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荐书 读书

最近似乎读懂了《青铜时代·红拂夜奔》的一部分

《红拂夜奔》是王小波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青铜的三个故事,都发生在唐人和现代人的交错中,时而我们怀疑王二就是那个李靖,时而我们发现李靖正是某种意义上的王二。

青铜时代因为有历史作为一种背景,似乎更能满足有趣的要求。在我们不能理解作者的一些细节描写的深层含义的时候,这些细节也能因为其天马行空,因为其独特给我们愉快的阅读感受。我至少7次去读这本书,每次都会发现自己有新的体会,每次都觉得这本书对我仍旧很有吸引力。

我要说我想坦率地承认,我的理解能力很差,我现在仍对《红拂夜奔》的很多细节为什么那么去描写感到疑惑,但是这一点不影响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乐趣,一点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在这本书里面,你会感觉到这个故事被王小波讲得很有趣,很荒诞。然而这些荒诞在你的生活中也都在发生,这是你就会觉得跟作者有强烈的共鸣。

我在前些日子,网上偶尔看到一篇文章,突然明白,那场为了追捕李靖而发生的大战指的是什么往事。当然没有想到这点时,你会发现你不会把这两件事儿联系在一起;然而你想到这点的时候,你会发现,那场大战就是那个往事的最忠诚的记录。睿智的王小波,用最荒诞不经的外表,最忠实的记录了那段历史。也似乎在告诉我们,李靖竭力想离开洛阳城仅仅是为了一种感觉起来更自由的空气,而他的努力在长安城建立起来的时候表面上成功了,实际却失败了。

这仍旧是一个很悲观的寓言,他似乎想告诉我们:你觉得你已经成功地摧毁了一个旧的牢笼,但是以后你会发现你充其量只是暂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牢笼,等你认识到这点的时候,你应该已经丧失了打破摧毁任何新旧牢笼的勇气和愿望。

分类
荐书 读书

历史大象的另一条腿《狼图腾》

这本书,不是我认为的那种完美的书,甚至可以说很多观点我并不赞同,但是我想力荐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去看看。很多人看了这本书以后,觉得这本书讲出了普适的真理,而另一帮人认为作者是在痴人说梦。这是因为这本书确实争议,这也是因为中国人太多,觉得自己缺乏狼性的人们,认为这本书可以激发自己的狼性,可以帮助自己立于残酷社会竞争中的不败之地;觉得这个社会已经有点弱肉强食的善良人们,认为这本书会让更多人残酷,一旦流行就会成为社会风气持续恶化的推动力。

那么为什么我还要力荐这本书呢?

假如我们先抛却“狼羊二元性格决定论”合理性和充分性上面的不足,暂且把这个分类方法加诸我们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我们可以跟作者得到相似的结论。中华文明是一直羊性占上风的,除了少数自己游牧民族主导中原的朝代以外,我们的统治者大部分认为和平比荣光更加重要,他们乐于用金钱美女去换取和平。这种性格的形成,非常复杂,跟农耕文明的特性相关,跟地理情况相关,跟我们文化的主导思想相关。

然而实际上,在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里面,从来就不缺乏具有狼的性格特征的人,他们在乱世往往是某个国家的开国皇帝或者著名将领,而在和平年代,他们可能生活的很平淡,所以被人不查。

每次著名的周期率起作用的时候,具有狼性格的人们就会不甘于饿死,反抗统治者的统治,直到他们建立王朝,把自己的角色转换为牧羊人。这个角色转换之后,他们就会粉饰自己的发家史,让自己看起来是被天选中,或者干脆是被别人逼迫才会去接受皇帝这个辛苦的差事。然后,为了他的统治可以长久,他会开始宣扬羊的文化。

这本书的价值也许就在于此,我认为纯狼性的人可怕,必须提放,但是纯羊性的人又太可悲。我们对历史这只大象的某些腿已经比较了解,所以,就算这本书有些争议的地方,看在他能让我们发现另一条腿的轮廓的份上,他还是很值得推荐的。

分类
IT行业 创业

残缺的六度理论和SNS的实践者们

六度分割是这样的理论:

所谓六度分割理论是指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stanley milgram提出的,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六度分割。简单来说,六度分割就是在这个社会里,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六个人(包括这两个人在内),无论这两个人是否认识,生活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他们之间只有六度分割。

第一次听说六度理论的时候大约在一年以前,听说后没有多久,就参加了朋友火炬的“六度买车票实验”,实验的方法是

我们把MSN名字改为原名+“请朋友们都把名字包含着句话:”求购19,20日北京到南宁t5车次卧铺2张,请联系139110xxxxx”)”,开始的时候速度很慢,只有我们几个人改了名字,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改了名字,最后一天过后,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是结果非常接近。这个实验让我们体会到了六度的力量。

后来,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SNS网站,他们的旗号都是遵循六度的原则,开始都让我们很兴奋,一个阶段里面我们几乎实验了能看到的所有的SNS网站,然而最后我们都离开了这些网站。他们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的便捷和好处。这让我一再反思六度理论。

再后来,在365kit上线之后,我很久没见的朋友LLF非常兴奋的认为365kit是实现六度思想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我们在msn上面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发现大家有很多不太相同的看法,于是相约在七夕之夜,边吃边聊。长谈之后,LLF接受了我的很多观点,并说收益匪浅。然而在我看来,他对我启发也良多,尤其是那天我们说过的东西,是我思索了很久的,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串连在一起的东西,我们的长谈让我思维中很多零碎的东西变得更加条理化,所以这篇文章很大一部份要归功于他。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不是在说明六度是错误的理论,而是在讨论,在我们的SNS实践中,六度是不是完整的可以作为指导的思想。我的看法是六度作为SNS的指导原则,并不足够,还有很多残缺,这些残缺会给我们的SNS实践带来失败的结果。

残缺的六度

六度虽然是个社会学的理论,但是实际上它更像一个数学理论,很多人说六度和四色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看来,六度理论很好的阐述了在一个网状结构(我们的人类社会)下,不同节点之间的联系和连接关系,然而它并不完整,并不足以指导我们的实践。

(1)关系的强弱——权值问题

首先六度肯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但是没有对这种联系作定量分析。我们一生可能会认识千百人,他们有的对我极其重要,有的对我无足轻重,我们联系的建立的原因和方法也是千差万别,有父母亲属这类生而固有的联系,也有因为地理位置接近发展出来的,如邻里关系,还有因为共同学习生活而发展出来的同学、同事关系。六度理论中只把他们统统归结于联系,没有强弱之分。在网状结构里面,人与人的关系,需要加权处理,在这里,六度是残缺的。

(2)到达和建立联系的区别——目的和结果问题

20世纪60年代,耶鲁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就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他将一套连锁信件随机发送给居住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照此办理。最终,大部分信在经过五、六个步骤后都抵达了该股票经纪人。六度分割(也叫“六度空间”)的概念由此而来。这个故事很多六度的爱好者都知道,并奉为圣经。但是我请大家注意这个故事和我们现在流行的SNS网站的理念的重要查别。在这个故事里面,信到达了波士顿股票经纪人手里面没错,但是请注意整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朋友关系都没有发生改变。对,这点很重要,这个故事里面传递的信息,而我们现在看到的SNS网站希望在用户之间传递的是什么呢?是联系方式是朋友关系。
说到这里想提一下前面提到的火炬的买车票的实验,在那个实验里面,传递的实际上也是信息,而不是朋友关系。

(3)传递的成本和激励——阻尼问题

在Stanley Milgram的实验和火炬的实验里面,都没有任何的花费,或者说看起来成本为0。但是是不是真的成本为0呢?每个人传递一下信件花费极低,改下msn名字更是没有成本,然而那些人肯这么做,其实是看着朋友的面子上,所以这里花费的成本实际是什么呢?是中国人说的人情债,所谓的关系成本。没有人喜欢一个整天都要人帮忙这帮忙那的人,人情债和金钱债一样,背了就一定要还,这就是传递中的成本问题。火炬的火车实验后,我们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急需车票,可以请朋友们改他们的名字,但是我们能不能天天都用这种方法来找人帮忙呢?今天买车票,明天买球票,也许一次两次可以,次数多了,朋友们肯定会觉得厌烦,甚至放弃你这个朋友。

Gmail的邀请方式直至今日仍被很多人称颂,刚刚出现的时候,一个邀请甚至可以卖到60美金。很多人惊呼这是最伟大的营销。然而,到了今天,很多人的邀请已经变得无法送出去。为什么呢?因为一开始的时候Gmail是稀缺物品,所以价值高昂,加上Gmail带有Google的强势品牌和高度用户认同感,所以就更加被追捧,拥有Gmail成了荣誉的象征。这是这种荣誉成为了Gmail邀请在六度网络中疯狂传播的激励。然而随着Gmail的高度普及,这种荣誉感逐步下降,最终降低了激励,从来使传播陷入了停滞状态。

阻尼是好还是坏?没有阻尼我们可以给任何人发送信息,每个SNS网站都在宣扬你只需要六度就可以认识克林顿可以认识盖茨,但是有几个人真的去认识他们了?是因为他们不值得认识么?不是,是因为联系虽然看起来只有六度,然而每度的阻尼都有可能都是无法跨越的。但是你不要悲观,如果没有阻尼也许你会更加不爽!LLF算过“举例来说吧。假设每个人有30个朋友,信息经过六度是30的6次方 =729000000,数量足够到达一个能够覆盖所有可能的人的级别。”,如果六度的连接没有任何的阻尼,估计我们每天收到的来自六度好友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就会让我们的脑袋爆炸。

在我们的生活里面,一个身份越高的人,越有名的人他就会有越多的好友,于是他也就越不想随便拓展自己的关系圈子,因为他们往往不胜其扰。前些日子的600演艺名人联系方式泄露事件就是一个例子,本来我们作为社会一分子都和这600名人有着六度的联系,然而某天因为他们的联系方式被公开,他们和我们的联系立刻被扁平化变成了一度。一瞬间,阻尼消失了,你可以随便打电话给那英、田震了,你不是想跟冯小刚聊电影么?你现在可以打电话了。但是,我们只能说结果这成了一场灾难,很多名人诉苦,说很多人打电话到他们的家里,说了句“你是XXX么?我很喜欢你!”然后就挂了电话。很多人不堪其扰停了机,甚至换了号。

这场灾难对我们这些局外人来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很有趣的一点在于此,一旦这些名人和大众的关系扁平化后(六度变成一度),他们对大众的价值也开始流失,大众们只能打电话过去,问一声,然后炫耀自己给明星打过电话,仅此而已。这个巨大的扁平化工程并没有扩展追星族们的朋友圈子,他们仍旧离那些明星很远……

(4)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的假设——关系的方向和传递问题

SNS网站最爱说的一句话也许就是“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然而那天我跟LLF在Msn聊天的时候就说过这个问题,我认识的某A的朋友某B是我非常反感的一个家伙,而且我的朋友里面还有个人某C对那个家伙某B更加痛恨。所以在现在的SNS服务里面我是不敢把某A和某C同时引入的,因为他们同时引入后,很可能的结果是某B和某C建立联系后,开始吵架。

2年前,我创办了Mop天津联盟,开始的时候是蜜月,那时候认识的朋友很多至今还是我很好的朋友,虽然我已经离开天津良久了。然而随着联盟的扩大,每次聚会的人数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复杂,我们发现小圈子一旦扩大,人数一多,里面就会出现矛盾。不管我们怎么去努力调和,总是有些人会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大圈子分化成多个小圈子,然后各自相安无事,然后小圈子扩大,又开始混乱,然后再分裂。这个过程我亲身经历,感受颇深。

和六度经常提起的还有一个150人原则,这个原则说从人的精力来看,很难管理超过150人的关系。其实我相信这里也是因为好友扁平化的保存在一度空间内过多,容易造成矛盾。150人原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我们的社会结构为什么会呈现树状体系或着说金子塔结构(树状和网状是观察点的区别,树可以看作网的特殊形式,网可以看作包含了树。),这是我一直想聊的一个问题,但是一直觉得想得还不够深入,所以这里就不细说了。

我们把友善关系当作正向,那么敌对关系就是负向。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的假设是一种幻想,同时和某人有正向关系的两个人的关系,很有可能是负向的,朋友关系是不能简单传递的。

文章已经很长了,但是我在这里没有想提出一种解决方案,只是跟大家聊聊我对六度的看法,希望对大家有启发,也希望大家的意见能给我启示,后面有时间也许会聊聊我对现有SNS服务的看法,最近总是很忙,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