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视 读书

Netflix版本《三体》的文革描写真实可靠么?我们为什么需要更多的描写文革的影视剧?

今天我们聊一聊这个网飞版本Netflix版本的《三体》,特别是它对文革的描写是否可靠,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多的描写文革的影视剧。

大家知道昨天这个Netflix的这个版本的《三体》上线了,非常火。不由的呢就让我们不得不想去回忆一下这个《三体》拍成影视剧的这么一段历程。

《三体》在中国是非常火的,我看了之前一个数据,说它已经卖了700万册。但是现在估计会更多。

我查过中国最畅销的书的记录,来自Wikipeida,数据不全,但是可以参考下。

当然中国历史上最畅销的书,应该是《毛泽东选集》,印了18亿册。按照一般的说法,《红楼梦》有一亿册的发行量。

《狼图腾》好像是卖了2000万册。还有本意外的没听说的书《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薛暮桥的版本。1979年,刚刚结束文革以后,要研究中国经济的一本书。这本书三年卖了一千多万册啊,但是后来可能就没人看了。在那个特定的时间点,人们都关心社会主义经济怎么搞。后来就改开了,估计大家就没那么关心这个问题了。

所以,大刘的《三体》,卖到700多万册,已经是非常夸张了。

刘慈欣

这个事也很神奇,现在说起来可能很多人都理解不了。书是08年出版的,到了09年的时候,一个叫张番番的新晋导演。他仅用十万人民币就从刘慈欣手中买断了《三体》,以后五年的全部影视剧版权啊。

到了14年的时候呢,这个张番番和这个游族影业(做游戏的游族网络为了搞影视成立的子公司)合作进行三体的拍摄。张敬初,冯绍峰,吴刚,唐嫣,张翰,杜纯,这些明星就参演了。

张静初

到了2015年的时候,这个电影已经有粗减的版本,而且传说要公映。2015年11月的时候,前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上海调研的时候,视察了游族网络,看了这个粗减的版本。

据游族电影的人说领导看完了,以后评价不怎么样。游族自己的人也说看完了觉得不怎么样。然后,这个电影就一直没有放出来过。有各种谣传,什么时候公映,或者要经过如何如何的修改,但是结果就是一直也没公映。

联系到最近这个Netflix版的《三体》文革的片段,吸引了大家的广泛注意和讨论。也许李源潮当时觉得电影的质量太差了,还是觉得文革的描写太漏骨,我们就很难得知了。

到了2020年12月,又有一个跟《三体》有关的大新闻。游族影业的董事长林奇,被他的下属子公司三体宇宙CEO许垚投毒,并且救治无效逝世。

林奇

这个事发生在疫情期间,我们当时在网上全程目睹了这个事情的发酵经过。一开始听说他被下毒,然后最后定位了下毒者是许垚,最然后林奇医治无效死亡。就是当时最热门的新闻。许垚下毒的原因其实也跟《三体》可以联系起来,应该是电影无法上映,公司里面追究责任,引发了许垚的不满。

2023年的1月15号,国内版的《三体》就上线了。先是在央视播,后来在网络上也播了,我们一般叫腾讯版《三体》。昨天3月21号,Netflix的《三体》也上线了。

然后引发了很多讨论。关于文革的描写是否夸张啊,够不够还原原著等等。包括文革的这个场景里头,文字为什么是打印体,为什么不是手写的,还有包括社会帝国主义这个口号,是怎么回事等等。

然后今天又有一个大新闻跟《三体》有关系,那就是上海一中院宣判许垚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许垚

国内版的《三体》的制作人写的就是林奇,这位被杀死的,游族影视的董事长。而 Netflix 的电视剧授权也是从游族影视那边获得的。

现在我们来聊聊Netfilix版本《三体》的文革部分,Netfilix版本《三体》,其实我只看了文革那一部分。大概就是第一集的前五分钟。如果你看过《三体》的小说,你应该知道这段描写其实跟小说差不多。

甚至有人批评还没有小说里头写的那么残暴,小说写的更煽情一些。这一段的描写,我还是非常满意的,虽然很多人有很多批评。

首先我要讲的是,Netflix拍的《三体》的目标用户其实是外国人,众所周知,大陆地区是看不了Netflix的,港澳台可以看,但是人口比较少,也就是几千万。有一些细节,从老外的观点,主要是看个氛围,异国情调,某些字体,词汇,其实老外是看不懂的。而氛围感我是觉得还原的很好的。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李振盛拍摄的文革照片。李振盛是一个在文革期间拍了大量照片的新闻工作者,也就是当时的官方摄影师。但是他私自把很多没有发表的照片都存了下来,留到了文革以后。这就成了中国最多的记录文革时期的各种各样社会面貌的照片。

《三体》的文革场景

李振盛的照片(任仲夷被批斗)

李振盛拍了各种各样的照片。

和尚被批斗(哈尔滨极乐寺)

官员被批斗(黑龙江省委书记李范五和妻子黎侠)

一些普通老百姓被批斗(大房产主于滋文)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的技术员(巫炳源、王永增)

各种打砸抢和各种破四旧的场景

中国过去有很多电视电影,也表现过文革这个场面。但是看完《三体》这段,我就觉得还是挺特别,值得一看。

文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长达十年的运动和动乱。在中间,包括像邓小平这样的高级官员都经历了所谓的三起三落(第一次在文革前)。

我一直把文革叫绞肉机,很多人以为文革是回旋镖。回旋镖,就是你做了恶事,会有报应。就像你把回旋镖甩出去,它会飞回来,有可能会打到你自己头上。这是类似,Karma(因果循环)的理论。比方说批过胡风的吴晗,后来被批了,就是这种说法。

但我认为文革是个绞肉机,意思就是,谁也不知道谁会被批,像邓这样的人,他跟毛泽东曾经是非常好的战友,他被批过,他曾经在文革中间某一段又掌权,某一段又被批,后来又被掌权又被批。

看在文革期间周恩来也是,有的时候周恩来执行毛的各种部署,,有的时候周恩来又是被批的对象,虽然没有被彻底打倒。但是大家都知道批林批孔批周公,实际上批的就是周恩来。

基本上所有人都有可能在这场风波中间被搞死。文革中间完全没有倒过任何霉的人很少。

文革太复杂了,所以任何一个作品都只能让你看到其中的一点点,只能从某一个人,某一群人的遭遇去片断性的描写文革。任何一个电影、电视剧,哪怕就专门讲文革的,也没法给你一个文革的众生像、一个全景像。

文革是一个特别复杂的过程,甚至你很难讲清楚里面的各种细节和过程。秦晖老师之前有个演讲《文革之谜:四种叙事与历史真相》,可以看看。

有的人否定文革,但是肯定体制,有的人肯定体制也肯定文革。有的人否定体制,但是肯定文革,有的人则否定体制也否定文革。

还涉及到各种不同身份遭遇的人对文革的理解,文革里面被打倒的官员和没有被打倒的官员,文革里面的文化人和老百姓,老百姓里面的普通人被波及和一些赤贫的,觉得在文革获得了利益的老百姓。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比方说,我们看《活着》。

小说和电影里都有一段,福贵村里搞批斗,把龙二游街,然后龙二给打死了。

龙二被批斗因为他是地主,然后被打死。福贵就当街被吓尿了,因为他以前才是地主。

因为福贵烂赌,龙二用赌博的方式,把福贵的家产霸占了,于是龙二成了地主。但是龙二如果没有霸占了福贵的家产的话,龙二就会不会变成地主。

所以福贵就有一种感觉说,原来我现在是贫农,原因是因为我是被龙二抢光了家产,但是也把我的厄运给带走了。这充满了命运无常的感觉。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好像福贵由富转贫的人,就应该是文革中间的受益者。其实也不是。同样是余华写的小说《兄弟》,跟文革有关的部分,兄弟们的父亲宋凡平就是一个贫农。他们家就很像福贵,以前是地主阶级,只不过在文革前、在解放前就败家了。所以在文革刚起来的时候,宋凡平是以这种就是贫下中农的地位,得到了当时他们当地的文革的领导权。

而后来宋凡平的父亲曾经是个地主的故事被发现了以后,他立刻又被打倒,最后被红卫兵活活打死。

福贵和宋凡平的身世身份很接近,但是遭遇了完全不同的命运。

我对福贵和宋凡平这类角色很共情,是因为我爷爷奶奶很穷,我们家解放后是赤贫。但是以前我爷爷家很有钱,曾经号称有镇子两条街全部的铺面,但是上一代抽鸦片,全部败光。到了我爷爷那一代,家里越来越穷,我爷爷一开始还有比较好的教育,曾经过过县太爷的师爷。但是后来县太爷也没有了,我爷爷就从卖家产到变成一个收各种旧物倒卖的小商人。后来,我们家县城里面的房子都没有了。沦落到要到我奶奶的老家去投靠居住,而最早我奶奶其实是童养媳。你可见这个命运的跌落速度,是跟福贵的故事很类似的。

不过文革期间,我们家族貌似没有收到什么冲击。

中共的老干部里,有的人被打倒,有的人被打死,有的人被逼着跳楼。陈毅、贺龙、罗瑞卿,吴晗,等等每个人的下场都不一样。因为什么被打倒的,怎么被打倒的也都不一样。

关于文革的影视,有各式各样的侧面描写,比如芙蓉镇,比如苦恋。但是,文革中的很多部分,比如大规模武斗,坦克、大炮、机枪都上的这些貌似没有什么影视剧目前涉及到过。比如吃人的部分,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清晰的描写。

可能在一些小说、报告文学和历史记载里头都是有的,但是拍成影视剧的还没有。

那《三体》这部分特殊在哪里呢?特殊就特殊在《三体》这段故事,打死了一个大学教授,而罪名是什么呢?罪名是他宣扬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宇宙大爆炸理论。

当年我曾经在微博上问过,我发过一个帖,我说你们知道文革的时候,连爱因斯坦都被打倒吗?很多人就很惊讶,爱因斯坦跟文革有什么关系?虽然爱因斯坦住在美国,但是按理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事能扯到爱因斯坦吗?大家不应该学一样的物理化学和数学么?

我们知道中国的历史系、政治系、经济系,教的东西跟海外的差异很大。特别是经济我们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课程,也有西方经济学的课,两个的理论和观点是完全不同的。但是,物理化学数学我们跟世界是基本上接轨的。

但是在改开以前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苏联在一些学术上跟美国有一些冲突。比方说在遗传学、在物理方面,有一些理论不一样,有论战。中国当时也就选边站,选的就是苏联那边。苏联说爱因斯坦是伪科学,那我们就认为爱因斯坦是伪科学,爱因斯坦是资本主义物理学。数学上、化学、遗传学,也有这种争论。

当年批判某种数学理论,批判相对论,批判基因理论,批判大爆炸的这些文章、论文,或者大字报,现在还是能找到,这样记载也能找到。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所以我在微博一贴,很多人就直接震惊了。

很多人看过《霸王别姬》,看过《活着》,在电影、电视剧看过一些批老干部的画面,但是他们可能无法想象,在文革里面讲述爱因斯坦理论也是一个罪名。连物理定理也可以被批,相对论也可以被批。

文革的荒谬不是一点半点,是无穷无尽的。

文革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情,不能简单的说它是某一种思潮,它是在这个上面的授意下的各式各样的思潮的群魔乱舞。不是所谓的群众自发。群众自发的成分当然有,但是什么样的群众自发是被允许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在中国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现在互联网上有人在骂农夫山泉,我就说,你觉得钟睒睒的儿子在美国留学,拿了美国身份,这就不可接受了。那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种根上苗红的美帝国主义的产品,为什么你不敢骂?

有人就说,不是没有人骂,而是很意外的,骂农夫山泉的事情火了。骂可口可乐的意外没有火而已。这个认识比,以为完全没有人骂可口可乐当然要深刻一些,但是也很浅薄。

其实道理很简单,你要看可口可乐在中国是跟谁合资。南方是太古,北方是中粮。中粮是中国最顶级的央企,中粮的书记、董事长是副部级。中粮是中国最重要的央企,管的是粮食进出口,包括肉类,包括油类。

你可以自由自在的去辱骂农夫山泉,但是你骂可口可乐可能就会影响到天地之一号的央企的利益。所以,你觉得你的言论能被传播么?

就像当年迪士尼在疫情期间,迪士尼出了一些事情,有的人就在网上要网暴迪士尼。迪士尼确实也有一些店大欺客的行为,但是也是被很多人针对,然后有人说迪士尼要倒霉了,中国社会反美情绪那么大。

我当时就说,你看看迪士尼跟谁合资进的中国,你去查查你就会知道,迪士尼不可能有事儿。

之前我也是了文革,有个人留言说,毛左不是想回到文革,毛左是希望回到一个公平的社会。

我也不知道这位兄弟是评价毛左这个群体,还是自己就是一个毛左。我就突然很感慨,什么时候文革时期中国成了个公平的社会?或者说毛时代是个公平的社会?这是对公平的社会、公平的分配,有什么误解啊?

我觉得核心问题还是来自于,大家对文革的理解,对改革之前的中国社会为什么濒临崩溃,整个经济、文化、政治一切都濒临崩溃,没有感性的认识。

还是文艺作品太少的问题。刚结束文革的时候,形势还可以,批判文革时政治正确的。有伤痕文学,有电视电影。但是慢慢地当伤痕文学探讨的伤痕,涉及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的时候,或者涉及到了文革以后仍旧有权有能量的一些老干部的时候,你就不能再挖了,你这个伤疤就不能再揭了。慢慢的文革就变成了一种民族伤疤,就不好提了,就黑不提白不提了。

我们可以在电视电影里头。无数次的打败日本鬼子。但是真正聊到文革的东西那么少呢?就是因为这个事不好提,毕竟是我党的错误时期。

但是不提的结果是什么呢?这些历史慢慢就被遗忘了,特别是没有感性的认识。

特别是有些书、小说还可以提文革,但是电视剧、电影就少多了。

就像《三体》小说里面对文革描写其实更深刻更露骨,但是引起更大争议的是Netflix版本的《三体》连续剧。因为即使是像《三体》,已经是中国科幻小说销量最大的一部作品了。2019年,《三体》的销量甚至是超过《活着》的。

但是从整体来看,中国的阅读人群、读小说的人群,跟看电视的人群,跟看电影的人群来比,还是一个小众群体。

《三体》卖了700万册,这已经是卖疯了。同样是刘慈欣的作品,《流浪地球》,电影版一部的票房是过百亿的,有7000万人的观看次数。而《流浪地球》并不是刘慈欣最火的小说,电影版是刘慈欣最好的小说的销量的十倍。

影视剧这些东西,才是普罗大众去看的东西,是具象化的东西。但小说的欣赏要求就高多了,能欣赏小说的人是少数的,是小众的,更多人是看电视剧和电影的。

这是中国的电影、电视剧审查,比小说审查更严格的原因,比方说电影版《活着》是被禁掉了,但是小说版《活着》是一直都没被禁。《活着》小说里讲的更细节,故事更有冲击力,但电影更有视觉的冲击力。

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才有人告莫言。但很多年以前,张艺谋就因为《红高粱》等电影就被受尽了各种批评。因为批评张艺谋的人不看小说,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莫言是谁,也不知道电影背后的故事来源是莫言的小说。虽然《红高粱》火了以后,莫言也获得到了很多名声,但是仍旧是很小众的名人。

没有必要把影视剧翻拍跟小说原著是不是那么完美的契合当做一个核心要点。除了少数的又爱看小说原著、又会去看电视剧和电影的人,大多数时候这是两拨完全不同的人。很多特别爱看小说的人,例如我,我其实对《三体》的国内版电视剧和Netflix版电视剧都没多大兴趣,因为从《三体》的整个结构来看,是很难被完美拍成影视剧的。

那么《三体》就不应该被拍成影视剧么?我觉得并不是。因为有无数不读小说的人,他们看到了这个影视剧,他们主要从影视剧本身去评价。哪怕很多书的读者觉得并没有完美复刻书的内容,但是对不读小说的观众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问题。

这是两拨完全不同的人群。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电影《白日梦想家》,美国公路片类型的那种电影。

我特别喜欢,看完了我就想去看原著。电影挺长的,故事也很复杂,到处跑,画面也特别好看,又跑到冰岛,又跑到喜马拉雅山,又玩滑板,又跳入海里,又看到雪豹啊,又有什么火山爆发。我就对原著有很大的期待,结果一找才发现,原著就是纽约客上一篇不长的小小说。

除了主角都是叫Walter Mitty,都喜欢在生活中突然开始幻想自己的白日梦,走神出状况意外,其实剧情,人物背景,故事已经完全不同了。

其实《流浪地球》爆火的那年,刘慈欣还有本小说,被翻拍成了电影,叫做《疯狂的外星人》。

《疯狂的外星人》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乡村教师》,这个改编其实非常严重。整体的故事线都变了。但是,这个改编没有遭受到很多批评。一来《疯狂的外星人》这个电影看不太出来多少刘慈欣的味道,二来可能是《乡村教师》不算刘慈欣特别出名的作品,很多人,哪怕是《三体》的粉丝可能都没看过,或者看过,但是并不在意。

我一般认为电影最好是有原著小说的。因为纯粹由编剧和导演攒出来的电影,往往结构上没有那么强。而小说因为无法给人直接的具象的视觉刺激,要吸引人,作家就需要下更大的功夫去构建背景和结构。所以小说往往更宏大一些,故事背景、虚拟世界构建的更完善一些。

但是改编都很难保证完美的复刻小说的内容。因为这个是完全不同的类型的东西。有些东西在电影里头好展现,有的东西在小说里好描写。有些东西在小说里你看着妙趣横生,你把它拍成电影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有些东西反过来在电影里头非常有意思,但是你用文字写出来就没那么有意思。

我以前看过一个文章聊《围城》电视剧的改编,举了一个例子,说小说里有一段,说去吃饭,这一桌里头除了冰激凌在冒着热气以外,什么东西都是凉的。

这种在小说里面听起来很有深意,有意思的东西,用影视的方式是很难表达的,想拍就只能旁白来拍,但是旁白就不是影视的语言了。

像我自己,我最近干的一件事,我自己不是做了一个字幕软件TinyStudio么?我把我的视频导出字幕来,所以我的现在YouTube视频每期都有字幕。导出字幕以后,TinyStuido调用OpenAI的Chatgpt,我再去把字幕拼成一篇文章。

重排的文章,我要校对一下,有些识别错误,去掉一些口头语,磕巴的部分。但是这并没有结束,我还做一些修改,删除一些内容,添加一些内容,修改一些内容。为什么呢?

因为视频里有一些段落,在我讲的时候我觉得是妙趣横生的,但是放在文章里头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有些觉得讲的时候,听起来很清楚,但是改成文章了,就需要补充一些细节。

因为视频和文章是不同的媒介,同样的内容的输出的时候,肯定还是需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所以,我觉得,如果你想在电视上看一个不错的科幻电视剧的话,那么Netflix的《三体》肯定是值得看的。你如果说我是一个小说的爱好者,我希望能够完美还原,我估计你会失望的。但是你失望也好,并不影响这个电视剧是否成功。导演、编剧、制作人他们的核心目标是满足他们的目标受众,从而获得最大的商业利益。

首先,受众群体不是中国人,相对Netflix的主体受众来说,中文版小说的读者和英文版小说的读者,都是小众群体。制作方他应该关注的是怎么在电视上去讲好一个电视剧的story,而不是怎么去完美地复刻一本小说。电视剧有自己的节奏和结构上的考虑,不可能跟小说一样。

对于文革是否重来,我还是很担忧的。

但是秦晖老师还是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忘了他具体咋说的,但是大概意思是,未来不是完全注定的。这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也是我们应该保持的信心。

我们应该时时刻刻的都希望文革不要重来。但是我们都是弱小的个体,我们对社会整体没有影响。但是至少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回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动文革的那个场景,我们不应该做挺身而出参与到文化大革命洪流中的小将(当然我要是参加也是老将了)。我们至少不要做这种人。

我以前很早以前有一段话,有很多人都知道,大家都说这个社会是一个互害社会。你做地沟油,但是你不吃;我做的骨泥淀粉肠,我也不吃我自己做的淀粉肠。但是你可能会吃淀粉肠,我也可能会吃到你做的地沟油。这种互害社会下互害是难以避免的。

那么我们怎么解决互害社会呢?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其实没有办法解决互害社会。在绞肉机发动的时候,我们也是不能阻挡,任何一个个体都没有能力去解决这血问题。

但是至少我不想成为绞肉机里的加速器,不想成为构建互害社会的害人者。

所以,我觉得我解决互害社会的唯一方法,是我们希望这世界是一个他害社会。就是你可以害我,但我不害你,那么至少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他害社会,而不是一个互害社会。至少我没有参与到互害中。也就是说如果文革真来了,我至少不批判你,你乐意批判我们,我也没办法。这是我觉得我们可以坚守的唯一的共同的底线。

英文版

分类
影视 鸡汤

对贾玲热辣滚烫的质疑和我们源远流长的阿Q精神历史

我们今天聊聊贾玲的新电影《热辣滚烫》。她这个电影是最近几年中国最火的电影之一。票房上非常成功。

这个电影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原因是做了非常成功的宣传。而这里面最大的噱头是贾玲在拍电影的过程中,瘦了一百斤。

分类
影视 读书

陈真是倪匡发明出来的人物,东亚病夫的匾是倪匡设计的。所以,中国没人没看过倪匡的作品,卫斯理、原振侠并不是倪匡的全部

昨天,倪匡去世了,他是1935年生人,87岁逝世,并不算早夭。而他几年前就已经检测出来有癌症,自行放弃治疗的。

早年的采访里面,他已经说过,我最好现在死掉。那时候,他才不到80。

所以,斯人已逝,不必挂怀。人老了就会死,这也是自然规律。有人昨天说,香江四大才子目前只剩蔡澜,所以多吃猪油才好(蔡澜喜欢吃猪油)。

我说,蔡澜才81,金庸去世的时候94,倪匡87。这两个都比蔡澜大多了,只有黃霑跟蔡澜同岁,去世的时候才63。所以,四大才子的年纪都到了,凋零也是意料中事了。

昨天我问,倪匡去世了,你看过他的作品么?

很多人都留言看过《卫斯理》和《原振侠》,而有人说曾经误以为《寻秦记》是倪匡的作品。

昨天也有人臧否四大才子之说,有人说蔡澜不够格等等,或者倪匡不够,等等。从大陆的受众来说,金庸是最广为人知的,黃霑的《沧海一声笑》因为《笑傲江湖》的无数次被拍成影视剧已经成为经典。在大陆的受众来看,卫斯理和原振侠确实不够响亮。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其实四大才子之说,并不是纯粹以文学记。这四个人都曾经深入地参与了香港的影视、报纸和娱乐圈。金庸不用说,办过报纸,小说武术,被改成无数的影视剧。黃霑不赘述了。而倪匡和蔡澜其实在香港的娱乐圈也是贡献颇丰。大陆我们总是讲什么德艺双馨,其实香港文化非常市民,非常娱乐化。香港的四大才子更多的指的是怎么娱乐大众的四大才子。

其实蔡澜现在的名声住在是美食领域。其实早期蔡澜是电影圈的。蔡澜18岁就在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攻读电影科编导系,同时在邵氏电影公司工作,半工半读。担任驻日本经理及翻译。1963年定居香港,担任邵氏公司制作经理,任职20年,后来邹文怀成立嘉禾电影公司,邀蔡澜出任电影制作部副总裁,参加多部电影的制作,在嘉禾时期蔡澜监制过一系列成龙电影,也曾制作不少较另类的电影(如《力王》、《聊斋艳谭》、《南京的基督》)。(1)

大陆类似的现象有马未都,这些年大家熟识马爷都是因为古董,他自己做了中国第一个民营博物馆,他上百家讲坛讲文物,讲古董。其实,马未都1981年就发表了小说处女作《今夜月儿圆》,后来做编辑,帮助过王朔出版小说。特别是,马未都是《编辑部故事》和《海马歌舞厅》的编剧之一。《编辑部的故事》对一代中国人的影响深远,但是这些故事很多现在的人都不了解了。

再说回到倪匡,倪匡一逝世,很多不熟悉的人一搜索,看到的就是《卫斯理》和《原振侠》。而实际上,倪匡对全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我认为应该是他为1972年版的电影《精武门》,创作了陈真这个人物。这个人物是由李小龙扮演的。(2)

而这个版本里面,日本人在霍元甲丧礼送赠“东亚病夫”牌匾侮辱,李小龙饰演的陈真独自挑战日本武馆“虹口道场”,以一敌众将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将“东亚病夫”牌匾交还,以宣扬中国人非弱者的不可欺精神。

陈真这个人,确有其人,在当年报纸上霍元甲的治丧名单有这个人。但是,影视史上,陈真这个形象和背后的故事完全是倪匡创作设计的。

当着日本人踢碎东亚病夫牌匾的这个意向,也是来自于这个设计。

后面的,所有关于霍元甲的影视作品,几乎都照搬了这个故事。对大陆影响最大的就是1981年版的电视就《大侠霍元甲》,里面的陈真由梁小龙扮演。我就是看这个版本长大的。每天晚上“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的主题曲一响起,我们就会老老实实的坐在电视机前看。

左梁小龙,右米雪

主演梁小龙,就是后来在周星驰电影《功夫》的火云邪神,岁月不饶人啊

现在大家记忆中的倪匡都是他年纪大了以后发福的样子,其实年轻的时候,他还挺瘦的。

他还曾经在多部电影里面客串,

电影《瘦虎肥龙》里他演过洪金宝角色的父亲

电影《群莺乱舞》里面他客串了一个嫖客,倪公子

电影《原振侠与卫斯理》里面,他客串了他自己

倪匡跟金庸还有一段故事,很多金庸的书迷应该记忆犹新。

63年的时候,陈毅副总理发表讲话“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弹”,当时金庸还在做明报,写了篇社论反驳。后来,因为这件事情,金庸在香港受到一些媒体人的围攻。金庸暂时离港。那时候,明报正在连载《天龙八部》,金庸就请倪匡帮助代笔写几个月。

走之前金庸交代,不要写死任何角色,但是倪匡非常不喜欢阿紫这个角色,于是把阿紫给写瞎了。

几个月后,金庸回到香港,才发现大错铸成,以后再也不敢让倪匡或者任何其他人代笔了。

注:

1) 蔡澜的wiki https://zh.m.wikipedia.org/zh-cn/%E8%94%A1%E7%80%BE

2) 陈真的wiki https://zh.m.wikipedia.org/zh-cn/%E9%99%B3%E7%9C%9F

分类
影视

Space force 和 Designated Survivor 聊聊美剧里面的美国

最近我刚刚看完 Space force,这部剧在国内和国外都很火。在 Netflix 的最近趋势上我看排到过前两名。国内的社交网络,比如微博上则是好几个片段都广泛流传。当然最获得肯定是贴着中国国旗的一个空间站,用机器手把美国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卸下来,让其失效的那一段。

国内社交媒体都是觉得中国已经强大到了被美国当做头号假想敌,感到很光荣。这当然也是事实。

但是其实国人看美剧的时候,特别是只看一些只言片语的时候,容易以国内的情况带入,所以得到一些比较可笑的结论。比如我们的电视上、银幕上有无数的规定,不能侮辱领导,不能侮辱军队,等等。我记得好像贪污官员最高不能到省部级。还有49年以后不能成精之类的规定。

有一段时间,刑侦局特别多,因为剧情很容易搞的跌宕起伏。但是很快被叫停。后面有一段时间反腐剧特别多,也被叫停。后来清宫剧特别多,穿越剧特别多,也被叫停。这种临时长期的限制特别多。最后,整个娱乐产业的全部创造力,都被投入到了抗日剧,于是我们有了手撕鬼子,裤裆雷,等等曲折离奇的抗日神剧。如果天天让我看这种剧,我估计我会同情日本鬼子,他们到底是遇到了一些什么神通广大的中国人民。他们是来侵略的,还是来受虐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看了大量国剧的人,就很容易对美剧的一些片段一惊一乍。比如,Space force 里面中国空间站拆毁美国卫星的片段。其实这在美国的影视剧里面并不稀奇。

我不是说美国的电视、电影都好看。大家也知道好莱坞也好,美国的电视圈也好,里面也是良莠不齐的。好的坏的都很多。当然,客观评价我认为好的东西比国内的多得多得多,但是差的也可能比国内的多。毕竟美国影视剧的产量非常大。

但是我想说的是美剧的尺度。

比如侮辱领导这件事情。我记得第一个让我入坑的美剧就是 24。这个剧讲的是一个超级特工 CTU 部门的 Jack Bauer 一次次在关键时刻解救美国的故事。

而在这部也算是宣扬美国主流价值观和正面宣传美国形象的反间谍电视剧集里,总共出现了6位总统。其中只有三位是被选举的1,而只有一位做满了任期。一个辞职,一个前总统被暗杀,一个被炸伤昏迷无法继续承担职责,一个被捕,一个在空军1号被攻击的时候受伤。2

其实类似的电视电影都很多,比如 Olympus Has Fallen 描写的则是一次针对白宫的恐怖袭击,总统差点被杀死。

而这些剧集中,最过分的应该是 Designated Survivor,这部剧的中文名字叫做指定幸存者。这个是一个中国人甚至普通美国人都不见得熟悉的名词。

美国有一个制度叫做总统继任顺位,规定如果总统死在任上,或者不能行使职责,那么副总统接任,如果副总统也无法接任则传递给参议院议长,一级一级传递3。这个制度被大量的美剧电影用来玩梗。

最常见的玩法就是一个坏人处心积虑的当上副总统,然后找人暗杀总统,这样自己就直接被任命为总统了。这就可以绕开美国的民主制度,非民选的方式上台。这个梗在 24 里面多次使用。在 house of cards 里面使用,几乎涉及到总统的动作、谍战美剧,电影都有在用。而 Designated Survivor 是把这个梗玩到最高潮的一个。

这个制度其实是为了防止核战争的出现,美国的整个首都或者几个大型城市同时被炸毁而设计的。那么,美国的另外一个制度也就是 Designated Survivor 指定幸存者制度也是为了这个制定的。美国规定在战争或者紧急状态的时候,在继任链前列的,或者在指挥链前列的人不能在一架飞机上,或者一个物理地点里。防止一次性被敌人打击。

而美国有一些大型活动,比如政府发表国情咨文之类的,需要内阁几乎所有成员都参与。这个时候,很有可能一个链全部被炸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把内阁几个不重要的成员设置为 Designated Survivor,让他们隐藏在另外一个地点,如果继任链上其他人都死了,指定幸存者就直接可以继任总统的职位。

你可以想象这个美剧叫了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玩这个梗。在一次恐怖袭击中,政府发表国情咨文,几乎全部内阁成员都死了,Tom Kirkman 内阁低级官员,指定幸存者,就当上了美国总统。值得注意的是,这个 Tom Kirkman 就是 24 里面 Jack Bauer 的扮演者 Kiefer Sutherland 扮演的。

一个演员,数十年如一日,长期在各种辱美电视电影里面扮演主要角色,可能是亡美之心不死吧。

从别的角度别的剧,我们当然也可以看到美国电视电影的尺度只宽广,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只介绍在炸美国政府,杀美国总统这个层面,美国的电视电影有多么自由。

创作的自由,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对政治体制的自信。美国的政治体制保护言论自由。批评政府的文章、书籍、言论、电视剧、电影比比皆是。体制自信也让美国并不担心这些批评甚至一些抨击诋毁可以损害美国的体制。

第二、实际上批评对一个国家一个人往往并不是坏事情。事实上,各种美国要完的理论都是美国人在说,而且不是只有美国的出租司机,低端人口在说美国要完。而是各种美国的精英,历来都是从各种层面分析美国要完,谁将毁灭美国等等。这些理论实际上完善了美国的体制,帮助美国修补了很多漏洞。山呼万岁,就可以万岁么。不见得,但是不断的调整和修正一个体制,确实可以让一个体制有更强的生命力。

就拿这些剧来说,当然,电视电影跟真实的情况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从国民的心理,从思维层面也可以看做某种演戏预演,如果美国真的遭受了类似的打击,从心理和思维上可以也有所准备。

另外,这次美国大游行期间,社交媒体的一些谣言就大量的引用了 Designated Survivor 和其他美剧电影里面,白宫和华盛顿大火和爆炸的场景,欺骗人们说是正在发生的恐怖事件。但是,因为言论自由的前提,这些谣言很快就平息了, 因为这些剧很多人都看过一眼就发现太过熟悉,一对比就知道是造谣了4

分类
影视

《立春》和丑陋的有志青年们

最近电视中各色节目采访蒋雯丽时,她总是侃侃而谈为《立春》做出的牺牲,增肥和破坏形象的演出。这些的种种,并没有让漫不经心地看这些娱乐节目的我有所警惕,所以,我要承认当我真的开始看《立春》的时,我确认王彩玲就是蒋雯丽扮演的时候,我还是被吓着了。我有点生顾长卫的气,有个长得不错的老婆很丢人么?干嘛那么往死里面糟践呢?

坦率的说,《立春》里面的几位有志青年,无一例外都可以用歪瓜劣枣来形容,包括那个被王彩玲当作个宝的黄四宝,包括那个用调戏妇女证明自己性别的舞蹈老师,更不用说那一筐烂杏同志了。这也是我开始感觉比较疑惑的一点。

刚才看了某人转的一篇对顾长卫歌颂一个对虚荣的北京,无用的歌剧无限向往的不脚踏实地的女人的行为,进行批评的文章后,我觉得我开始理解了顾长卫。王彩玲的梦想,在帮她办户口的那个人心中是一个可以帮他敛财的蠢物,在歌剧院的领导心中是痴人说梦,在王彩玲生活的小县城是群众并不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周围人的眼中,有梦想的黄四宝是一个只会在画布上乱涂乱画二流子,而且有巨大的流氓嫌疑,他变成正常人的方式就是开一家骗人的婚介公司,这样他反而可以人模狗样的成功起来;在周围人眼中,跳芭蕾,穿紧身裤,说话有点温柔的老师是个假男人,他变成正常人的方式是去假装调戏妇女;烂杏同志之所以被王彩玲叫做烂杏,也许就在于他的理想抛弃得太轻松,太没有镇痛,王彩玲那样的有志青年是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的。

梦想是最奢侈的东西,就在于此,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人们对你的梦想只会进行嘲讽。这跟欣赏水平无关,王彩玲如果到了北京,到了巴黎,小县城的人们自然会喜欢歌剧的,自然会有很多人们多么喜爱这个丑陋的有志青年的传说。

有人说王彩玲最终还是放弃了,领养了个孩子,也变成了个正常人。我觉得恰恰相反,她没有放弃,只是学会沉默了,既然在小县城里没有人可以一起谈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