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写作 读书

从长期看,我们只能坚持长期主义(聊聊自媒体)

前两天,我和朋友搞了两次关于如何做自媒体的线上聊天。运气不错,大V云集,讲述了很多技巧和经历,很让人振奋也让人发人深省。

我的好友左耳朵耗子老师后来也参与了进来,聊了聊他对蹭热点和创作长期有价值内容之间的取舍。

事后,他还写了一个不短的思考笔记,很让人有收获:

自媒体的思考

失眠,在Twitter 上参加了Twitter 上的一个关于自媒体的一场讨论,讲了一些零碎的观点,记录一下

有两个原则

1) 自媒体经营的不是流量,而是内容。流量从来都是来自于好的内容,不要舍本逐末,好的内容,有价值的内容永远都是稀缺的东西,有了内容才不会被平台绑架,相反还可以反向控制平台(不让平台使用你的内容),好的内容会不仅仅只是被转发,还会被转载,被别人引用,索引,借用,而且还会不段的被别人提起,就像一些论文一样,这些都都会让你得到大量的流量。所以,创作内容是头等大事,没有之一。

2)任何人都应该经营的是资产,而不是负债。对于资产的意思就是你要学会成体系成建制的组织你的内容,打造相关的产品或品牌,这些产品和品牌会让你有长期不断的“睡后收入”,而负债则不是,打工就是一种负债人生,他要你不断地工作,你不工作就没有了收入,所以是一种负债人生。所以,如果自媒体只是在蹭热点搞流量的话,本质是一种负债。因为热点很快会过去,马上就无人问津,还得要寻找下一个热点,所以,就只能天天蹭热点,哪天不蹭了,流量就没有了。本质上和打工没有什么差别。

蹭热点当然可以蹭,但是需要有一个后面的成体系的产品或是品牌来沉淀流量,守佳通过热点过来的流量,如果守不住了,你就只能天天去拉新,不要以为个人的粉丝数量或是 follower 就是流量的沉淀,这样想太表面了。因为,还是逃不脱需要不断创作的“负债人生”,所以,还是需要有一种产品或是一种品牌,成为你的代言人,在你不做任何更新的时候,还能有流量,这种东西还让别人主动地帮你推荐引流或宣传。

最好的不是推荐你,而是你的内容或产品,推荐你的资产,而不是你的个人。如果不是下面这个过程,那你做的事就是在用体力拼命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流量 up 主,就要拼命的拍视频,写作,蹭热点,他们也可以积累大量的粉丝,但是只要停更,马上流量就没有了,因为他们靠的是平台的推荐,平台最喜欢这类的人了。

而那些高端玩家,如:得到、xX读书会……他们的内容和产品早就放在那些,长期保质,流量通过会员帐号或是专栏/书籍或是其它付费产品自动化地不断地转换着一批又一批的人,那怕他们早就停更了,但是收入还在不断,这才是真正的资产——你不用创作了,你的流量还在不断的有,因为有价值的内容好的产品自己会传播…….这是平台最害怕的人了,因为他们不会帮平台卖命,而平台反过来对他们产生依赖。

而且,还有一堆没有创造能力,但是有商业能力的人,他们会主动找来帮你运作你的产品……所以,搞流量只是低端玩家,高端玩家是创作成体系有价值的内容或产品,并打造自己的内容或创作的供应链。

什么是长期内容或是产品

说白了,你要学会分析用户的心理。一定是能帮用户成长或是解决用户什么问题的东西。很多很不错的书籍或内容其实都有如下的特征:

一 你什么时候来看都是不会过时的,很快过时的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
一 人能从中得到成长的,比如:打开认识的,,获得启发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找到目标和方向以及路径的……等
一 解決人的问题的,比如:减轻压力,克服问题(如:加班、时间管理、沟难.),答疑解惑的(如:宗教).
一 让人感到美好和轻松的,比如:娱乐,解压,谈资.
……

在内容的组织上是有很多吸引人的套路或“最佳实践”,比如:颠覆类、金句类、励志类、共情类、生动有趣类、等等,不三列举了.

对他的观点我深感同意,所以摘抄于此。

这些讨论让我想起头些日子一个已经写公众号7年的朋友小A,他几乎每年都在问我一个问题,怎么成为一个自媒体大V。我见招拆招的给过他很多次建议,如何蹭热点,如何提高立意,如何起标题,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等等。

然而7年过去了,公众号的红利越来越少,他还在问我该怎么做。是不是没有机会了?

其实,并不是,之前半年前有个小友问我该怎么写。我给了一些建议。今天粉丝虽然没涨多少,但是写出了不少的爆款文章,阅读量过4-5万的文章很多篇。所以说,虽然比以前难写,但并不是没有路径。

最近小A又问我。我直接给他截了几张图片。

互联网老怪,和菜头在公众号,写了1647篇原创。

数据库专家,创业者,自媒体专家,我的好朋友大辉写了1303篇。

年轻的Stormzhang也有912篇原创了。

不管你的天赋如何,如果你发现在行业中比你聪明的人都比你还努力,你该怎么办?我觉得只能踏下心来,好好的做自己。

我不算一个长期主义的长期信徒,我经常在长期主义和机会主义之间摇摆。然而,我20年的职场生涯,30多年写程序的生涯,以及20多年的写作生涯里面,我发现给我带来长期好处的,永远都是我坚持长期主义的那短短的时间。

我从2002年开始写Blog,很长一段时间里,写作对我并没有太大的经济上的好处。但是我坚持了20年,写作给我带来了无数的好处,声望、机会、朋友、等等。

当微信公众号这样更好变现的平台出现的时候,我淡忘了Blog。当油管、抖音这些更好变现的平台出现的时候,我又开始眼神游移。

然而,那天的讨论里,左耳朵耗子分享了一些他的Blog的数据,他的Coolshell,他最早的文章早到2004年,至今有700多篇深入的技术讨论,每个月都有数百万的PV。我大概帮他算了算如果只是加个Adsense广告,一个月的广告费也有1-2万美金的广告费。

然而这笔广告费他也许没那么在乎,不仅他的创业收益颇丰,他多年的技术积累在极客时间上的课程也给他带来很多的收益。如下,

我的Blog呢?

我有些机会主义,写了20年Blog,我换过无数次名字,换过无数次平台,换过无数次地址。我最近的Blog是 https://codechina.org/ 这个地址。我把我能找到的我曾经写过的文章,都收集在这个Blog了。还包括有些在这个公众号,无法发布的文章。最近就有这么一篇,我写的很好的文章可能无法发布,于是我就发布到了我的Blog去了。内容很好,也有价值,于是被Google Discover服务推荐了。现在这篇文章的PV已经马上就要达到10万了,广告收益也超过250美金了。

这篇文章,写的时候其实很辛苦,搜索了一堆的资料,做了很多的分析。现在看起来并不浪费,其实历史上,我认真写的很多文章反响都比较好。但是,要长期输出这样的内容,就需要坚持长期主义,不计较一时得失,才能做到。

很多人单看一篇文章,哪怕是我这篇Blog上难得的10万+,他会觉得这点收益其实也没什么。其实不然。这只是我们计算文章刚发出去几天的结果。而真正的长期收益,资产化收益,是需要长期才能体现的。

比如,我写这个公众号,2015年,写了10多万字,300来篇。有人说单看你一篇文章的打赏虽然高,但是也没有多少钱啊。但是其实帐不是这么算的。比如,第二年我的全部稿子就结集出了一本书《技巧》,印了3万册。

今年,《技巧》的第二版已经在策划和编辑之中了。这些好处和后续的故事,都是我开始写第一行字的时候,不能想象的,也无法预测的。

分类
读书

笑对不确定性,坚持自己过好一生

现在是凌晨1点钟,我刚洗完澡,正在晾干自己,所以可以写篇文章。今天一早又要做核酸。

分类
历史 社会生活 经济发展

瑞典新首相,三个养女儿都来自中国,聊聊为什么西方名人喜欢收养中国女童

​最近刚刚上任的瑞典新首相克里斯特松,最近因为一则新闻频繁的登上中国的媒体和社交网络的版面。

原来他多年以前就收养了三个来自中国的弃婴,现在他的这三个养女都长大了出落得亭亭玉立,落落大方。

分类
社会生活 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腾飞了?其实消费水平跟发达国家还差得远呢

最近我在推特上看到有人聊起巴黎的共享洗衣房,

虽然他字里行间的意思是鄙视觉得这种自助洗衣房是比较不卫生的。但是从实际出发,我觉得这倒是暴露了他对卫生的误解和对消费能力的误解。

事实上,中国不是找不到这种洗衣房了,而是从来就没流行起这种洗衣房。这种带烘干机的洗衣房在中国很少见,但是在发达国家比比皆是。

拿美国为例,美国的生活方式大概分为两种,住在郊区半郊区的独立屋和住在城市里面的公寓。独立屋的屋主一般很少使用自助洗衣房,因为家里往往摆的下跟自助洗衣房一样大小的专业洗衣烘干设备。而且,在独立屋外晾晒衣服,往往是不被允许的。而住在公寓的人,很多家里最多有比较小型的洗衣机,经常需要使用自助洗衣房之类的服务。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拿美剧《生活大爆炸》为例,Penny和Sheldon、Leonard的很多对手戏就发生在公寓地下室的自助洗衣房里。

基本上,如果是剧情发生在城市里面的美剧,你都很少看不到洗衣房的身影,不管主人公有多富,或者生活方式多么新潮,共享洗衣房都是他们的选择。

老友记洗衣房场景

2 broke girls的洗衣房场景

除非他富到另外一个程度,比如他的干洗全是助理去送去取回,他自己不做的那种。

国内的高消费群体已经习惯了干洗的概念,因为有些高档的服装、鞋不干洗自己是很难打理的,但是整体来说对自助洗衣的概念接受度跟外国还是不能比的。

很多人从观念上觉得自助洗衣是更不卫生的。其实首先洗衣机和烘干机都有高温消毒的功能,也有各种消毒液,卫生程度是完全没问题的。

2010年,奥巴马曾经有一个讲话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原文是

如果超过十亿的中国居民也像澳大利亚人、美国人现在这样生活,那么我们所有人都将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因为那是这个星球所无法承受的。(If over a billion Chinese citizens have the same living patterns as Australians and Americans do right now, then all of us are in for a very miserable time. The planet just can’t sustain it.)

很多中国人和媒体的反应是不满和气愤。有网友在海外某论坛说:“美国的发展已在全球各地掠夺了大量的资源,现在对中国的发展妄加指责,如果要让地球人过上好日子,美国人最好自己先去过低消费的日子。”(1)

其实这句话,你也可以理解为,中国目前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远不如美国和澳大利亚人。奥巴马的视角更多是在能耗和碳排的角度。这是很多中国人确实不够了解的一个方面。

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的耗电是远远大于一个中国家庭的。其中烘干机就是一个大头。

在中国人看来,我们不用街面上的自助烘干机,甚至我们很有钱,家里购置多台洗衣机,专门给孩子买一个小洗衣机。这样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更卫生的。其实不然,很多专门的小洗衣机缺乏大洗衣机的专业的洗涤模式,比如加热消毒等等,反而是更不卫生的。这是一个卫生观念的差异。

但是这更是消费观念的差异,或者说白点是消费能力的差异。

据统计日本人去洗衣店洗衣服的成本是在家里洗衣服的成本的40倍,但是仍旧越来越多的人去自助洗衣店洗衣服。

在中国,装修必须留出洗衣机空间,还有晾晒空间。但是在欧美一般是没有在室内和阳台晾晒的习惯的,一律烘干。日本很多家庭还有阳台晾晒的空间,但是也越来越多的依靠烘干。

烘干是一个更加耗能的做法,我们今天不谈环保,只谈消费理念和消费能力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乐意付出烘干的电费或者去自助洗衣店的费用的群体,他消费力是更高的。目前中国也开始出现一些自助洗衣店,但是往往出现在外国人比较多的,或者高端的小区周边。

中国人更喜欢晾晒和自己家里面洗,其实倒不是为了节能,而是为了省钱。殊不知,生活品质的追求和观念是需要升级的。比如在北上房子价格昂贵,但是不管装修多么豪华,都需要把阳台包起来。但是即使包起来阳台也没有什么品质上的使用需求,因为往往都用来晒了衣服。

很多人理解不了洗衣机和烘干机的价值的另外一个方面是不理解,如果可以像自助洗衣这么方便,其实卫生整体条件可以大幅提升。比如中国人家里的洗衣机很少可以洗大被子、大毛毯、甚至地毯、窗帘之类的。或者可以洗,但是这些大件一旦晾晒,几天都没办法洗衣服,因为把晾晒空间完全占据了。所以,很多时候在中国家庭这些大件的清洗和替换都是很长周期。

然而如果你用自助洗衣房,一般都是工业级洗衣机烘干机,多大的东西都扔得进去。烘干需要的时间也都差不多。你往往可以在一天内完成这些大件的清洗。那么这些大件就可以非常频繁的替换了。(我们今天不谈环保和节能,哈哈)

这就是你看到很多西方国家的生活品质看起来更高的原因,背后的真相就是奥巴马说的耗能。

你当然也可以说,为什么我们需要像他们那么耗能。其实你也可以用另外一个角度去发问,如果我们的生活品质不提升,我们怎么拉动内需?

在20-30年前,中国人曾经自豪我们是一个自行车王国,说西方那种人人都保有私家车的生活方式是不节能环保的。说是这么说,这20-30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中国的私家车保有量是不断的提升的。

洗碗机是另外一个例子。

现在一些大型城市洗碗机开始流行。但是从总量来看,中国洗碗机市场才刚刚打开。据统计,中国洗碗机销量逐年上涨,2013年中国洗碗机销量仅为8万台,2021年中国洗碗机销量上涨为195.2万台,同比2020年增长1.67%。(2)

2013-2021年中国洗碗机销量变化情况统计图

虽然从2013年的年销量8万台,到现在的将近200万台,增速显著,但是大概算算整体保有量也就是在500-600万的样子。跟整个国家人口相比渗透率非常低,甚至仅以一线城市的1亿左右人口比,也是非常低的。

而在海外洗碗机的现状是完全不同的,在美加德渗透率在 60%-70%,英法西意在 40%-50%,就算是生活习惯接近我们的日本渗透率也有约 30%。我们就算仅算大城市的中国最高消费的一亿人口,也只有5%左右。

同样洗碗机在中国的使用量低也被用观念问题来解释,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洗的不够干净。而实质上则是大多数人不懂洗碗机的原因,认为费电且费水,更大的考虑仍旧不是卫生观念,而是消费观念。

我在微博有个朋友叫做打呼噜的可爱,曾经经常推荐的大家买洗碗机,受到了一堆家庭主妇的围攻。她翻了翻他们的照片,惊讶的发现,喊着洗碗机不如手洗更干净的很多自觉精致的家庭主妇的家庭卫生条件十分堪忧。

比如他们晒出的自制美味,做的案板是传统的木墩儿或者现代的板材木板,看着有长期水侵的水痕,甚至有些表面和周边有严重的霉斑。有的号称做的美食,但是盛放的桌子掉漆严重,很少有人用干净漂亮的桌布,有些人是裸放,有些人则垫了一些报纸。等等。

其实这就是消费层次的问题。

生活水平刚刚提升,对生活品质和卫生的理解还不够。比如,美国一般的独立屋有安装恒温系统,但是中国农村的自建房,看上去也是几层,有很多连木地板,瓷砖都没有,就是水泥地,空调也很少安装。

从消费升级的角度,中国的道路还很漫长,而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如果诚如政府工作报告,诚如个大经济学家的理论,我们要从外向出口型经济转型到内需型经济,转型为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经济模式。我们就需要不断的拉动内需,消费升级,而不是消费降级,中国经济才有慢慢继续发展的动力。

引用:

1) 奥巴马称中国人不应过美式生活 华人表示气愤 
http://news.sohu.com/20100514/n272123699.shtml

2)中国洗碗机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https://www.sohu.com/a/590715195_120948967

3)消费升级系列深度之洗碗机:产业布局提速 未来空间广阔 
http://www.invest-data.com/eWebEditor/uploadfile/2018040818001720776082.pdf

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投资理财

我曾经在苹果设备上花的钱够买一辆宝马,为什么我现在三年才更新一次iPhone

我之前在我的油管频道做过一期视频,粗略的算了算,我大概从业18年(视频是19年做的),我挣了400多万,然后是怎么花光的故事。(想看这个视频的话,可以在油管搜索 tinyfool 400万。)

计算我的花销的时候,我大概算了下截止到当时,我花在Mac,iPhone,iPad上面的钱大概有24万左右。我估计这个计算还是保守的。

我大概是07年开始使用Mac笔记本,中间笔记本,iMac,Mac pro我都有。我甚至有祖传的苹果27吋显示器,后来那个产品一度停产了很久成为孤品。

Apple TV我都买了好几个,iPhone最早几年我是年年都换的。iPad我也买了很多版本,从第一代iPad到iPad mini,到iPad pro,等等。

买一辆便宜的宝马肯定是没问题了,当然也许细算算可能买一辆5系都问题不大。

但是,今天iPad发布更新,我并没有心动,不打算买新款。

一来是我的iPad pro虽然只是A12Z芯片的老版本,但是性能完全足够。二来是我的桌面一个笔记本,一个外接显示器。我很少有需要用到iPad pro的时候。我的算力足够了。虽然我很喜欢iPad这个系列,但是电脑随时随地在身旁的人,如我,需要iPad的时候并不多。

这些年iPhone我更新的也没那么快了。我上一个手机是iPhone X,我等到iPhone 12的时候才更新,更新的主要原因是我想买个大屏幕手机,另外想买个摄像头更好的手机。所以,我买了iPhone 12 pro max。但是iPhone13和14,我都坚定不准备升级。因为我目前的iPhone的性能也足够了。

另外一个在这种需求上佛系的原因是,确实每年都更新会觉得性能上,功能上的改进不够多,好像并不值得花那么多钱。

那些年,我更积极的创业和工作,收入也比现在要多得多,稳定的多,这两年,我确实比较低欲望。我在上篇写到,我觉得低欲望、躺平还是不好,我需要更积极的去努力。不过我觉得买东西上欲望稍微低一点蛮好。

如果我以前就执行电脑、手机、iPad更新不那么快的策略,我至少可以省下一辆宝马的钱。

其实我现在在天津居住的这个房子的首付最早就是我自己公司给我发的一笔27万的奖金,加上我父母资助的几万块钱搞定的。

如果我更新电脑、手机、iPad不那么快的话,我差不多也可以再买一个房子。

当然,这仅仅是我以前大手大脚的一个侧面而已。

未来看来,暂时几年,我觉得三年更新一次iPhone还是可行的。毕竟换代没那么快,现在的算力也比较过剩。

另外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觉得现在没那么多想玩的App。我们在手机上的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那几个超级App上。

拿我为例,我最常使用的其实是这几个App:

抖音这么多我有点意外。Librelink是实时血糖仪的App,这个多不意外,我是不是点开这个app看看我的实时血糖。然后就是油管、微信和推特了。

简直没有啥新意,这就是今天的典型的手机用户,不像刚有App store那几年,我们疯狂的下载和测试各种App,各种小游戏。现在一切归于平淡。

只要这些超级App用着还可以,我们就没有太多更新手机的动力了。

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社会生活 读书

低欲望社会——我的低欲望生活以及反思

日本著名作家大前研一在2015年,曾经写了一本《低欲望社会》。

购买链接:https://u.jd.com/kdI8hSS

如果你有心的话,你会发现最近20年日本作家,日本社会的很多概念,不断地被输出到我国。宅、啃老、低欲望,等等概念都是从日本输出过来的。一方面的原因是日本的动漫、电视剧产业非常兴盛,有大量的娱乐内容被大陆的年轻人喜闻乐见。

另外一个方面,你认真的思考会发现,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有很大的亲缘性,都被叫做东亚儒家文化圈。而日本在某些方面比中国的古风还盛一些。同时日本经济起飞早于我们20年,在我们还沉浸在文革的癫狂之时,日本就已经开始复苏并走向发达。

而近20年在人口压力下,各种因素下,日本走下经济神坛后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思潮和现象。我们仔细观察的话,我们的发展跟日本也有非常大的相似之处。

在第7次人口普查之前,我就有文章和言论认为中国的人口增长将步日本的后尘。但是大多数人是不相信的,一方面很多人盲目自信于我们的制度优势,认为只要政府想抓人口一定可以上去。另外一个方面,很多人对真实的人口数据一直没有感觉。

而到了今天,大多数已经相信人口减少的大势是不可阻挡的。这时候,我们再去观察日本的现象就有了更多的信心和依据。

而低欲望社会,在中国其实也早就开始出现。

只不过我们叫的名字并不相同。我们叫做躺平,我们叫做佛系,我们叫做我们是最后一代。躺平是奋斗上的低欲望,佛系是消费上的低欲望,最后一代是繁殖上的低欲望。

原因是综合的,一方面日本在进入低欲望社会之前,社会发达程度已经达到一定标准。欧洲的情况也差不多,福利也达到了一定程度。很多人会发现,经济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了,一夜暴富的难度也很大,积极努力和吃福利生活差异并不大。

另外就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时候,泡沫最高点,很多人都追求不动产,追求投资,在经济衰落的过程中,有些不动产甚至变成了负资产,让很多人负债一生。这也让很多现在的年轻人不想追求房产。发达国家的租住同权也造成很多人对购买房产不积极。

人类在生存压力最大的时候,往往选择多生,以求最大限度的增大延续基因的概率,而在温饱满足后对生孩子并不积极,而对教育和养育投入更大的成本。现在甚至出现了教育和养育成本严重不合理的偏高,而实际结果却不见得尽如人意。

我自己本身就一个低欲望生活的例子。

在30-40岁之间,我大概进行了两次创业,业务好的时候,收入很高。也开始大手大脚的花销。后来我创业失败后,经历过一段非常消沉的时间,经济压力也很大。所以我就开始反思我到底需要什么。真正反思以后,我发现我虽然对生活有一些要求,但是要求并不高。

这些反思让我决定回天津居住,准备未来去日本

回到天津的1年多里,我又经历了几次严重的抑郁问题,有些是跟我自己的健康状态有关系,有些跟一时的情绪有关系,有些是被全国的防疫状况造成的。

总而言之,在这一年多里,我是非常躺平和低欲望的。

我没有去任何地方旅游,这是因为我很担心会被在旅游目的地隔离。但是我甚至很多时候,连小区和楼门都不出。一切物资都是外卖和快递。吃饭我也懒得做。

每天的生活就是躺平,早上起来选电视看,选视频看,然后吃瓜子,看电视,看视频,然后突然觉得是不是要做点什么的时候,已经晚上12点半了。困得不行去睡觉。每天周而复始。

钱花的倒是不多,除了外卖贵点,没啥别的开销。

但是进账更少,一些该要的应付帐款也懒得去催,反而是客户三天两头问我什么时候给他发票,好给我打钱。

其实,以我的能力这么浑浑噩噩的保持温饱非常不难。

这一年多,其实我也是这么渡过的,工作上躺平,有广告就接,有时候干脆懒得谈。文章没怎么写,视频也没这么做。佛系对待一切,吃啥都一样,随便外卖一个可以吃饱的就好,连续几天吃炒饭,可以,没问题。

最近这一个月,我开始漫漫的反思自己,开始慢慢的日更。

开始恢复到一个比较正常的状态。

昨天我跟一个朋友聊天,聊起他的近况和我的一些近况。他已经登陆日本几个月了,一切都进行得不错。

而我大概可能还需要1-2年的准备时间。聊起我去日本准备做的很多事情,等等。

这让我反思这一年的低欲望生活。

其实,如果我不想去日本的话,我在中国低欲望一辈子并不难,我随便一个月写几篇文章,写点代码就可以衣食无忧。但是,我想做的事情并不如此。我想去日本定居,想死在日本。

那么我仍旧需要一次性拿出一大笔钱,也需要至少几年在一个高度积极的状态下生活工作扩张业务,这样才能保证在日本拿到长期的身份。

这就是低欲望生活的问题。

如果我已经彻底没有了想法我当然可以低欲望生活。在我60-70岁的时候低欲望生活没有问题,但是今天还不行。

躺平一时爽,但是你并不知道,你未来有什么理想,有什么目标需要达成。今天躺平了不饿死,在现代社会并不难。但是当你需要一笔钱买房、买车、移民、生孩子、做一笔大的投资,等等,就很难了。

我还是要摆脱低欲望生活状态。

不是为了这个社会,是为了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和应对这些选择的准备。

分类
写作 读书

未来世界将会分成两种人

虽然IT行业里面盛行996,其实并不是加班最狠的行业。我朋友待过几家广告公司,其中一家几乎每天都要12点以后到家。而另外一家更有名的的日本广告公司则更夸张,她在哪里的时候,经常需要2-3点才到家,有时候干脆是凌晨5点以后才到家。

虽然加班那么严重,但是我和她聊过,我们都认为其实并不是现在的工作真的需要那么忙。拿那家每天12点以后到家的广告公司来说,其实每天上午都很悠闲,下午也并不忙。但是甲方经常在下午下班前提出一些修改意见,而她们的领导往往十分重视,要求连夜做好,第二天上班后第一时间发给甲方。所以,他们经常是从快下班才开始忙的。

那家日本公司也是如此。她的顶头上司是一个女强人,是一个精力充沛的领导。从来没有在下午2点前到过公司,但是她上午起的很早,不是一早就去客户的公司开会,就是中午在陪客户吃饭。下午到了公司才开始布置客户的最高指示,然后盯着他们一稿一稿的去做,经常通宵才能做好。可是这位女强人到达公司之前呢?其实并无太多事情可做,基本上你想做啥就做点啥吧。

这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一次次工业和技术革命的功劳,今天人类并没有那么辛苦就可以吃饱穿暖。当然精神压力可能是越来越大了。

所以,一边很多人觉得自己越来越忙,而忙的不知道在做什么。

分类
写作 读书

古道西风瘦马,是扬州瘦马么?是讲述老妓的悲惨晚年么?

最近有个朋友问道,天净沙秋思里面那句“古道西风瘦马”是不是扬州瘦马。

我回复说,

当然不是,首先是诗词的气氛,境界,跟扬州瘦马不是一个味道。另外,马致远是元代人,而扬州养瘦马是明清时期才流行起来的。

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创业 读书

找出你生命中的决定性时刻

看小说,看历史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历史的发展进程往往是有决定性时刻的。

分类
读书

最好的选择是不做选择,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很多时候,我们一生中会面临无数的选择,怎么选择,往往是最常见的问题。昨天我写的文章《如何应对内卷,做一个更好的自己》,其实讲了面对内卷的策略,今天我们聊聊面对选择的策略应该是什么。

简单的说,就是今天的标题,最好的选择是不做选择,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但是这个标题听起来像是无用的正确的废话,其实不然,我细细的给你们分析一下。

职业生涯的选择

我小时候其实不太有主意,就是那种乖乖的听话的学霸。我母亲对我的教育比较严,我很少有自己的主张,一切都是在完成她的期待。那就是考上一个大学。

这当然也跟见识短浅有关系。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大院环境下,甚至跟天津、塘沽本地人都很隔绝。我们经常说国企大院是一个小社会,其实也不然,国企大院是一个非常封闭,且比外面的世界简单的多了的小社会。

我在上大学之前,对社会的理解几乎是0。生活中的所有大人,邻居,本质上都是父母的同事,整个环境关系简单和温情脉脉,甚至可以说几乎很难遇到陌生人。

我父母的学历都不高。这也意味着他们在我大学毕业以后基本上已经无法指挥我的人生选择了。因为这对他们来说也是陌生的问题。对他们老说,考上大学已经是对我的终极期望。他们唯一想象得到的是我最好大学毕业顺利回到我家所在的大国企,变成我爸一个小同事。

其实这是我大多数同学的轨迹。

然而大学让我心生反骨,父母不在身边,我有了很多的自己的主张。我对我所在的机械专业开始毫无兴趣,任何专业课,甚至数学物理都对我不再有兴趣。我只想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钻研编程上。因为那时候,我最醉心的就是编程。我相信计算机是这个世界的未来和全部解决方案。

大学毕业后,我在家里待了三个月。不回我们的大国企是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我觉得我回去以后就会变成父母那样的大企业里面的一颗螺丝钉,虽然一生温饱应该无忧,但是却也没有任何挑战和希望。

但是,我也没有任何方向。很多人问我毕业以后开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我不知道。我一点方向感都没有。我还是天天写程序,上网,试图找到目标和方向感。

直到有一天我的母亲时隔多年拿起了棍子,说,你大学都毕业了,就算不回单位。也不能在家里吃闲饭啊,赶快给我滚。

于是我就参加了生平第一次的天津本地的线下招聘会,投了一份简历就去做了一家公司的网管兼程序员。

可以说我的一份工作,毫无选择可言就是投了一份简历,我连第二家摊位都去没去看。

但是这20年下来,我并不觉得我第一次选的公司选错了。不是说这家公司有多好。而是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谈选择并无意义。大概率我找一家更好的公司,我的人生轨迹变化也不会太大。

第一家公司对我的人生价值仅仅是入行,让我从一个学生, 变成了一个职场中人。让我开始慢慢理解我们的行业是什么样子的行业,行业中的水平是如何。

所以,两年半后,我就换了一家公司,也到了北京,也让我的薪水翻了一倍。

这并不是选择的力量。而是在信息不足的时候,与其思考如何选择,不如直接开干,慢慢积累信息,然后再去选择,也不迟。

如果你还没毕业,可以更多的参加实习,更多的进入真实的职场去历练。那点实习工资,那可以在简历上写的几笔,并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开始了解行业了,了解你的目标应该怎么定,你的价值应该怎么评估。

这世界的未来会怎么样?我应该如何选择未来的路

在我刚进入职场的时候,这就已经是一个很难很难的题目了。更何况现在。俄乌战争的走向会如何?世界经济会怎么发展?疫情何时可以结束?未来我们小区会不会被封?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很难回答的问题。

一种思路是我们研究一切变量,选择如何去适应世界的方法。

比如,遇到老虎我们应该怎么办?遇到狮子我们该怎么办?

但是这些问题很难回答,遇到老虎,哨棍够不够?练成武松这样的绝技可以么?万一打死了老虎要不要坐牢。

太难解决了。

世界会如何发展,行业怎么变化,某公司明年会不会裁员?我们无从判断,也无法去应对。该怎么办?

其实很多时候是问错了问题。

就像昨天我写的那篇文章聊内卷一样。

如果你面对每天比你晚下班一小时的同事,你想跟他竞争,你干脆也晚一小时下班。但是你可能很快会发现他又晚了一个小时。你们这么竞争有完么?而且就算你赢了又能怎么样?

我在某公司工作的时候,就经常收到同事小A的排挤。他跟领导关系好,事情做得一般,但是很被看重。我也不太会待人接物,有时候说话很直接,就得罪了他。领导对我也有看法,那时候,我还年轻,还比较愣头愣脑。也比较羞涩,跟人交往的时候不够开放,有时候也显得不够礼貌。

于是我就经常被排挤。但是我从来不在乎,该做的工作继续做。该玩继续玩。该业余学习新东西就继续学习。有关系好的同事就问我,你怎么不知道跟小A和领导搞好关系呢?这样在公司里面可以混得更好啊。

我说我不在乎。他非常不解。

几个月后,我找到了一个新工作,公司更大,产品更有意思,职位也高了一截。薪水比原来的领导还高。这个时候,我那个同事终于理解了。

我说,这个池子本来就不够我施展,与其去跟他们搞好关系委曲求全,还不如该干啥干啥。不浪费那个时间和精力。

很多问题也是如此。

你担心的是遇到老虎如何应对。但是其实你在职场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你们一堆人遇到了老虎,你应该如何应对。答案是买双好跑鞋,或者早就练好跑步。不是那个落在最后的人就对了。

你天天担心经济形势不好,公司裁员。但是这是我们普通人能左右的么?我们能做的是什么?是如果公司裁员了30%的绩效排在后面的人,而我从来绩效都在前10%,凭什么裁我?

甚至是就算公司瞎了眼睛,裁掉了我,我是行业里面的佼佼者,自然有各种机会,怕什么?

09年的时候,我和朋友正在创业,我们准备拿A轮投资。这时候美国次贷危机的后果影响到了中国。我们到处都找不到投资,于是宣布创业失败。

我在家里闷了一个月,不知道自己该去干什么。

然后,突然我在腾讯的师兄来北京,我们吃了顿饭。聊了聊天,他发现我是当时少有的可以写iOS的程序员,而且当时已经做了有道词典的iOS版本,那是当时经常排在下载榜第一第二的App。

他就邀请我去腾讯,大概率可以负责一个大产品的iOS版的研发。

我本来正在迷惘,就跟着去腾讯参观了一次。

还没想好去不去,这时候,我的创业伙伴告诉我,他已经入职了盛大。盛大当时正好做了盛大创新院,急需各种技术专家。希望我去上海参观一下谈一谈。

后来,我选了盛大。这次创业失败后,在家里才待了一个月,连简历都还没准备。就被迫在两家当时最大的公司做了选择,入了职。

原因很简单,我在创业的时候,还不断地研究新的技术,iOS开发我是完全自学的。我没有说准备选择下一份工作要做iOS。我只是想学更多好玩的东西而已。然而莫名其妙就站在了一个被人争抢的地位上。

所以,世界怎么发展,自有他的路径,我们无法左右。我们并不是靠选择,而是靠准备,所以无需想太多。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前提是准备,是材,并不是洞悉天机,知道一切最正确的选择是什么。

学什么?看什么书怎么选?

一段时间,经常有人问我该学什么?Java还是OC,前段还是后端,Python还是C++,等等等等。

我是怎么选的。我不选。我大概会10多种语言。

我大学时候最喜欢VB、Delphi还有Borland C++ builder。毕业后,用Borland C++ builder写过几年程序,到了某公司后,我学着用VC做Com组件,做浏览器插件。我和朋友业余做了一个项目,我用VC做Outlook插件,用Python做MSN聊天机器人。再后来,我用Java写搜索服务器。有了iOS我用OC和Swift写App。我为了做自己的App的安卓版,还学了Kotlin做了安卓版。我自己的个人网站用过Ruby和PHP。这还不包括一些临时小项目里面用的各种语言。

我没选过,要做的事情,项目需要用什么语言我就学什么语言。

首先第一个没啥可选的,所有的语言本质都是一样的。就算谈到细节,无非就是静态、动态、编译、解释、是否面对对象,等等。没啥复杂的,会一个就应该能举一反三的学会其他的。

就像经常有人问我,Tiny老师我要学PHP,我该怎么选书?

遇到这个问题,我也不选择。

我喜欢做的方法是跑到书店,找到PHP类目,一次性买10本,由浅入深,21天入门,深入浅出,都无所谓,一起买回来,互相对照着看。

寻找哪一本书更好,简直是太浪费时间了,还不如多买几本多看几本。

有人经常会问值不值。

我说,我学会了一门语言,换了一家公司,薪水翻了一倍。为了学会这门语言,我花了10*100块钱去买书。你说值么?

有人问,那么学这门语言要花三个月值不值?

我学得快一般一周就可以干活了。但是三个月当然也很值得。因为学一门语言花了三个月,然后薪水翻倍,两个月就挣了原来四个月的钱,你说值得不值得。

需要选择么?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