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看到最多的就是两个名字,一个是二舅,一个是周劼。二舅是一个自媒体人的二舅,而周劼是江西某个官员家里的公子。这两个人都引发了很多讨论,但是一开始我都提不起兴趣。
感觉大家都看过一些关于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以前在央视上经常播一些公益广告说“知识改变命运”。
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小姑娘,当年是希望工程的一张海报的主角,大家叫她大眼睛。
这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小姑娘,名字叫做,苏明娟。照片的拍摄者叫做谢海龙,你甚至可以说这张照片改变了这个女孩儿命运。这张照片拍摄于1991年,地点是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的一所小学。后来,这张照片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选为希望工程宣传标志。
在这张照片的巨大影响力下,苏明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她所在的小学被改造成一所希望小学,她也考上了大学,后来还当上了一名副厅级干部,确实改变了命运。(1)
还有著名的张桂梅老师,她在云南的深山里办了一所全免费的女子学校,在她的坚持下1600名女孩儿考上大学,走出大山。(2)
这些故事和很多其他的故事都让我们感动,让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然而,这真的是事实么?
谁最需要被知识改变命运?
简单来说,中国是分成城市和农村的,中国的城镇化率现在只有百分之五十几。而众所周知中国的城镇化率,其实是一种非常低级的城镇化率。
实际上真正有钱的、生活条件非常好的城市,实际上我们知道只有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跟一线城市,完全无法比较,更别提农村。除了少数非常富裕的农村,中国最需要改变命运的其实是农村的居民。城市当然也有贫困户,但是总的来说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各种供应,都比农村好得多。
克强总理曾经说中国还有多少6亿人,月入只有1000元。这个数字可能对普通的在北上生活的人,可能都无法理解。但实际上在中国还有很多人在贫困线以下,政府搞的扶贫工程,你知道它目标也仅仅是年收入超过4000而已。
中国有十亿人没有坐过飞机,十三亿人没有出过国。这些数字可能对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人也很难理解。(3)互联网上有很多北上广深的人,会给很多人一种人人都是北上广深,人人都有钱的错觉。事实上,北京也就是2000多万人,上海2000多万人,广州1-2000万人。北上广深的人口顶了天过亿,其实占中国人口总数的比例并不高。
如果你硬要拿生活水平去比,你可以理解为北上广深,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而中国的其他地区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穷国。
你去看那些知识改变命运的广告,故事,其实也都是在讲的是一些农村人,一些尤其是贫困山区,它怎么获得一个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机会。你可能从来没听说这么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北京朝阳居民某某的孩子,是因为考上大学才有机会留到大城市的,找到心仪的工作的。
我相信绝大多数知识改变命运的广告、文章、故事都是真诚的,他们讲述的故事也都是真实的,但是,他们仍旧是错觉的一部分。为什么呢?
如果能改变命运的只是极少数人,就像彩票一样,那么我们还能大声的喊,知识改变命运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宣传彩票改变命运呢?
中了彩票的人真的能改变命运啊。为什么我们不宣传?
因为彩票只有非常少的人,百万分之一的人才有机会,甚至更少的人才有机会。我们都知道彩票中奖那叫运气,不能叫改变命运。
这就不得不说说,知识改变命运,对那些最需要改变命运的农村孩子来说,是一个均等的机会,还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了。如果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仅有少数人有机会改变命运,那么何来的知识改变命运,那不就是运气么?
其实高考具有巨大的不公平性。虽然从某种角度上讲,高考是目前最合理的,以及最公平的一个制度之一。但是它本质上又有巨大无比的不公平性,特别是针对农村孩子们。
我们为了做比较,我们都讲的极端一点,比方说在中国最好高考的城市可能是北京,当然上海天津也是非常容易的。我们就拿北京这个最极端的例子说。那么可能最难的一个省份可能是河南,中间还有好多地方都很难。
北京有多容易,河南有多难呢?
比方说以2018年的数据来说,河南的考生有98万,就是快100万人,但北京只有6万考生。
拿一本录取率为例,北京是百分之三十几,也就是有2万人可以上一本。
而同期,河南只有7.8%的一本录取率,从人数来看,河南人考上一本比北京难4倍。河南只有7.6万人可以上一本。虽然河南有98万考生。
但是这远远不是数据的全部。
因为北京的教育资源和河南的教育资源是不一样的。而河南的省会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也是不一样的。
你可以想象一个北京最好的学校,他可能一本率是100%,就是说他几乎没有学生一本以下的,但是一本以上比方说985,211一堆,直接出国留学去常青藤都是一堆。
你也可以想象河南的一个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一个村子,可能几十个考生,一个考上大学都没有。
我其实没有去过河南。但是我去过安徽的一个农村,一个很大的村子,可能几年才出一个大学生。
北京的几乎任何一个普通学校的资源都好于河南一个相当好的学校。
具体到了教学水平,各种好的师范毕业的优秀老师,优先还是留在大城市的。当然有很多人有理想,也有人支教,但是现实中,教育资源的倾斜就是这么明显。
大城市的老师都普通话很标准,而农村的老师很多说不好普通话。你以为现在一个年轻人普通话不好是为什么。其实就是因为穷。因为穷,学校雇不起更好的老师,留不住更好的老师,所以,孩子就说不好普通话。你以为是一个简单的语言问题,其实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经济问题。
再看英语教育,在大城市搞双语学校的时候,雇外教的时候,很多农村雇一个自己英语没有地方方言的英语老师都很难。
很多文章喜欢歌颂,从大山考上大学,有了出息的人,归来大山当了老师,这样的故事很感人。但是实际上,这样的故事经常被传播,正式因为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说难听点的就是当你去歌颂一个行为的时候,你往往发现他可能是因为他是违反经济学的,也就是说,违反大多数人选择的。大多数的学习的、成绩好的老师,还是希望在更大的城市去就业,带来更丰厚的收入,也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更好的未来。
本来我们留给农村的孩子的录取机会就更少,而我们教育资源分配他们也是更少。所以,他们其实是在双重不平等下去竞争。
所以说,高考是有非常大的不公平性的。
国家应该把教育资源放在倾斜在那些贫困的地区,因为那个地区靠正常的经济的调节是无法获取平等的教育资源的。
北京我们随便办个学校,这个学校它的预算肯定是很高的,因为当地经济好。那么政府本来是应该做调节。农村本来就请不起好老师,而同时山区、农村条件艰苦,工资就算一样高,条件更好的老师,当然是愿意去城市。
而且农村工资其实还是更低,那么请来的老师肯定水平不行。政府应该给农村各种各样的倾斜,给各种各样的教育的支持。
但是事实上,实际上我们国内的教育分配可能是反向的,有点像马太效应,在北京这种地儿本来就已经好的一塌糊涂了,然后我们还给他更多的投资,大城市,好大学,好学校,得到更多的资助,我们有钱去建设清华北大。
于此同时,农村很多地方有失学问题,这才产生了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搞了这么多年,它是给北京的孩子们设计的么?当然不是,他们的教育资源是过剩的。
其实希望工程这么多年,据说总共捐款也就是十几个亿,在中国这真的不是一笔大钱。以今天的中国的财力来说,几十亿搞出来简直就是一个非常小的项目。
但是在中国很多事很多这种农村的学校,它就需要通过这种社会捐助的方式,而不是政府去负担的,那么这就是一个本来教育就不公平的情况就雪上加霜了。
在这样的教育不公平之下,如果两个人智力是一样的。一个出生在一个大城市北京、上海。而另个人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村。
你这边接受了大城市的精英教育,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我这边的老师连普通话都说不好,连英语都说不清楚,我想获得跟你一样的成绩有多难。
所以知识改变命运它其实真的是一个错觉。
不是说没有人通过高考通过学习去改变命运,我们一定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当然不是去抹杀高考的作用,确实有无数的农村人,无数的出生的时候条件比较差的人,他因为高考因为上学,甚至他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因为他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他获得了很多机会,他改变了命运。
但是对大城市的高考已经容易到了,很多大城市的孩子都可以轻松得到大学教育。而对真正需要最需要改变命运的农村孩子来说,它又太难。
一个村子,5年内出了一个大学生,他当然很幸运。而更多的人,也许也很聪明,也许也很上进,甚至非常之聪明,但是他最后考不上大学。
所以我还是那句话,说知识能改变一些人的命运,但是你不能把它当做一个口号,因为最需要它改变命运的那些人,并无法因为知识而改变命运。
我今天想讲的知识改变命运的问题是什么?
我想谈的是说,其实我们去考虑问题的时候,要从统计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知识改变这个命运的标题我很喜欢,这个口号我也很喜欢,但是那是在我不太懂统计学的时候。
等我懂了统计学以后,我就会觉得说对那些广大的农村的孩子来说,知识改变命运是渺茫的,是没有希望的。真正能改变命运的事,其中的一些人尖子而已,对大多数人改变他命运的,不是这些。
对大多数的农村人,他本来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改变他命运的可能是改革开放,是突然之间一个沿海城市招工了,比方说深圳或者是东莞哪里头需要电子电子厂需要打工,他们就去打工,然后有些人在这个过程中就获得了很高的收入,有些人当然也很工资也就一般,但有的人就落户在了深圳或者是天津北京或者什么地方,慢慢的就开始离开了原有的命运。
或者说这两年可能是一些比方说开出租、开滴滴、做外卖,等等的工作。
改开以来,改变命运最大的一点是允许去城市打工,让很多人有机会改变命运,有机会去获得一个新的机会。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高考也非常好,但是实话实说,被教育和高考改变命运的人并不是主体,在我看来他还是很小的一部分。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该去学习,不该去教育,反而是说我们如果有机会接受一个高等教育,我们有机会变成一个能够自己在家里头学习英语,自己学习计算机,学习编程语言。这都是我们相对于很多人,运气好的一塌糊涂而已。
我觉得当我们了解到了社会的教育分配自然分配的不公平,以及它无法改变的这么一个现实以后,可能更需要珍惜的是我们已经有的环境。
如果还没有,你要知道人生还有很多别的机会,整个社会的不公平性还会存在很久,我们只能更努力的去摆脱和创造命运。
来源:
1、https://new.qq.com/omn/20210605/20210605A014S100.html
2、https://new.qq.com/omn/20200701/20200701A0TBGB00.html
3、https://www.sohu.com/a/292346458_119756
我爸是石油系统的工人,我妈被叫做家属,其实就是农民身份。我从小生活在单职工家庭的安置单位,叫做农场。你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城乡结合部的大院。
我们这个石油单位总共有2万多人。农场就有7,8个,自己有小学到高中的一系列学校,派出所,医院,等等。从我们的高中同学20周年聚会来看,90以上的同学都留在了这个单位,或者是相关的其他的石油单位。再或者是进了相关行业,上下游单位。
我算是个特例,大学毕业以后就写程序,一直写了20年。直到前两年,我才停下来不怎么写代码,靠写文章靠做视频为生。
我爸小学毕业,我妈小学还没毕业。他们曾经对我有一个很清楚的规划。我小时候,他们的想法是学习好就上高中考大学,学习不好就去技校。其实那时候我们单位那边技校的分配还不错。
再后来,当然就是希望我考大学了,因为技校彻底不行了,单位招工最好是高中毕业,大学生更吃香。然而,就到了我高考的时候,高的虽然一般但是过了本科线,也就是现在说的二本线。报志愿怎么选,经过一番咨询,我爸妈让我报西南石油,这个学校不是重点,但是也是石油行业第二的学校,我的分数够。
一个动画片改变的命运
于是,我就上了这个大学。按照道理来说,接下来的剧本应该是大学毕业,进入父母的单位,很快在父母的资助下买房买车,相亲结婚。这是我大多数同学的人生道路。很多同学现在都相互是同事,娶了学妹,或者嫁给了学长。很多都是从小在一个农场玩大的。
然而我离开大学后,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进入我们单位不难。但是我不想进去。因为我不想做石油,我不想搞机械,虽然我学的是石油机械。
改变我人生的其实是一部动画片,叫做星球大战,或者叫做迈克瑞一号。这个动画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计算机万能的印象。于是在学习机兴起的年代,我就疯狂的让父母买了一个在里面用Basic写了无数的程序。在高三毕业我父母就给我买了电脑。大学四年,我几乎什么都没干,就在自己教自己怎么写程序。
离开大学后,我虽然一片迷茫不知道自己学会的屠龙之技到底怎么万能。甚至不知道它怎么帮我找到工作。但是我已经知道,我不想从事石油行业,不想做石油机械,也不想做任何工作,我只想写程序。
那时候,计算机已经兴起,但是在天津这种相对闭塞的地方还没有北京那么红火。我只能先找了一家公司从网管做起。直到后来去了北京才成为了一个专业的软件工程师。
一次饭局改变的命运
02年的时候,我人还在天津工作。有一个跟我关系很好的大学学弟来北京出差,跟一棒子他在北京的朋友见面有个饭局。他也邀请我参加。北京天津很近,我们也3-4年没见了。于是我欣然赴约。
这场饭局认识了很多我在北京7年生活最熟悉的朋友,霍炬、韩磊、大鱼儿、yayv等。
但是拉到20年的尺度,这个饭局对我最大的影响是知道了一个词叫做 blog。其实我在大学,就喜欢酸文假醋的在我自己搭设学校论坛里面写点小文章,小诗啥的。后来因为这个还认识了一个女网友,最后通过她认识了我当时的初恋女友。两个人其实是网恋,远隔深山,一个人在重庆,一个人在南充。
因为她也很喜欢写点东西,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也被激发的特别喜欢写。经常她给我写的纸质情书都是十几页起步的。我也经常写很多东西。
但是我文学水平很低,也没有多少阅读。也有其他的爱好,从来没有认为写文章会成为我的一个事业。只是从那个时间起,特别喜欢写。我不太敢想象,我的东西可以出版可以发表。毕竟水平在哪里。而出版也好,发表也好,都有更高的标准。
到了那场饭局,我知道了 blog。其实你可以理解为,网络出版发表没有门槛了,不管你的文章高低,虽然没有稿费,但是也没有门槛了。
于是很快,我就开始写我的blog了。我也开始跟国内早期写blog的人成了长期的朋友。虽然现在很多人已经跟我一样没那么多写作的欲望了。
但是,从02年起,虽然断断续续,虽然写的东西并不是多么好。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写作的人。
直到2012年,我开通了微信公众号。2015年,我在大辉的鼓励下,开始认真写。2015年,我开始写出几个爆款文,我甚至从写作整年挣了20-30万。
我才开始觉得,写作,从我的个人爱好,可以变成某种营生了。好不可思议。
到了2018年,我因为抑郁在家里待了半年,失业半年,病重半年,跟世界失去了某种联系。病好了以后,我把主业变成了写作。
于是,一个偶发的饭局,将近20年后,改变了我的命运。
一个美剧、一篇爆款文带来的改变
可能是05年,韩磊说他在看一个港剧,我看了以后也很喜欢。后来有人说这其实是学习美剧《24小时》的。于是我就找来《24小时》来看,于是惊为天人。
其实我们小时候就看过美剧,《加里森敢死队》、《成长的烦恼》等等,虽然好看,但是也没有留下一个美剧远远高于中剧的这么一个印象。
但是《24小时》当时给我的感觉是秒杀了一切中剧,于是我开始疯狂的寻找美剧去看,然后进入了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感觉挖到了一个宝藏。那个时代,我最爱看的有《豪斯医生》、《波士顿法律》、《Monk》,等等。
因为爱看美剧,也爱写代码,我还特意买了第二个显示器,一个显示器写代码,另外一个显示器看美剧。我当时是一个疯狂的效率论者。但是我马上发现,我需要盯着字幕,否则我无法理解剧情。所以,虽然我有两个屏幕,但是美剧一旦打开,我就没办法写代码。
我的解决方法是去掉字幕硬听硬看,本来主要是为了解决看美剧同时写代码的奇葩需求。然而几个月以后,我突然觉得我的英语水平暴涨,而且不仅是听力涨了,阅读能力也涨了,很多没见过的单词,因为听到过,也无师自通了。
后来在15年写公众号的时候,有一次我就把这段经历,写了出来,成了我的第一个爆款《我是怎么学英语的(四级没过如何突破听说读写)》。
然后,等到我做Youtube视频的时候,19年的时候,我录了一个视频叫做《再谈如何学习英语(为什么要建立以听力为主导的英语学习方式,以及如何轻松地突破英语听说读写)》(有兴趣的去youtube搜索,链接放不了)。这个视频也成了我目前最大的视频爆款。
视频都3年多了,结果最近一个月又被Youtube的推荐机制发现,狂推了一把几天又多了1万播放量。
后来,我还因为很多人跟我咨询怎么学英语,而做了一个英语学习的App,叫做英语轻松读。
然后,很多新的关注者关注了我,他们很多人不知道我写了20年程序,不知道我公众号的爆款文。他们只知道我是“教英语的”,很多人叫我是英语老师。又一次莫名其妙的被改变了命运。
被一辆铲土机改变的命运
我大学的时候,就玩过3D Max,我也是学机械出身的。但是我在大学真的没怎么好好学机械。我的爱好在电脑上。但是,我对各种动手的,创作型的东西都很感兴趣。
可是我以前都是侨居在上海,我真的没打算在上海待一辈子,所以只能叫侨居。我也买不起上海的房子。所以,我一直虽然对3D打印有兴趣,但是也没尝试。最近一年搬回到天津的家,自己的房子,我终于买了3D打印机。
有一天我出门看到了一个装载机,或者叫铲土机。
于是,我就想干脆3D打印一个这个东西吧,可以加电动机,Arduino、蓝牙、wiki、乐高气动组件,应该会很好玩,甚至会比我的乐高工程机械还好玩。
我学习3D打印如此,学习一切也都是如此。给自己设计一个真实的项目去做。这个项目就是做一个很酷的玩具给我自己。
于是,我就开始建模和打印。做了一堆东西出来。
然而我觉得这些东西无法达到我的要求。问题出在哪里。可能是我对建模工具Blender太不熟悉了。限制了我的发挥和我的能力。于是我决定把这个项目暂时中止,去建模各种简单的东西,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建模能力,再来挑战这个项目。
于是半年过去了。我又开始重新挑战这个项目。我为这个项目设计了一个电动机驱动的底盘。
我把主要结构设计出来跟我的乐高气动组件进行联合调试。
我重新设计整个机构,从头开始,甚至把气缸也建模(买的,不需要我打印),配和上精确的尺寸。
我设置为了在计算机上调试气缸和组件的动作,我还学了怎么在Blender里面给物体加骨骼,加运动约束。
也就是说,我都学会了怎么用Blender做机械动画制作的技巧。
这是我的新设计,目前还主要是车前半身部分。
当然这远远还没还没完成,只设计了前半部的机构部分,后半部的车厢,驾驶室,都还没做,各种装饰和小部件也都还没做。但是显然跟我最初的设计已经天壤之别了。
一个小小的想法,把一个在路边看到的铲土车设计成一个自己玩的玩具,引领着我学会了一堆Blender和3d打印技巧,而它会引领我到什么新的人生方向,我还不知道。
说到最后的话
今天讲的故事和我罗列的一些细节,可能有些人除了3D打印部分都看过很多次了。我今天想把这些故事再讲一遍,在罗列一遍。是一个新的视角,是从我个人对我自己的一生中见哪些事情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角度去看的。哪些事情改变了我的人身轨迹。我试图去找到一些规律。
首先,大多数转折是我事先不知道。我从小热爱编程,但是在找到编程工作,在行业立足之前,我是不知道这真的能发生的。我本来以为我的人生是定型在父母的期望和对世界的理解之下的。只是到了大学毕业以后,我无法控制的不想进入大国企,不想走父母走过的路。在那之前我都不知道。
我没有文学基础,学的是机械专业,英语四级没过。所以,我也不会预料到我有天靠卖文为生,甚至别人叫做英语老师。
我只是想做个玩具,我不知道后来这个玩具的目标变得那么清晰,那么认真,那么旷日持久。
然后,我发现核心不是方向感,而是放纵自己去追求各种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一开始只是爱好,但是后来发现了激情。这种激情让我废寝忘食的把时间花在了编程、写文章、学英语、玩3D打印和建模。这种时间的累积、经验的累积,让这些爱好,又达到了某个高度,可以从爱好,变成事业,从而给我带来收益。反之,又促进我还心思想把他们搞好。
本来很多东西,并没有打算做太好。没有打算放太多的经历。但是一旦发现自己有激情,也做得好,就放大了自己的喜好。就可以摒弃懒惰和别人的质疑,就可以专心进去,不计得失的去做事情。
结果最后回报,都还挺不错。
也算是无心插柳。
最近国际形势继续风云变幻……
7月7日,在超过50多名内阁成员和高级官员辞职施压后,英国执政保守党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终于表态,辞任党魁,但将留任首相直到选出接班人。
但是他站在全球新闻聚光灯下才一天,马上更大的新闻就来了。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帮人助选演讲的时候,被人近距离枪击,很快就宣布去世了。
有人说现在和1913年何其相像,沙皇在打仗、日本首相被刺杀、英国首相下野、德国新任总理正积极组织扩军……
1913年后面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打起来了。
某种程度上,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1945年二战结束后,一直到今天,事实上,人类经历了历史上最长期的一个整体和平时期(只存在局部战争)。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核武器的恐怖平衡,第二个是美苏两大集团动态平衡带来的世界格局。
现在基本上二战的格局在一个被打破的过程中。世界进入了快速颠簸期。
从大的局势来看,中国暂时岁月静好,但是不知道未来会走到何方。
有人说,只学过小学历史的,兴高采烈。学过历史的,忧心忡忡。
我就挺忧心忡忡的。
最近钟薛高非常热门,各种视频平台都出现了火烧钟薛高不化,甚至出现了烧烤钟薛高的视频。
其实今年夏天我就没怎么吃过雪糕。这几个月疫情的新闻此起彼伏,虽然我居住的滨海新区一直有惊无险,但是各种去了某个商场就被列为密接,然后被隔离,对我造成的惊吓太大。我一直都不怎么出门,天天在家里吹着空调,吃雪糕的动力就没那么足的。
我往年吃雪糕也是比较不接地气的,那时候,雪糕最贵的往往是梦龙或者哈根达斯的雪糕。那也是我最爱选的。
我知道钟薛高其实是在上海的时候,我和老婆有一次在淮海路闲逛,iAPM对面那个路口有个钟薛高的市场活动的摊子。我们路过,我老婆说要买。我说这是什么东西,没听说过。她说是网红美食,我们就买了一个,我兴趣不大,但是也咬了一口尝尝。比较硬,而且冻的有点过分的感觉,就没太大好感,口感上也没吃出什么花样。
后来,我们点外卖零食的时候,我老婆还时常买钟薛高,我也跟着尝了几个口味,一直没有惊艳的感觉。价钱嘛,其实哈根达斯也不便宜,但是我感觉我喜欢那个味道,钟薛高我找不到感觉,没兴趣吃。
哈根达斯在很多便利店都有自己专属的小冰柜,冷链据说也保持某种温度,所以保证你拿到的时候,既不会过冻,也不会化冻。真假不知,但是口感上,我是感觉得到的。梦龙和哈根达斯的口感我都很喜欢,贵点贵点。
但是这两年好像变了江湖,除了钟薛高,还出现了一些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昂贵雪糕,被人叫做雪糕刺客。据说你买的时候,看不出来它身价高昂,等到结账的时候,大感上当,但是不好意思退掉,所以给很多人造成了心理创伤。
我没有这个问题,买东西现在都是用美团买,虽然家门口就有便利蜂,但是哪怕是家门口的便利蜂,我往往也是美团买的。这个大家要理解,天津的夏天温度还好,太阳太毒辣,大中午的出门能直接把人晒化了。当然我冬天也懒得出门,你懂的。
用美团买你都看得到价格,不会随便买错,虽然其实我也不看价格……
其实,我觉得一个东西卖的贵,没有什么天生的原罪。
这两年有句话,叫做,这东西好,不坑穷人。
价格是一种区隔,你有钱,自然会喜欢买贵的东西。穷自然喜欢买便宜的东西。我记得我小时候,我爸买错过雪凝回家,一大家人吃饭的时候,孩子们都在质疑,这不是雪碧啊。大人们却说,雪碧,雪凝有什么区别。
小时候不懂,觉得你这不是糊弄我么。自己挣钱知道生活艰辛,了解到那些年代父母的艰辛才明白。为什么有时候,有些东西便宜个几分几毛钱,父母都非常在乎。
但是,真有钱的人,自然对生活品质有了要求。
我小时候我们住在一个叫农场的地方,平房,没有马桶用公厕。我们的机井其实离公厕都没有百米之远。每天定时早晨5点开始抽水到水塔,然后晚上9点关抽水机。也就是说我们的自来水不是24小时的,也没有任何净化装置,就是地下水而已。那个年代大人还喝喝茶,小孩子基本上都是用个瓢在家里水缸里面舀水喝。我们家搬到楼房开始有市政的自来水,有净化,有加氯,已经是我高考后的事情了。
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我也习惯了凉水只喝矿泉水,连我的咖啡机的水箱用的都是农夫山泉。倒也不是真臭讲究,主要是北方水硬,用自来水的话,怕用久了把咖啡机给堵了。
你穷的时候,分不清便宜的东西和贵的东西差异在哪里。但是稍微有点钱,你马上就发现这自来水泡茶味道不对。为啥呢?因为你也不用最便宜的高碎和茉莉花茶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茉莉花茶流行一时就是因为北京当时的水太苦了。买得起好茶叶,你自然就分得清楚水好不好。上海的自来水就是我在多个城市生活以后觉得味道最大的。上海的一些商场的可口可乐饮料机里面出的可乐都压不住那自来水的味道(可乐机一般还自带净水能力)。
吃冰棍的口味也是一步一步提升的。我小时候,住在农场的时候,不是天天都能吃到冰棍的。农场自己的小卖店时没有冰棍的,那时候冰箱可是稀罕物,没见过。我们吃的冰棍是流动小贩带来的,他们骑个自行车,车后面一个白油漆表面的木箱,内衬棉被,这东西没有任何制冷作用,但是可以有效隔热。我们小时候吃的是1分、2分的冰棍和5分钱的雪糕。
家里当时也买不起冰箱,甚至没见过冰箱,所以也没有说一买买一堆的情况,当然经济当时也不允许,根本买不起。
所谓冰棍就是糖水儿彻底冻硬,有水果味的,也有前面带红小豆的。而雪糕就是里面带牛奶味,而且比较蓬松的。我们小时候,冰棍是王道,雪糕太贵,只能偶尔吃吃。吃完了冰棍,棒子都要嗦嗦味道才舍得扔掉。
但是到了我在北京上海居住的时候,我已经知道梦龙,哈根达斯了,成了我的最常见选项。
有了点钱,就想提高生活品质,这东西是天经地义的。很多人喜欢回忆,喜欢似水年华,然而,想想可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上去容易,下来难。你让我回到过去的农场生活,我是回不去的,就算我想回,那块地儿现在也已经被推平,据说挖了鱼塘,养了鱼了。
所以,钟薛高虽贵,雪糕刺客虽贵,我非常坦然,非常接受。虽然从口味上他们不吸引我,我并不想买。但是即使他们吸引我,我要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不买。
就跟我买个全世界最好用的手表,Apple watch才几千块钱,但是随便一块劳力士就要几万。贵就贵,关我何事,我不买的话,再贵也不会影响我的生活。全世界最贵的手表就是瑞士的那些机械名表,然而最不准的也是他们,随便几块钱,几十块钱的儿童电子表,精度也秒杀他们。
就像劳斯莱斯一辆,都可以买个房子了。贵就贵了,跟你我何关?你想买个几万块钱的国产汽车,还是可以买。完全不影响。
那么钟薛高到底错在哪里?
最近钟薛高的风波起来,我也没见我老婆不买。最近钟薛高高温不化,里面有合法的添加剂卡丁胶,也没见我老婆不买。她喜欢那个口味,她消费得起,我也没啥意见。
大家为什么那么关注?那么在意呢?
中国人不是骄傲去国外买空了老佛爷,买空了LV么?不是说中国人到处都是消费能力最强的人么?
最近怎么开始在于一个雪糕了?
也许见微可知著,现在整体的经济压力来了?很多人开始恐慌?从就业,从生活的压力,需要一个释放点?
然而我的感觉是,冰棍、雪糕哪怕吃贵点,不影响你买房买车,这可以占总体生活成本的比例并不高。我们遇到的问题,用这样的方式去关注也无法解决。
抓大放小吧,争取从源头多找点收入,多堵点生活上的大漏洞。然后经济状况缓解了以后,买上一个自己喜欢的,可以消费得起的最贵的雪糕,美美的吃上……暂缓几十分钟的烦恼吧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雪糕和田野
昨天,倪匡去世了,他是1935年生人,87岁逝世,并不算早夭。而他几年前就已经检测出来有癌症,自行放弃治疗的。
早年的采访里面,他已经说过,我最好现在死掉。那时候,他才不到80。
所以,斯人已逝,不必挂怀。人老了就会死,这也是自然规律。有人昨天说,香江四大才子目前只剩蔡澜,所以多吃猪油才好(蔡澜喜欢吃猪油)。
我说,蔡澜才81,金庸去世的时候94,倪匡87。这两个都比蔡澜大多了,只有黃霑跟蔡澜同岁,去世的时候才63。所以,四大才子的年纪都到了,凋零也是意料中事了。
昨天我问,倪匡去世了,你看过他的作品么?
很多人都留言看过《卫斯理》和《原振侠》,而有人说曾经误以为《寻秦记》是倪匡的作品。
昨天也有人臧否四大才子之说,有人说蔡澜不够格等等,或者倪匡不够,等等。从大陆的受众来说,金庸是最广为人知的,黃霑的《沧海一声笑》因为《笑傲江湖》的无数次被拍成影视剧已经成为经典。在大陆的受众来看,卫斯理和原振侠确实不够响亮。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其实四大才子之说,并不是纯粹以文学记。这四个人都曾经深入地参与了香港的影视、报纸和娱乐圈。金庸不用说,办过报纸,小说武术,被改成无数的影视剧。黃霑不赘述了。而倪匡和蔡澜其实在香港的娱乐圈也是贡献颇丰。大陆我们总是讲什么德艺双馨,其实香港文化非常市民,非常娱乐化。香港的四大才子更多的指的是怎么娱乐大众的四大才子。
其实蔡澜现在的名声住在是美食领域。其实早期蔡澜是电影圈的。蔡澜18岁就在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攻读电影科编导系,同时在邵氏电影公司工作,半工半读。担任驻日本经理及翻译。1963年定居香港,担任邵氏公司制作经理,任职20年,后来邹文怀成立嘉禾电影公司,邀蔡澜出任电影制作部副总裁,参加多部电影的制作,在嘉禾时期蔡澜监制过一系列成龙电影,也曾制作不少较另类的电影(如《力王》、《聊斋艳谭》、《南京的基督》)。(1)
大陆类似的现象有马未都,这些年大家熟识马爷都是因为古董,他自己做了中国第一个民营博物馆,他上百家讲坛讲文物,讲古董。其实,马未都1981年就发表了小说处女作《今夜月儿圆》,后来做编辑,帮助过王朔出版小说。特别是,马未都是《编辑部故事》和《海马歌舞厅》的编剧之一。《编辑部的故事》对一代中国人的影响深远,但是这些故事很多现在的人都不了解了。
再说回到倪匡,倪匡一逝世,很多不熟悉的人一搜索,看到的就是《卫斯理》和《原振侠》。而实际上,倪匡对全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我认为应该是他为1972年版的电影《精武门》,创作了陈真这个人物。这个人物是由李小龙扮演的。(2)
而这个版本里面,日本人在霍元甲丧礼送赠“东亚病夫”牌匾侮辱,李小龙饰演的陈真独自挑战日本武馆“虹口道场”,以一敌众将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将“东亚病夫”牌匾交还,以宣扬中国人非弱者的不可欺精神。
陈真这个人,确有其人,在当年报纸上霍元甲的治丧名单有这个人。但是,影视史上,陈真这个形象和背后的故事完全是倪匡创作设计的。
当着日本人踢碎东亚病夫牌匾的这个意向,也是来自于这个设计。
后面的,所有关于霍元甲的影视作品,几乎都照搬了这个故事。对大陆影响最大的就是1981年版的电视就《大侠霍元甲》,里面的陈真由梁小龙扮演。我就是看这个版本长大的。每天晚上“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的主题曲一响起,我们就会老老实实的坐在电视机前看。
主演梁小龙,就是后来在周星驰电影《功夫》的火云邪神,岁月不饶人啊
现在大家记忆中的倪匡都是他年纪大了以后发福的样子,其实年轻的时候,他还挺瘦的。
他还曾经在多部电影里面客串,
电影《瘦虎肥龙》里他演过洪金宝角色的父亲
电影《群莺乱舞》里面他客串了一个嫖客,倪公子
电影《原振侠与卫斯理》里面,他客串了他自己
倪匡跟金庸还有一段故事,很多金庸的书迷应该记忆犹新。
63年的时候,陈毅副总理发表讲话“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弹”,当时金庸还在做明报,写了篇社论反驳。后来,因为这件事情,金庸在香港受到一些媒体人的围攻。金庸暂时离港。那时候,明报正在连载《天龙八部》,金庸就请倪匡帮助代笔写几个月。
走之前金庸交代,不要写死任何角色,但是倪匡非常不喜欢阿紫这个角色,于是把阿紫给写瞎了。
几个月后,金庸回到香港,才发现大错铸成,以后再也不敢让倪匡或者任何其他人代笔了。
注:
1) 蔡澜的wiki https://zh.m.wikipedia.org/zh-cn/%E8%94%A1%E7%80%BE
2) 陈真的wiki https://zh.m.wikipedia.org/zh-cn/%E9%99%B3%E7%9C%9F
之前在一个聊天室聊天的时候有个朋友问到一个问题,他说他最近想去日本,但是他在知乎上看了一些文章:
说中国的互联网非常强大,特别是移动支付非常强大,那么日本现在很落后,他很担心去了日本以后怎么生活?
目录
第一,我想讲讲为什么中国的移动支付会崛起,这代表了中国的强大还是什么?
第二,我认为每个国家会有自己的禀赋,中美是非常特殊的案例,一定不要拿中美去衡量其他的发达国家。
第三,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然这个说法也有一些别的理论。
01
中国为什么会有非常强大的移动支付,中国的移动支付是怎么崛起的?
这个问题你必须得回到源头,你不能直接说中国现在移动支付很强,所以全世界都是渣,中国最牛逼。
为什么?
我要给大家好好讲一讲中国的移动支付为什么会崛起,这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的支付系统太差了,这是怎么回事?
就是说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有感觉,但是像我们年轻的时候,中国刚有互联网的时候,中国互联网的一个巨大无比的短板是什么?当时西方国家都有信用卡了,信用卡做线上支付是一个非常方便的玩法,但中国因为信用卡的发卡率太低了,而且在中国还有各式各样的问题。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是说,其实不免要谈到支付宝的崛起,就支付宝崛起它解决两大问题,第一个是线上支付,第二个是支付信用的问题。
就是在西方国家支付也有一些信用问题。
比方说阿里不是比方说Paypal,在西方的崛起,它其实也是跟支付信用有关的,因为你想做线上支付,你肯定就会遇到有些人想骗钱。做iOS开发的和一些做外贸的,可能都了解黑卡。黑卡就是说,我把你的信用卡偷了,你可以马上去挂失,挂失完了以后,银行会把你的损失还给你。
但是在你挂失和银行冻结这张卡之前的这么个时间里头,因为现在有这么多方便的移动支付,所以已经产生了一种产业链,就是你一旦有了被偷的卡,它迅速的连到网络上去,迅速的刷大量的钱。虽然最后银行会把账目取消,银行跟商家之间会不会产生损失的问题。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实体物体可还比较简单,因为它运送到达时间的问题。如果发现你的支付有问题,我就不给你送货了就可以了,就解决问题了。
在线上交易则是另一个问题,也就是说线上它是更容易去销赃的、
黑卡的重灾区就是这种虚拟物品的交易,所以像App Store上做App的程序员可能会知道,你这个月的收入突然很高,但是结算的时候可能会恢复了正常,因为有的时候是被黑卡消费影响了。
但是西方有它的解决方法,Paypal就是这样崛起的。他们率先创立了一些人工智能的方法,来帮助解决在线上交易中的这些虚拟、欺诈交易,实际上是信用交易体系的一个问题,因为这个信用卡是信用交易体系。
当时易趣进入中国以后,马上就遭遇了水土不服
中国的这种当时的执法力度和法律的能力非常差,包括到今天我们都已经银行卡实名制了。为什么电信诈骗还这么厉害?
是因为有大量的这种穷人、或者是农民、或者是三和大神,他们会把身份证批量卖给这些做诈骗的人,他们再去批量的找到一些小银行或者是一些有关系的银行去大量的生成这种用来洗钱的卡。
在当时在易趣和淘宝刚出来的时候,中国的支付信用的问题比较严重的多得多。
就是我干脆可以直接开一家假店,我直接收钱,然后我现在通过投广告各种方式,我把大量的人都来买我的商品,最后我不发货,我然后把店一取消就跑掉了。
易趣其实当时出了很多这种问题,这个问题在美国相对来说可能是比较难以出现的。因为执法能力比较强,你要这么搞的话很快就被抓住了,但是在中国当时是很难被抓住的,当时的执法力度和各方面还是很差得很远。
所以支付宝创新的开创了一个业务,我在淘宝上买了个东西,实际上我不收到货我可以不点确认,不点确认这个钱就不会进入到卖家的账户里头。
这样就保证了在一个法制不够昌明的中国,你支付信用的问题怎么解决的问题
当然到了今天可能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少了,特别是支付宝这种第三方中介的交易模式,在美国没有发展出来这样的交易模式的原因就是因为人家的法律其实比这边是要强大的多,就是执法能力执法力度是比这边强大的多,所以他没有发展出这个东西。
所以这是支付宝的第一个大意义。
第二个大意义就是说在西方你在美国日本或者一般的发达国家,几乎没有人没有信用卡,信用卡是属于个人标配。
信用卡它在中国就有点水土不服,它是双重性的水土不服,一方面能发卡的这帮银行都很臃肿和低效。
另外一方面他们又拒人于千里之外,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其实不知道怎么去评估你的信用。总之,在中国信用卡就一直没有起来。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信用卡的数量也是在激增的,但是相对于欧美相对于日本这种信用卡普及率极高的国家来说,还是非常低的。这对开展电子商务业务非常不利。
这个时候支付宝就出现了,因为你要想做线上交易,你要不然就得有信用卡,要不然就得有这种交易系统。
你现在其实你看在美国也有Apple Pay,也有这个Paypal,但是事实上Apple Pay和Paypal他们更重要的意义不是说替代银信用卡,他们背后往往也是连着信用卡的。而在中国支付宝背后不是信用卡,很多人都不是信用卡,很多人只是自己的余额宝或者说叫余额,这是有巨大的差异的。
那么支付宝他干了这件事情,当然后来VC也跟上了,中国还有其他的这些支付公司,实际上正是因为移动支付的兴起,支付的兴起,在移动支付前其实也有支付啊支付的兴起,才把中国信用卡不足的问题解决了。
但是,这又反过来抑制了中国的信用卡发展,所以中国到现在仍旧是个信用卡小国。
美国是人均7张信用卡,日本可能更多,中国目前人均信用卡0.56张,而且这些卡可能集中在大城市的1-2亿人口中。
当然很多人说你看支付宝微信现在这么方便,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用卡?
所以,中国人希望在国外旅游的时候有更多的地方支持支付宝和微信。甚至会觉得不支持微信和支付宝的地方不够发到。
但是事实上,全世界其他国家并没有这个问题。不管你去哪里,或者你去一些稍微小众点的地方,你会发现支付宝和微信是到达不了的,但是像visa master这种东西才是真的是全球通用的东西。
今天,支付宝和微信他们能触及的也仅仅是中国人爱去的这种旅游场所。而大多数有visa的人,去哪里旅游,都不用担心。
信用卡就是全球通,而了支付宝和微信,主要还是中国通
所以,你拿这个东西去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移动支付,这个国家活不下去,其实也是不对的,其实完全不对。
其实在大多数国家你用信用卡,已经可以达到现在中国用移动支付的90%的需求。
但是移动支付,确实还能再满足一些别的需求,所以在国外它去推动这个东西动力就不足,但事实上现在美国也好,日本也好,也都在推动这件事情,大家不是说好像这个东西在中国普及了,美国就没人做,日本就没人做,但是他们在推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动力没有这么足,没有中国这么足,中国实际上是因为不方便造成的。
其实很多人可能去过日本旅游或者去过美国旅游都用移动支付。
因为你习惯了移动支付以后,很多中国人因为没有信用卡,所以他到了欧美到了日本去了,有些地儿他必须用信用卡的地方,这个地方不支持移动支付的时候,他就会想你们国家怎么这么落后。他其实没有想明白在你只能用现金交易的地方,在中国只能用现金交易的时代,在三四十甚至可能50年代,人家那边用信用卡就已经很方便了,人家一直在用信用卡,人家从来没有发现信用卡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但是因为你没有信用卡,你才觉得不方便。
正是因为国人信用卡普及率低,他们去了外国人用信用卡很方便的地方觉得不方便,直到那些地方开始普及一些国内的移动支付了
最近我遇到一两个要移民日本的人,他们突然在问一个问题,说我是不是要在国内赶紧办一张信用卡。
我就想你其实是被限制了。
我举个例子,我为什么要一张信用卡?其实事实上你在中国生活,你确实可以不用信用卡,用支付宝用微信很方便。
但是,我有一张visa的外币卡,我可以买全世界的所有虚拟物品,比方说steam现在是支持支付宝了,但是支持支付宝的国外的虚拟物品的这个店没有那么多,比方说亚马逊,美国它是不支持支付宝的。
但是我有这么这张信用卡,所以我现在是一个全球公民,我虽然没有移民日本,我虽然人生活在大陆,但是我是一个全球公民。
比方说美国那边出了一本什么书,中国翻译还没有,我就在亚马逊买到了
还有另外一点我这一点我再稍微多说一点,另外一点就是说其实科技进步它一定是阶梯性的。
就是说比方说像美国,美国为什么高铁它就不容易像中国这样做起来,是因为人家航空比你发达的太多了,人家坐高铁的动力不足,当然美国有些政客,美国有些人也想坐高铁,但是中国说句难听的,为什么高铁这么重要?
是因为短期内我们认为在中国还没法把航空发展到像美国这么繁荣,包括私人航空,包括民航,中国的机场数量跟美国比还是没法比,你要是拿北上广深去比那没问题。
北上广深就中国最佳城市最大城市的单一的机场的吞吐量,是跟可以跟全世界最先进的国家去比的。
但是你知道吗?人美国很多很偏僻的地方也可以飞过去,在中国就其实目前是做不到的,高速公路的问题也是这样的。
02
第二点我要特别的讲一点,中国人容易犯的另一个大的错误就是以中美为以基准来去分析事件。
中美是世界上非常特殊的国家,甚至我们可以把俄罗斯放进来,但是俄罗斯现在很落后,但是他们都是属于超大体量,然后什么工业什么产业都有的,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是非常特殊的,在西方国家里头发达国家里头,因为如果除非你想说,我觉得什么都不重要,关键是产业齐全,但是经济好坏都不重要,俄罗斯也是个牛逼的国家对吧?
实际上你知道俄罗斯现在有多惨,事实上除了中美以外,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它都不是什么都有的,它都只是有一个两个或者几个禀赋非常强大,它不是每个产业都要做的。
比方说像日本,日本土地面积比较小,然后资源上也不是占特别大的优势,所以日本的资源产业本来就不行,而且但是日本翻过来,因为它资源产业不行,它就产生了新的东西对吧?
比方说你说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就是资源特别强,你说澳大利亚跟我们去比,别的你确实没法比,你说德国你说什么英国,你说法国其实每个国家它都有它自己的禀赋,这些禀赋不代表说这个国家就不强大了,人家的GDP人家的人均GDP摆在那里,就是我们中国的,人老是想着说我14亿人我GDP很牛逼。
你14亿人人很多,但是你拿人均GDP去比,中国现在世界上普遍的认为的正常的发达国家其实远得很。
你拿北上广深一些特别好的人去比,确实是可以比的,但是你从总体去比,我们这边还有多少人,对吧?这个是6亿人是吧?我记得克强总理说的6亿人,月收入不过1000,或者在1000这个水平,具体的细节我记不清了,这个是你没法去比的。
我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天中国人总是拿自己的手机产业,除了美国就是中国了。
因为现在三星可能但其实并不差,但是在中国的曝光率比较低,觉得中国很牛逼对吧?比方说我们有华为,美国有苹果,这算了我们把韩国也放进来,韩国有三星。
但是你要知道,比方说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手机是美国人发明的,但是当年的手机霸主是谁?
在iPhone安卓之前手机霸主是诺基亚,诺基亚是手机霸主,诺基亚是什么国家?芬兰是一个木材之国,在做诺基亚之前,你在别的领域你不知道芬达有什么特别牛逼的,但不是说没有,但是我的意思就是说很多国家因为它的土地面积,因为它的人口数量,它不会什么产业都发展,但是人家仍旧可以过得比你有钱,比你幸福。
芬兰山东诺基亚虽然不行了,但是芬兰从来没有变成一个穷国。
现在德国很强大,很多发达国家他们也很好,他们不是说他们什么产业都要做的,中美因为土地面积极大,因为历史原因等等原因,它确实是相对来说产业比较齐全的国家,你不能拿产业7000的国家去跟日本比,这个比法是不对的,你跟日本比土地面积,对吧?你去比水稻产量对吧?你去比很多东西,人家日本可能就不吃这东西就怎么办?对吧?
或者再举个最简单例子,你中国的猪肉产量非常大,但你能不能跟一个阿拉伯国家去比猪肉产量,人家他们不吃猪肉你你怎么比?
所以首先这个是一个中国式思维,当然你跟美国是可以这么比的,因为美国和中国都是产业最齐全的国家,但是这样的国家并不多,但是一个国家到底发达与否,对吧?
你从收入水平,你从生活品质上你是可以看到的,日本从某种角度上讲,他的生活品质在全球是第一的,我是敢这么说的,包括美国在内它都不如日本,因为美国的很多产品它并不精细,特别是美国很多产业链转移到中国以后,这个我就不细说了。
03
第三点我想说一个就是日本是个发达国家,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
这个地方我要特别强调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英文单词是什么,因为翻译成中文以后,我认为这个意义有所变化,发展中国家的英文单词叫develop品country,发展中 Develop品翻译,我认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发达国家的英文翻译叫developed的country,发展过的国家develop块是发展的意思,这个发展其实包含了大量的基建去建房等等,或者说我们有个概念叫建城区或者叫城市化率。
中国到今天为止仍旧是一个需要大量进行城市化,需要大量发展的一个国家,它还是个发展中国家。
这不仅仅是由于人均GDP不够高,而是从全世界的发达国家,你去看全世界的发达国家的人口比例,你会发现发达国家有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人口比例大量集中在城市,就是城市化率非常高,这是发达国家的一个标志,这一点在中国是完全没有达到的。
中国现在只能有一半左右的城市化率,而且城市化率我认为还是很有大水分的,很有大水分的。因为中国的北上广深和二三线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水平的差异,甚至不像一个国家,你可以把北上广深跟全球的发达国家去做对比,当然我们指的也是中间比较好的部分。
然后二三线城市可以跟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去中等发展中国家去比。
你可以把农村跟一个不发达国家去比,你可以这么去比,甚至就中国是一个非常杂糅的群体,所以你翻过来讲就我们可以甚至说难听点就是说,日本的平均水平可以秒杀中国的90%的水平,在这种角度上你只拿最好的一部分去比较这就,没有道理。
因为你所有去日本的人,他也不都来自于中国最好的地儿,也不都是在中国,比方说北上广深有一套价值1,000万的房子的人,当然这样的人很多,但他也不是再反过来说,我们再说 developing和develop的country,它的区别是什么?
就是develop的country,他其实没有太多的空地,他很多地方都发展过,我如果要在东京盖个新房子,往往要拆掉一个老房子,中国的大城市已经开始进入到这个状态了,中国的大城市已经开始进入到这个状态,在十几二十年前,比方说天津市要开发新的小区,它其实就是拆农田,但今天如果天津市市区内要在搞新的小区,它就只能拆老小区,上海北京也是这样,但是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农村还有大量的空地需要被开发,还没有被开发,所以这就是developer的country和developing country的区别。
中国到今天为止,你从某些指标,比方说总GDP来看,和一些制造业水平来看,中国是发达国家,确实是可以在全球占到某一个位置的。
但是从整个国民来看,中国仍旧是一个development country,这是一个非常dy类型战锤。
就是之前有一个说法,就是中国是不是会陷入到中等收入陷阱?我现在担心的不是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当然那个问题我觉得我的意思说我并不担心那个问题,但中国现在很有可能是一个未富先老社会,就日本是一个先富再老社会,当一个国家迅速的进入老龄化以后,它就失去了高速发展的动力。
因为年轻人他是包括想创业也好,他想去找工作也好,它是各种积极向上的,它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巨大无比的动力。但是当一个国家迅速进入老龄化以后,这些动力就会消失在中国,其实已经出现了这样的端倪。
中国政府现在的很多做法其实也是在试图去应对这样一种端倪,但是日本是已经变成了一个比较匀质的发达国家以后,它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现在很有可能在贫富差距巨大,在只有一线城市进行了足够的发展的前提下,变成一个老龄化国家,所以中国面临的问题其实会更大。
写在最后
当然这说这些不代表日本没有问题,日本当然有问题,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问题。但是你去分析问题的时候,你要明白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去评价的标准。
但是翻回来我还是要强调一点,回到个人的话还是要看事实上你的生活条件是什么样,你的工作条件是什么样,这是更重点的,而不是说你觉得国家先进与否,这个先进发展,我们一定要图强的文化。
恰好是因为中国在1840年遭受了足够大的打击,而且一直没有发展成一个发达国家,才会有真正的发达国家,大家没有这样的焦虑,大家可能会也也会有什么生老病死,也会有小工作各方面的焦虑,但是从来没有一个我们这个国家怎么不继续发展,不赶紧发展,没有这样的焦虑,更多的是关心生活。
中国人更多关心的不是生活,老想着国家怎么发展,这是因为你落后才这样的心态,证明你没富过,或者说你乍富心态还没有变化。
今天聊聊,我是怎么在金钱的诱惑下远离互联网的骂战江湖的。
在我看来普通人创业都是被割韭菜,特别是大学生刚毕业就创业的。创业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为什么是九死一生?今天好好聊这个话题。
创业维艰
线下维艰
创业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我和霍炬在09年创业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搜索服务公司和技术咨询公司,我们当时服务了很多国内的中小型互联网公司。有一些是在某个领域能排到前三名的公司。
举个例子,当时最重要的两家餐饮的网站,大众点评网和饭统网都是我们的客户。饭统网当时在北方市场比较占优,大众点评网在南方市场,特别是上海市场占优。
当时我们跟饭统的技术部门关系很紧密。我们经常一块聊技术问题,帮他们分析一些数据,然后帮他们做搜索优化,做搜索的系统。所以。我们经常聊一些行业数据的东西,所以我大概能知道一点餐饮行业的事情。虽然我自己从来没有开过餐饮。
现在还记得一些数据,太久了有点模糊,不过大差不差吧。比方说,一条商业街上有100家餐饮企业,除了那种百年老店以外,一般的餐饮企业一年可能会倒闭掉其中的1/3。饭统网和点评网他们对这个数据非常敏感,饭馆的换手率很高,他们如果不及时登记,就会有人投诉按照他们的推荐去了一个饭馆,但是事实上不存在。
一般来说,一个初创的饭馆如果6个月发现自己不赚钱,可能就直接关门了。这种传统的创业比如餐饮企业,基本上看一个淡季一个旺季,就知道明年的收入大概是什么样的。
很多饭馆它选了一个地点,选了一个业态,比方说是火锅还是炒菜,选好了一个地点,如果做起来了那就做起来。如果做不起来,那么大概率明年也做不起来。这是一个在中国很常见的一个状态。
不过,这是很国情的,每个国家情况都不同。拿日本举例,日本之前在疫情期间,有一个新闻说,日本号称一年倒闭了几十家拉面店。据说这是日本史无前例的餐饮遭受的打击。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日本的餐饮企业非常稳定,换手率很低,有很多店,传承了几十年,上百年。很多换手的原因是创始人死了,无人接盘。
这当然其实有很多种的原因。
比如,就像最近几年奶茶概念开始火了以后,就到处漫山遍野在开奶茶店。那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开的时候一窝蜂很快,倒闭的时候自然也是一窝蜂也很快。还有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连锁店,开的时候,全国一年可以出几百家,到的时候,也可以一夜倒掉大半。
还有一个就是文艺青年的梦想,开个咖啡店,开个小旅店。很多开咖啡馆的人,他在开之前,完全没有创过业,没开过公司。一直都在企业里面打工,突然要追求梦想和远方就开了一家咖啡馆。但是怎么做生意,他们来可能一点都没想过。
线下的生意逻辑是地点、地点、还是地点。但是这是一个悖论。你想赚钱,你就希望租金低廉,租金低廉地点就不会好。
哪怕现在有了外卖,扩展了一些饭馆、咖啡馆的客源。但是,外卖App其实还是一个地点生意。现在基本上都不会直接让你排在前面,你想排在前面,你就需要买各种广告位,买各种推广。
怎么解决客源的问题,就已经把一些完全没有经验的创业者直接打败了。
互联网创业容易吗?
大家天天看着在新闻看到谁有多少钱,谁成了首富。互联网创业这些大佬,其实也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程序员都可以创业成功?
互联网进入中国的初期,很多互联网大佬都是程序员出身。新浪的创始人王志东是程序员,网易的创始人丁磊是程序员,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也是程序员,360的创始人周鸿祎也是程序员,还有好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还有雷军、求伯君的金山、卓越这些也都是程序员创业。
但是你从这个角度看,是不是我程序员就可以创业?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这么看就是幸存者偏差。
你看到了十个程序员创业成功的例子,但实际上还有几万个程序员创业失败的故事你没看到,几百万个创程序员他没有创业,不敢创业的故事你看不到。
大厂、高管高级技术人员就可以创业成功?
再比如滴滴,滴滴起来了以后。很多人就发现创始人程维以前是支付宝B2C事业部的副总经理,是一个高管。程维为什么可以成功?他在支付宝这样的大企业里头做过高管,他管过钱,他可能管过一些很大的团队,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但问题是这样的,类似的人都能成功吗?其实也很难,我见过很多从大企业出来的高管去创业失败的案例。
甚至有的时候包括从大企业出来的程序员创业,都会让我们觉得很挠头。这样的例子我见过很多,在大企业待久了,不知道怎么节约,不知道投入产出比,什么都要跟以前所在的老东家去比。每个人都是高手,那么怎么从零到一不明白。都是那种公司要是做起来以后,我啥都知道的高手,高手,高高手,但是怎么一开始做起来,对不起,不知道。脱离了大厂的架构,基础设施不知道怎么工作,手下没有十几二十个人不知道怎么工作。
当然大厂出来的也不是都不接地气。
有一段时间,只要你在大企业,国内一流的企业里头出来的高管或者是高级技术人员都很容易拿到投资。但这拨人也不是都能创业成功的,确实有一些成功了,确实有一些成功了。
学生创业?
再下来还有一类,饿了么代表的学生创业。
张旭豪是上海交大的硕士研究生,我印象中他们是还没有毕业就开始创业了,然后最后创业差不多的时候他们也毕业了。但饿了么,这样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基本上是中国的大学生创业的非常少见的成功案例。非常少见非常少见。
创业为什么那么难?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甚至都不谈成为京东、淘宝、微信有多难。
我们就说做一个生存还可以的小企业也不容易。
我之前做技术咨询,客户里面当然也有跨国大公司在国内的分公司。但是客户更多的是中小互联网企业,有一些已经脱颖而出了,有些现在已经倒闭,或着再也没有声音了。
中小互联网企业,他们要技术、没有技术、要人才,没有人才,要营销没有营销。他们往往是因为偶然因素,或者某个时机就起来了。
比如当时我们当年一个客户。创始人一男一女大企业出来的。据说当时他们做的还不错,做了一个相亲网站。
但是我们作为技术咨询进去,我们就发现他们的数据其实很差。
后来,我还看到一个啼笑皆非的事情。当时电视台有一个相亲节目,这两个创始人就以不认识的名义进去各自担任了男女嘉宾,最后还牵手成功。然后说他们牵手成功,以后准备一起创业去做一个相亲网站。
我没有特意去问他们,应该是给了电视台一笔钱,做宣传费,搞出来的策划案。在那个年代上电视去宣传网站的这种事情,其实并不罕见。
最早饭统网的数据就是这么起来的。一开始他们名不见经传。但是创始人跟北京电视台有些渊源,帮助策划了一个美食节目,和他们的网站联名。第一天上电视,然后第二天这个网站就挂了,因为流量翻了好几倍。然后他们的技术团队就搞不定了,最早我们就是帮助他们解决流量翻了好几倍以后,系统撑不住的问题,开始合作的。
当时我们还有个客户,也是性能问题,我们帮助他们做了整体的优化。过程中我了解了他们的一些数据。创始人是做营销出身,很相信广告,找到了一些媒体不断的投入广告。所以,上线没几天,每天就有10万的PV。
创始人还跟我沾沾自喜的聊过。我看了他们的数据,其实所有的流量都聚集在landing page,也就是投放广告的那个页面。没有任何人看到了这个页面去注册一下,或者点进去看任何更深入的内容。但是创始人没做过互联网听不懂这些,也不懂互联网的转换漏斗等等基础概念。过了几个月,我们停止合作后,他们撤掉了广告,流量就一落千丈,一点留存都没有。
你以为这是纯粹的初学者才犯的问题么?其实也不是。周鸿祎是互联网老江湖吧。他在做360电脑管家之前,做的叫做奇虎。奇虎当时独家买断了MSN启动屏幕的广告。给奇虎带来了非常稳定的流量和收入。但是当MSN改变战略,不再做这类广告以后,奇虎的流量就一落千丈了。
创始人有的时候他得是一个杂学,他可能不见得什么都懂,或者什么都精通。但他都得懂一点点,否则他经常容易有盲点。你如果在技术上有盲点,服务器可能天天挂。因为你找不到好的技术人员。找好的技术人员不是只是靠招聘启事贴出去就可以的。你如果没有好的技术管理者,你连招聘启事都不会写。来人面试你也不知道选择谁。合适的人来了,你也不知道怎么管理
营销方面、产品方面、运营方面都是这样。我们不能说老板要什么都会,都是专家。但是创业团队最好没有特别明显的短板。但是很多时候小企业往往处处是短板。
如果失败了,但是因为拿了投资,也没花多少自己的钱。那么也还算不错,最大的损失就是创业这几年的机会成本。但是有些创业几年就欠了很多钱。
罗永浩倒霉就倒霉,他最后签了个对赌协议。一般来说,能不签就不要签。但是当时他应该是缺钱,缺到了不签就彻底弄不到钱的地步了。当然他有本事,最后还可以还掉。有些人运气不好,能力也不够,这一辈子就彻底没办法翻身了。
传统制造业这方面其实更惨。最近几年,甚至10来年,竞争非常激烈,市场环境恶化。还有最近几年的疫情因素。很多传统制造业老板遇到了经营困难,产品卖不出去,或者没有订单。这就成了一个艰难选择,马上就关门遣散员工,那么未来万一复苏了,自己就没机会了。但是等着,厂房的租金、员工的工资每个月都是很大的开销。有不少传统制造业的老板就这样把自己多年挣下来的家产再一点点赔了进去,甚至成了老赖。
最近据说IAPM上面的餐饮层很多饭馆已经倒闭了,毕竟那边房租那么高,上海又不准堂食。据说在上海非常有名的查餐厅也要关门了。
大学生到底能不能创业?
在我看来我觉得是不行的,普通人也最好不要创业,如果你没在某个门类上非常擅长,但是同时你又能找到帮你补短板的人,最好不要创业,我觉得我在技术上已经很强了。
当年我和霍炬,我们俩人技术都很强。我们当时做咨询和搜索公司还是做得相当成功的。但是我自己创业做的APP公司其实就做得非常失败,原因就是因为有短板,在这种在这种2C的销售上,运营上有短板。
我能理解,这几年大学生就业的情况非常惨,有的大学生不得不去创业。
但是一个大学生如果完全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创业经验,突然就创业,非常容易失败。
如果你真的想干,首先第一个一定不要负债,一定不要负债创业。或者直接找父母要,你们给我100万,我要盘下一个店。这种事情最好不要干。
最好是用极低的成本去创业,比方说举个例子,你在家里写点代码能创业,做个App,就算不成功,最多在家里吃了半年闲饭。
很多人一想到创业就是我去开个咖啡馆,然后一问门口的咖啡馆,月租金5万,搞起来。然后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完全不知道雇一个人要多少钱,完全不知道搞起来了,成本是多少钱,买咖啡机多少钱,搞定稳定的咖啡豆的货源是多少钱,什么样的咖啡豆,好喝,你都不知道。你怎么做?
最后,我还是推荐三本书
第一本叫 Zero to one,从零到一。
第二本书叫做创业维艰。
然后第三本书叫做精益创业。
按照精益创业的逻辑就是,你如果没有从零开始,一毛钱都不花的基础上,就能做起一个小生意的能力。你干脆就不要创业,百死一生都不是九死一生。
最近刘慈欣后悔辞职的新闻,我很有感触,自由职业虽好,但不是一片坦途,大多数人都需要一份工作才能保证创造力。
今天聊一聊自由职业的话题,很多人都想做自由职业,大家都觉得自由职业自由自在,非常幸福。我自己做了很长时间的自由职业,我大概是这两三年基本上都是完全自由职业。
我本来在公司里头,我本来有自己创业的公司,我本来也在别的公司里头做过CTO这样的职位,但是这两年我彻底的是靠公众号和YouTube频道来生存,彻底的自由职业,最近可能连程序都不怎么写。
所以,经常有很多人来问我说关于自由职业的好坏等等这些细节问题,比方说前两天就有一个朋友问他工作的不太顺心,然后工作压力很大,然后也担心未来就问能不能做自由职业,比方说去做 APP独立开发等等。
头两天我看到了这个新闻,有人采访刘慈欣,说刘慈欣最近的状态如何,创作状态如何,有没有最新的小说要写?
刘慈欣就说其实他后悔辞职了,这个视频的题目叫刘慈欣说没法摸鱼就没法写作,就是说后悔辞职了,因为他最近这几年辞职专门做写作了以后,反而自己的写作反而变得更少了。
为什么这都有很多的问题,我跟大家先聊聊几个点。
1、有生活,才能有创意。
像内容创作者,或者像刘慈欣那样的作家,很重要的一点是生活。
刘慈欣在一个工厂工作的时候,他会接触到很多人,但是他一旦辞职了以后,自己创业以后,他当然不是说没有任何的社会活动,但除了社会活动以后,他可能自己的公司也不大,他可能接触的人反而就很少了,这个时候其实你就缺乏了生活。
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我自己做公众号,做视频。在我上班的时候,我经常会听到我手下的程序员,他们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然后或者年轻人有各种各样的疑惑,或者是大家工作之余聚餐喝酒的时候聊到当前的社会的形态的事情,各种问题,我就会有很多启发想去做什么样的内容。
但是。等到我现在自己这两年都在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公众号的时候,我就会发现有很大的一个问题。比方说现在前一段时间说很多大公司裁员,马上就有人问他,那时候你对裁员的事怎么看?
我说我没看法。因为我最近也没有上过班,然后我最近跟那些在大公司里工作的朋友们见的也很少,当然这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疫情的原因,所以到底这个裁员是怎么回事,其实我不太知道。我不太知道我就没法给大家讲对吧?
所以这个就是说你有一个社会生活,你有一个紧密的社会生活的时候,是可以帮助你创作,或者帮助你去了解人性的,像我现在生活状态,当然一方面是是因为疫情,如果没有疫情的话,我每天都在外头吃喝走路,也还是会接触到一些社会的。
但是现在疫情也不太敢出门,所以就变成每天在家里坐着。你闷在家里坐着,你看到的所有都是网上的东西,都是些二手的东西,你不会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所以你就很难做做出更多的反应,刘慈欣可能也有这样的一个问题。
2、有正常的作息,才能保持创作力。
只有有正常的作息,你才能保持创作力,一份工作往往会帮助你保持一个正常作息。刘慈欣其实也说了这个问题,自从他辞职以后,他就没法保证他按点起床了。
很多人一旦失去了这种工作的牵绊,就没有了旺盛的创造力。一般公司要求你8点上班,有的人迟到,就像我这样的人,如果我有工作的时候我也经常迟到,但是你基本上会保持在一个白天比较精神,晚上睡觉的这么一个状态下。而自由职业后,很多人日夜颠倒,就产生了很多健康问题和心理问题。
当年,当时明月考上了海关,全国只招5个人,人人羡慕。但是你知道吗?他写的《明朝那些事》非常赚钱,现在当年明月已经是体制内非常不错的一个官员了,他收入各方面都不错,但是他的主要财富还是来自于他的那本书。
明朝那些事儿,据说好像是一年带来几千万的版税,现在我不知道还有没有那么多,但是有人问过他说你的书那么成功,你为什么不辞职?
他其实当然有他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这是他说过的,但另一点其实他也说过,他只有在有正常工作的时候才能保持创作力。
如果说你以前是在一种工作状态下才能保持一个旺盛的精力,那么很多人就会发现他一旦辞职了,一旦完全自由职业了,他就会陷入到一个痛苦的状态中,我其实也遇到过这个问题。
我大概在2018年以前我都还是有本职工作的。我的公众号日更当年也是在2015年的时候。那时候我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是写公众号更积极。我现在完全自由职业了,反而经常找不到时间来写。
其实很大的问题就是说,一旦没有人盯着你,你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说每天都学习,每天都努力,每天都有精神状态去创作。
我在14、15年的时候,我看英语书的效率惊人,一个月能看完一本英文书,我说的英文书不是一本英文教科书,而是一本英文小说或者一本英文专著或者一本英文的畅销书。
我当时是非常密集的在看英文的书,比方说当时在地铁上就会拿着Kindle。我会在遛弯的时候拿着iPhone听书,但是这个习惯大概在2016年以后就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
是因为我以前住的地方比较偏,我当时住在上海杨浦区的一个大概是在比财大再往北一点的一个位置,每次我走到地铁站都要走20分钟,但是我当时的地铁站在上海市相对也比较偏,我经常喜欢去去IAPM就是陕西南路或者去浦东玩,所以我经常要坐三四十分钟的地铁。
在坐地铁的时候,我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因为地铁很无聊。因为我又是在起点站附近,我经常有座,所以我经常就有时间去看书,所以那个时间我看了很多的英文书,但一旦离开了这个环境,说后来我搬到了陕西南路附近,我每次去IAPM坐5分钟就到站了,所以我就没有在地铁上看书的习惯了。
一旦没有了在地铁上看书的习惯,我坐在办公桌面前看书的习惯是一直都养不起来的,因为又有电脑又有手机,又有我的游戏本,我有各种各样的诱惑?所以我就很难沉下心去把一本书看完。
所以人很多时候人觉得自己是完全自主的,但是习惯的力量和你的生活的一些方式方法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这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一个问题。
我还有一个朋友,他大概他原来上班的时候是非常紧张的,他以前经常加班,但是他做自媒体经常可以做到双日更,后来他觉得他自媒体做得不错,他也就辞职了,他就专职做自媒体的时候,发现他就很难做到日更甚至很难做到更新,经常很久都不更新。
然后他一开始认为说这是不是说明我写公众号不行,我去做个视频,结果他做短视频也做的很少,为什么?
其实就是因为他经常日夜颠倒,他没法保持一个正常的生活规律,如果你不能保持一个正常的生活规律,你的生物钟乱了以后,最大的问题是你经常找不到一个精神充沛,情绪很好,精神也很好的状态。
日本的一个劳模作家村上春树他有多自律,他每天4点就起床,写到中午12点休息一下,然后下午4点要再去跑10公里,每天都是这样,这些村上春树他这种自律很有可能是一种性格因素,但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个劳模作家的原因,他才能写这么多东西。
一般来说我们会觉得作家是一个非常散漫的职业,但事实上我自己做了很长时间的自由职业,我就发现你哪怕再散漫的一个人,你必须得有一定的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否则你是非常难以输出的。
余华可能是一个反例,余华经常说他自己当年就是因为懒,因为文化馆不需要打卡才去文化馆上班的,但是其实你去看余华的那么多书,余华的那么多创作,你就会知道他是一个很自律的人。
3、自由职业的“自由”是指自由安排时间,而不是自由散漫。
有很多人会觉得好像做艺术、做文学,做自由职业这些东西都是自由散漫,其实自由是真的“自由”指的是你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但这个自由不是自由散漫的意思。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方像导演像做游戏,很多人都会觉得你这些东西都不是讲艺术吗?、
比方说举个例子,像像我很喜欢的暴雪,他们要做一个游戏,他们需要跟几千个人合作,他有无数的素材。像导演也是一样的。导演其实是一个非常事务性的工作,每天要来哪些演员,哪些演员今天有戏要拍,今天有多少个场景要拍等等。导演当然也有助理和副导演,但是很多人眼中艺术性的东西,做到一定规模它也是一个工程性的东西。管理几万人拍一个电影,某种程度跟管理几万人盖一个大楼是一样的。
我们做个自媒体也好,我们写篇文章也是这样,比方说你要写一篇文章,你总是要有一个构思,收集材料,写作,然后校对,然后发布这么一个流程。
你做一个视频,其实也是这样,虽然我们很多人做视频,比方说我做视频,我基本上没有太特别长的稿子,但是一般我是没有逐字稿的。
但是我一般是会有提纲的,这个提纲的形成其实大概也需要一个思考的时间,你如果之前在录这个视频的时候不思考,那么你这个视频录出来就会非常非常表达得非常不流利,那么这个也是必须要花的时间。
然后你想让大家觉得说你讲话很有意思,那么你就需要旁征博引对吧?
那么有很多的小故事细节,你平时就要收集和整理。等到你准备材料的时候,你才能找到,然后你有了这样的一个提纲以后,你大概要去熟悉一下自己的提纲,知道一个大概的讲的脉络。
比方举个例子,我以前演讲也就是只做一个PPT就去演讲,也没有逐字稿,那么但是你在做 PPT的时候,你其实是非常认真的在思考说这一页我准备讲几分钟,我可能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但是我大概会在心里头去讲一下这个东西叫附稿,所以你做什么事情其实它大概都是这样的。
所我在想说最后我想说一点什么,就是说我们追求的自由是不被那些完全没有意义的规章制度。
我认为的自由是说我们不要被这些制度或者说毫无意义的加班所拘束,但是你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你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你需要做什么样的阅读,你需要做什么样的数据收集。
你需要在什么样的一个精神状态下去做好,这不是限制我们的自由创作的时候,做内容的时候,做事情的时候,你该辛苦是要辛苦的,但是你不应该被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浪费时间。
所以我们追求的自由职业不是说你现在自由职业了,你就每天胡吃猛睡,然后最后钱就会来。
这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好事,你还是要该玩的玩,该努力的时候努力,这样你才能做好你的自由职业,所以每一个想做自由职业的人。
我都想跟他说自由职业并不简单,虽然好,但是并不简单,它不是一个坦途,你最终要学会怎么去压榨自己,或者怎么去最高效率的利用自己的精神充沛的时间。
然后在做好了自己一天该做的事情以后,你该怎么玩,该怎么自由,该怎么在别人都在上班的时间,你跑去逛商场,那是没问题的。
但是前提是你要把你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你需要非常自律或者非常有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