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凌晨1点钟,我刚洗完澡,正在晾干自己,所以可以写篇文章。今天一早又要做核酸。

现在是凌晨1点钟,我刚洗完澡,正在晾干自己,所以可以写篇文章。今天一早又要做核酸。
日本著名作家大前研一在2015年,曾经写了一本《低欲望社会》。
如果你有心的话,你会发现最近20年日本作家,日本社会的很多概念,不断地被输出到我国。宅、啃老、低欲望,等等概念都是从日本输出过来的。一方面的原因是日本的动漫、电视剧产业非常兴盛,有大量的娱乐内容被大陆的年轻人喜闻乐见。
另外一个方面,你认真的思考会发现,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有很大的亲缘性,都被叫做东亚儒家文化圈。而日本在某些方面比中国的古风还盛一些。同时日本经济起飞早于我们20年,在我们还沉浸在文革的癫狂之时,日本就已经开始复苏并走向发达。
而近20年在人口压力下,各种因素下,日本走下经济神坛后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思潮和现象。我们仔细观察的话,我们的发展跟日本也有非常大的相似之处。
在第7次人口普查之前,我就有文章和言论认为中国的人口增长将步日本的后尘。但是大多数人是不相信的,一方面很多人盲目自信于我们的制度优势,认为只要政府想抓人口一定可以上去。另外一个方面,很多人对真实的人口数据一直没有感觉。
而到了今天,大多数已经相信人口减少的大势是不可阻挡的。这时候,我们再去观察日本的现象就有了更多的信心和依据。
而低欲望社会,在中国其实也早就开始出现。
只不过我们叫的名字并不相同。我们叫做躺平,我们叫做佛系,我们叫做我们是最后一代。躺平是奋斗上的低欲望,佛系是消费上的低欲望,最后一代是繁殖上的低欲望。
原因是综合的,一方面日本在进入低欲望社会之前,社会发达程度已经达到一定标准。欧洲的情况也差不多,福利也达到了一定程度。很多人会发现,经济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了,一夜暴富的难度也很大,积极努力和吃福利生活差异并不大。
另外就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时候,泡沫最高点,很多人都追求不动产,追求投资,在经济衰落的过程中,有些不动产甚至变成了负资产,让很多人负债一生。这也让很多现在的年轻人不想追求房产。发达国家的租住同权也造成很多人对购买房产不积极。
人类在生存压力最大的时候,往往选择多生,以求最大限度的增大延续基因的概率,而在温饱满足后对生孩子并不积极,而对教育和养育投入更大的成本。现在甚至出现了教育和养育成本严重不合理的偏高,而实际结果却不见得尽如人意。
我自己本身就一个低欲望生活的例子。
在30-40岁之间,我大概进行了两次创业,业务好的时候,收入很高。也开始大手大脚的花销。后来我创业失败后,经历过一段非常消沉的时间,经济压力也很大。所以我就开始反思我到底需要什么。真正反思以后,我发现我虽然对生活有一些要求,但是要求并不高。
这些反思让我决定回天津居住,准备未来去日本。
回到天津的1年多里,我又经历了几次严重的抑郁问题,有些是跟我自己的健康状态有关系,有些跟一时的情绪有关系,有些是被全国的防疫状况造成的。
总而言之,在这一年多里,我是非常躺平和低欲望的。
我没有去任何地方旅游,这是因为我很担心会被在旅游目的地隔离。但是我甚至很多时候,连小区和楼门都不出。一切物资都是外卖和快递。吃饭我也懒得做。
每天的生活就是躺平,早上起来选电视看,选视频看,然后吃瓜子,看电视,看视频,然后突然觉得是不是要做点什么的时候,已经晚上12点半了。困得不行去睡觉。每天周而复始。
钱花的倒是不多,除了外卖贵点,没啥别的开销。
但是进账更少,一些该要的应付帐款也懒得去催,反而是客户三天两头问我什么时候给他发票,好给我打钱。
其实,以我的能力这么浑浑噩噩的保持温饱非常不难。
这一年多,其实我也是这么渡过的,工作上躺平,有广告就接,有时候干脆懒得谈。文章没怎么写,视频也没这么做。佛系对待一切,吃啥都一样,随便外卖一个可以吃饱的就好,连续几天吃炒饭,可以,没问题。
最近这一个月,我开始漫漫的反思自己,开始慢慢的日更。
开始恢复到一个比较正常的状态。
昨天我跟一个朋友聊天,聊起他的近况和我的一些近况。他已经登陆日本几个月了,一切都进行得不错。
而我大概可能还需要1-2年的准备时间。聊起我去日本准备做的很多事情,等等。
这让我反思这一年的低欲望生活。
其实,如果我不想去日本的话,我在中国低欲望一辈子并不难,我随便一个月写几篇文章,写点代码就可以衣食无忧。但是,我想做的事情并不如此。我想去日本定居,想死在日本。
那么我仍旧需要一次性拿出一大笔钱,也需要至少几年在一个高度积极的状态下生活工作扩张业务,这样才能保证在日本拿到长期的身份。
这就是低欲望生活的问题。
如果我已经彻底没有了想法我当然可以低欲望生活。在我60-70岁的时候低欲望生活没有问题,但是今天还不行。
躺平一时爽,但是你并不知道,你未来有什么理想,有什么目标需要达成。今天躺平了不饿死,在现代社会并不难。但是当你需要一笔钱买房、买车、移民、生孩子、做一笔大的投资,等等,就很难了。
我还是要摆脱低欲望生活状态。
不是为了这个社会,是为了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和应对这些选择的准备。
虽然IT行业里面盛行996,其实并不是加班最狠的行业。我朋友待过几家广告公司,其中一家几乎每天都要12点以后到家。而另外一家更有名的的日本广告公司则更夸张,她在哪里的时候,经常需要2-3点才到家,有时候干脆是凌晨5点以后才到家。
虽然加班那么严重,但是我和她聊过,我们都认为其实并不是现在的工作真的需要那么忙。拿那家每天12点以后到家的广告公司来说,其实每天上午都很悠闲,下午也并不忙。但是甲方经常在下午下班前提出一些修改意见,而她们的领导往往十分重视,要求连夜做好,第二天上班后第一时间发给甲方。所以,他们经常是从快下班才开始忙的。
那家日本公司也是如此。她的顶头上司是一个女强人,是一个精力充沛的领导。从来没有在下午2点前到过公司,但是她上午起的很早,不是一早就去客户的公司开会,就是中午在陪客户吃饭。下午到了公司才开始布置客户的最高指示,然后盯着他们一稿一稿的去做,经常通宵才能做好。可是这位女强人到达公司之前呢?其实并无太多事情可做,基本上你想做啥就做点啥吧。
这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一次次工业和技术革命的功劳,今天人类并没有那么辛苦就可以吃饱穿暖。当然精神压力可能是越来越大了。
所以,一边很多人觉得自己越来越忙,而忙的不知道在做什么。
最近有个朋友问道,天净沙秋思里面那句“古道西风瘦马”是不是扬州瘦马。
我回复说,
当然不是,首先是诗词的气氛,境界,跟扬州瘦马不是一个味道。另外,马致远是元代人,而扬州养瘦马是明清时期才流行起来的。
看小说,看历史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历史的发展进程往往是有决定性时刻的。
很多时候,我们一生中会面临无数的选择,怎么选择,往往是最常见的问题。昨天我写的文章《如何应对内卷,做一个更好的自己》,其实讲了面对内卷的策略,今天我们聊聊面对选择的策略应该是什么。
简单的说,就是今天的标题,最好的选择是不做选择,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但是这个标题听起来像是无用的正确的废话,其实不然,我细细的给你们分析一下。
职业生涯的选择
我小时候其实不太有主意,就是那种乖乖的听话的学霸。我母亲对我的教育比较严,我很少有自己的主张,一切都是在完成她的期待。那就是考上一个大学。
这当然也跟见识短浅有关系。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大院环境下,甚至跟天津、塘沽本地人都很隔绝。我们经常说国企大院是一个小社会,其实也不然,国企大院是一个非常封闭,且比外面的世界简单的多了的小社会。
我在上大学之前,对社会的理解几乎是0。生活中的所有大人,邻居,本质上都是父母的同事,整个环境关系简单和温情脉脉,甚至可以说几乎很难遇到陌生人。
我父母的学历都不高。这也意味着他们在我大学毕业以后基本上已经无法指挥我的人生选择了。因为这对他们来说也是陌生的问题。对他们老说,考上大学已经是对我的终极期望。他们唯一想象得到的是我最好大学毕业顺利回到我家所在的大国企,变成我爸一个小同事。
其实这是我大多数同学的轨迹。
然而大学让我心生反骨,父母不在身边,我有了很多的自己的主张。我对我所在的机械专业开始毫无兴趣,任何专业课,甚至数学物理都对我不再有兴趣。我只想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钻研编程上。因为那时候,我最醉心的就是编程。我相信计算机是这个世界的未来和全部解决方案。
大学毕业后,我在家里待了三个月。不回我们的大国企是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我觉得我回去以后就会变成父母那样的大企业里面的一颗螺丝钉,虽然一生温饱应该无忧,但是却也没有任何挑战和希望。
但是,我也没有任何方向。很多人问我毕业以后开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我不知道。我一点方向感都没有。我还是天天写程序,上网,试图找到目标和方向感。
直到有一天我的母亲时隔多年拿起了棍子,说,你大学都毕业了,就算不回单位。也不能在家里吃闲饭啊,赶快给我滚。
于是我就参加了生平第一次的天津本地的线下招聘会,投了一份简历就去做了一家公司的网管兼程序员。
可以说我的一份工作,毫无选择可言就是投了一份简历,我连第二家摊位都去没去看。
但是这20年下来,我并不觉得我第一次选的公司选错了。不是说这家公司有多好。而是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谈选择并无意义。大概率我找一家更好的公司,我的人生轨迹变化也不会太大。
第一家公司对我的人生价值仅仅是入行,让我从一个学生, 变成了一个职场中人。让我开始慢慢理解我们的行业是什么样子的行业,行业中的水平是如何。
所以,两年半后,我就换了一家公司,也到了北京,也让我的薪水翻了一倍。
这并不是选择的力量。而是在信息不足的时候,与其思考如何选择,不如直接开干,慢慢积累信息,然后再去选择,也不迟。
如果你还没毕业,可以更多的参加实习,更多的进入真实的职场去历练。那点实习工资,那可以在简历上写的几笔,并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开始了解行业了,了解你的目标应该怎么定,你的价值应该怎么评估。
这世界的未来会怎么样?我应该如何选择未来的路
在我刚进入职场的时候,这就已经是一个很难很难的题目了。更何况现在。俄乌战争的走向会如何?世界经济会怎么发展?疫情何时可以结束?未来我们小区会不会被封?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很难回答的问题。
一种思路是我们研究一切变量,选择如何去适应世界的方法。
比如,遇到老虎我们应该怎么办?遇到狮子我们该怎么办?
但是这些问题很难回答,遇到老虎,哨棍够不够?练成武松这样的绝技可以么?万一打死了老虎要不要坐牢。
太难解决了。
世界会如何发展,行业怎么变化,某公司明年会不会裁员?我们无从判断,也无法去应对。该怎么办?
其实很多时候是问错了问题。
就像昨天我写的那篇文章聊内卷一样。
如果你面对每天比你晚下班一小时的同事,你想跟他竞争,你干脆也晚一小时下班。但是你可能很快会发现他又晚了一个小时。你们这么竞争有完么?而且就算你赢了又能怎么样?
我在某公司工作的时候,就经常收到同事小A的排挤。他跟领导关系好,事情做得一般,但是很被看重。我也不太会待人接物,有时候说话很直接,就得罪了他。领导对我也有看法,那时候,我还年轻,还比较愣头愣脑。也比较羞涩,跟人交往的时候不够开放,有时候也显得不够礼貌。
于是我就经常被排挤。但是我从来不在乎,该做的工作继续做。该玩继续玩。该业余学习新东西就继续学习。有关系好的同事就问我,你怎么不知道跟小A和领导搞好关系呢?这样在公司里面可以混得更好啊。
我说我不在乎。他非常不解。
几个月后,我找到了一个新工作,公司更大,产品更有意思,职位也高了一截。薪水比原来的领导还高。这个时候,我那个同事终于理解了。
我说,这个池子本来就不够我施展,与其去跟他们搞好关系委曲求全,还不如该干啥干啥。不浪费那个时间和精力。
很多问题也是如此。
你担心的是遇到老虎如何应对。但是其实你在职场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你们一堆人遇到了老虎,你应该如何应对。答案是买双好跑鞋,或者早就练好跑步。不是那个落在最后的人就对了。
你天天担心经济形势不好,公司裁员。但是这是我们普通人能左右的么?我们能做的是什么?是如果公司裁员了30%的绩效排在后面的人,而我从来绩效都在前10%,凭什么裁我?
甚至是就算公司瞎了眼睛,裁掉了我,我是行业里面的佼佼者,自然有各种机会,怕什么?
09年的时候,我和朋友正在创业,我们准备拿A轮投资。这时候美国次贷危机的后果影响到了中国。我们到处都找不到投资,于是宣布创业失败。
我在家里闷了一个月,不知道自己该去干什么。
然后,突然我在腾讯的师兄来北京,我们吃了顿饭。聊了聊天,他发现我是当时少有的可以写iOS的程序员,而且当时已经做了有道词典的iOS版本,那是当时经常排在下载榜第一第二的App。
他就邀请我去腾讯,大概率可以负责一个大产品的iOS版的研发。
我本来正在迷惘,就跟着去腾讯参观了一次。
还没想好去不去,这时候,我的创业伙伴告诉我,他已经入职了盛大。盛大当时正好做了盛大创新院,急需各种技术专家。希望我去上海参观一下谈一谈。
后来,我选了盛大。这次创业失败后,在家里才待了一个月,连简历都还没准备。就被迫在两家当时最大的公司做了选择,入了职。
原因很简单,我在创业的时候,还不断地研究新的技术,iOS开发我是完全自学的。我没有说准备选择下一份工作要做iOS。我只是想学更多好玩的东西而已。然而莫名其妙就站在了一个被人争抢的地位上。
所以,世界怎么发展,自有他的路径,我们无法左右。我们并不是靠选择,而是靠准备,所以无需想太多。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前提是准备,是材,并不是洞悉天机,知道一切最正确的选择是什么。
学什么?看什么书怎么选?
一段时间,经常有人问我该学什么?Java还是OC,前段还是后端,Python还是C++,等等等等。
我是怎么选的。我不选。我大概会10多种语言。
我大学时候最喜欢VB、Delphi还有Borland C++ builder。毕业后,用Borland C++ builder写过几年程序,到了某公司后,我学着用VC做Com组件,做浏览器插件。我和朋友业余做了一个项目,我用VC做Outlook插件,用Python做MSN聊天机器人。再后来,我用Java写搜索服务器。有了iOS我用OC和Swift写App。我为了做自己的App的安卓版,还学了Kotlin做了安卓版。我自己的个人网站用过Ruby和PHP。这还不包括一些临时小项目里面用的各种语言。
我没选过,要做的事情,项目需要用什么语言我就学什么语言。
首先第一个没啥可选的,所有的语言本质都是一样的。就算谈到细节,无非就是静态、动态、编译、解释、是否面对对象,等等。没啥复杂的,会一个就应该能举一反三的学会其他的。
就像经常有人问我,Tiny老师我要学PHP,我该怎么选书?
遇到这个问题,我也不选择。
我喜欢做的方法是跑到书店,找到PHP类目,一次性买10本,由浅入深,21天入门,深入浅出,都无所谓,一起买回来,互相对照着看。
寻找哪一本书更好,简直是太浪费时间了,还不如多买几本多看几本。
有人经常会问值不值。
我说,我学会了一门语言,换了一家公司,薪水翻了一倍。为了学会这门语言,我花了10*100块钱去买书。你说值么?
有人问,那么学这门语言要花三个月值不值?
我学得快一般一周就可以干活了。但是三个月当然也很值得。因为学一门语言花了三个月,然后薪水翻倍,两个月就挣了原来四个月的钱,你说值得不值得。
需要选择么?不需要。
为什么写作?余华在《活着》的自序里面这么说,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オ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我虽然写过20多年文章,从2002年开始写blog算起,写公众号,也写了7-8年了,从2015年算起。我也出了一本书。但是我还算不上作家。
但是在我的写作的过程中,我确实有同感。当我内心中有东西想抒发的时候,文字是自动喷涌而出的。我之所以把内容创作者当作一个当下的主要职业,不是因为可以挣到钱,而是因为这种自动喷涌本来就是因,而不是果。
我们生活在一个环境下,生活在一个因果里,我们不可能没有感受。如果环境允许,你可以自由抒发的话,那么对一个内容创作者来说是非常幸福的。
我有短暂的一些阶段,曾经充分享受这种幸福的感觉。
15年写公众号的时候,我的公司运营顺利,我自己自视极高,相信自己不仅可以激发自己,还可以帮助别人,所以写了很多文章。那时候,我觉得一切问题都可以靠积累,靠努力,靠迭代,靠不断的日拱一卒来解决。世间的问题,没有解药多,所以每天都希望写一点东西,帮助别人,也鼓励自己。
18年我抑郁的时候,我在微博上也有自动喷涌的时候,那时候,我抑郁我悲愤。我不顾一切地讽刺、抨击、调侃。那段时间虽然整体色调是灰暗的,但是有时候,我的一段70多字的微博被转发了上万次,被评论几千次,我还是能得到内容创作者的快乐的。
但是,我们并不生活在真空里。
最近这几年,我有些东西不想说,没办法说,说不出来,就变得非常难受。
但是这不是写作的错。
我经常回首我自己五年前,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写东西,因为阅读量的问题,阅历的问题,越早期的东西,越显得稚嫩。但是有的时候,我也感慨,那么激昂,那么慷慨,那么自信,那么不顾一切的东西也是我写的么?
那也是我么?
可能确实是。可能确实已经不是了。
在解决现实的问题之前,对我而言,最大的问题总是找回自己。什么是我最喜欢的自己?是那个十一假期什么都没做,只是被捅了好几天核酸的我?还是那个相信世界仍旧可以被改变,希望满满的我?
是对自己丧失了要求,默默活下去的我?
还是可以不断折磨自己,希望探索到自己的极限的我?
堂吉柯德,不论多少次失败最终还是要去挑战风车巨人……
西西弗斯,只能不断地把石头推上山去……
夸父是否知道他永远追不到太阳?
我们只能在生命未尽之时,继续追寻……
=====
我做了一个短视频节目,来聊聊读书,顺便逼自己更系统的去看书,会在抖音、微信视频号、油管都更新,名字叫“泰尼佛读书”。欢迎大家搜索订阅
下面是油管版本,今天这一期
昨天看《脱口秀大赛5》杨波的表演,
他说,
近两年,很多人考公务员我有个Rapper朋友都在考
我说,呦,你怎么奋发图强他说,唉,因为我有个山东丈母娘他考上了,工作是给领导写稿
现在他们开会,已经有flow了领导座位上写着,aka王科长
现场掌声阵阵,欢笑声阵阵。我不知道杨波这段的素材是哪里来的,是身边的故事?还是网上听到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头些日子看到的一个故事,故事的来源其实是姜昆的一个采访,叫做《姜昆:误解的总和》。关于姜昆的故事,今天我不想聊。就聊聊这篇文章提到的一个Rapper吧。
这个Rapper叫做郝雨,当年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生。
03年大三的时候,他创作了一个作品叫做《大学生自习室》,如下
现在听起来也许觉得简单,但是那时候,国人对Rap还没啥普遍的了解,这可以算作是最早的成名的一个Rap作品了。那个时代互联网也没现在这么普及,但是这个作品很快就火遍大江南北了。我其实一直都没有听全过这首歌,但是在很多地方都听到过,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我是好不容易跋山涉水啊,翻山越岭啊,来到一个桃源深处”。
这位Rapper元老现在是继续在做说唱么?其实并没有。他也没参加各种中国有说唱之类的节目。他成了一位公务员。故事还蛮好玩。
03年年末,姜昆就找到了郝雨。这是在姜昆创作的迷茫期,他希望加入新的东西,比如Rap来给他的相声带来新的面貌。他和郝雨合作一个作品,但是没有冲击春晚成功。
事后,姜昆鼓励郝雨,“如果我感兴趣,可以报考他的研究生,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一下东西方说唱艺术的差异。“
后来郝雨顺利考取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放弃原有的专业,成为姜昆的第二个学生。
再后来,郝雨考取了中国曲协的工作。
人物那篇姜昆的采访稿里面说,
“在进入曲协前,郝雨想象的是他将投入艺术的海洋,但身在其中才知道那不过是浪漫化的想象:事务性工作填满了他的时间。作为文联下属的十几个协会之一,曲协总共20多个员工,活动多,人少。有的人组织2年一次评奖,下级协会层层向上报送。有的人负责带艺术家到基层去采风、演出。郝雨则「老是三天两头写稿、写材料」。作为机构里的年轻人,他理解德云社被大众喜欢的原因,「鲜活,说着人们当下熟悉的东西」。他也感到,很多曲艺内容传播艰难,缺少对大众的吸引力。”
对很多现在60-70岁的父母辈的人来说,孩子在私营企业工作和自己创业都不算正经工作。
我在上海和同样一个创业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就发现我们虽然年龄差了几岁,一个生长在天津一个生长在上海,但是共通的是,我们的父母虽然看着我们在创业,收入也还不错。但是他们总觉得,你们什么时候找个正经工作啊。在他们眼里,只有大国企和政府部门工作才是正经工作,才是旱涝保收的。
最近这几年的疫情可能放大了这一点。
很多人因为长期的封控无法去上班,丢掉了工作。很多人创业开小店,因为疫情没有生意,但是房租却一分不少交,坚持几年下来直接赔掉了全部家常。体制内的,国企的员工被封控复工早,或者干脆就不受限制可以继续上班。最好的可能是一些大国企政府退休的老年人,本来也不需要出门工作,退休金旱涝保收,唯一的不便就是遛弯儿的区域变小了。
我可以理解任何人为了个人幸福而在当年改开的时候选择下海,也能理解在当下的环境下,很多人想躲进体制内取暖。个人应该有权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不过我觉得一窝蜂的进体制,也不是没有危机,历史上,体制内人浮于事的时候,其实国家的经济都会变得更艰难。毕竟体制外才是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体制内的都是社会财富带来的税收养活的。交税的少了,吃税务饭的人多了,经济就很难保持活力。
历史上,在体制内的人数总是先扩张,然后经济无以为继再收缩,那时候就会产生大量的体制内失业,或者按照我们之前发明的那个词,叫做下岗。
在我看来,还是自己自食其力,自己努力,靠本事吃饭,最心安。
如果有一天我写文章做视频,写代码都不能挣钱了,我也去拜个早点摊去,怎么都能养活自己。
参考资料:
郝雨百度百科页面: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D%E9%9B%A8/10752195
姜昆:无解的总和
前文讲了,我家厨房下水道反水。我和我爹一起诊断了很久,最后觉得问题出在总管上,在楼下总管那里打开检修口,我家的下水道就通了。
这两天又可以开心的用厨房了。但是这不是彻底解决之道,因为总管在检修口之下仍旧堵塞着,各家的厨房污水就直接排到了地面上,造成一地脏污。然后再慢慢的留到附近的雨水井口。
这两天我和我爹都试图解开总管的堵塞,但是毫无进展。我用粗铁丝做了这么一个疏通神器,从总管中带出很多油污块,但是里面水位还是坚挺的毫不移动。
我们只好找来专业人士帮忙。专业的疏通工具就是好用。
但是也伸进去数米的疏通管线,才让堵塞解决。
从结果看,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堵塞的太严重而且主要堵塞在长达数米的地下横管中,我和我爹不管用什么办法都是没办法解决的。这只能靠专门的设备来解决。
解决后跟疏通下水道的师傅聊了几句,堵塞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固体杂物,基本上可以确定都是油脂造成的。可能有经常从厨房下水道倒一些比较油的的汤,或者就是纯粹的油脂造成的。
另外很大的问题应该是横管铺设的有问题,应该没有足够的倾斜度,造成里面容易积水,就慢慢造成了堆积,然后就堵死了。
======
晚上我跟我爹聊天,继续聊起这次的下水道堵塞事件。其实横管应该有足够的倾斜度,也是常识。但是也许是施工的时候,安装师傅的能力不足,或者态度不够认真吧。
就像浴室里面的地砖也应该略有倾斜,这样洗完澡或者浴室有什么水,都可以很快的排干,地板会迅速的变干,这样生活起来就舒服的多。然而,我这20年在天津、北京、上海生活,租过很多的房子大多数的浴室都会有积水的问题。洗完澡往往还需要自己拖拖地,才能保持地板的干净。
就像马路和人行道的地面理论上也应该都铺好,但是我们也经常会遇到有积水的时候,平时晴朗无所谓。一下雨就会发现路面有各种不平的地方积水了。
很多东西都是凑合,在当时也看不出什么问题,慢慢就积累了大的问题,或者造成各种各样的时间浪费。
这当然不仅仅存在于厨房下水道、路面和浴室地板。其实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如果你对自己的人生凑凑合合,当时也看不出什么问题,慢慢就积累了大的问题。
解决之道呢?除了偶尔疏通一下管道,也只能慢慢的一步步解决问题了,不管多乱的一团乱麻,只要肯理,还有解开的时候。人生可能也是如此吧。
======
我们还没解封,已经连续做了,不知道多少天核酸了。今早还要继续……昨天下午又采购了一些蔬菜,还包括馒头。
这次做了我自己的煎馒头,当然不能少的仍然是臭豆腐
嗯,生活还在继续
前文其实提到了,最近几个月情绪不好,所以几乎没怎么更新文章。虽然很艰难,但是我经过了一到两个星期的艰苦准备,终于走出了这段情绪,一点点的走出来了。最近开始更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