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应该如何反脆弱

最早开始写这篇文章是12月19日,准备开始过年,好多事情 ,就耽误了一直没写完。当时我就深深感觉到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在思考如何应对。谁知道正当我们过年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传染病。所以,这个文章可能就更应景了。我这两天在日本旅游,但是觉得这篇文章更要早点写好了,就此献给大家。

有一个词叫做路径依赖,大概意思是说人或者一个群体的行为会产生惯性,就像物理学里面的物体有惯性一个道理。如果你以前做一件事情的方法总是给你带来成功,你就会总是选择这样的方法去做事情。如果这个世界是完全静止的,路径依赖就是一切行为的最佳策略。抑或着如果这个世界是单调上升的,那么路径依赖也必然是一切行为的最佳策略。

用路径依赖的角度去分享过去30年的我们行为,会发现过去30年,简直是中国的黄金年代,大多数人都可以简单的重复一个简单的轨迹,获得整体经济增长的红利。

如果不出现这一场贸易摩擦,也许我也会这么想。如果不是我身边很多朋友都突然经历了职场危机,我也许仍旧会这么想。他们并不是全是35-40的人,30出头的有之,甚至20岁的也有。在2010-2016年期间,我曾经告诉很多人,只要学会iOS开发,就可以获得薪水的大大提升,这一规律曾经完美的奏效了5-6年。如今不仅仅是iOS开发的需求萎缩了,很多程序岗位都萎缩了,还有很多其他的行业。

在移动开发红利消失之前,我对技术的预测曾经是惊人的准确。我投资进入的技术领域也都非常成功。但是以今天的观点仔细观察,这些成功背后也有大势的单调上扬的巨大功劳。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中国经济的每一个增长点,我们都可以找到明确的理由。城市居民月均收入到了1000,就开始大量有人买彩电冰箱了。到了2000就开始有人大量买洗衣机。到了……就……。我的数据不见得准确,意思你应该轻易可以看明白。而背景是这30年一旦从大的尺度上去看,就是单调的经济上扬,那么一切都是可以预测的。

而,就在我对技术行业预测能力彻底失去的今天。整个经济形势的预测也变得几乎不可能了。今天,我们面对的经济外部环境不是简单的对美国出口了,我们有从全球各地的进口,也有去各地的出口。内部环境也是非常复杂。就拿这场旷日持久的贸易摩擦,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有一方赢,或者另外一方赢的简单预期。但是到了今天,普通人都已经开始不关心这类新闻了。而大型公司,很多干脆放弃了预测,该在中国扩建继续扩建,该去越南搞个工厂也继续搞,完全是两边下注,不求盈利,但求可以应对任何一个极端的结果。

这个世界进入了最不确定的几年。其实这也是应该有的。只是我们之前很少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二战结束以后,全球拥有了太长久的和平。而在苏联解体后,冷战也结束了。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里面有无数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本来在二战结束后,两大阵营的对立把一切阵营内的小矛盾冲突都给压抑了。而到了今天,一切都在发生巨大的改变,一切矛盾都有可能跳出来成为新的大矛盾。而与此同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大规模增长,形成了一个新的话语体系。Ray Dalio的预测体系的基础是一个上升强权和一个现有的强权必将产生冲突,大多数时候表现为战争。我们和美国可能不会有一场真的战争,但是在价值观,利益分配,权力和全球义务等等层面,冲突有无数的点。而从改革开放至今,美国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外部动力,这就势必造成,我们和美国的摩擦会大大增加中国自身的不确定性和全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简单的举个例子,我们和美国的形势一紧张,越南就会有大量的资本涌入。我们和美国一缓和,外资涌入越南的速度就会放缓。有时候,我们和美国的反应还没怎么样,越南那边就已经冰火两重天了。

从个人角度,我的不少朋友也开始步入中年,即使经济形势单调上扬,他们也要开始遭遇职场的年龄歧视,何况目前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

所以,从个人的角度,在我看来,最近这个历史时期,对我,对很多人来说,我们都应该学习反脆弱。当然,我这里的反脆弱和那本著名的《反脆弱》一书并不完全是一个意思,有兴趣也建议你看看那本书,他谈的更宏观,我谈的更个体。

1、未来已经无法预测,请拥抱不确定性

我最近一年开始学习投资,先是买了基金,收益率不是很高,但是一直都没亏过。后来又开始学习炒股,一直没有大亏,现在保持小赚。我之前的文章也提过,股票在上行和下行都有赚钱的机会,基金如果定投甚至可以在下行空间转回上行后不久就开始盈利,甚至不用回到下行开始的起点。今天我就不重复说明这些原理了。

我想说的是,如果未来可以轻松预测,或者未来是单调上扬,我们没有策略或者是路径依赖,就已经可以活得还不错的结果。但是如果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怎么办?

首先,我们应该拥抱不确定性。怎么拥抱呢?

首先可能是降低预期。

在经济单调上扬周期,我曾经从来不需要找工作,我甚至从业17年,只准备过2-3份简历。不是我跳槽少,我跳槽很多,但是大多数时候,我连去求职都不需要。总是有人来找我。所以我这17年,几乎没有太多挫折感。

但是,到了去年我的至暗时刻,我女朋友帮我下载了一个招聘软件,帮我把全部的CTO,架构师,高级程序员的职位都申请了。但是,联系我的人了了,大多数人看了简历就没有下文了。少数有几个有下文的,不是CTO是我的粉丝,就是HR是我的粉丝,他们高兴的加了我的微信,至于职位他们并不想跟我谈。

这个过程中我一开始很难熬,甚至心如死灰。然而慢慢的降低了自己的预期以后,我的压力就消失了。面子算什么?起薪低算什么?要过去聊聊,但是没啥机会,去不去?当然去。没有结果怎么办?没有就没有呗。在家里窝着不是更没有结果么?

其实我去面试了很多家公司,虽然没有人要我。但是,我借这个机会重新认识了行业。见了很多平时没有机会去了解的公司,反而让我在窝在家里与世隔绝以后对行业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塞翁失马。

降低预期以后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现实。

我以前是有点过于假清高。其实每个月都有无数的人找我咨询公众号广告的事宜。那时候我一个月最多接两三条。有时候能到一万的小收入,养家糊口肯定是不够的,但是我当时有份CTO的薪水,那么这点小外快很愉快,买个iPhone,买个iPad,甚至是低配的MacBook pro都够了。

但是在我完全失业,甚至因为长期失业花光积蓄,借了朋友10万块钱以后。我也预期到我短期内找不到特别合适的工作了以后。我就变的现实起来,生存是第一要义。啥广告找我我都聊聊,结果最夸张的时候,一个月居然接了12条广告。很快饭钱有了,甚至可以还钱了。

当然有人在公众号留言里面骂都是广告,也有人愤而退订。我为了保住粉丝数量就开始写特别长的我觉得是掏心掏肺的经济分析文章,粉丝就暴涨,然后广告一发就掉。后来我发现这也是一个平衡。不管你怎么写,我不太喜欢追潮流,只有一些特别深度的东西才会带来粉丝,我就多写这些(当然有些就被微信删了,你懂的)。然后,有人退订,但是也有人留言说支持,说能理解。

于是,我就变成了一个彻底的自媒体人。对,虽然这个公众号的真正高峰是写出来好几个10万+的几年前。但是我是最近被沦为彻底的自媒体人的。

我一开始还有犹豫,因为公众号的收入还不够高,还存在风险。毕竟找份工作才是看起来更没有风险的行为。但是我认真思考发现,找份工作其实才是更风险的做法,因为工作是可以丢掉的,你是可以失业的。而自媒体有点类似于开了一家以自己为单位的小公司,起起伏伏是肯定的,但是如果找到路慢慢增长的话,想象力是大于上班的。所以,我拥抱了不确定性的未来,也拥抱了看起来不确定性更大的自媒体生意。

但是这还不够,这完全不够我们对抗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还需要碎片化生存。

2、提高生存概率,我们需要碎片化生存

其实我认识的很多自媒体人都做的特别好,比如冯大辉、池建强、余晟、stormzhang,他们粉丝比我多多了。前几天我去了博文视点的年会,认识了很多作者,还见到最近很火的《程序员小灰》的作者,他的公众号粉丝也很多,他的漫画算法面世不到1年已经1000万码洋了,销量惊人。

我的公众号之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粉丝一直有瓶颈没有上升到特别多,收入也没有他们高。大辉不仅仅公众号做得好,而且知识星球也做得好,全面开花。

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做好公众号。但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写长文的,写长文需要一些灵感,一些感受。我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就是对着电脑10个小时也写不出来一个字。所以,还需要跟生活多打交道,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写文章的灵感。还需要看书去提高自己,有足够的输入才能有输入。

但是仅仅如此并不够。公众号的收入没有太大的季节性,但是到了每年过年的时候都很低。2018年底,我遇到危机的时候很低。今年2019-2020交接的时候也比较低。因为广告客户都放假了,这一个月自然没有多少收入。而今年还遇到了严重的武汉肺炎,很多地方政府都制定了延迟上班的政策,这样,收入的回升肯定也会遇到影响。而这场疾病造成的全社会的经济损失也可能带来未来的客户萎缩。而于此同时,过年假期,除了娱乐类的公众号,大多数的励志、工作相关的公众号的阅读量也会迎来一年的最低点。

所以,在我开始考虑碎片化生存的时候,开拓新的收入来源就成了当务之急。自媒体自然是可以做的。那么我在公众号之余,搞其他的自媒体行不行?比如视频。我其实很早就有开始尝试做视频,但是之前做的都不够认真和好。

那么 就开始认真的做视频吧。大概10-11个月前,我开始认真的做视频。在Youtube上更新越来越多(在Youtube搜索tinyfool,B站搜索tinyfool-real就可以找到我的视频)。

从一开始的零零星星更新,到后来的英语学习四部曲(目前最火的内容),再到最近的专访,再到我春节对我父亲做的口述家庭史。虽然内容还很一般,但是一直在进步。我也在一个视频一个视频里面开始锤炼自己的剪辑技巧,比如绿幕,比如多分镜混剪,也在开始采购和形成我的工作箱,比如做专访的三脚架,有线和无线Mic等等。这个频道从9月份开始被Youtube批准有收入,然后每个月收入逐步增长,目前2020年1月的收入已经超过了300美金。单一视频收入最高纪录已经达到了100美金。

基数很低,所以看起来增长速度还不错。目前的月收入按最高300美金来算,也才2000来块,但是如果一直做下去,我相信做到月入几千美金应该问题不大。其实一开始做的时候,也很痛苦,很长一段时间,Youtube不审批广告权限,英语四部曲的主要流量都是没有广告收入的,偏偏那还是我最火的内容。做起来了以后,有的内容看着还不错,有的则完全无人问津。辛苦和心理压力都只有自己知道。

但是,可以支撑我的在于,我之前做公众号也是如此。一开始写公众号很孤独寂寞,写了好多文章都无人问津。直到当时,我写了一篇很火的《我是怎么学英语的(四级没过如何突破听说读写)》,而那篇文章在还没有官方打赏功能的年代,靠二维码就给我挣了几千块钱打赏,那时候我刚在天津买房,直接用那笔钱买了冰箱、洗衣机和彩电。当然,后面也不是一帆风顺,很长一段时间里,公众号的收入只能当做零花钱,不稳定也不多。这几年随着一些爆款文章带粉,流量达到一定水平,收入才开始稳定的。

我们都出生在工业化以后的社会,按月打工领钱。其实在工业化以前,大多数人是农民,农民种粮食,收割往往需要几个月半年。我们做一些自己的产品,自媒体也是如此,一开始可能看起来毫无成就,毫无起色,这个时候如果放弃就会彻底前功尽弃。只有一直默默的耕耘,才能在后面看到成果。要想做自媒体,或者说积累一些长期的稳定的小收入,就要有点农民的心态,不管看没看到种子发芽,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急躁不得。

我另外开拓了两项收入来源,第一个就是技术咨询顾问,第二个是外包。

目前 我有一个技术咨询顾问的客户,需要我驻场坐班,我也接受了。已经服务了几个月了。我之前08-09年在北京开的公司就是做技术咨询。目前这个生意只有一个客户,未来会看能不能接到更多客户。

外包呢,是之前的一个朋友找我的。我估计了一下自己一个人可能搞不定,就找了一个朋友来一起做。他3d方面比我厉害。我可能主要做商务、合同以及协调的事情,主要代码开发他来做。年纪大了,可能完全做第一线代码有点辛苦,索性我认识的程序员也比较多,未来可以看看能不能做接一些外包,我多做管理方面的事情,他们来做多编码的事情。

以上就是目前我的收入来源,因为都不是普通的工作,所以我有比较多的时间还可以用来做别的。我还在思索怎么开拓新的战线。这几样都不是非常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我的思路已经改变,我不在想靠一个稳定的工作来获取收入的稳定。我要靠多种经营,以及努力来获得更多的收入。

当然在这些以外,我和我的好朋友sycx老师还做了一个app英语轻松读。这个东西暂时还没收入,未来也许也可能成为我的一个收入来源。

之前说了,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还没有任何传染病的事情发生,现在严重的疫情也已经出现了。到处都在探讨远程工作的可能性,延迟上班的可能性,这个时候,我的大部分收入模式可以远程挣到收入,不需要坐班的价值也就显得更加明显了。

3、分布式高可用结构是对抗风险的终极利器

我们借一个计算机的术语,分布式结构。什么叫做分布式结构呢?简单点说,就是一个服务或者一个系统的全部服务器,不在同一个地点(比如在全国不同的城市,或者在全球各个不同的地方),甚至不在同一个网络下(比如,全国的联通宽带总的来说还是一个网络,但是分布式可以在不同的网络下),甚至可能用不同的介质,比如有的节点用光纤,有的用宽带,有的甚至是卫星和微波,等等。但是,不管服务器多么分散都应该能保持好的服务。

这样做当然带来了很多挑战,但是也带来了很多好处。比如如果你的用户全球都有,而你的服务器也是全球分布的,那么你总是可以让中国的用户访问中国的服务器,美国的用户访问美国的服务器,而且他们都感觉速度很快。更大的好处在于,当某个子系统比如说,你们公司在某个城市,或者某个国家的服务器挂掉了。其他的系统还能正常工作。用户可能完全没有感觉。如果做到了服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中断,那么我们就叫做高可用。

人生能不能分布式呢?

有一天,我们一个技术群的聚会,老高问到,你们这些人为啥都想移民。左耳朵耗子说,我说那不是移民而是人生高可用。

茅塞顿开。其实我们不必非黑即白的看问题。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的人生高可用起来呢?

首先,移民是一种高可用的方式。

我曾经写过文章介绍Ray Dalio和其他人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测。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测。那么中国经济未来到底好还是坏呢?天才知道。任何预测都是脆弱的。只有当你的策略可以在预测的好和坏情况下,都获得一个还不错的结果,这个策略才是反脆弱的。

比如,你预测中国经济未来会变差。那么你移民到其他国家,那么你就实现了对经济变差的防范。可是万一经济变好呢?你的移民目的国的经济变得更差怎么办呢?反之也是如此。

所以,虽然移民是一个好办法,但是高可用是一种更好的状态。其实很多有钱人很早以前就选择了移民。他们就是一种高可用状态。很多中国的有钱人移民到了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买了房子置了产业。但是经常还是回中国居住。当然首先是因为更习惯中国的生活,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有钱往往是因为在中国有更强的挣钱能力,这种能力很多时候,因为种种因素(人脉、市场、已经有的地位,腐败,等等)他们的赚钱能力并不能直接转移到外国。那么很多中国有钱人就选择了,居住在国内,在国外置业,在中国挣钱,存到国外去。这种选择,其实就是一种分布式高可用架构。

如果中国经济继续走好,他们的赚钱能力会继续放大。如果经济走衰,他们本来在国外也有房有业。如果国外出现动荡,他们在国内也可以长期安全的居住 ,反之亦然。

如果我们有钱或者有能力(比如有能力技术移民、或者找到工签),那么移民搞一个国外的身份就是一种很好的高可用模式。

换了这个思路,我们会发现以前的一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有些人很想移民,但是父母不愿意移民,而且自己也舍不得跟父母分离。可是你不把移民当作从一个国家决绝的搬到另外一个国家,而是建立了人生高可用的一个节点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了。你可以先拿到移民的身份,然后在回国陪父母。期间可以多次接父母去国外玩。如果未来父母有什么疾病,如果你需要带父母出国看病,有了海外的身份也变得更加容易。

总有人说贫贱不能移,或者仅仅是去国外搞个身份都不肯。那么人居住在大陆能不能对冲中国经济的风险和高速成长呢?其实也不是不可以。

现在有无数的金融手段可以帮助你。比如你可以自己炒美股,这中间虽然有一些货币兑换的问题,但是也不是没有办法。或者炒港股,等等。

最简单的,比如你还可以去买海外的ETF基金。这篇文章不是介绍投资理财的所以就说简单点,ETF就是指数基金。而且现在支付宝就可以买,如果你想买美国的,你就在支付宝的财富-基金页面搜索ETF,QDII (QDII,是“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的首字缩写,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是指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兑换、资本市场未开放条件下,在一国境内设立,经该国有关部门批准,有控制地,允许境内机构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业务的一项制度安排。),或者直接搜索你知道的一些美国的指数,比如标准普尔,纳斯达克之类的。QDII实际上开放了国内的机构去投资美国股票,如果你自己买美股不方便,买他们提供的基金其实也可以。

你在中国挣钱,然后持有了了一些美国股票、债券或者基金。那么就形成了一个对中美经济的对冲。中国经济好,你的工资会提高。美国经济好,你工资虽然降低了,但是资产也可以增值。 

在身份和资产上,简单的说,反脆弱的方法就是对冲。对冲就是对两个对立面都有所投资。小孩子才选择,大人什么都要。因为选择是有风险的,什么都要才能反脆弱。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极端的案例。比如你是柯达的高级工程师,但是你不懂数码相机。这个时候数码相机开始崛起了。一方面你在柯达领着高薪,一方面看着数码相机行业开始兴起。你该怎么办呢?毅然决然的辞职去投身数码相机产业?万一这是一个泡沫怎么办?完全忽视新科技的到来呢?很多柯达的员工也许就是这么想的,结果有一天柯达破产,你失业了怎么办?好的策略就是继续在柯达工作,然后投资一定的数码相机产业的公司的股票。

现在我们也可以类比当年被诺基亚裁员的那些工程师,如果他们在iPhone一代问世的时候买了苹果的股票,早就可以轻松退休了。

4、拥抱一切机会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程序员之前辞职以后,就赶上国内经济形势不太好,加上年纪有点大了,就一直没找到工作。他倒是房子车子都有了,贷款也还的差不多了。家里老婆挣得还蛮多的。可是,天天老婆工作养家,他的压力其实蛮大的。有工作机会我就会叫上他。但是他还是有点挑三拣四。之前做英语轻松读的时候,我们一开始没有人做安卓,我想他做过就问他要不要参与,虽然没有钱,但是未来也许可以有的赚。他说,要是iOS还可以考虑考虑,安卓他不想碰了。于是我就自学安卓把安卓版本做出来了。过了几个月,他说,我可以在简历上写这几个月参与做英语轻松读么?我说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之前叫你真参与你又不参与。

其实我不是怪他,但是他这次失业后,一直窝在家里。这会影响人的情绪,从而更进一步降低你对社会的参与度,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我建议每个失业的人,先考虑再就业,不要那么在乎面子,收入。首先要有日常的社会生活,否则很多人都会被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压倒。

另外一个朋友,也是最近几个月失业在家。我正好遇到一个美国华人的创业公司,他们在找国内的程序员可以远程,就介绍他去聊聊。一开始听说不错,后来据说也给了他offer,但是他自己拒绝了。

我就问他怎么回事儿。他说一开始说的薪水范围蛮高,3-4万左右。后来聊着聊着就变成1万5了。而且虽说是远程,但是据说每天都很忙,所以他就拒绝了。我不是说一定不应该拒绝,但是我认为他其实至少可以先试试。

人生中有很多机会,但是有的时候一个好机会来的时候,也许也是灰头土脸的,必须先拥抱它再说。如果真的尝试了不好,再拒绝其实也不迟。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年我跟霍炬是怎么成为创业partern的呢?最早其实就是一些线上线下场合认识,点头之交。后来慢慢的经常一起吃饭喝酒。

直到有一次聊天霍炬说手头有个项目需要人,找到了我。事实上,那个项目一开始也没有收入,我们都是免费在做,后来也没赚到钱。我们先后合作过几次,都没有太大的起色,但是两个人变得越来越熟悉,相互对对方的性格、做事方法、技术能力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于是等到我们有一天正好各自都离开了原有的公司,正好没事干,思考下一步该干啥的时候,我们一拍即合,成立了一家技术咨询顾问公司。后来证明这种合作是非常成功的,相互知根知底,所以,合作起来也可以亲密无间。

再比如,我做外包的时候找谁合作呢?其实这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当然找合作过,感觉不错的人。比如我最常找的是我自己创业阶段的下属,或者是我在别的公司做CTO的时候的下属。因为我对他们的能力,性格,做事方法都非常熟悉。这样合作起来,原来相互间就已经有了一些默契和信任,合作自然更顺滑,效率也自然更高。

也经常有网友私信我,说他能不能和我一起做外包。我只能拒绝,这样的合作效率低下也危险重重。哪怕你之前经常在我的Blog留言,或者参加过我的开源项目,或者留过issues也好。但是往往都是素昧平生,没有任何基础的认识。那么我跟我认识,我看好的人合作都来不及的时候,我怎么可能会先找你呢?对吧?所以,你的机会也来自于你之前的付出,如果你在每个本职工作上,都勤勤恳恳,同事们对你的能力和人品有口皆碑,那么自然遇到了问题,或者有了机会都想找你。但是如果你一直给大家留下坏印象,那么就算有一天你求到人家,人家也不敢帮你啊。

这时候肯定有人想提一个概念叫做机会成本。没错,如果你现在月入5万,我非要拉你进入一个月入3万的创业公司,那么你一定要拒绝。因为从机会成本的角度上你亏惨了。但是,很多人在误用机会成本这个概念。

比如,如果你上一份工作月入5万,但是你现在失业了,你找了一圈4-5万的工作怎么都找不到。那么一个月入3万的工作,还是亏的么?也许你要换一个思路去理解这个问题了。也许是在当下的市场行情下,你的估值已经发生了改变。你不能用你之前的收入来衡量当下的机会成本了。

再比如,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份比较可靠稳定的工作,这时候,你还有时间的话,你去找兼职。你其实不需要太挑剔。因为这个时候,只要你做任何一点点事情,赚一点点小钱都是纯赚的。你需要转变思路。

其实我就是这样,本来我公众号的软文广告收入已经够吃够喝了。但是这时候有朋友找我做技术咨询,我觉得是纯赚的,就没有多思考就做了。做下来发现很好。外包也是,做自己的英语轻松读App也是。我之前写过文章讲不要裸辞,核心其实是在心理学上的,如果你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你的心态放轻松了,你反而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很多人经常想着,我要不要辞职去做某件事情,然后贸然辞职,一开始还略有积蓄就无所谓,但是积蓄一旦见底,老工作找不回来,新的事业又没有起色就很容易陷入到心理的谷底。如果不能迅速抽身,就很容易陷入死循环,没有收入-> 心情不好->无精打采对任何机会都不积极->更找不到机会->收入压力更大……

跳出这种循环的唯一方法是,拥抱一切机会,先找到一个收入来源,低一点没所谓,先走出去……

5、唯一不变的只有终生学习

这点是这个公众号在几乎所有的问题上都强调的,一切都要从终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在经济形势非常好的时候,终生学习可以带来更高的收入,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前提下,终生学习也可以让我们过的更安全。

从历史来看,一个人遇到承平30年,经济繁荣的30年是很难的。杜甫就出生在开元盛世的年代,但是还是赶上了安史之乱。我们这一代人算是很幸运的赶上了中国最高速增长的30年。未来会不会继续高速增长?说不好。日本当年也有几十年的黄金时代,现在也陷入了一种停滞。

但是在任何一个阶段,如果你能坚持终生学习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你总是可以混得更好的。

我这40年,写程序的时候,学会了10来种语言,都可以挣到钱。甚至在iOS兴起的时代,获得了远超过自己的能力的声望和地位。到了这两年,我彻底转型了,自媒体成了我的主业,程序成了我的副业。可以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终生学习。

我相信这种态度不变的话,我可以一直挣钱挣到80岁。以前是因为没有储蓄和理财投资的概念,所以财务上,我虽然挣得多,但是总的资产并不多。但是现在我已经开始比较积极的储蓄和理财了,我相信到了老的时候,我不会因为年纪大了而干不动而挨饿,反而是因为这些年积极的学习成长,会越过越好。

世界有世界的安排,所以人总是脆弱的。但是人如果能够积极应对,不管境遇如何,都努力前行,都学习如何分散对冲风险,人也能反击脆弱。

这篇文章写了很久,也写了很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对我自己有所帮助。分享的第一要义,其实还是为了自己,我很多时候在低沉的时候会看自己的文章,不是自恋。而是觉得那个积极向上,活力无限的人也是我,我怎么能继续自怨自艾下去呢?往往这也是我持续前进的一个主要动力之一。

打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