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Rapper都去考公务员了?未来会怎么样?

昨天看《脱口秀大赛5》杨波的表演,

他说,

近两年,很多人考公务员我有个Rapper朋友都在考
我说,呦,你怎么奋发图强他说,唉,因为我有个山东丈母娘他考上了,工作是给领导写稿
现在他们开会,已经有flow了领导座位上写着,aka王科长

现场掌声阵阵,欢笑声阵阵。我不知道杨波这段的素材是哪里来的,是身边的故事?还是网上听到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头些日子看到的一个故事,故事的来源其实是姜昆的一个采访,叫做《姜昆:误解的总和》。关于姜昆的故事,今天我不想聊。就聊聊这篇文章提到的一个Rapper吧。

这个Rapper叫做郝雨,当年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生。

03年大三的时候,他创作了一个作品叫做《大学生自习室》,如下

现在听起来也许觉得简单,但是那时候,国人对Rap还没啥普遍的了解,这可以算作是最早的成名的一个Rap作品了。那个时代互联网也没现在这么普及,但是这个作品很快就火遍大江南北了。我其实一直都没有听全过这首歌,但是在很多地方都听到过,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我是好不容易跋山涉水啊,翻山越岭啊,来到一个桃源深处”。

这位Rapper元老现在是继续在做说唱么?其实并没有。他也没参加各种中国有说唱之类的节目。他成了一位公务员。故事还蛮好玩。

03年年末,姜昆就找到了郝雨。这是在姜昆创作的迷茫期,他希望加入新的东西,比如Rap来给他的相声带来新的面貌。他和郝雨合作一个作品,但是没有冲击春晚成功。

事后,姜昆鼓励郝雨,“如果我感兴趣,可以报考他的研究生,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一下东西方说唱艺术的差异。“

后来郝雨顺利考取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放弃原有的专业,成为姜昆的第二个学生。

再后来,郝雨考取了中国曲协的工作。

人物那篇姜昆的采访稿里面说,

“在进入曲协前,郝雨想象的是他将投入艺术的海洋,但身在其中才知道那不过是浪漫化的想象:事务性工作填满了他的时间。作为文联下属的十几个协会之一,曲协总共20多个员工,活动多,人少。有的人组织2年一次评奖,下级协会层层向上报送。有的人负责带艺术家到基层去采风、演出。郝雨则「老是三天两头写稿、写材料」。作为机构里的年轻人,他理解德云社被大众喜欢的原因,「鲜活,说着人们当下熟悉的东西」。他也感到,很多曲艺内容传播艰难,缺少对大众的吸引力。”

对很多现在60-70岁的父母辈的人来说,孩子在私营企业工作和自己创业都不算正经工作。

我在上海和同样一个创业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就发现我们虽然年龄差了几岁,一个生长在天津一个生长在上海,但是共通的是,我们的父母虽然看着我们在创业,收入也还不错。但是他们总觉得,你们什么时候找个正经工作啊。在他们眼里,只有大国企和政府部门工作才是正经工作,才是旱涝保收的。

最近这几年的疫情可能放大了这一点。

很多人因为长期的封控无法去上班,丢掉了工作。很多人创业开小店,因为疫情没有生意,但是房租却一分不少交,坚持几年下来直接赔掉了全部家常。体制内的,国企的员工被封控复工早,或者干脆就不受限制可以继续上班。最好的可能是一些大国企政府退休的老年人,本来也不需要出门工作,退休金旱涝保收,唯一的不便就是遛弯儿的区域变小了。

我可以理解任何人为了个人幸福而在当年改开的时候选择下海,也能理解在当下的环境下,很多人想躲进体制内取暖。个人应该有权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不过我觉得一窝蜂的进体制,也不是没有危机,历史上,体制内人浮于事的时候,其实国家的经济都会变得更艰难。毕竟体制外才是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体制内的都是社会财富带来的税收养活的。交税的少了,吃税务饭的人多了,经济就很难保持活力。

历史上,在体制内的人数总是先扩张,然后经济无以为继再收缩,那时候就会产生大量的体制内失业,或者按照我们之前发明的那个词,叫做下岗。

在我看来,还是自己自食其力,自己努力,靠本事吃饭,最心安。

如果有一天我写文章做视频,写代码都不能挣钱了,我也去拜个早点摊去,怎么都能养活自己。

参考资料:

郝雨百度百科页面: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D%E9%9B%A8/10752195

姜昆:无解的总和

https://i.ifeng.com/c/8HzCgfC38Dh

分类
读书

下水道的问题终于彻底解决了……不过小区还没通

前文讲了,我家厨房下水道反水。我和我爹一起诊断了很久,最后觉得问题出在总管上,在楼下总管那里打开检修口,我家的下水道就通了。

这两天又可以开心的用厨房了。但是这不是彻底解决之道,因为总管在检修口之下仍旧堵塞着,各家的厨房污水就直接排到了地面上,造成一地脏污。然后再慢慢的留到附近的雨水井口。

这两天我和我爹都试图解开总管的堵塞,但是毫无进展。我用粗铁丝做了这么一个疏通神器,从总管中带出很多油污块,但是里面水位还是坚挺的毫不移动。

我们只好找来专业人士帮忙。专业的疏通工具就是好用。

但是也伸进去数米的疏通管线,才让堵塞解决。

从结果看,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堵塞的太严重而且主要堵塞在长达数米的地下横管中,我和我爹不管用什么办法都是没办法解决的。这只能靠专门的设备来解决。

解决后跟疏通下水道的师傅聊了几句,堵塞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固体杂物,基本上可以确定都是油脂造成的。可能有经常从厨房下水道倒一些比较油的的汤,或者就是纯粹的油脂造成的。

另外很大的问题应该是横管铺设的有问题,应该没有足够的倾斜度,造成里面容易积水,就慢慢造成了堆积,然后就堵死了。

======

晚上我跟我爹聊天,继续聊起这次的下水道堵塞事件。其实横管应该有足够的倾斜度,也是常识。但是也许是施工的时候,安装师傅的能力不足,或者态度不够认真吧。

就像浴室里面的地砖也应该略有倾斜,这样洗完澡或者浴室有什么水,都可以很快的排干,地板会迅速的变干,这样生活起来就舒服的多。然而,我这20年在天津、北京、上海生活,租过很多的房子大多数的浴室都会有积水的问题。洗完澡往往还需要自己拖拖地,才能保持地板的干净。

就像马路和人行道的地面理论上也应该都铺好,但是我们也经常会遇到有积水的时候,平时晴朗无所谓。一下雨就会发现路面有各种不平的地方积水了。

很多东西都是凑合,在当时也看不出什么问题,慢慢就积累了大的问题,或者造成各种各样的时间浪费。

这当然不仅仅存在于厨房下水道、路面和浴室地板。其实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如果你对自己的人生凑凑合合,当时也看不出什么问题,慢慢就积累了大的问题。

解决之道呢?除了偶尔疏通一下管道,也只能慢慢的一步步解决问题了,不管多乱的一团乱麻,只要肯理,还有解开的时候。人生可能也是如此吧。

======

我们还没解封,已经连续做了,不知道多少天核酸了。今早还要继续……昨天下午又采购了一些蔬菜,还包括馒头。

这次做了我自己的煎馒头,当然不能少的仍然是臭豆腐

嗯,生活还在继续

分类
读书

日更在国庆里,散步在小区被封时

前文其实提到了,最近几个月情绪不好,所以几乎没怎么更新文章。虽然很艰难,但是我经过了一到两个星期的艰苦准备,终于走出了这段情绪,一点点的走出来了。最近开始更文了。

分类
社会生活 读书

国庆要是不能出去玩,你应该怎么度过?用来提升自己好不好?

最近这半年,不管全国其他地方的疫情如何,滨海新区只有少数的病例,大多数的时候,我居住的区域是完全自由的。但是最近几天,滨海新区的病例突增,我们进入了中级风险区域。

每天都有大筛,一般是早晨6点到9点。所以,不出大意外的话,整个国庆期间,我无法离开滨海新区。甚至也没啥意思,离开我的小区,虽然理论上我们可以每天在测完核酸以后出门。但是,街上的饭馆、咖啡馆,以及各种娱乐场所,都关门了,只有一些菜市场和超市还在营业,除了出去买菜,出去几乎没有意义。

不过,几乎每年国庆节,我都不出门。我不喜欢人多的地方,而每年国庆节,到处都是人。我会觉得家里是最安全的地方。

15年的国庆节,我和女朋友认识了一段时间,准备一次情侣旅行,我们选择了国庆节后的第一周,出去玩了一周。我们去了三亚、大理和丽江,那一年国庆节这些地方都是人山人海,而我们去的时候,到处都没多少人。这是我心目中最好的旅行。

所以,不管今年是否有封控,是否是中风险地区,我国庆也不会出去。

那么假期在家里做啥最好呢?

从我的经验来看,提升自己是最好的。

有一个连续的时间去提升自己是最好的。

可以暂时摆脱工作的束缚去做一些side project。

08还是09年的时候,一个春节,我用了7天做了一套搜索系统,春节后就部署在客户的系统上。后来这个系统直接成就我们开了第二家公司。

一个困在家里的假期,你选择做啥呢?

分类
社会生活 读书

知识改变命运只是一个错觉

感觉大家都看过一些关于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以前在央视上经常播一些公益广告说“知识改变命运”。

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小姑娘,当年是希望工程的一张海报的主角,大家叫她大眼睛。

这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小姑娘,名字叫做,苏明娟。照片的拍摄者叫做谢海龙,你甚至可以说这张照片改变了这个女孩儿命运。这张照片拍摄于1991年,地点是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的一所小学。后来,这张照片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选为希望工程宣传标志。

在这张照片的巨大影响力下,苏明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她所在的小学被改造成一所希望小学,她也考上了大学,后来还当上了一名副厅级干部,确实改变了命运。(1)

还有著名的张桂梅老师,她在云南的深山里办了一所全免费的女子学校,在她的坚持下1600名女孩儿考上大学,走出大山。(2)

这些故事和很多其他的故事都让我们感动,让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然而,这真的是事实么?

谁最需要被知识改变命运?

简单来说,中国是分成城市和农村的,中国的城镇化率现在只有百分之五十几。而众所周知中国的城镇化率,其实是一种非常低级的城镇化率。

实际上真正有钱的、生活条件非常好的城市,实际上我们知道只有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跟一线城市,完全无法比较,更别提农村。除了少数非常富裕的农村,中国最需要改变命运的其实是农村的居民。城市当然也有贫困户,但是总的来说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各种供应,都比农村好得多。

克强总理曾经说中国还有多少6亿人,月入只有1000元。这个数字可能对普通的在北上生活的人,可能都无法理解。但实际上在中国还有很多人在贫困线以下,政府搞的扶贫工程,你知道它目标也仅仅是年收入超过4000而已。

中国有十亿人没有坐过飞机,十三亿人没有出过国。这些数字可能对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人也很难理解。(3)互联网上有很多北上广深的人,会给很多人一种人人都是北上广深,人人都有钱的错觉。事实上,北京也就是2000多万人,上海2000多万人,广州1-2000万人。北上广深的人口顶了天过亿,其实占中国人口总数的比例并不高。

如果你硬要拿生活水平去比,你可以理解为北上广深,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而中国的其他地区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穷国。

你去看那些知识改变命运的广告,故事,其实也都是在讲的是一些农村人,一些尤其是贫困山区,它怎么获得一个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机会。你可能从来没听说这么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北京朝阳居民某某的孩子,是因为考上大学才有机会留到大城市的,找到心仪的工作的。

我相信绝大多数知识改变命运的广告、文章、故事都是真诚的,他们讲述的故事也都是真实的,但是,他们仍旧是错觉的一部分。为什么呢?

如果能改变命运的只是极少数人,就像彩票一样,那么我们还能大声的喊,知识改变命运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宣传彩票改变命运呢?

中了彩票的人真的能改变命运啊。为什么我们不宣传?

因为彩票只有非常少的人,百万分之一的人才有机会,甚至更少的人才有机会。我们都知道彩票中奖那叫运气,不能叫改变命运。

这就不得不说说,知识改变命运,对那些最需要改变命运的农村孩子来说,是一个均等的机会,还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了。如果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仅有少数人有机会改变命运,那么何来的知识改变命运,那不就是运气么?

其实高考具有巨大的不公平性。虽然从某种角度上讲,高考是目前最合理的,以及最公平的一个制度之一。但是它本质上又有巨大无比的不公平性,特别是针对农村孩子们。

我们为了做比较,我们都讲的极端一点,比方说在中国最好高考的城市可能是北京,当然上海天津也是非常容易的。我们就拿北京这个最极端的例子说。那么可能最难的一个省份可能是河南,中间还有好多地方都很难。

北京有多容易,河南有多难呢?

比方说以2018年的数据来说,河南的考生有98万,就是快100万人,但北京只有6万考生。

拿一本录取率为例,北京是百分之三十几,也就是有2万人可以上一本。

而同期,河南只有7.8%的一本录取率,从人数来看,河南人考上一本比北京难4倍。河南只有7.6万人可以上一本。虽然河南有98万考生。

但是这远远不是数据的全部。

因为北京的教育资源和河南的教育资源是不一样的。而河南的省会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也是不一样的。

你可以想象一个北京最好的学校,他可能一本率是100%,就是说他几乎没有学生一本以下的,但是一本以上比方说985,211一堆,直接出国留学去常青藤都是一堆。

你也可以想象河南的一个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一个村子,可能几十个考生,一个考上大学都没有。

我其实没有去过河南。但是我去过安徽的一个农村,一个很大的村子,可能几年才出一个大学生。

北京的几乎任何一个普通学校的资源都好于河南一个相当好的学校。

具体到了教学水平,各种好的师范毕业的优秀老师,优先还是留在大城市的。当然有很多人有理想,也有人支教,但是现实中,教育资源的倾斜就是这么明显。

大城市的老师都普通话很标准,而农村的老师很多说不好普通话。你以为现在一个年轻人普通话不好是为什么。其实就是因为穷。因为穷,学校雇不起更好的老师,留不住更好的老师,所以,孩子就说不好普通话。你以为是一个简单的语言问题,其实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经济问题。

再看英语教育,在大城市搞双语学校的时候,雇外教的时候,很多农村雇一个自己英语没有地方方言的英语老师都很难。

很多文章喜欢歌颂,从大山考上大学,有了出息的人,归来大山当了老师,这样的故事很感人。但是实际上,这样的故事经常被传播,正式因为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说难听点的就是当你去歌颂一个行为的时候,你往往发现他可能是因为他是违反经济学的,也就是说,违反大多数人选择的。大多数的学习的、成绩好的老师,还是希望在更大的城市去就业,带来更丰厚的收入,也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更好的未来。

本来我们留给农村的孩子的录取机会就更少,而我们教育资源分配他们也是更少。所以,他们其实是在双重不平等下去竞争。

所以说,高考是有非常大的不公平性的。

国家应该把教育资源放在倾斜在那些贫困的地区,因为那个地区靠正常的经济的调节是无法获取平等的教育资源的。

北京我们随便办个学校,这个学校它的预算肯定是很高的,因为当地经济好。那么政府本来是应该做调节。农村本来就请不起好老师,而同时山区、农村条件艰苦,工资就算一样高,条件更好的老师,当然是愿意去城市。

而且农村工资其实还是更低,那么请来的老师肯定水平不行。政府应该给农村各种各样的倾斜,给各种各样的教育的支持。

但是事实上,实际上我们国内的教育分配可能是反向的,有点像马太效应,在北京这种地儿本来就已经好的一塌糊涂了,然后我们还给他更多的投资,大城市,好大学,好学校,得到更多的资助,我们有钱去建设清华北大。

于此同时,农村很多地方有失学问题,这才产生了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搞了这么多年,它是给北京的孩子们设计的么?当然不是,他们的教育资源是过剩的。

其实希望工程这么多年,据说总共捐款也就是十几个亿,在中国这真的不是一笔大钱。以今天的中国的财力来说,几十亿搞出来简直就是一个非常小的项目。

但是在中国很多事很多这种农村的学校,它就需要通过这种社会捐助的方式,而不是政府去负担的,那么这就是一个本来教育就不公平的情况就雪上加霜了。

在这样的教育不公平之下,如果两个人智力是一样的。一个出生在一个大城市北京、上海。而另个人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村。

你这边接受了大城市的精英教育,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我这边的老师连普通话都说不好,连英语都说不清楚,我想获得跟你一样的成绩有多难。

所以知识改变命运它其实真的是一个错觉。

不是说没有人通过高考通过学习去改变命运,我们一定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当然不是去抹杀高考的作用,确实有无数的农村人,无数的出生的时候条件比较差的人,他因为高考因为上学,甚至他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因为他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他获得了很多机会,他改变了命运。

但是对大城市的高考已经容易到了,很多大城市的孩子都可以轻松得到大学教育。而对真正需要最需要改变命运的农村孩子来说,它又太难。

一个村子,5年内出了一个大学生,他当然很幸运。而更多的人,也许也很聪明,也许也很上进,甚至非常之聪明,但是他最后考不上大学。

所以我还是那句话,说知识能改变一些人的命运,但是你不能把它当做一个口号,因为最需要它改变命运的那些人,并无法因为知识而改变命运。

我今天想讲的知识改变命运的问题是什么?

我想谈的是说,其实我们去考虑问题的时候,要从统计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知识改变这个命运的标题我很喜欢,这个口号我也很喜欢,但是那是在我不太懂统计学的时候。

等我懂了统计学以后,我就会觉得说对那些广大的农村的孩子来说,知识改变命运是渺茫的,是没有希望的。真正能改变命运的事,其中的一些人尖子而已,对大多数人改变他命运的,不是这些。

对大多数的农村人,他本来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改变他命运的可能是改革开放,是突然之间一个沿海城市招工了,比方说深圳或者是东莞哪里头需要电子电子厂需要打工,他们就去打工,然后有些人在这个过程中就获得了很高的收入,有些人当然也很工资也就一般,但有的人就落户在了深圳或者是天津北京或者什么地方,慢慢的就开始离开了原有的命运。

或者说这两年可能是一些比方说开出租、开滴滴、做外卖,等等的工作。

改开以来,改变命运最大的一点是允许去城市打工,让很多人有机会改变命运,有机会去获得一个新的机会。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高考也非常好,但是实话实说,被教育和高考改变命运的人并不是主体,在我看来他还是很小的一部分。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该去学习,不该去教育,反而是说我们如果有机会接受一个高等教育,我们有机会变成一个能够自己在家里头学习英语,自己学习计算机,学习编程语言。这都是我们相对于很多人,运气好的一塌糊涂而已。

我觉得当我们了解到了社会的教育分配自然分配的不公平,以及它无法改变的这么一个现实以后,可能更需要珍惜的是我们已经有的环境。

如果还没有,你要知道人生还有很多别的机会,整个社会的不公平性还会存在很久,我们只能更努力的去摆脱和创造命运。

来源:

1、https://new.qq.com/omn/20210605/20210605A014S100.html

2、https://new.qq.com/omn/20200701/20200701A0TBGB00.html

3、https://www.sohu.com/a/292346458_119756

分类
读书

钟薛高能有什么错?不就是贵了点么?为什么成了众矢之的?

最近钟薛高非常热门,各种视频平台都出现了火烧钟薛高不化,甚至出现了烧烤钟薛高的视频。

其实今年夏天我就没怎么吃过雪糕。这几个月疫情的新闻此起彼伏,虽然我居住的滨海新区一直有惊无险,但是各种去了某个商场就被列为密接,然后被隔离,对我造成的惊吓太大。我一直都不怎么出门,天天在家里吹着空调,吃雪糕的动力就没那么足的。

我往年吃雪糕也是比较不接地气的,那时候,雪糕最贵的往往是梦龙或者哈根达斯的雪糕。那也是我最爱选的。

我知道钟薛高其实是在上海的时候,我和老婆有一次在淮海路闲逛,iAPM对面那个路口有个钟薛高的市场活动的摊子。我们路过,我老婆说要买。我说这是什么东西,没听说过。她说是网红美食,我们就买了一个,我兴趣不大,但是也咬了一口尝尝。比较硬,而且冻的有点过分的感觉,就没太大好感,口感上也没吃出什么花样。

后来,我们点外卖零食的时候,我老婆还时常买钟薛高,我也跟着尝了几个口味,一直没有惊艳的感觉。价钱嘛,其实哈根达斯也不便宜,但是我感觉我喜欢那个味道,钟薛高我找不到感觉,没兴趣吃。

哈根达斯在很多便利店都有自己专属的小冰柜,冷链据说也保持某种温度,所以保证你拿到的时候,既不会过冻,也不会化冻。真假不知,但是口感上,我是感觉得到的。梦龙和哈根达斯的口感我都很喜欢,贵点贵点。

但是这两年好像变了江湖,除了钟薛高,还出现了一些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昂贵雪糕,被人叫做雪糕刺客。据说你买的时候,看不出来它身价高昂,等到结账的时候,大感上当,但是不好意思退掉,所以给很多人造成了心理创伤。

我没有这个问题,买东西现在都是用美团买,虽然家门口就有便利蜂,但是哪怕是家门口的便利蜂,我往往也是美团买的。这个大家要理解,天津的夏天温度还好,太阳太毒辣,大中午的出门能直接把人晒化了。当然我冬天也懒得出门,你懂的。

用美团买你都看得到价格,不会随便买错,虽然其实我也不看价格……

其实,我觉得一个东西卖的贵,没有什么天生的原罪。

这两年有句话,叫做,这东西好,不坑穷人。

价格是一种区隔,你有钱,自然会喜欢买贵的东西。穷自然喜欢买便宜的东西。我记得我小时候,我爸买错过雪凝回家,一大家人吃饭的时候,孩子们都在质疑,这不是雪碧啊。大人们却说,雪碧,雪凝有什么区别。

小时候不懂,觉得你这不是糊弄我么。自己挣钱知道生活艰辛,了解到那些年代父母的艰辛才明白。为什么有时候,有些东西便宜个几分几毛钱,父母都非常在乎。

但是,真有钱的人,自然对生活品质有了要求。

我小时候我们住在一个叫农场的地方,平房,没有马桶用公厕。我们的机井其实离公厕都没有百米之远。每天定时早晨5点开始抽水到水塔,然后晚上9点关抽水机。也就是说我们的自来水不是24小时的,也没有任何净化装置,就是地下水而已。那个年代大人还喝喝茶,小孩子基本上都是用个瓢在家里水缸里面舀水喝。我们家搬到楼房开始有市政的自来水,有净化,有加氯,已经是我高考后的事情了。

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我也习惯了凉水只喝矿泉水,连我的咖啡机的水箱用的都是农夫山泉。倒也不是真臭讲究,主要是北方水硬,用自来水的话,怕用久了把咖啡机给堵了。

你穷的时候,分不清便宜的东西和贵的东西差异在哪里。但是稍微有点钱,你马上就发现这自来水泡茶味道不对。为啥呢?因为你也不用最便宜的高碎和茉莉花茶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茉莉花茶流行一时就是因为北京当时的水太苦了。买得起好茶叶,你自然就分得清楚水好不好。上海的自来水就是我在多个城市生活以后觉得味道最大的。上海的一些商场的可口可乐饮料机里面出的可乐都压不住那自来水的味道(可乐机一般还自带净水能力)。

吃冰棍的口味也是一步一步提升的。我小时候,住在农场的时候,不是天天都能吃到冰棍的。农场自己的小卖店时没有冰棍的,那时候冰箱可是稀罕物,没见过。我们吃的冰棍是流动小贩带来的,他们骑个自行车,车后面一个白油漆表面的木箱,内衬棉被,这东西没有任何制冷作用,但是可以有效隔热。我们小时候吃的是1分、2分的冰棍和5分钱的雪糕。

家里当时也买不起冰箱,甚至没见过冰箱,所以也没有说一买买一堆的情况,当然经济当时也不允许,根本买不起。

所谓冰棍就是糖水儿彻底冻硬,有水果味的,也有前面带红小豆的。而雪糕就是里面带牛奶味,而且比较蓬松的。我们小时候,冰棍是王道,雪糕太贵,只能偶尔吃吃。吃完了冰棍,棒子都要嗦嗦味道才舍得扔掉。

但是到了我在北京上海居住的时候,我已经知道梦龙,哈根达斯了,成了我的最常见选项。

有了点钱,就想提高生活品质,这东西是天经地义的。很多人喜欢回忆,喜欢似水年华,然而,想想可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上去容易,下来难。你让我回到过去的农场生活,我是回不去的,就算我想回,那块地儿现在也已经被推平,据说挖了鱼塘,养了鱼了。

所以,钟薛高虽贵,雪糕刺客虽贵,我非常坦然,非常接受。虽然从口味上他们不吸引我,我并不想买。但是即使他们吸引我,我要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不买。

就跟我买个全世界最好用的手表,Apple watch才几千块钱,但是随便一块劳力士就要几万。贵就贵,关我何事,我不买的话,再贵也不会影响我的生活。全世界最贵的手表就是瑞士的那些机械名表,然而最不准的也是他们,随便几块钱,几十块钱的儿童电子表,精度也秒杀他们。

就像劳斯莱斯一辆,都可以买个房子了。贵就贵了,跟你我何关?你想买个几万块钱的国产汽车,还是可以买。完全不影响。

那么钟薛高到底错在哪里?

最近钟薛高的风波起来,我也没见我老婆不买。最近钟薛高高温不化,里面有合法的添加剂卡丁胶,也没见我老婆不买。她喜欢那个口味,她消费得起,我也没啥意见。

大家为什么那么关注?那么在意呢?

中国人不是骄傲去国外买空了老佛爷,买空了LV么?不是说中国人到处都是消费能力最强的人么?

最近怎么开始在于一个雪糕了?

也许见微可知著,现在整体的经济压力来了?很多人开始恐慌?从就业,从生活的压力,需要一个释放点?

然而我的感觉是,冰棍、雪糕哪怕吃贵点,不影响你买房买车,这可以占总体生活成本的比例并不高。我们遇到的问题,用这样的方式去关注也无法解决。

抓大放小吧,争取从源头多找点收入,多堵点生活上的大漏洞。然后经济状况缓解了以后,买上一个自己喜欢的,可以消费得起的最贵的雪糕,美美的吃上……暂缓几十分钟的烦恼吧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雪糕和田野

分类
影视 读书

陈真是倪匡发明出来的人物,东亚病夫的匾是倪匡设计的。所以,中国没人没看过倪匡的作品,卫斯理、原振侠并不是倪匡的全部

昨天,倪匡去世了,他是1935年生人,87岁逝世,并不算早夭。而他几年前就已经检测出来有癌症,自行放弃治疗的。

早年的采访里面,他已经说过,我最好现在死掉。那时候,他才不到80。

所以,斯人已逝,不必挂怀。人老了就会死,这也是自然规律。有人昨天说,香江四大才子目前只剩蔡澜,所以多吃猪油才好(蔡澜喜欢吃猪油)。

我说,蔡澜才81,金庸去世的时候94,倪匡87。这两个都比蔡澜大多了,只有黃霑跟蔡澜同岁,去世的时候才63。所以,四大才子的年纪都到了,凋零也是意料中事了。

昨天我问,倪匡去世了,你看过他的作品么?

很多人都留言看过《卫斯理》和《原振侠》,而有人说曾经误以为《寻秦记》是倪匡的作品。

昨天也有人臧否四大才子之说,有人说蔡澜不够格等等,或者倪匡不够,等等。从大陆的受众来说,金庸是最广为人知的,黃霑的《沧海一声笑》因为《笑傲江湖》的无数次被拍成影视剧已经成为经典。在大陆的受众来看,卫斯理和原振侠确实不够响亮。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其实四大才子之说,并不是纯粹以文学记。这四个人都曾经深入地参与了香港的影视、报纸和娱乐圈。金庸不用说,办过报纸,小说武术,被改成无数的影视剧。黃霑不赘述了。而倪匡和蔡澜其实在香港的娱乐圈也是贡献颇丰。大陆我们总是讲什么德艺双馨,其实香港文化非常市民,非常娱乐化。香港的四大才子更多的指的是怎么娱乐大众的四大才子。

其实蔡澜现在的名声住在是美食领域。其实早期蔡澜是电影圈的。蔡澜18岁就在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攻读电影科编导系,同时在邵氏电影公司工作,半工半读。担任驻日本经理及翻译。1963年定居香港,担任邵氏公司制作经理,任职20年,后来邹文怀成立嘉禾电影公司,邀蔡澜出任电影制作部副总裁,参加多部电影的制作,在嘉禾时期蔡澜监制过一系列成龙电影,也曾制作不少较另类的电影(如《力王》、《聊斋艳谭》、《南京的基督》)。(1)

大陆类似的现象有马未都,这些年大家熟识马爷都是因为古董,他自己做了中国第一个民营博物馆,他上百家讲坛讲文物,讲古董。其实,马未都1981年就发表了小说处女作《今夜月儿圆》,后来做编辑,帮助过王朔出版小说。特别是,马未都是《编辑部故事》和《海马歌舞厅》的编剧之一。《编辑部的故事》对一代中国人的影响深远,但是这些故事很多现在的人都不了解了。

再说回到倪匡,倪匡一逝世,很多不熟悉的人一搜索,看到的就是《卫斯理》和《原振侠》。而实际上,倪匡对全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我认为应该是他为1972年版的电影《精武门》,创作了陈真这个人物。这个人物是由李小龙扮演的。(2)

而这个版本里面,日本人在霍元甲丧礼送赠“东亚病夫”牌匾侮辱,李小龙饰演的陈真独自挑战日本武馆“虹口道场”,以一敌众将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将“东亚病夫”牌匾交还,以宣扬中国人非弱者的不可欺精神。

陈真这个人,确有其人,在当年报纸上霍元甲的治丧名单有这个人。但是,影视史上,陈真这个形象和背后的故事完全是倪匡创作设计的。

当着日本人踢碎东亚病夫牌匾的这个意向,也是来自于这个设计。

后面的,所有关于霍元甲的影视作品,几乎都照搬了这个故事。对大陆影响最大的就是1981年版的电视就《大侠霍元甲》,里面的陈真由梁小龙扮演。我就是看这个版本长大的。每天晚上“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的主题曲一响起,我们就会老老实实的坐在电视机前看。

左梁小龙,右米雪

主演梁小龙,就是后来在周星驰电影《功夫》的火云邪神,岁月不饶人啊

现在大家记忆中的倪匡都是他年纪大了以后发福的样子,其实年轻的时候,他还挺瘦的。

他还曾经在多部电影里面客串,

电影《瘦虎肥龙》里他演过洪金宝角色的父亲

电影《群莺乱舞》里面他客串了一个嫖客,倪公子

电影《原振侠与卫斯理》里面,他客串了他自己

倪匡跟金庸还有一段故事,很多金庸的书迷应该记忆犹新。

63年的时候,陈毅副总理发表讲话“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弹”,当时金庸还在做明报,写了篇社论反驳。后来,因为这件事情,金庸在香港受到一些媒体人的围攻。金庸暂时离港。那时候,明报正在连载《天龙八部》,金庸就请倪匡帮助代笔写几个月。

走之前金庸交代,不要写死任何角色,但是倪匡非常不喜欢阿紫这个角色,于是把阿紫给写瞎了。

几个月后,金庸回到香港,才发现大错铸成,以后再也不敢让倪匡或者任何其他人代笔了。

注:

1) 蔡澜的wiki https://zh.m.wikipedia.org/zh-cn/%E8%94%A1%E7%80%BE

2) 陈真的wiki https://zh.m.wikipedia.org/zh-cn/%E9%99%B3%E7%9C%9F

分类
如何赚钱 社会生活 读书

放下屠刀,立地赚钱,我是怎么在金钱的诱惑下,远离互联网的骂战江湖的?

今天聊聊,我是怎么在金钱的诱惑下远离互联网的骂战江湖的。

分类
读书

不不不,你做错了,不要跟中国人练习口语,英语角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口语角执念

我经常遇到一些朋友,他听说你也喜欢学英语,他马上说Tinyfool,我跟你说我的朋友里头喜欢说英语的人真少,总算遇到你,你也喜欢聊英语,咱俩以后邮件聊天都用英文。有的人则连提都不提,给我发邮件,留言都用英语。而我遇到这种情况,我都用中文回。为什么?

我觉得中国人有一个特别奇怪的执念,我把它叫做口语角执念。我们小时候,英语老师说大家应该经常练习英语口语。所以,在教室后面的一个角落,搞一个口语角,大家只要想去练习,就过去互相用英语对话。

很多人很喜欢这种练习方式。那么在口语角,大家一般聊什么呢?

Hello?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I’m fine,thank you

And you?

往往就是这些东西,这些都是课文上的最基本的东西。

如果说你是国际学校,双语学校,那么英语角可能还有点意思。但是一般的中国的正常的小学、中学的英语教育,英语角里面聊不了什么东西。基本上是除了课文上最基础的以外,就聊不了什么了。

你说这算不算一种口语练习?

当然也是,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低效的口语练习。

菜鸡互啄

首先第一点,我认为英语角它就是一种叫做菜鸡互啄,菜鸡互啄对双方的进步都不会特别大。

什么叫菜鸡互啄?

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武术初学者,你跟另外一个初学者对着练习,你们练来练去可以相互学习的东西很少,练多久,你们都还是初学者。你想进步怎么办?当然不能说你一开始就去挑战几百倍于自己的对手,但是你要找那些比你强一些的人。这样对战的时候,你才会感到压力,才会发现自己的招数有破绽,才能看到进步和前进的方向。

就像练习口语,你不是母语者,是个外语初学者,你经常犯一些时态的错误。你的朋友,也是个初学者,他经常犯一些词性的错误。那么你们之间能学会什么?说不定反而你学会了他常犯的错误,他学会了你常犯的错误。

在学校的口语角,大家可以把最常用的how do you do说的滚瓜乱熟,然后最后把这些东西给练成一一套口诀有什么用呢?

在生活中,你真的要去跟老外聊天、旅游、购物的时候,你会发现课本上的东西太简单了和生活太脱节了。你等着人家说, How do you do 。结果人家来了,Hey man,你就傻了眼。或者你问人家 How are you? ,人家回了一个 I’m finethank you. And you?你还知道怎么应对,万一人家回一个 Good. 或者 Great. 很多人都会马上蒙圈,不知道该怎么回复。

就像日清方便面的这个广告,看得懂的话,你会觉得非常好笑。

广告里面,日本武士喊着蹩脚的 What is your name ,结果对方英国军官没听懂,来了句 Pardon?武士军团喊着 Good morning …… 这像不像我们的英语角,这样的练习可以练出什么好英语?

菜鸡互啄里面的战斗机

本来就不应该菜鸡互啄。而中国人尤其又是菜鸡互啄里的战斗机。

中国人对英语有一种特别奇怪的执念,就特别喜欢吹毛求疵。

你当然说比方说我说了一句话,里头没有把某个单词的复数形式用对。中国人确实容易犯这种错误,因为不熟练。但中国人也特别喜欢在这方面去提出批评,因为这个东西很简单。不管你英语好不好,自己熟练与否,但是找别人的不熟练的错误,中国人是最在行的。

不熟练的问题,其实不太需要纠正,因为问题出在不熟练,大量练习就好了。很多时候这种问题不是不会,而是缺乏练习。中国的老师特别喜欢让写错字的孩子抄写错的那个字500遍,那倒是一种联系。但是在口语角本来就很很低调,没有信息量的交流里面,还有大量的时间大家是互相纠正你是不是多加了一个s,我是不是did说成了do。

不是说这种纠错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往往会打断交流,而虽然是菜鸡互啄,如果能促进练习量也稍微有点作用。不行,大量的互相纠错,会进一步的降低练习的效率。一个小时的口语角,可能有40分钟浪费在互相纠错。完整的英文对话,可能完成不了几句。

什么是真正的交流

英语角,或者一些英语半身都不熟练的中国人相互之间用蹩脚的英文对话,发邮件,对英语提升不大的原因是因为无法构成有效的交流。

有效的交流往往需要首先有一个目的。

比如,我是个英语初学者,电脑坏了。我想解决这个问题,我去Google搜索,这就是有目的的去用英语。

我想说,我的电脑的某个灯不亮了,那么我就要找用英语怎么表达这么一句话。我可以搜索 MacBook power light not woring not funciton.

我如果搜到了这样的一个答案,不错,解决了问题。

但是有时候,我会发现某个帖子讲的差不多。但是按照他们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回帖问 I do the exactly staff as you said but it is still not working. 然后balabla补充一些信息。那么对方可能会问一些细节,你再补充补充,问题解决了。你这才是完成了一个真正的沟通和交流。

真实存在的场景的对话,它才能真的让你去进步。在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场景存在的时候,你跟另外一个初学者就很难摆脱,不管怎么聊,都是在聊 How are you,课本那套。

词汇的方向问题

如果你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考雅思,你去把雅思的词库背了。考托福你去把托福的词库背了。没问题,但是,这对你的提升只限于考试。

雅思的词汇全背了,对你在计算机领域英语词汇的提升其实并不大。甚至还没有你认真去看5~10篇英语的计算机方面的文献对你的提升更大。雅思的词汇都背了,那么如果你对3D打印很有兴趣,你会发现3D打印相关的术语你还是不了解。

各个领域的词汇和通用词汇之间是不相交叉的。

所以,背单词意义不大。一个单词可能有6、7个释义。你怎么背,你是全背,还是只背一个呢?这样的矛盾是因为背单词是一种脱离场景的学习英语的方法。你在背单词的时候,没办法预先知道未来你在生活、工作中,更多会用到哪个释义。

举个例子,下面是查询 relief 这个单词在一个词典里面的截图

好,给你5分钟你来被这个单词。然后请问我会在什么场景用到这个单词?

你可能会想到,such a relief。很好,不错。你记住了浮雕这个释义么?

听起来很偏门吧。那天我想3D打印一个牌子,上面用浮雕效果放一个变形金刚的擎天柱。我一想我不知道浮雕怎么说啊,我就一搜索,我这时候才知道 relief 还可以当浮雕这个意思。

我需要背么?不需要,知道这个意思,我马上在 Google 搜索 Blend how to make a relief from an image,然后我找到了一个英文的 Youtube 教程,我看懂了,做出了这个效果。你猜我会忘记 relief 还可以当浮雕这个意思么?不会的,怎么也忘不了。这是因为这是我一段非常有意义的记忆。我不需要去一遍一遍的去说,relief 浮雕、relief 浮雕、relief 浮雕、relief 浮雕……

就像你最早知道想打印一篇文章,需要的那个东西叫打印机。你第一次知道,想把字印在纸上需要打印机。你需要一遍的去说,“想把字印在纸上需要 打印机”,“想把字印在纸上需要 打印机”,“想把字印在纸上需要 打印机”……

或者你以前只吃过馒头,第一次吃到肉包子,你很喜欢,你需要“有肉馅的馒头 包子”,“有肉馅的馒头 包子”,“有肉馅的馒头 包子”,“有肉馅的馒头 包子”这样重复很多遍么?

生活中的很多概念,你会自然而然的记住,不需要你自己人工重复的去背,因为你知道了打印机,你未来就会经常用到这个词。你开始喜欢吃包子了,你就会经常去买包子,吃包子,自然不需要人一遍一遍的告诉你什么是包子。

汉语如此英语也是如此。

英语角是一个历史的产物

英语角它是个历史的产物。

现在很多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其实都有历史原因。在今天看起来都是非常奇怪的,或者说都是非常落伍的。

比方,我们小时候要买磁带来增加自己的听力量的。有各种各样的听力材料的磁带可以买。但是一盘磁带只有60分钟,买一套10盘,已经不便宜了。其实才10个小时的听力量。内容还非常无聊,非常重复,很难让人坚持听下去。

而今天,我看1集美剧40分钟,我看一季10集,我就有大概八九个小时的听力量。我要是看 Friends 那种10多季的美剧,我很快就有了100个小时左右的听力量。

再比如说在 YouTube。我学习 Blender 的方法就是在 Youtube 上看各种教程。然后遇到问题就在 Youtube 搜索 Blender how to xxx。整个过程半年多,我可能看了上百个视频来学习 Blender,少说也有几十个小时的关于怎么3D建模的领域内听力了。

看这些美剧和学习 Blender 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痛苦,就是我的爱好和娱乐。但是于此同时我积累了很多听力。你让我现在去听那些枯燥的听力练习磁带,打死我也不会去的。

所以说,口语角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你今天想练习口语,或者听力,阅读,你都可以跟真实的老外去交流。

你想练习阅读,有那么多外国网站,新闻,英文电子书,你可以去看。我用美国亚马逊,一本美国的书出版了。国内外文书店一个月以后才上架的书,我在美国上市的那一天,在亚马逊上买了电子书,马上就可以看。

你想练习听力,你可以看无数的美剧,看无数的Youtube视频。

你想练习写作,你可以去 Quora,你可以用英语去回答问题,让美国人,英国人、印度人怎么看你的回答。

你想练习口语,推特的Space里面有很多全英文的语言房间。

但是,即使在互联网还没出现的那个年代,在学习英语很难的年代。很多人也明白该怎么学习。

据说马云的故事就是这样的。
杭州是一个旅游城市,马云小时候经常在大街上搭讪老外,免费帮老外做导游。这样就可以跟老外聊英语。
后来,据说某个老外还一直资助他的学习。还邀请他出国去旅游。
这个年代变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比马云更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

所以这个年代,你不该练一个哑巴口语,同时你也不该跟一个中国人去练习口语。

分类
读书

高考考3天,疗愈要一生,讲讲我的高考故事和大学生涯

今天给大家讲讲高考的话题,最近高考刚刚结束。

很多年我都不想去想我的高考,甚至我就想不起来我的高考。每年到了最近这个日子,高考期间的日子,我也不太想参与这个话题,我也没有认真的想为什么?

但是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个笑话,“有人说自己半夜做梦,梦中惊醒,为什么惊醒?因为他发现他在高考

他说那句话对我有一种精神暗示或者说心理催眠的作用。那天晚上我就没睡好,就梦见我自己高考了。然后我突然发现高考其实是我的一个梦魇。

现在就聊聊我的高考故事,我是1997年高考的,2001年大学毕业的。我在高中以前是一个绝对的学霸。表面上我中考的成绩其实分并不高,但是我后来总结了一下我的分为什么不高,我发现我的体育只考了12分,满分是30分,我的政治只考了72分,满分是100分。

而中考的其他科目的分数,基本上化学物理都是100分,英语是99,我就是数学稍微丢了几分,然后语文稍微丢了几分,基本上我就是一个快满分进的高中的这么一个学生。

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第一次考试我就考了一个班级第一。很多年以后,我的老师都还记得这件事情,所以我特别了解什么叫做第一印象啊。

如果你第一次考试考了第一,老师一直都会对你有个好印象,虽然后来我在高中的成绩不是特别好。甚至我以前经常拿满分的物理和化学,最后成绩都不太好。

为什么是不太好?其实就是到了高中以后,住校了以后父母不在身边,终于开始自己管自己了就管不住自己了。

在高中我就学会了很多爱好,比方说我爱看漫画了,以前我们家住的地儿也比较偏,我们想买漫画也买不着,到了高中以后班里有很多同学去借漫画,借小说。

然后,他们借的时候,比方说借一部小说,比方说倚天屠龙记?

他一下借好几本,他可能要看第一本。然后我就先把第二本、第三本、第四本、第五本看了,然后最后再翻过来看第一本,这甚至形成了我的一种阅读习惯,我不太在乎阅读里头颠三倒四的去阅读。有一些现代作家写的小说就是这样的,他他经常是突然之间开头,然后闪回到一个什么中间的过程再闪回来回来去,我看这种东西没有任何压力,因为我以前看小说就是这么看的,漫画书也是这样,经常人家借来的,我们是蹭,所以我们就不能看到第一手,我们要看到第二手。

然后,还有一件事,我喜欢写程序。我们在高中的时候,是有计算机编程课的,那时候我在班里简直就是班里的风云人物,因为大家计算机没有都不太懂,我特别厉害。那时候,班里头的女孩们每次到下课就围着我问,说这道题该怎么做,那道题该怎么做?

但是计算机课只有高一那么一年,后来就没有了。我自己又特别喜欢计算机,但是我那时候我家里还没有计算机。所以我上课的时候,经常在书桌上摊开一本计算机书,比方说Borland C++ 3.0手册编程手册或者是 Trubo c编程手册,然后我就拿张纸在那写程序,我甚至在纸上写过一个程序,然后回到家拿到我家的学习机,还真把这些程序跑起来了。

总而言之就是高中的时候我就玩的特别嗨,所以我其实后来成绩比较差,甚至我最擅长的物理和化学,在后期分数都不是特别高。所以高考的时候我压力特别大。我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考试都是快枪手。所谓考试的快枪手就是说,一般来说考试是最早半个小时或者15分钟交卷,而我一般是只要达到了可以交卷的时间,我就能交卷的,我写字特别快,然后我算得也特别快。

在我是学霸的时候,我基本上就是迅速的写完拿100分,如果老师说你不能交卷,我就检查、检查再检查,检查过无数次最后还是一模一样的答案就交卷。

在后来学习成绩差的时候,我也是快枪手,不会就不会,空着就空着。

1 我的高考

在高考的时候,我好像是考语文的时候睡着了。然后是突然惊醒,发现自己作文还有一半没赶紧写,最后写完了交上去了。高考完了以后我压力特别大,因为我们那个时代高考考完了以后,去报志愿的时候是要估分的。我就估了个分,估的分是达不到二本线的。我们那个年代如果达不到二本线就叫没考上大学。

我是扩招前的最后一一批人,那么当时就觉得没考上,心理压力特别大,我父母倒是没有骂我,但是我父母也是有点长吁短叹的感觉,我自己压力特别大,我天天哪也不敢去。朋友说去打篮球,打电话说好行我去打篮球不敢去,我说算了我这两天忙,然后干啥都不行,就在家里玩电脑,然后我爸说什么话我也不敢搭,我妈说啥,我也不说什么,我在家里头以前是个很活跃的人,那就是高考分数下来之前那段时间我就像一只猫一样,特别乖,什么都不敢干。

最后高考成绩下来了,虽然不是很高,但是还是过了二本线,没有过一本线,就是二本的学校里头,不是特别好的学校都可以选。

我可以选天津的一家一般的学校,要么就是去西南石油。因为我父母是石油单位的,所以就去了西南石油。

所以那天成绩下来了,就说发现可以上个大学的时候高兴疯了,虽然我爸妈和我的学校老师都说你怎么连个重点都没考上。但是我自己想的是说在我父母心中我至少不是个废物了,至少不是完全没考上大学的这种人了。

2 我的大学生涯

然后我就去上大学了,上了大学以后真是冰火两重天。

刚到大学,我第一次高等数学期中考试,我在班里就排了个第二名。然后我就开始懈怠了,我就觉得高等数学没什么难的。当然是事实上我错了,因为那时候我们还在有点类似于复习高中知识,新的东西还讲得很少的阶段。

大二的时候,我的一张照片

我考的分数不错,然后我就开始大量的逃课,因为到了学校以后学校有机房,我们当时最喜欢的就是抢机房,我在大学第一年我家里的计算机没有搬到学校去,到了第二年第三年,其实我就把电脑搬到学校去了,但是第一年我是抢机房那种,所以我经常就在大家上高数的时候,我就跑去去玩电脑去了。所以那个时间点在我就拖了很多科目,特别是高数,其实跟高数没有关系的科目,我在大学里学的都特别好,但是因为高数没学好,所以基本上工科相关的很多科目都给挂掉了。

但是像什么工业化学,数字电路这些跟高等数学关系不大的科目,我都是非常好的成绩。在班里头也都是特别牛逼的,所以慢慢的我就成了我们机械系的一个垃圾。机械系的老师们,一谈到我反正都是摇头,因为各门科分数都很低,总的来说虽然一两门课还不错,然后革命史我是优,但是这有啥用啊。重要的科目都不行。

但在计算机领域我在学校算是一个神级的人物,我甚至听我一个朋友说他在学校食堂的时候听两个计算机系的女生在聊我,而且还以为我是计科系的某个班的班长,然后觉得我多么牛逼。

我在学校里参加过几次计算机相关的竞赛,都拿到了不错的名次,因为在网页设计大赛里头拿了一个比较好的名次,我跟计算机中心主任刘老师,还成了好朋友。刘老师还给我提供了一间办公室,我在里头做一个校园学生网站。这给了我很多幸福,因为学校宿舍是有关灯时间的,但是办公室是在教学区,它是没有关灯时间的,我有里头的钥匙,我可以随时进去。

大学实验楼,我当时的办公室就在楼上

然后我可以一天24小时在那里玩电脑,经常旷课。旷课旷得更严重了,反正最后我的大学就是匆匆活活过去了。

3 我的大学对我的职业发展没多大用处

我的大学对我这一辈子的职业发展没有起过任何大的作用。我基本上在大学学的科目都学得很差,凑合过去了,我英语在大学也没学特别好,我4级没有考过,其实按理说我们学校我的高中,我们的英语教育还算是不错的,按理说如果我好好学的话,我考个6级应该也没什么问题。

我高中同学在同一个大学里头的考6级的也不是没有,但是我自己都没这么好好上,然后我这一辈子基本上也没有做过机械相关的工作。我大学毕业以后在家里待了几天,然后就找了一家电子厂的网管和程序员的工作,然后我这一辈子基本上都在做程序员。

后来。我做程序员做腻了以后,我还写过一段时间文章,现在我算是纯粹写文章和做视频的人。

所以我基本上大学时候学的东西基本上对我这一辈子的职业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而且在大学我因为高等数学没学好,线性代数没有学好,所很多工科相关的东西我都不是特别懂。我还是有一定的机械基础,我对机械设计的一些原理大概是知道的,但我没有认真的学,怎么去计算应力,怎么做一些结构,或者怎么去做有限元分析之类的。机械设计的课我也逃了很多。

总的来说,大学对我的唯一好处就是大学毕业证就是个刚毕业就业的敲门砖。特别是在我上学和上班的那个年代,不管你去哪个公司上班,如果你有个大学文凭总是好的,如果你没有大学文凭,你就会更艰难一些。

当然只有,在我工作的前三五年他们都是要看学历的。后来我在自己行业中间有一定的知名度,基本上在应聘招聘的阶段就没有人看你的学历了,甚至你不提供你的学校名称和一些经历都无所谓。我一般来说我的工作很多都不是靠简历去找的,一般来说都是就有人来想挖我,然后我去聊一聊,聊完了以后最后等到入职的时候,你从一个流程上你还是要给HR交一个简历。我很少,因为先交简历,简历里头的一些条件不太好,造成我找不到工作,我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我是个特例。

我想说即使我混的还凑合,但是我对高考仍旧是有创伤的,我的高考只考了3天,但是高考这3天真的是有创伤的。我很多年都不想去回忆那一段时间,因为我不知道怎么面对,虽然我有一些朋友他最后高考失利了,去复读,然后考了更好的学校。

我有个女同学我还不是一个女同学,我有两个女同学都是这个经历,其中一个后来考到了我的学校,还跟我学弟谈恋爱了,另一个考到了我们石油领域比我们学校更好的一个学校,北京石油大学。所以其实复读也不是说不可以的,但是我心里头会有很大的压力。

我这一辈子都在想,当年如果我没考上,我要去复读会怎么样?或者说我干脆复读也没考上,我这一辈子都考不上,大学我会怎么样?不敢去想象这件事情。虽然其实很多人没有大学的学历,也在行业中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是让我自己走这条路,我还是觉得会很痛苦的,所以大学还是给了我很大的压力。

所以从孩子的教育上讲,我其实不是特别想鸡娃。我不是特别觉得好像非得考一个好的大学,我认为人关键还是找到自己要学的东西,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教育理念可能一般人是不能接受的。

4 我最想在大学学的是自学能力,但是没有学到,我自己学了一辈子

我最想在大学学到的东西其实是一种自学能力,但是我觉得大学没有教给我自己学了一辈子如何去自学。

我在高中的时候,高中老师就跟我讲,你们现在还都是老师压着你们学习,到了大学以后都要自己学习,要自己去做课题,自己写论文等等。但是我的大学很一般,我的大学基本上感觉就是一个更大号的高中,基本上也是老师压着你学习,我没有看到什么自主学习。我们大学里头我也没觉得出太多特别牛逼的人。

我这一辈子都在学一件事情,叫如何自学。比方说,我30岁的时候自学英语,把自己的英语水平拉到了可以跟人交流,可以不用看字幕去看美剧的水平。

比方说我最近在自学Blender(3D建模),比方说我2015年的时候我自学写作,把写作变成了我的第二职业,后来甚至变成了我的第一职业。这两年我自学怎么做视频怎么剪辑怎么录制等等都是我的自学。

但是自学这个东西我本来是想从大学学的,我没有学到,我到现在为止也不会写论文,其实我也想学学怎么写论文,但是我最近还没有压力,最近还没有时间,或者还没有想清楚怎么去学这件事,所以还没有开始做这件事情。

我最近还其实在学习怎么考古。我甚至买了一堆考古学的书,比如这本大部头叫《考古通史》:

我现在觉得我自己在某种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中,因为我做自由职业就够养活自己了,所以我的生活压力没有那么大,所以我就想学各种各样想学的东西。

比方说我在玩3D打印,这是我新买的3D打印机:

这是我的老3D打印机:

这个状态我觉得是更有意义的,更有价值的,但这个东西我的大学没有教会我。如果有机会,其实我未来还是有可能再去上大学的。也许我去了日本,在那边上个学位,或者我有一天在美国再去上个专业什么的。

其实我是在网上上过一些大学的课程,然后也拿下来了,就没有证书,就是自己为了自己学着玩。我现在还在偷偷摸摸学建筑学,最近在看建筑历史,看MIT的建筑历史课。

我觉得我的大学没有教会我怎么自学,我通过大学毕业以后的这一辈子,一直在学习怎么自学,我觉得现在学的还不错。我算差不多摆脱了我的大学梦魇,我的高考梦魇,但是有的时候还是会做梦,一梦到这一天的时候醒来还是会满头大汗,高考考三天,疗愈要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