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游记

香港行记 - 正文

上接《香港行记-缘起

起飞

买了机票后的一个星期,我忙着各种各样的突发的和既定的事务,临走2天前,我对酒店哪里好,仍旧没有概念,但是等不得了,于是在携程随便搜了一个酒店,(地段也不懂,价格也不明,看上去离地铁不远的样子)订下了。地点是另外一个问题,我其实看过很多年港剧,还听过罗大佑的《皇后大道东》,香港地名知道不少,但是完全建立不起来概念,哪里好,哪里坏也不知道。走前一位做旅游的朋友还给了我,他们的香港旅游指南试用版,我也看不下去,我决定就这样吧,到了香港再说吧。

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游记

香港行记-缘起

事情的由头可以一直追溯到第一次北京上海大雾霾,那天中午,我正好带着公司的几个同事从东方路商城路的办公室前往八佰伴附近觅食,走到世纪大道的时候,我照例看了一眼浦东的三大男高音建筑。但是,也就是1公里不到的三大浦东地标,根本看不到……,别说那三大地标,就是近在咫尺的很多楼,也消失在荡胸生出层云之中了。

分类
荐书 读书

读书笔记: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以前看过简单的版本,好像是《中国哲学史纲》或者是《中国哲学简史》记不太清楚了,从那本中间得到了很多知识,比如到底什么是禅宗,为什么禅宗那么喜欢顿悟、不可说等等,当然那一遍就是猎奇,看的很粗疏。

几个月前,买了一本《中国哲学史》,想好好看看,我个人对中国古代史其实吐槽颇多,感觉各种不如意,各种丑陋,所以以前不喜欢看。现在感觉既然是个中国人,该看还是要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值得溯本追源。我自从开始做出版,越发觉得读书重要,觉得好好看一些书无论如何都是好的。

前些日子各种事情堆在心里面,这些年也养成了一种信息饥渴的互联网症候,有网络就看不下去书。今天上午从走了很远的路(在大商场里面,所以有空调),到家心总算有点沉静了,拿起来看了一会儿。

第一章讲的是子学的兴起和衰落。子学就是说诸子百家的学说。兴起的原因其实就是到了春秋战国的时期,社会动荡,原有的社会秩序发生了遽变。

在孔子以前,大多数读书人都是贵族,他们如果有什么政治主张,不需要写书来表达,直接在自己的执政中间实施就可以了。孔子本身是没落贵族,有文化但是没有太多的权势,官吏生涯也不够辉煌,大多数时期是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的,只能用讲学的方式来转播自己的思想。这么看来诸子百家其实都差不多,首先都是些有文化有想法的人,但是不能在当时的政治体系里面抒发自己的抱负,所以著书立说,希望可以得到执政者的垂青。

到了秦始皇的时代,虽然有焚书坑儒之说,但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是,到底焚了什么书、坑了什么人等等。而且加上,其实秦的统治没有多少年,实际上,秦没有结束百家争鸣。而到了汉,到了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学术和政治重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只有学习官家提倡的学说,才有从政的道路的形式以后,事实上,子学才开始衰落,政治和学术走向了统一和言论的封闭。

对于作者冯友兰很有共鸣的是,其实清末的时局也是一个乱世,1840年以后,中国也是一个旧秩序被打破的格局,现在回想我们的近代史,也是各种学说林立,胡适有胡适的学说,鲁迅有鲁迅的学说,有人相信三民主义,有人相信马列主义,有人相信教育才能救国等等。所以有人说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也有人说那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年代。

我觉得此外还有两个问题,第一就是事实上整个西方在1840年前后,领先中国太多,且在正在1840年时代前后,中国陷入大混乱之时,也是西方最飞速发展之时,当慢慢的开始有人学习西方,把西方的知识引进之时,他们往往在这个国家扮演的都是对应学科的开山鼻祖的角色。

再有就是我们最近流行给北洋政府和民国翻案,认为那个时代更有言论自由。我觉得这有两个方面要考虑,一个是,他们执政时间其实还是短。北洋政府如果从1912年算到1928年,16年间,军阀割据,政府首脑更迭频繁。实际上,我认为北洋政府不是说不想独裁专制,而是根本没有机会形成稳定的大政府。而国民政府1928年到1949年,也只有21年,中间还有8年抗战。其实国民党也是要独裁的,这是公开说的,不是一种秘密的想法。但是,其实也没有形成真正强有力的统治和大政府格局。看国民党在台湾民主之前的表现也可以知道。实际上就是说在我党建政之前,这个国家的言论空间其实是混乱保证的。

欢迎购买此书《中国哲学史》,如果你用本链接购买此书,我将会收到小额分成。

分类
IT行业 方法论

程序员和日报/周报/月报

我自己是程序员出身,做了10多年程序员,现在自己开的公司。我做程序员的时候写周报、写日报都写不好,吹牛吧,不想吹,写简单了有时候觉得会被误解。另外就是我时间观念不好,经常忘记写。现在开公司,投资人也要求过写月报,基本上也就写过几次后面都给忘了。

分类
历史 社会生活

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三教同源的问题

首先,先严正声明,我虽然不是我党的粉丝,反对马克思主义,但是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无神论、唯物主义、辩证法这三样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利,都有各自的历史起源。但是,我尊重任何人的信仰自由。在我看来,信仰就是一种选择。我有时候会羡慕有宗教信仰的人,宗教信仰在世界起源问题上,人生态度问题上,都帮助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可以看成某种担当和依靠,有了宗教信仰,你就可以不用自己探寻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几乎无解的世界起源和人生观的问题。我选择不信仰任何宗教的原因不是我觉得找个依靠不好,而是我觉得终于内心的选择,做个无神论者,虽然累点,虽然容易对世界的未来悲观一点,但是真诚就好。

我们讨论这个话题,一方面是觉得这件事情本身很有趣,是人类历史中间一段很有意思的发展轨迹。另一方面是,站在宗教之外看宗教,其实就是希望从历史视角去理解世界为什么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这应该是一个冷知识,虽然微博上有些人说这不是常识么?

很多年前,有人忧心忡忡的告诉我,世界的未来就是文明的冲突,一切必然不可调和,尤其是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一定是未来的主流,世界的未来是一片灰暗的。后来过了很久,我才知道这一理论也不是,北京胡同爷们、或者出租司机们的原创,其实来自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Samuel Huntington的文明冲突论。大致观点是说未来的冲突主导模式就是文明之间的冲突。

这一理论最近这些年尤其兴起。一方面是伊拉克战争、反恐战争等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冲突的印迹。另一方面,在西方文明长期主导世界秩序后,新兴经济体在经济繁荣后,慢慢摆脱对经济西方的依赖和恐惧后,一定希望政治上也能有相应的话语权。这就是最近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某VC在TED上推销元叙事的终结这一理论,换言之,中国式的政治体制,不见得不如民主制度优秀等等。

所以,其实大多数人,是不会相信彼此对立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有什么亲缘关系的。其实,我很多年,知道这件事情就无数次在小范围内显摆,大多数听众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

首先,这三教被统称为亚伯拉罕诸教,因为他们都给圣经旧约的亚伯拉罕崇高的地位,都发源于西亚沙漠地区。

他们有共同源头是古犹太教,根据是:

  1. 他们都信仰同一个造物主。
  2. 他们都把圣经旧约作为经典。
  3. 以亚伯拉罕为祖先。

基督教和犹太教把造物主,叫做上帝、耶和华,而伊斯兰教叫做真主、阿拉。基督教承认他们和古犹太教的亲缘关系。但是伊斯兰教认为,基督教和犹太教修改了古代的教义。

这里面就开始让人疑惑了,伊斯兰教里面哪里来的亚伯拉罕,实际上,伊斯兰教信仰中的很多人物和犹太教、基督教旧约里面的人物是一一对应的。

  • 亚伯拉罕 易卜拉欣
  • 以实玛利 易斯玛仪
  • 以撒 易司哈格
  • 雅各 叶尔孤白

我们这里就用基督教、犹太教这边的译名来说, 亚伯拉罕被三教都看作自己的祖先。 以实玛利和以撒都是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还有个儿子叫做雅各。

具体上伊斯兰教认为阿拉伯人的祖先是以实玛利。

而犹太人认为自己是雅各的后代,雅各代表犹太人和上帝签订了旧约。

耶路撒冷也是这三个教共同的圣地,虽然圣的原因不同。

如果大家觉得都是一家人来自于一个体系,那就不会有十字军东征了,也不会有现在的文明冲突论了。

不同点可能更有看点:

  1. 基督教认为犹太人违背了旧约,所以,上帝让他的儿子耶稣来和全人类签订新约。这是我觉得第一个好玩的点。就是基督教不是说从历史上否定犹太人对旧约的价值,而是从新合同的角度说,你们违约了,老大不爽了,所以跟我们签,本来你们是上帝的选民,现在你们就是上帝的叛徒了。所以西方文明长期歧视犹太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而其是信仰上的问题。就是说以前老大喜欢你们,你们不老实,看,现在老大喜欢我们大家了,你们边儿去。
  2. 犹太教,我用脚趾头想,也不会承认基督教的这种说法。对吧。既然老合同说我们是上帝的选民,我们当然不承认有什么新合同了。所以,耶稣和默罕默德对犹太教都不存在。
  3. 伊斯兰教基本上,相信旧约。从历史上也没有否认犹太教。但是他们的逻辑是update制。就是说,安拉每隔一段时间送一个先知来,亚伯拉罕、摩西、耶稣都是先知。这点来看,他们兼容了基督教和犹太教。但是,他们说,最后安拉送来了最后一个先知,那就是默罕默德,封印先知。而类同的,从经典上,他们承认旧约的一些部分,承认新约的一些部分,更重要的是古兰经,最后一次合同。

然后,这个世界就好玩了,既然粽子是甜是咸,豆浆是甜是咸,里面能不能放葱花等等都可以引发战争。那么合同到底谁的是正品,自然就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冲突。

据《圣经·创世记》第11章记载,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塔顶通天能传扬己名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来自wiki

这个故事不仅旧约有、古兰经、摩门经也有,基本上,我认为这个故事隐喻了这个世界的现状。只不过这种大家说不同语言,问题不在于说语言文字,而在于世界观价值观。

据说,猫和狗的世纪大冲突来自于,两种动物对摇尾巴等动作的不同理解,而从小养在一起的猫狗则不会如此,就是他们虽然跟自己同类交流有一种语言,但是长期生活也学会了,其他动物的语言。而人类呢?

世界的未来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呢?文明到底要不要冲突呢?

其实我觉得主流是好的。比如,我们开始接受种种的不同,以前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觉得西方腐朽堕落、甚至淫乱。现在呢?一夜情很寻常了吧,同性恋不是都偷偷摸摸了吧。世界的未来应该是多元的。这些年,我经历了很多事情,越来越发现,世界的美好,在于我们只重视对自己的选择,对别人的选择不要去干涉不要去猜疑,甚至不要去想。

最早看丹布朗的书很有意思,觉得非常引人入胜,比如《达芬奇密码》里面宗教团体觉得圣血圣杯、抹大拉的历史地位、诺斯底教派的秘密、等等会摧毁基督教的基石。但是实际情况是什么?《达芬奇密码》这本书把教廷怎么样了么?今年还发生了教皇主动辞职的事情,怎么样了么?该信仰的还是在信仰吧?

再如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之类也是说教廷如何如何,但是实际上,对撞机该撞还是撞,上帝粒子该寻找还是寻找。教廷不也承认日心说了么。科学家里面不也有人最后去信基督教去了么?

任何一种现有的宗教,如果按照原教旨的方式去信奉的话,可能都会是一种灾难。但是,从信仰的角度、从尊重他人选择的角度来看,又都不会是什么问题。我喜欢吃肉粽子,但是誓死维护你喜欢吃甜粽子的话,大家各得其所,反而都更加快乐。

参考资料:

http://zh.wikipedia.org/zh-cn/亞伯拉罕諸教

分类
历史

选择问题

最近这个世界越发的荒谬,住进检查组几天粮库就着火这种跟无数次历史史实撞车的事情,居然也有人敢做。当然有了现代的传播工具,微信和微博,很快我就了解了不少以前不懂的历史知识。

分类
IT行业

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

中国的互联网一定有大量的火云邪神信徒,我们是一个追求唯快不破的行业。第一次看《功夫》的时候,火云接住子弹的一瞬间,我震惊了,太帅了,这个千百次从各种武侠小说里面看到的唯快不破的道理,终于有了完美的的画面表达。

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写作

我的心理问题

最近这些年,我最不喜欢的一件事情就是事情飘着。然而最近因为种种原因一切都飘着,我有时候甚至想说我不care了,怎么都好,只要不要继续飘着。飘着就是一种不确定性,当你生命中有少数几件事情属于不确定的时候,你还可以handle,但是我最近的感受是,几乎一切都没有结论,一切都还待观察,也就是说,我的生活是一个有无数参数的方程式,虽然每个参数带入都可以迅速得到相关的结果,但是当参数无限的时候,就会同时有无限只薛定锷的猫,也就有无限个平行宇宙,很累。

我不想轻言放弃,但是想摆脱这种飘忽的状态。所以,我非常痛恨各种选择,我有大量的选择要去做,所以吃饭的时候希望每顿都是某种可以天天吃而不会中毒的东西,不要选来选去。所以希望一切都简单,哪怕结果是花多点钱等等。每当我面临一个新的选择,我就会发现在我面前的平行宇宙数量翻了一倍,又多了无数只猫或是放生或是杀死。

工作日,我一旦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以后,马上就陷入,继续工作,叫个外卖吃;回家;找个饭馆吃的三重选择之中。这三种抉择是那么难,我往往是继续做点事情,然后慢慢陷入糖尿病人难以忍受的低血糖中,然后最后不得不随机作出某种选择。每个假日也如是,总是想早点去公司加班?多睡会儿?还是早点出去遛遛?或者去找个朋友吃饭。然后天就黑了。

也许该治了。有时候,我挺佩服自己的,我这么有自闭症状的人,现在经常上台演讲,口若悬河,虽然每次讲都忘掉一些不同的词儿,但是下面没人能看得出来。虽然有种种心理问题,但是还坚强的活着。

那天有人说,那些乞丐就算有些看起来没那么惨,但是人家毕竟都这样了,你们也不应该老是真啊假啊的质疑来质疑去,可怜可怜他们吧。另外有个人说,他们很多人都有胳膊有腿的,老也没老到哪里去,我这浑身是病的,还一天到晚带病工作呢,可怜他们,谁来可怜我们呢?

周四晚上硅谷银行的朋友组织了一场饭局,主要是给新来大陆工作的一位美国老总介绍大陆的情况,以及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下美国的情况。席间各种老套的问题问来问去,我还贡献了好几个老套的问题。但是有一个最近,我开始思考的问题我也问了。

起因是,我曾经觉得象苹果App Store这么好的一个平台进入中国将会改变些什么。但是几年下来,刷榜已经是一种常态。各种大公司或者是新晋的资源控制着把持着各种流量来源。虽然流氓软件确实因为iOS的安全机制没有在这里大爆发,但是其他跟我以前不喜欢的中国互联网的那些点变化不大。

所以,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的行业里面的种种不爽是否都来自于这个环境本身的恶劣呢?在美国,在硅谷,虽然环境更好些,但是实际上死掉的公司更多,或者说竞争更激烈。那么在美国,所有小公司的最大困境在哪里?虽然他们有亚马逊、有github、有……各种好的服务,还有最有购买力和正版消费能力的。但是他们也有大量的公司死去。总体在竞争充分的情况下,一定也只有竞争成功者才会生存下去。那么,所有小公司的最大困境在哪里?

硅谷银行的那位来自美国的老总告诉我的答案是怎么从茫茫的公司群中脱颖而出,怎么让自己的产品跳出来,让大家知道。看来,不管环境好坏,大家最终面临的都是一个最核心的问题。

但是放心,在屎堆里面奋力冲击找屎吃,和在米饭堆里面奋力冲击找饭吃,即使难度和姿势都类似的话,我还是喜欢米饭。所以,有机会可以去美国的话,我肯定去。只不过我现在有自己的事业和公司,我不能抛掉他们去,我正在创造伟大的工具。所以我将考虑的是整个公司同时被国外公司收购,或者说某天我的伟大事业实在进行不下去了,再去美国。

分类
写作 读书

恐龙、柯达以及传统出版为什么会死?

“据说中国人都不读书了,所以,也许我们做一个电子书App,应该是这样的,一打开,翻了10页以后,立刻提示用户,你10个月看了10页数,已经击败了全国90%的读书人,如果你继续连续读上100页,你的排名将上升1000位。因为你最近经常阅读投资类的书籍,目前已经有10家投资机构看了你的简历,我看好你哦!”

这是我刚才说的一个笑话,在微博上发出去以后,似乎大家不觉得这是一个笑话,都觉得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好吧,这不是一个笑话,这基本上就是我在盛大做云中书城iOS版的时候,最初想做的东西里面的一部分。只是可惜因为一系列的意想不到的狗血,最后,我想做的部分一点也没有做,真正做出来的东西跟我想做的关系其实一点都不大。好吧,这些都不重要。

继续说恐龙和柯达的故事,好吧,玩笑,其实这也不重要。

昨天,我去参加一个学生电子书大赛的评审工作,评审结束后,大家一起聊天。在做的有几个出版社、2位作者,一位新闻出版署的官员和三个技术公司的人。我得到了一个机会简单的给在座的各位介绍我的产品。虽然各个学生团队用数人数星期做出来的交互电子书的效果,我们的工具可以在几个小时内搞定,而且肯定比那么专业多了,至少不会动不动就程序崩溃啥的。但是在座的各位出版社代表没有表示出太大的兴趣。

会议主持者就问大家说,tiny的产品很好,我也试用过,为什么大家对这类工具都没有热情呢?

于是,我就开始听到了些出版行业的声音。

有人说,我们也知道传统出版如果不改变,一定跟柯达一个命运(好吧,有了这句题目不算完全标题党了)。但是,我们都是国有企业,有国资委管着,大家以为我们出版行业没有钱,其实很多社都很有钱,几千万现金在帐上摆着。但是国资投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失败了就是国有资产流失。我们不敢花大钱投资电子出版啊。

另外一个出版社说了,我们去年做了几十本电子书,才挣了几万块钱,成本都不够啊。

再有一个出版社说了,我们也知道这是趋势,但是现在做不好啊,也不知道怎么挣钱啊。

版署的领导说了,现在的政府投资方式也是一个问题,要是商业投资一年做不好两年做不好,企业倒闭了,也就优胜劣汰了。现在政府投资,第一年投了钱,如果做得不好,快死了,还得投,知道不行也要投,好不好都要等2年以后验收,验收只要通过了,真的有没有用户,公司死活,其实就没有人管了。他说,有家企业做电子阅读做了很久不挣钱,专做企业培训,马上就有收入了。

我说,我们也有这方面的收入,只做这些的话,就不用跟在坐的各位聊了。我们还不是想做点事情,纯赚钱都知道跟出版社合作没啥大好处。

我说,我有个朋友有做幼儿教育App的两个App就月入10万的。出版社为啥几十本还挣不回成本呢?我有个朋友新浪微博才1万粉丝,但是600个人购买他近百元的电子书,他就收入5万了。我知道某个企业,他们的时尚趋势书(这不是电子的),专门卖给企业,一本就5000元,我就是想不通为啥这么多出版社,这么多优秀的书的资源,你们反而电子书不挣钱。

看看现在出版社发布的在App Store上的内容,挣不到钱,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质量当然挣不到钱。我觉得最常见一个错误是,尝试一下,然后说这条路走不通,尤其是当你尝试的根本不对的时候。

当然我也不知道很多出版社为什么不敢尝试,因为你们的体制,你们的模式,吸引不了好的IT人才,我们做IT的企业招好的iOS程序员都很难,何况是你们呢?而外包模式的不靠谱大家当然也知道,核心问题是做好之前,效果不可控、质量不可控、工期不可控。而我们,(此处省去广告语一万字)……。

然后,走的时候,所有出版社的兄弟都激动的跟我要了电话。真的单说挣钱,我就不用搭理出版社了,我还不是想早点把好书都做成电子版,虽然我不在乎节约的那点纸,但是我在乎的是,一个美好的未来,随时随地,任何信息只要肯付钱,唾手可得。给个机会,我们救救孩子、恐龙、柯达、还有出版社们吧(好吧,我承认孩子们是来陪绑的,他们也许不需要我来拯救)……

分类
写作 读书

介质变革前夜看书的历史与未来

纸和纸前时代

如果从埃及的莎草纸算起,纸的历史已经有5000多年了,这种方便但是几乎只产在埃及的书写介质曾经帮助埃及构建了世界上最辉煌的古代文明。希腊征服埃及后,把帝国的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图书馆建在埃及,也是因为那个时代最好的书写介质产于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收集了当时世界上所有可以收集到的书籍。

但是,真正给全世界带来全局性影响的书写介质是中国纸,由蔡伦发明于公元前105年。这种纸和莎草纸最大的区别是原料。埃及莎草纸的原料是一种主要生长于埃及的植物——莎纸草。因为原料产地单一,产料不足,这种纸价格昂贵。而且莎草纸不能防潮,难以折叠,有很多的缺点。

中国纸诞生之后,慢慢的流传到全世界后,结束了从泥板开始的,人类长达3000多年的书写介质的寻找和选择。

公元3200多年前,苏美尔人开始在泥板上书写楔形文字;大概公元3150年前后,埃及人开始在莎草纸上书写象形文字;希腊人一开始是跟着埃及人使用莎草纸,后来觉得太贵,且保存不便(不是哪里都跟埃及一样干燥),使用羊皮纸等等;中国人使用过龟甲、兽骨(甲骨文时期),青铜器(金文),竹简等等。

世界所有文明,一开始对书写介质的选择五花八门,有的主要来自于资源方面的考虑,有的考虑在书写的便利和保存的需求等等,但是最后,都统一到了中国纸上。

这首先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然后表明一点,任何风俗习惯、个人喜好,都抵挡不住真正的技术变革,谁都会比较,谁都不傻。放在历史尺度上来看,人类的每一次介质选择都有充分的理由,都合情合理。

从中国纸的发明到现在已经经历了2000多年,这种介质一直是人类主要的书写介质。它无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它是我们天天在阅读的书的物质基础。它成就了书的辉煌,它承继了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记载了所有的悲欢离合,所有伟大的梦想,所有艰苦的努力,所有辉煌……

介质对内容和表现形式产生的影响

苏美尔人使用削尖的木棍和芦苇杆在软泥板上写字,所以他们写出来的字有明显的三角形笔触,大量的都是横竖斜线条,所以这种文字被现代人叫做楔形文字。

用泥板写完字,烤硬才能保存和携带,但是泥板不可能做的太轻薄,所以考古发现楔形文字有很大的一种用途是货架或者是仓库格子前的小标签。我们可以想象一块50厘米*50厘米的泥板能写多少字,在那个时代啰啰嗦嗦的人一定会气死邮递员。

埃及人的介质莎草纸比泥板好用太多,但是莎草纸有无法折叠的特性,所以莎草纸书都是用卷轴的形式存放,所以只能写单面,而且阅读的时候,必须顺序阅读,双手捧着。这种卷轴形成了西方概念的书卷(Volume)。希腊人开始使用羊皮纸后,因为羊皮纸很柔软可以折叠可以装订,才形成了册籍(codex)的概念,虽然材料不是廉价的中国纸,但是已经跟现在的书装订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中国的古代书籍也有卷和册的说法,但是成因跟西方完全不同。龟甲、兽骨完全不可能折叠和卷曲,青铜器更不可能。实际上,中国最早的卷和册的概念都来自于竹简。竹简是一条条竖着的竹子组成的,写好了所有以后,用线串起来就形成了册,然后卷曲着存放则形成了卷。当然这里的册跟西方的册籍非常不同。

而中国有了纸张以后发展出来的线装书,跟西方人的册籍非常类似。但是,西方书籍中的文字排列顺序是横排,主要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中国古代书籍中的文字排列顺序是竖排,先从上到下,然后从右到左。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简体中文书籍也是横排,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这是五四时期才提出来的新式排版方式。

西方采用横排的道理很简单,因为西方文字主要是字母文字,用横排非常合理,从左到右是因为书写的时候,如果反过来就很容易污染未干的字迹。

但是中国为什么几千年延续竖排呢?写的时候不污染字迹么?中国人不也是右手书写为主么?这是因为古代使用毛笔书写的时候,有一个要求是右手提起不能落下,这样就避免了污染字迹的问题。

但是这种源流是怎么形成的呢?说法不一,我个人认为中国线装书的书写方式,主要是继承了竹简的书写方式。竹简的阅读方式应该是,左手持卷,右手拉出,第一列在最右边,随看随拉;或者是置于几上向左展开。而书写的时候,可以写完一列,放置一旁风干,然后写下一列,完全没有污染字迹的问题。就这样形成了一种产生内容和阅读内容的习惯。直到书写介质改变为纸张,装订方式改编为线装,可以双面写,但是仍旧习惯了竖式阅读,竖式书写,虽然不得不需要费力的将手抬起。

中国所有的纸前介质问题都是太昂贵,且书写非常不方便。所以,我认为这是构成文言文精炼传统的主要来源。事实上一些古代的小说和通俗文学作品,向我们揭示了,古人其实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书写和语言体系。

文言和文言文主要是儒生的语言,用于著书立书和知识分子内部的交流。而普通百姓的使用的叫做白话,通常是语言交流很少用于文字记录之中,只有一些通俗文学作品才会有白话。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一个生意人家;只见这些之乎者也的人来讲呆话;觉得可厌;非止一日。” 可以说明,即使是古人,普通人也不喜欢“之乎者也”。

初中课本中曾经有选自《水浒传》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水浒传》成书时间为元末明初。里面除了一些词汇“聒噪”、“恁地”、“腌臜泼才”,等等对现代人来说太生涩以外,内容并不难懂,初中生都可以看懂,就说明中国古人和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并没有我们很多想象的差异那么大。

了解近现代史的人应该知道,五四掀起的白话文运动不是说让普通人说白话,普通人一直都是说白话的,而是要让白话从普通人的语言变成知识分子和整个社会通行的语言。白话文运动不是创造了一个新的文体,而是把一种通俗文体变成正式文体,官方文体。

而古代文人非要用生涩的文言文记录历史(造成很多解读上的不便),甚至在生活使用文言来让普通人讨厌,我认为主要就是纸前时代的种种不便带来的书写习惯的一种延续。

我们已经经历的一些介质变革及其影响

人类最早的声音/音乐存储介质是爱迪生在1877年发明滚筒式留声机(Phonograph cylinder),距今才100多年。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比如你可能中国古代的词都是可以唱出来的,跟现代的歌词的意义差不多,但是古人唱出来是什么味道,苏轼唱《水调歌头》跟王菲是一个感觉么?你不知道。岳飞唱《满江红》和罗文(83版射雕)唱的感觉一样么?岳飞应该不会粤语吧?

但是有趣的是,声音/音乐存储介质诞生才100多年,已经经过了非常多次的变革。

从滚筒式留声机、盘式唱机( Gramophone,1887年发明)钢丝录音机(Wire recorder,1890年代发明)、磁带录音机( Tape recorder,1935年发明)、密纹唱片( Long Play,1948年)到后来的CD(1985年发明),Mp3(1991年发明),MD(1992年发明),整个发展历程总体上是记录、修改、保存越来越方便。

而我们大多数人熟悉的声音/音乐存储介质的变革是从CD到Mp3(其实也包含其他Mp3 like的不需要物理存储来销售的格式,这里用Mp3代表)。

现在的很多人都是Mp3时代的亲历者,但是Mp3成功的太快了。很多人连头绪都没有摸到就成功了,所以看起来Mp3是一出来就改变世界的。

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一开始Mp3仅仅是一个格式,他没有显示出来任何的威力。因为一开始,你只能从自己的CD压制Mp3,而这就造成实际上,有了不同的介质你能欣赏的歌曲跟你的CD收藏完全没有不同。

但是到了1999年一切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几个大学生写出来了一个叫做Napster的p2p Mp3共享软件,先是这个学校的每个学生的Mp3数量都爆炸了,然后整个世界的Mp3数量爆炸了。也许就是几天之内,整个世界每个人的Mp3收藏都可以跟一个大型唱片公司的曲库相媲美了。这时候Mp3独特的内容盗版,硬件盈利的产业链模式产生了。

消费者是受益者,Mp3播放器厂商是受益者,各种Mp3下载网站,P2P软件公司是受益者。一切人都Happy,除了唱片公司和歌手们。

实际上,从历史数据很容易看出来,CD介质和唱片厂商的江河日下,基本上就是从1999年到2000年间开始的。

有人把这当作是数字介质的必然结果,但是我认为这应该责备唱片业对未来的认识不足。他们没有事先创造和拥抱未来,等未来来了,看不懂,不明白,只心存恐惧,但不知道如何应对。

这时候,这个介质变化看起来将永远的毁掉唱片业。直到苹果公司在2003年站出来,推出了iTunes Music Store。从2003年到2010年,iTunes Music Store卖了100亿首歌,到了11年,卖了150亿首歌,虽然整个唱片行业还没有回到其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某种程度上大大减缓了唱片行业的衰退。

还有视频/图像的存储介质(摄影、电影、电视等),虽然诞生也比较晚,跟留声机一样都只有100来年的历史,但是也经历了非常多的改变。这些领域到了最近这些年,共同的一个变化就是,从实体介质到虚拟介质,从模拟介质到数字介质。

只有书和纸还没有发生完全的改变,为什么呢?

纸介质的优势和局限

纸的优点很多,轻薄、书写印刷方便、成本低。

就拿成本举例,很多现代人觉得竹子也很多,成本能有多高。这就是一种非常想当然的假设。

以《史记》为例,全书大概52万字,现在用纸印刷的话,可以是一本不算很厚的书(Word A4纸模拟打印600页左右)。

但是《史记》成书在蔡伦造纸之前,所以多半是用竹简编写和保存的。我们假设一列竹简可以写20个字的话,那么《史记》全书需要2.6万根竹简,假设一根长竹子可以做成100根竹简的话,也需要260根竹子才够。假设100根竹简1卷的话,《史记》全书就是260卷竹简。需要一个书架来放吧。所以,其实竹简时代,汗牛充栋一点都不难。

不谈抄写,只谈阅读的话,按照我们刚才的假设,1卷竹简只能有2000字,如果你认真阅读一天的《史记》,你需要去多少书架多少次更换下一卷?

金庸全集有10多本书,大致千万字,我在初高中时代已经全部阅读了。如果用竹简来书写和保存的话,需要5200根竹子,做成5200卷竹简,一个仓库才能放下吧。在那个时候,写字不精炼,都跟金庸这么骗稿费的话,稿费倒是小问题,出书的时候简直是环保灾难啊。

纸很好,比所有它前面的介质都好得多,但是,纸也有缺点,它物理特性也构成了书的全部局限。

它虽然看起来是那么的轻薄,但是有质量,也有体积。这些年在我每次搬家的时候,书都是最沉重的那个几个箱子的主要内容。书多的人家里都需要购置书架,非常占地方。从纸到书,需要印刷,装订,一系列复杂的流程。书从工厂到我们手中又需要走过很多流通环节。这些构成了出版一本书需要的时间、艰辛、成本和资源消耗。

在中国作者出书有两种获得回报的方式,一种是稿费,一种是版税。稿费往往非常低廉,目前稿费的水平基本上跟文革后差不了太多,但是社会消费水平不知道涨了多少倍。一般只有销量比较大的书,出版社才会给作者版税,销量非常高才能获得比较高的版税。我有个朋友曾经出了一本书,版税7%,也就是说,书卖100元,卖了1000本,他才分到7000块钱。

而他后来把新出的书做成电子版(不需要出版社参与了),只卖了600多本,一本80元,他就挣到了5万块钱。

书当然有成本,但是作者的辛苦应该是更重要的部分,而不是纸张的成本。但是因为现行的出版体制,如果你出纸质书,必须书号,必须从出版社走,你甚至不能自己联系印刷厂去印。那么出版社就成了一本书出版前,唯一的掌控方和投资者。

中国出版界有3000本的起印的规矩,如果一本书预期卖不到3000本,再好出版社也不肯出,因为,盈亏平衡点在3000本左右。而电子介质就没有这个问题。600个用户购买的书也可以赚钱

现行出版体制下,还有一种书叫做绝版书,因为预期购买者不会达到盈亏平衡点,所以即使有读者需要,也不会重印的书,就只能绝版,但是在电子介质下也没有这个问题。

书的电子介质革命

Kindle的出现曾让我惊喜万分,搬家的时候,你纵有万卷藏书也可以一手掌握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一本书的作者,把它写完以后的瞬间,看到这本书。而随着电子出版的发展,我们应该能更方便廉价地享受世界上所有美好的知识,与此同时作者也有可能获得更为丰厚的收入。

但是,有很多人不能理解,甚至不能接受,他们说,数字化后不再有纸飞墨香,数字化的介质无法像纸一样传递感情。

我理解这些念旧的人们,然而,新的介质总是会在技术成熟后替代旧的介质。现在还有多少人通过买磁带去听流行歌曲?连CD都已经少了。黑胶之类的东西只能在较小的发烧友圈子里继续延续生命。所有新的歌曲都出CD版,甚至直接出Mp3版。

你可以继续喜欢老的介质,但当你最钟爱的内容和他们的发行者转到新的介质上时,你别无选择,只有前进。

但是电子墨水屏是半截子革命,有很多优点:看上去很舒服,非常接近纸张的感觉;非常省电,不翻页只显示甚至不费电。

但是局限性也非常的明显,目前还不支持彩色,屏幕内容切换很慢,不适合用来显示任何动画和交互内容(即使有了彩色屏幕,原理所限,目前也不可能快速刷新)。

它就像几乎人人家中都曾有过的黑白电视一样,注定是个中间产物。一旦彩电价格下降到一般人可以接受的程度,黑白电视就会被迅速淘汰。70-80年代,在中国的很多城镇家庭都有黑白电视机,而到了10多年后,他们都被换成了彩色电视机。到了现在,即使是在相对落后地区,黑白电视机也是比较少见的了。

我曾经在10多年前看到四川某地农民家中的黑白电视前放了一块彩色塑料片,透过这种彩色塑料片看黑白电视就像加上了颜色一样,在那时候,感受还算不错,但是一旦看上了真的彩电,就觉得那东西简直是垃圾。

喜欢电子墨水屏的人不同意这样观点,他们说,电子墨水屏的屏幕比iPad的屏幕更柔和,不伤眼睛,可以长时间看书。

他们往往都是阅读方面的重度玩家,他们的需求当然也需要尊重。然而,跟任何一个市场一样,重度玩家只是其中一类人,而且相对于轻度玩家来说,他们总是少数。

更多人不是要专门买一个阅读机器,而是要买一个可以听歌,看视频,上网,打游戏,等等,同时可以看书的东西的。而完美解决这些全部需求的就是iPad。

但是,就在前些日子,我同时购买了《精益创业》一书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没有感到任何的区别,手边有纸质版我就看纸质版,手边有iPad,我就看电子版,我没有发现iPad带来任何的好处。

我不是一直在鼓吹介质应该变革么?为什么我会感受不到电子介质的好处呢?这其实也是目前很多读者没有转向电子介质的主要原因。

首先,这本书很薄,如果是《剑桥世界史》这种大部头,电子版的优势非常明显,打死我也不会把大部头放在书包里面,那多沉啊。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在纸介质和电子介质的表现形式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除了在iPad上,我可以自己调节字号以外,没有任何差异。
所以,如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介质变革的话,我不相信读者会买单的,除非纸张的生产马上出现成本问题。

在介质变革中,更加重要的是,新介质应该带来新的内容形式,电子墨水屏由于自身介质的限制,实际上只能完美地再现纸质介质的诸多特性,对内容形式的创新没有多大的贡献。而虽然很多书已经登陆了iPad,但是还没有利用这种新介质带来的新想象力和可能性。

我们应该试想新介质下的未来的书是什么样子。

首先,大多应该是彩色的,彩色好过黑白,这毋庸置疑。

可能会有声音,有大量的旁白,或者有自动朗读功能等等。

可能有视频,看一本二战的书,作者提到某战役被某部电影诠释的非常精彩的时候,如果有个可以点击即播放的视频,是不是很酷很舒服呢?

甚至不用那么复杂,当你在看韩寒的新书时,附带一段作者在某车赛夺冠瞬间的视频好不好?

或者书应该充满各种交互,在剧情发展到高潮时,你可以帮助主人公选择下一步如何发展等等等。

或者孩子的书,干脆就是一个小游戏,让孩子在娱乐中了解这个世界。

书是什么?值得我们回到本质去思考。

现在,我们可能想象的是,如何给已有的书籍加上更多的图片、资料和互动,而未来更多的作家也许在写书的第一时间,考虑的就不是纸书的介质特征,而是可以充分发挥的电子书怎么帮助他们传播思想、经验、感受等等了。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经有了一些这样的工具和平台,比如苹果公司的iBookAuthor,使用它可以作出我前面说的几乎所有新的书可以想象到的效果,而操作难度跟Words、PowerPoint没有什么大区别。类似的还有Inkling的交互书平台、Epub3.0标准等等。

如果你想知道未来的书是什么样子,你可以在iPad的iBooks商店下载Life on Earth,或者在App Store上下载美国前副总统阿诺·戈尔写的Our Choice,它们是目前看起来最像未来的东西。

当然,我们还在这场介质革命的前夜,出版界、作者们还没有完全准备好迎接新的未来,这个前夜也可能略有点长,在这个时候想象未来需要一点想象力、胆量。但是,看起来这场革命代表的将是一个无限美好,无线充满想象力未来,值得我们期待、参与和付出我们的努力。


如果你喜欢本文,你可能也会喜欢我写的另外一个关于书的历史与未来的系列,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