实现“容纳多少多少歌”这个目的的一种手段。我们总是太过care手段,忘了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做产品的时候,很多人也是这样。如果你是第一次看电视购物卖手机,也许你就会想把手里面的iPhone扔掉,去买那些垃圾。因为你听介绍的时候,你会觉得全世界最好的手机就在那电视里,叫做“XX全能王”。从功能列表来看,它们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产品,但是如果你真的拿到手,你也许会发现那东西3分钟死机,也许什么操作都很慢,也许摔了一下就坏了。那个时候,我估计你会领悟到,功能多当然好。但是功能列表不会包括“不会3分钟死机”,“操作不会很慢”,“摔一下不会坏”。手机,或者任何产品对你最重要的不是功能多,而是好用。

iPhone让我发现原来手机上也可以有这么好用的浏览器。这是个纯技术问题么?不是,要知道Nokia很多手机用的浏览器内核和iPhone毫无二致,都是Webkit。但是操作起来看看,大家知道iPhone出来没有多久,所有网站手机流量最大的就是iPhone了,这不是靠运气啊。我有个NokiaE61i欧版手机,可以用wifi,但是用它的浏览器,实在是不方便,每次都要重新选择wifi,打开网站也很慢,打开了以后,放大缩小也很不方便。

好的体验仅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水果公司在iPhone这个产品上开发了AppStore,这是近10年来,我认为在软件行业最重要的一个东西。1976年2月3日比尔盖茨发表了著名的《An Open Letter to hobbyists》(给爱好者们的一封信),事实上开启了商业软件的道路。然而,商业软件从诞生起,就受到盗版的诅咒。从全球看,表面上微软是盗版的最大受害者。没错,从金额上看,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上所有的第三方开发者,才是盗版的最大受害者,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盗版而丧失了成长为微软这样企业的机会。

AppStore不能完全杜绝盗版,但是它从发行和支付渠道出发(跟iTune Store如出一辙),很大程度降低了盗版对第三方开发者成长带来的风险。很多单枪匹马的第三方开发者,凭借做iPhone软件发家(当然一个市场是有容量的,你不能指望它超越自己的机极限)。很多开发Mac软件多年的人,没因为开发Mac软件发家,但是因为移植了一个简单版本到iPhone发了家。据说,因为开发iPhone只能用Mac OS X,这成了近两年对Mac电脑销售最大的拉动。很多人为了开发iPhone程序而购买Mac电脑。

就在这时iPad来了。价格在2000-3000之间的上网本,应该是最近和未来,电脑市场一个很重要的增长点。这个价位可以吸引很多买不起电脑(可能更多是不舍得买电脑)的人。另外,关注上网这个概念简化操作,也可以让很多觉得电脑太难用的人们,来购买电脑。可惜,基于Windows的上网本在用户体验上实在是乏善可陈,往往仅仅是一个屏幕更小的Windows而已。

Windows在PC上面的优势本来有机会拓展到其他平台。在WinCE和Palm,微软实际上获胜了。但是之后就固步自封了,现在iPhone出来了,WinCE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大机会了。上网本和触摸设备,本来也是Windows有巨大优势的,但是微软实在缺乏在用户体验方面的努力(你去看看各种基于Windows的触摸查询设备吧,居然需要点一下然后鼠标光标蹦过来,然后才能点!!!!!!!)。

iPad的发布会,并不让人多么惊喜。这是因为iPad和iPhone战略在水果公司是紧密结合的,iPad包含了iPhone的所有革命性,然后把尺寸放大。发布会开到结尾,说到电池时间和价格的时候,我才开始兴奋。

iPad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台便宜的上网本;有电脑的用户也不介意购买一个,买不起或者不舍得买电脑的人可能会买;因为便宜,所以医院和餐馆等可能会购买作为内部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点餐系统);学校可以买做教育用途(电子书包)。意味着,我们可以在电脑上面写文档累了的时候,躺在床上抱着它听歌,看看书,玩个游戏。

这个产品如果操作的好的话,可以造就一个比iPhone更大更好的软件市场。

3、Mac OS X是Unix

对于大多数做服务器端开发的开发者,服务器端开发也许就意味着Linux下的C/C++和Java。Mac OS X是真正的Unix(符合标准,有授权,合法的可以用Unix商标)。大多数这类开发,你可以在Mac OS X下做,在Linux下执行。少数涉及到Linux和BSD内核不同的应用,稍微麻烦一点。但是如果你做到这个级别的话,我想你也不在乎了。

大多数基于Linux的开源软件,大多数为Unix架构设计的程序,都可以在Mac OS
X下正常工作。虽然有很多软件编译起来,会遇到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但是放心,你在不同的Linux版本间编译的时候遇到的会更多。虽然Mac OS X下面的自动软件安装工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放心,Linux下的也是。

Unix文化最经典的管道和脚本,Mac OS X也支持的很好。

Mac OS X是一个非常好的平衡,Unix式的命令行、脚本能力它全部具备,而且带有一个非常好用高效的GUI。所以不管你是CLI(命令行界面)控,还是GUI控,你都应该可以玩的很好。

有人问我Mac OS X是不是一个很好的学习Linux的途径。我不得不说,你要是真的玩转了Mac OSX(CLI+GUI)的话,你真的无需去学习Linux,用就是了。尤其是,学习Linux是为了学习服务器管理的人们,真玩转了Mac OS X,Linux有什么区别?

4、开拓你的视野

一段时间以来,我研究自己发展的过程中的瓶颈的时候,发现一切瓶颈都不来自能力,都来自视野,来自于给自己设置的愚蠢的极限。这么说,是因为我发现,我想做一辈子的程序员,而我也乐意学习新的知识,我也确实擅长不停的学习新的知识。

只是每经一个阶段,一旦我发现自己长期没有什么进步的时候,就会发现原因就是我已经不知道前面的路在哪里了。在.net出现之前,我已经是一个微软几乎所有产品的专家,我可以不借助ATL自己写Com组件,我写过IE和Outlook插件,等等。但是到了.net时代,我的心疲惫了,我决心不再跟随微软的脚步。

这两年,尤其是09年,做了一些iPhone开发,Cocoa开发,做了些服务器端开发,我又开始像刚开始接触电脑那样的激情澎湃了。

对大多数纯Windows程序员,Mac OS X的GUI和基于Unix的CLI都是新的天地,哪怕你不真的从事这两方面的开发。在这些领域看到的东西对你的开发都是有利的。

腾讯是一个大家印象中很不注重用户体验的公司(老程序员视角)吧?但是现在QQ已经有了Mac版,iPhone版,而且iPhone版本已经多次打磨,已经是一个相当好用的iPhone应用了。年前我去了趟深圳,见了他们的iPhone开发team,他们很重视用户体验,也做了很多的尝试。而腾讯更多其他平台开发的工程师,也开始更加关注用户体验了。

对绝大多数Windows程序员,关注用户体验的经验和意识都不足,使用Mac OS X有利于提高这些方面的素养。

最近我在参与翻译《Cocoa® Programming Developer’s Handbook》,从中知道,我最崇拜的Tim Berners-Lee爵士,就是在Mac OS X的前身,NeXTSTEP操作系统(NeXT公司产品,乔布斯创建的公司,后来被买回水果公司,这个操作系统和原有MacOS一起,成了Mac OS X的前身)下开发的人类第一个浏览器WorldWideWeb 的,打开了人类的Web时代的。

分类
影视

《立春》和丑陋的有志青年们

最近电视中各色节目采访蒋雯丽时,她总是侃侃而谈为《立春》做出的牺牲,增肥和破坏形象的演出。这些的种种,并没有让漫不经心地看这些娱乐节目的我有所警惕,所以,我要承认当我真的开始看《立春》的时,我确认王彩玲就是蒋雯丽扮演的时候,我还是被吓着了。我有点生顾长卫的气,有个长得不错的老婆很丢人么?干嘛那么往死里面糟践呢?

坦率的说,《立春》里面的几位有志青年,无一例外都可以用歪瓜劣枣来形容,包括那个被王彩玲当作个宝的黄四宝,包括那个用调戏妇女证明自己性别的舞蹈老师,更不用说那一筐烂杏同志了。这也是我开始感觉比较疑惑的一点。

刚才看了某人转的一篇对顾长卫歌颂一个对虚荣的北京,无用的歌剧无限向往的不脚踏实地的女人的行为,进行批评的文章后,我觉得我开始理解了顾长卫。王彩玲的梦想,在帮她办户口的那个人心中是一个可以帮他敛财的蠢物,在歌剧院的领导心中是痴人说梦,在王彩玲生活的小县城是群众并不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周围人的眼中,有梦想的黄四宝是一个只会在画布上乱涂乱画二流子,而且有巨大的流氓嫌疑,他变成正常人的方式就是开一家骗人的婚介公司,这样他反而可以人模狗样的成功起来;在周围人眼中,跳芭蕾,穿紧身裤,说话有点温柔的老师是个假男人,他变成正常人的方式是去假装调戏妇女;烂杏同志之所以被王彩玲叫做烂杏,也许就在于他的理想抛弃得太轻松,太没有镇痛,王彩玲那样的有志青年是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的。

梦想是最奢侈的东西,就在于此,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人们对你的梦想只会进行嘲讽。这跟欣赏水平无关,王彩玲如果到了北京,到了巴黎,小县城的人们自然会喜欢歌剧的,自然会有很多人们多么喜爱这个丑陋的有志青年的传说。

有人说王彩玲最终还是放弃了,领养了个孩子,也变成了个正常人。我觉得恰恰相反,她没有放弃,只是学会沉默了,既然在小县城里没有人可以一起谈梦想。

分类
荐书 读书

《达芬奇密码》为啥这么成功?

书看了很久了,书里面描写的很多东西对我们来说都很陌生,这也许就是西方人和东方人看这本书的差别。西方人看这本书的时候面临着对世界观的挑战,而东方人看这本书似乎反而能了解西方人有着什么样的世界观。

我觉得这本书如此成功的原因有如下几条:
1、丹布朗长期关注基督教正统、基督教支派、科学、无神论之间的冲突。我看过他的另一个作品《天使与魔鬼》也是如此。长期关注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可以让作品更加有力量。
2、选择了一个比较平和的敌人。基督教在黑暗时代有用人来做烧烤的习惯,但是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听说这类的事件了。比较起来《撒旦的诗篇》的作者拉什迪因明显就比较失策。
3、公众喜欢小说不喜欢学术论文,喜欢结论不喜欢推导。就学术价值来说,《圣血与圣杯》明显比《达芬奇密码》更值得一读。然而《圣血与圣杯》是本学术型著作,更关心观点的客观和证据的全面,不原意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下结论。而小说就不同了,小说可以随意的把一个猜想描述成一个事实。
4、选择了神秘组织主业会作为大反派。人人都知道小说是虚构的,但是在阅读的时候人人往往会忘记这点。所以小说里面虚实交错会让读者更加有代入感,更加相信小说中的描写。《达芬奇密码》这点做得很好,故事发生的地点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也都是很著名的,而且小说中的反派组织也在现实中存在,这就给读者非常大的心理暗示。让读者以为自己正在窥探真实世界中的神秘事件的真相。

分类
荐书 读书

寻找无双

有人问我“无双是什么?”

我说:

无双是一种目标
为了避免无所事事
我们需要一个目标

寻找总是需要目标的,就象人生也需要目标。

很多目标太容易实现,实现以后就不称其为目标,他们是一个结果。

以前总有人给我一个目标让我去实现,所以我很充实,虽然也会觉得疲惫。后来有一天父母说我长大了,我想怎样都好。我开始迷失。我不知道我自己有什么样的目标。

爱情是一种目标,在《寻找无双》里面,爱情也许就是王仙客的目标。曾经我也寻找过我的无双,很容易地找到了,又很容易地失去了。

后来,我回忆找到无双和失去她的过程的时候,我发现我很迷惑,我不知道失去她是因为她不是无双,还是因为她是无双,但她不属于我。再后来,我更加迷惑,我不知道是我要寻找无双,还是我仅仅是需要一个目标。

分类
荐书 读书

最近似乎读懂了《青铜时代·红拂夜奔》的一部分

《红拂夜奔》是王小波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青铜的三个故事,都发生在唐人和现代人的交错中,时而我们怀疑王二就是那个李靖,时而我们发现李靖正是某种意义上的王二。

青铜时代因为有历史作为一种背景,似乎更能满足有趣的要求。在我们不能理解作者的一些细节描写的深层含义的时候,这些细节也能因为其天马行空,因为其独特给我们愉快的阅读感受。我至少7次去读这本书,每次都会发现自己有新的体会,每次都觉得这本书对我仍旧很有吸引力。

我要说我想坦率地承认,我的理解能力很差,我现在仍对《红拂夜奔》的很多细节为什么那么去描写感到疑惑,但是这一点不影响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乐趣,一点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在这本书里面,你会感觉到这个故事被王小波讲得很有趣,很荒诞。然而这些荒诞在你的生活中也都在发生,这是你就会觉得跟作者有强烈的共鸣。

我在前些日子,网上偶尔看到一篇文章,突然明白,那场为了追捕李靖而发生的大战指的是什么往事。当然没有想到这点时,你会发现你不会把这两件事儿联系在一起;然而你想到这点的时候,你会发现,那场大战就是那个往事的最忠诚的记录。睿智的王小波,用最荒诞不经的外表,最忠实的记录了那段历史。也似乎在告诉我们,李靖竭力想离开洛阳城仅仅是为了一种感觉起来更自由的空气,而他的努力在长安城建立起来的时候表面上成功了,实际却失败了。

这仍旧是一个很悲观的寓言,他似乎想告诉我们:你觉得你已经成功地摧毁了一个旧的牢笼,但是以后你会发现你充其量只是暂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牢笼,等你认识到这点的时候,你应该已经丧失了打破摧毁任何新旧牢笼的勇气和愿望。

分类
荐书 读书

历史大象的另一条腿《狼图腾》

这本书,不是我认为的那种完美的书,甚至可以说很多观点我并不赞同,但是我想力荐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去看看。很多人看了这本书以后,觉得这本书讲出了普适的真理,而另一帮人认为作者是在痴人说梦。这是因为这本书确实争议,这也是因为中国人太多,觉得自己缺乏狼性的人们,认为这本书可以激发自己的狼性,可以帮助自己立于残酷社会竞争中的不败之地;觉得这个社会已经有点弱肉强食的善良人们,认为这本书会让更多人残酷,一旦流行就会成为社会风气持续恶化的推动力。

那么为什么我还要力荐这本书呢?

假如我们先抛却“狼羊二元性格决定论”合理性和充分性上面的不足,暂且把这个分类方法加诸我们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我们可以跟作者得到相似的结论。中华文明是一直羊性占上风的,除了少数自己游牧民族主导中原的朝代以外,我们的统治者大部分认为和平比荣光更加重要,他们乐于用金钱美女去换取和平。这种性格的形成,非常复杂,跟农耕文明的特性相关,跟地理情况相关,跟我们文化的主导思想相关。

然而实际上,在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里面,从来就不缺乏具有狼的性格特征的人,他们在乱世往往是某个国家的开国皇帝或者著名将领,而在和平年代,他们可能生活的很平淡,所以被人不查。

每次著名的周期率起作用的时候,具有狼性格的人们就会不甘于饿死,反抗统治者的统治,直到他们建立王朝,把自己的角色转换为牧羊人。这个角色转换之后,他们就会粉饰自己的发家史,让自己看起来是被天选中,或者干脆是被别人逼迫才会去接受皇帝这个辛苦的差事。然后,为了他的统治可以长久,他会开始宣扬羊的文化。

这本书的价值也许就在于此,我认为纯狼性的人可怕,必须提放,但是纯羊性的人又太可悲。我们对历史这只大象的某些腿已经比较了解,所以,就算这本书有些争议的地方,看在他能让我们发现另一条腿的轮廓的份上,他还是很值得推荐的。

分类
IT行业 创业

残缺的六度理论和SNS的实践者们

六度分割是这样的理论:

所谓六度分割理论是指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stanley milgram提出的,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六度分割。简单来说,六度分割就是在这个社会里,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六个人(包括这两个人在内),无论这两个人是否认识,生活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他们之间只有六度分割。

第一次听说六度理论的时候大约在一年以前,听说后没有多久,就参加了朋友火炬的“六度买车票实验”,实验的方法是

我们把MSN名字改为原名+“请朋友们都把名字包含着句话:”求购19,20日北京到南宁t5车次卧铺2张,请联系139110xxxxx”)”,开始的时候速度很慢,只有我们几个人改了名字,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改了名字,最后一天过后,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是结果非常接近。这个实验让我们体会到了六度的力量。

后来,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SNS网站,他们的旗号都是遵循六度的原则,开始都让我们很兴奋,一个阶段里面我们几乎实验了能看到的所有的SNS网站,然而最后我们都离开了这些网站。他们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的便捷和好处。这让我一再反思六度理论。

再后来,在365kit上线之后,我很久没见的朋友LLF非常兴奋的认为365kit是实现六度思想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我们在msn上面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发现大家有很多不太相同的看法,于是相约在七夕之夜,边吃边聊。长谈之后,LLF接受了我的很多观点,并说收益匪浅。然而在我看来,他对我启发也良多,尤其是那天我们说过的东西,是我思索了很久的,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串连在一起的东西,我们的长谈让我思维中很多零碎的东西变得更加条理化,所以这篇文章很大一部份要归功于他。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不是在说明六度是错误的理论,而是在讨论,在我们的SNS实践中,六度是不是完整的可以作为指导的思想。我的看法是六度作为SNS的指导原则,并不足够,还有很多残缺,这些残缺会给我们的SNS实践带来失败的结果。

残缺的六度

六度虽然是个社会学的理论,但是实际上它更像一个数学理论,很多人说六度和四色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看来,六度理论很好的阐述了在一个网状结构(我们的人类社会)下,不同节点之间的联系和连接关系,然而它并不完整,并不足以指导我们的实践。

(1)关系的强弱——权值问题

首先六度肯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但是没有对这种联系作定量分析。我们一生可能会认识千百人,他们有的对我极其重要,有的对我无足轻重,我们联系的建立的原因和方法也是千差万别,有父母亲属这类生而固有的联系,也有因为地理位置接近发展出来的,如邻里关系,还有因为共同学习生活而发展出来的同学、同事关系。六度理论中只把他们统统归结于联系,没有强弱之分。在网状结构里面,人与人的关系,需要加权处理,在这里,六度是残缺的。

(2)到达和建立联系的区别——目的和结果问题

20世纪60年代,耶鲁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就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他将一套连锁信件随机发送给居住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照此办理。最终,大部分信在经过五、六个步骤后都抵达了该股票经纪人。六度分割(也叫“六度空间”)的概念由此而来。这个故事很多六度的爱好者都知道,并奉为圣经。但是我请大家注意这个故事和我们现在流行的SNS网站的理念的重要查别。在这个故事里面,信到达了波士顿股票经纪人手里面没错,但是请注意整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朋友关系都没有发生改变。对,这点很重要,这个故事里面传递的信息,而我们现在看到的SNS网站希望在用户之间传递的是什么呢?是联系方式是朋友关系。
说到这里想提一下前面提到的火炬的买车票的实验,在那个实验里面,传递的实际上也是信息,而不是朋友关系。

(3)传递的成本和激励——阻尼问题

在Stanley Milgram的实验和火炬的实验里面,都没有任何的花费,或者说看起来成本为0。但是是不是真的成本为0呢?每个人传递一下信件花费极低,改下msn名字更是没有成本,然而那些人肯这么做,其实是看着朋友的面子上,所以这里花费的成本实际是什么呢?是中国人说的人情债,所谓的关系成本。没有人喜欢一个整天都要人帮忙这帮忙那的人,人情债和金钱债一样,背了就一定要还,这就是传递中的成本问题。火炬的火车实验后,我们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急需车票,可以请朋友们改他们的名字,但是我们能不能天天都用这种方法来找人帮忙呢?今天买车票,明天买球票,也许一次两次可以,次数多了,朋友们肯定会觉得厌烦,甚至放弃你这个朋友。

Gmail的邀请方式直至今日仍被很多人称颂,刚刚出现的时候,一个邀请甚至可以卖到60美金。很多人惊呼这是最伟大的营销。然而,到了今天,很多人的邀请已经变得无法送出去。为什么呢?因为一开始的时候Gmail是稀缺物品,所以价值高昂,加上Gmail带有Google的强势品牌和高度用户认同感,所以就更加被追捧,拥有Gmail成了荣誉的象征。这是这种荣誉成为了Gmail邀请在六度网络中疯狂传播的激励。然而随着Gmail的高度普及,这种荣誉感逐步下降,最终降低了激励,从来使传播陷入了停滞状态。

阻尼是好还是坏?没有阻尼我们可以给任何人发送信息,每个SNS网站都在宣扬你只需要六度就可以认识克林顿可以认识盖茨,但是有几个人真的去认识他们了?是因为他们不值得认识么?不是,是因为联系虽然看起来只有六度,然而每度的阻尼都有可能都是无法跨越的。但是你不要悲观,如果没有阻尼也许你会更加不爽!LLF算过“举例来说吧。假设每个人有30个朋友,信息经过六度是30的6次方 =729000000,数量足够到达一个能够覆盖所有可能的人的级别。”,如果六度的连接没有任何的阻尼,估计我们每天收到的来自六度好友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就会让我们的脑袋爆炸。

在我们的生活里面,一个身份越高的人,越有名的人他就会有越多的好友,于是他也就越不想随便拓展自己的关系圈子,因为他们往往不胜其扰。前些日子的600演艺名人联系方式泄露事件就是一个例子,本来我们作为社会一分子都和这600名人有着六度的联系,然而某天因为他们的联系方式被公开,他们和我们的联系立刻被扁平化变成了一度。一瞬间,阻尼消失了,你可以随便打电话给那英、田震了,你不是想跟冯小刚聊电影么?你现在可以打电话了。但是,我们只能说结果这成了一场灾难,很多名人诉苦,说很多人打电话到他们的家里,说了句“你是XXX么?我很喜欢你!”然后就挂了电话。很多人不堪其扰停了机,甚至换了号。

这场灾难对我们这些局外人来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很有趣的一点在于此,一旦这些名人和大众的关系扁平化后(六度变成一度),他们对大众的价值也开始流失,大众们只能打电话过去,问一声,然后炫耀自己给明星打过电话,仅此而已。这个巨大的扁平化工程并没有扩展追星族们的朋友圈子,他们仍旧离那些明星很远……

(4)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的假设——关系的方向和传递问题

SNS网站最爱说的一句话也许就是“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然而那天我跟LLF在Msn聊天的时候就说过这个问题,我认识的某A的朋友某B是我非常反感的一个家伙,而且我的朋友里面还有个人某C对那个家伙某B更加痛恨。所以在现在的SNS服务里面我是不敢把某A和某C同时引入的,因为他们同时引入后,很可能的结果是某B和某C建立联系后,开始吵架。

2年前,我创办了Mop天津联盟,开始的时候是蜜月,那时候认识的朋友很多至今还是我很好的朋友,虽然我已经离开天津良久了。然而随着联盟的扩大,每次聚会的人数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复杂,我们发现小圈子一旦扩大,人数一多,里面就会出现矛盾。不管我们怎么去努力调和,总是有些人会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大圈子分化成多个小圈子,然后各自相安无事,然后小圈子扩大,又开始混乱,然后再分裂。这个过程我亲身经历,感受颇深。

和六度经常提起的还有一个150人原则,这个原则说从人的精力来看,很难管理超过150人的关系。其实我相信这里也是因为好友扁平化的保存在一度空间内过多,容易造成矛盾。150人原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我们的社会结构为什么会呈现树状体系或着说金子塔结构(树状和网状是观察点的区别,树可以看作网的特殊形式,网可以看作包含了树。),这是我一直想聊的一个问题,但是一直觉得想得还不够深入,所以这里就不细说了。

我们把友善关系当作正向,那么敌对关系就是负向。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的假设是一种幻想,同时和某人有正向关系的两个人的关系,很有可能是负向的,朋友关系是不能简单传递的。

文章已经很长了,但是我在这里没有想提出一种解决方案,只是跟大家聊聊我对六度的看法,希望对大家有启发,也希望大家的意见能给我启示,后面有时间也许会聊聊我对现有SNS服务的看法,最近总是很忙,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