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英语学习

汉语会不会代替英语成为全球第一地位的语言?

最近流行的观点就是东升西降,然后由此有些人会推测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汉语的世界。

如果你只按照使用的人口来说,把跟汉语亲缘比较近的的方言都当做汉语,但是总的来说差异还好,那么汉语其实本来就是世界第一大语言,因为我们有14亿人口,然后去掉一些少数民族,大差不差我们有,十二三亿人会说汉语。

但是你要综合非母语人口,从一个世界语言的角度,大家在交流的时候,英语有8~9亿的非母语使用者,汉语可能大概只有1~2亿的非母语使用者。英语才是绝对的世界语言,汉语根本不是一个世界性语言。汉语还是一个本国型的语言,就是它本国人说的最多。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如果按照人口来说,汉语、英语、印地语、西班牙语这些都是非常大的语言,使用人数都非常多。

我之前聊 YouTube 的用户范围的时候,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印地语已经在 Youtube 里头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了,因为 Youtube 最大的一个用户群体是印度人。

语言传播发展的一些基本历史规律

我们要聊汉语会不会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语言,我们要先聊一些语言的基本发展规律。

我挺反对一些不太懂历史的,没有政治、经济学观点的一些英语老师,或者语言爱好者。他们特别喜欢强调语言的优美,语言的特性。他会说什么英语的优美,所以英语现在全世界普及。说法语的优美,所以法语现在全世界有多少人再说。

其实这样的说辞,每一种语言的爱好者,或者是每一个语言的使用者、母语者都可以找找出很多。什么语言最优美?英国人可能会说是英语。

中国人会说汉语,因为我们有诗经,有李白。粤语使用者说粤语音调更多,更优美,粤语歌曲好听,等等。

但是,事实上我们去从历史的角度去看语言的变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其实是一个非常政治化、以及严重被经济发展影响的一个东西。

首先政治是会影响语言的发展的,当一个政府强制你说一个语言,到了一定年份,比如两代人,那么后面的人会觉得他说这个语言是自古以来的,天经地义,亘古不变的。

诺曼征服给英语带来的法语单词

很多人学习英语的时候,可能会发生一个疑问。

牛在英语的时候叫cow或者叫ox, 猪叫pig或者叫swim,羊叫 sheep,鹿叫 deer。

但是牛肉叫beef,猪肉叫pork,羊肉 mutton, mutton是读mutton,鹿肉叫做venison。

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动物的名字和他们的肉的名字差异这么大。很多学英语的人都知道很多词是由词根组成的,为什么这些动物的肉看起来跟动物的名字毫无关联,甚至不共享任何的词根呢?

如果你查一些好的字典,从词源你可能会发现beef来自古法语boef,pork来自古法语porc,mutton来自古法语moton,venison来自古法语veneso。

这听起来就越来越不像是某种巧合了。最后,我在看《英美文学史》的时候豁然开朗。

他讲在11世纪的时候,法国的诺曼人征服了英格兰,也就是历史上的征服者威廉。征服者威廉的宫廷就是一帮法国人统治了英国,统治了英国以后,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上层,宫廷、贵族、教士、高级官僚都是法国人,或者是说法语的英国人的这么一个结构。

所以,在上层社会都要符合他们的习惯,但是底层人民还是说英语。

所以慢慢的在英语里头,像这些跟高层文化有关系的东西,都开始采用法语词。比如法律词汇,被诺曼律师们引入;服装和礼貌用户,是因为贵妇人和朝臣们主要在使用。骑士们引入了战争和狩猎相关的古代法语词,建筑师引入了古代法语的建筑、石匠方面的专业术语。

而各种肉的主要消费者是这些上层人物,所以他们怎么称呼肉,以后就变成了标准叫法。但是他们不从事生产,所以那些去生产这些肉的普通农民乐意怎么叫,继续用古英语,就没有去管了。所以,语言的变迁,揭示了政权主体的变迁,揭示了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

所以,这些在那个时代引入到英语里面的古代法语词,跟他们是否优美没有任何关系。无非是上层社会的习惯,最终影响了整个社会在这些高端领域的用词。而上层社会不关心不理解的层次继续使用各种古英语也没人管。

日语里面的汉字

日语也有一些类似的部分。我们知道日本现行的《常用汉字表》于2010年(平成22年)11月30日发布的,共2136字、4388音训(音读训读是日语使用汉字的时候的不同读音方式)。

为什么日语里面有那么多汉字。日语里面什么部分用汉字?什么部分用传统日语本身呢?其实也有历史和政治的传承。

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全面向中国学习的,派出过很多遣唐使,唐以后的历代也有很多交往。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很多日本人对中国的文化还是有深深的向往。虽然日本后来有了自己的文字。但是日本的一些高端人士,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人是可以完全使用汉字的。下图是我在博物馆看到的一副日本江户时代(我国明清时代)的绘画作品,日本画家曾我蕭白的作品

我们都知道江户时代,日本有了葛饰北斋那种非常日本风格化的浮世绘。

但是也有刚才我贴的那张画以及如下的竹林七贤手卷:

所以,在当时日本有一个阶层,他能书写阅读汉字,能说汉语,画画都可以跟中国文人画乱真。但是到了明治维新,日本认为更先进的是西方,开始去中国化。

所以,不是日本挑选了几千个汉字引入。而是日本的中上层知识分子在某个阶段是非常中国化的。 直到去中国化,上层知识分子和老百姓的语言文字合流,最后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语言文字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中间也统一了文字,实际上它也统一了语言。

在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时候,中国的方言肯定比现在还要严重。文字不统一,度量衡不统一,生活习惯其实完全不同。秦始皇他们的发家应该是从西部,然后秦国的习惯,成了全中国的习惯,秦国的方言变成了国家的统一语言。事实上从古代历史去看,每一个时代它的官话都是有变化的。

英语是现在的世界第一语的原因

然后,我们就谈回为什么英语是现在的世界第一语。是因为英语多么优美么?肯定不是。

英国是一个不大的国家,而欧洲很多国家也有自己的语言。

那么为什么现在英语是一个全世界的最通行的一种语言。其实很简单,就是历史原因。

就是因为当年英国太强大了,英国当年曾经叫做日不落帝国,英国有一个征服了全球的历史。二战前英国在全球各地都有它的殖民地。到了今天,很多殖民地都独立了,但是仍旧有很多地方属于英联邦国家,有的地方仍旧叫做英属XX什么。英联邦包括了50多个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都还是英联邦国家。虽然英联邦现在是一个没什么实质影响力的松散组织,但是你可以理解为他是当年日不落帝国的影响的一个余晖。

美国最早其实也是英国的一个殖民地,后来独立建国了。

二战后,英国衰落了。但是美国崛起了,成了新的世界秩序的缔造者或和守护者。或者用我国的说法,世界警察。

美国严重影响了世界二战以后的经济复苏,日本就是在美国的监管下去复苏和崛起的。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也帮助了欧洲的复苏。从二战结束以后到现在,美国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GDP第一的国家,最近可能会被中国超过。

美国GDP最多,所以美国就对全世界有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GDP崛起会不会带来汉语的全球化之路

中国的GDP最近一直在涨,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话,中国的GDP已经超过了美国。但即使不按这个中国的GDP可能很快也会超过美国。

中国的GDP在全球占一个第一的地位,它会不会催生汉语的普及?

我们知道很多中国人他会喜欢 SHE 的那首“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中国也搞了很多海外文化输出项目,比如孔子学院,等等。

中国的GDP地位会不会带来汉语的普及?

肯定会。中国的崛起跟美国和英国的崛起的历史还是有很大区别。

但中国的这种崛起,还是一个相对和平的东西,也没有占领别的国家,也没有殖民地。

另外一个区别是什么?

美国是全世界的购买力大国,美国今天的世界统治地位其实是靠两件事情,一个是全球买买。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一个进口国,基本上美国从哪进口哪个地方就会挣到钱。中国的改开,其实就可以理解从一个闭关锁国的状态,到东西拼命出口到美国的这么一个过程。包括进入WTO,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怎么能更多,更快,更便宜地把东西出口到美国。

另外就是美元霸权。

美国的GDP地位,是一个全球买主的地位。

而中国的GDP地位,是全球制造中心或者说是卖主的地位。

在贸易中间可能卖主去学习买主的语言会变得更重要一点。你想把生意、你想把货物卖到美国去,你当然要学英语。如果说你现在想把东西卖到墨西哥去,卖到西班牙去,你可能要学西班牙语。

就像我们出国到美国的商品的说明书,包装盒都是要英文的。出口到西班牙的都要西班牙文的。你去一个国家的市场,你就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语言,否则没人买你的东西。

所以说,中国的GDP地位,无法改变全世界的语言格局。影响不太大,因为中国主要是一个卖主的地位,主要是一个制造者,一个生产者销售者的地位。全世界是买主,而买主里面最大的人群就是英语人群。

谁买东西谁是老大,因为你要去征服对方的市场,所以中国更多的是学习各种语言,这个也就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因为你与其是学全世界各种各样的语言,你还不如就学英语。外贸领域英语是非常占统治地位的。

中国的内需为何不振

继续再讲一点中国的GDP的问题,就中国的GDP跟美国的GDP其实是不一样的。美国是一个消费带动的GDP,美国人他不停的买。美国经济增长动力里,或者叫经济的发动引擎里,很大一块是内需,中国是一个内需不畅的经济。

很多人会去讲中国过去有多阔,中国古代的GDP就很高。但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中国在历史上,它也是一个内需不畅的经济,张宏杰老师有本讲乾隆时代的书,叫《饥饿的盛世》。

从书中你可以理解到辉煌的乾隆盛世,一方面你确实可以说经济总量很大,国力很强大,但是在乾隆治下的人民他是很贫困的,甚至很饥饿的。

这就是法家的基础理论强国弱民的一个应用的结果。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你可以理解为,就是劳动成果、财富的分配偏向上层,偏向国家。或者可以理解为某种国家资本主义。

中国今天的饥饿问题,解决的还可以。中国整体上还是一个分层的国家。我们有一个收入相对高很多的大城市这个阶层。然后是小城市和乡村这个阶层。有1-2亿人的购买力,放到全球去,都是相当高的。他们去国外旅游的时候,购买力惊人,他们买得起奢侈品,买各种家电,生活品质比肩世界发达国家。

但是也有克强总理说的6亿,月均收入不过1000的更广大的相对贫困的人群。

中国的整体经济内需拉动能力强大的是,实际上是上面这一层。人口数相当于美国人口数的一半。他们是一个非常大的内需拉动引擎。但是他们又只占人口的1/10左右。

所以从整个国家来看,中国的内需拉动能力其实是很差的。所以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不会是一个高端产品、大宗商品进口为主的国家。

中国对全球的经济辐射的层面很大程度,还是一个全球制造中心,它把各种东西卖到全世界,它能够比较低廉的卖到全世界。

未来汉语的分布范围、和未来中国经济影响力辐射范围的版图

未来的汉语的海外分布,大致也和中国的经济版图会有一些关系。

大概可以理解为,说一带一路和东南亚地区。

非洲、东南亚国家的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会形成一种中国的强势的语言的状态。因为你要去非洲去扶贫,去搞大基建,你必然会带很多中国人去。

中国人在当地就会形成一个中国人的需求市场,他就会在当地形成一些汉语的需求。当地人,要想做这帮中国人的生意,要给他们提供服务,他就需要学习中文。非洲去学习和自身发展也需要老师,中国也是他们学习的方向。

中国的生活方式往国外输出,只能往非洲、东南亚的相对贫困的地区去输出。而美国向全球的比较富裕的地方输出。所以你最后会发现英语其实确实在收缩,但是它收缩不会太大,在全世界比较发达的比较富裕的地方,英语仍旧是主流语言。

而以汉语为非母语使用的很可能就是非洲东南亚的比较穷的地方。

如果中国经济、国力还有机会在增长的话,或者完成了一个从低内需的国家往一个正常内需的国家的转变的话,会形成一个高进口的局面,特别是进口比较进口大量的生活和高端产品的时候,中国的语言才会有可能变得更广泛,在全世界上的使用。

分类
读书

不不不,你做错了,不要跟中国人练习口语,英语角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口语角执念

我经常遇到一些朋友,他听说你也喜欢学英语,他马上说Tinyfool,我跟你说我的朋友里头喜欢说英语的人真少,总算遇到你,你也喜欢聊英语,咱俩以后邮件聊天都用英文。有的人则连提都不提,给我发邮件,留言都用英语。而我遇到这种情况,我都用中文回。为什么?

我觉得中国人有一个特别奇怪的执念,我把它叫做口语角执念。我们小时候,英语老师说大家应该经常练习英语口语。所以,在教室后面的一个角落,搞一个口语角,大家只要想去练习,就过去互相用英语对话。

很多人很喜欢这种练习方式。那么在口语角,大家一般聊什么呢?

Hello?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I’m fine,thank you

And you?

往往就是这些东西,这些都是课文上的最基本的东西。

如果说你是国际学校,双语学校,那么英语角可能还有点意思。但是一般的中国的正常的小学、中学的英语教育,英语角里面聊不了什么东西。基本上是除了课文上最基础的以外,就聊不了什么了。

你说这算不算一种口语练习?

当然也是,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低效的口语练习。

菜鸡互啄

首先第一点,我认为英语角它就是一种叫做菜鸡互啄,菜鸡互啄对双方的进步都不会特别大。

什么叫菜鸡互啄?

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武术初学者,你跟另外一个初学者对着练习,你们练来练去可以相互学习的东西很少,练多久,你们都还是初学者。你想进步怎么办?当然不能说你一开始就去挑战几百倍于自己的对手,但是你要找那些比你强一些的人。这样对战的时候,你才会感到压力,才会发现自己的招数有破绽,才能看到进步和前进的方向。

就像练习口语,你不是母语者,是个外语初学者,你经常犯一些时态的错误。你的朋友,也是个初学者,他经常犯一些词性的错误。那么你们之间能学会什么?说不定反而你学会了他常犯的错误,他学会了你常犯的错误。

在学校的口语角,大家可以把最常用的how do you do说的滚瓜乱熟,然后最后把这些东西给练成一一套口诀有什么用呢?

在生活中,你真的要去跟老外聊天、旅游、购物的时候,你会发现课本上的东西太简单了和生活太脱节了。你等着人家说, How do you do 。结果人家来了,Hey man,你就傻了眼。或者你问人家 How are you? ,人家回了一个 I’m finethank you. And you?你还知道怎么应对,万一人家回一个 Good. 或者 Great. 很多人都会马上蒙圈,不知道该怎么回复。

就像日清方便面的这个广告,看得懂的话,你会觉得非常好笑。

广告里面,日本武士喊着蹩脚的 What is your name ,结果对方英国军官没听懂,来了句 Pardon?武士军团喊着 Good morning …… 这像不像我们的英语角,这样的练习可以练出什么好英语?

菜鸡互啄里面的战斗机

本来就不应该菜鸡互啄。而中国人尤其又是菜鸡互啄里的战斗机。

中国人对英语有一种特别奇怪的执念,就特别喜欢吹毛求疵。

你当然说比方说我说了一句话,里头没有把某个单词的复数形式用对。中国人确实容易犯这种错误,因为不熟练。但中国人也特别喜欢在这方面去提出批评,因为这个东西很简单。不管你英语好不好,自己熟练与否,但是找别人的不熟练的错误,中国人是最在行的。

不熟练的问题,其实不太需要纠正,因为问题出在不熟练,大量练习就好了。很多时候这种问题不是不会,而是缺乏练习。中国的老师特别喜欢让写错字的孩子抄写错的那个字500遍,那倒是一种联系。但是在口语角本来就很很低调,没有信息量的交流里面,还有大量的时间大家是互相纠正你是不是多加了一个s,我是不是did说成了do。

不是说这种纠错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往往会打断交流,而虽然是菜鸡互啄,如果能促进练习量也稍微有点作用。不行,大量的互相纠错,会进一步的降低练习的效率。一个小时的口语角,可能有40分钟浪费在互相纠错。完整的英文对话,可能完成不了几句。

什么是真正的交流

英语角,或者一些英语半身都不熟练的中国人相互之间用蹩脚的英文对话,发邮件,对英语提升不大的原因是因为无法构成有效的交流。

有效的交流往往需要首先有一个目的。

比如,我是个英语初学者,电脑坏了。我想解决这个问题,我去Google搜索,这就是有目的的去用英语。

我想说,我的电脑的某个灯不亮了,那么我就要找用英语怎么表达这么一句话。我可以搜索 MacBook power light not woring not funciton.

我如果搜到了这样的一个答案,不错,解决了问题。

但是有时候,我会发现某个帖子讲的差不多。但是按照他们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回帖问 I do the exactly staff as you said but it is still not working. 然后balabla补充一些信息。那么对方可能会问一些细节,你再补充补充,问题解决了。你这才是完成了一个真正的沟通和交流。

真实存在的场景的对话,它才能真的让你去进步。在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场景存在的时候,你跟另外一个初学者就很难摆脱,不管怎么聊,都是在聊 How are you,课本那套。

词汇的方向问题

如果你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考雅思,你去把雅思的词库背了。考托福你去把托福的词库背了。没问题,但是,这对你的提升只限于考试。

雅思的词汇全背了,对你在计算机领域英语词汇的提升其实并不大。甚至还没有你认真去看5~10篇英语的计算机方面的文献对你的提升更大。雅思的词汇都背了,那么如果你对3D打印很有兴趣,你会发现3D打印相关的术语你还是不了解。

各个领域的词汇和通用词汇之间是不相交叉的。

所以,背单词意义不大。一个单词可能有6、7个释义。你怎么背,你是全背,还是只背一个呢?这样的矛盾是因为背单词是一种脱离场景的学习英语的方法。你在背单词的时候,没办法预先知道未来你在生活、工作中,更多会用到哪个释义。

举个例子,下面是查询 relief 这个单词在一个词典里面的截图

好,给你5分钟你来被这个单词。然后请问我会在什么场景用到这个单词?

你可能会想到,such a relief。很好,不错。你记住了浮雕这个释义么?

听起来很偏门吧。那天我想3D打印一个牌子,上面用浮雕效果放一个变形金刚的擎天柱。我一想我不知道浮雕怎么说啊,我就一搜索,我这时候才知道 relief 还可以当浮雕这个意思。

我需要背么?不需要,知道这个意思,我马上在 Google 搜索 Blend how to make a relief from an image,然后我找到了一个英文的 Youtube 教程,我看懂了,做出了这个效果。你猜我会忘记 relief 还可以当浮雕这个意思么?不会的,怎么也忘不了。这是因为这是我一段非常有意义的记忆。我不需要去一遍一遍的去说,relief 浮雕、relief 浮雕、relief 浮雕、relief 浮雕……

就像你最早知道想打印一篇文章,需要的那个东西叫打印机。你第一次知道,想把字印在纸上需要打印机。你需要一遍的去说,“想把字印在纸上需要 打印机”,“想把字印在纸上需要 打印机”,“想把字印在纸上需要 打印机”……

或者你以前只吃过馒头,第一次吃到肉包子,你很喜欢,你需要“有肉馅的馒头 包子”,“有肉馅的馒头 包子”,“有肉馅的馒头 包子”,“有肉馅的馒头 包子”这样重复很多遍么?

生活中的很多概念,你会自然而然的记住,不需要你自己人工重复的去背,因为你知道了打印机,你未来就会经常用到这个词。你开始喜欢吃包子了,你就会经常去买包子,吃包子,自然不需要人一遍一遍的告诉你什么是包子。

汉语如此英语也是如此。

英语角是一个历史的产物

英语角它是个历史的产物。

现在很多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其实都有历史原因。在今天看起来都是非常奇怪的,或者说都是非常落伍的。

比方,我们小时候要买磁带来增加自己的听力量的。有各种各样的听力材料的磁带可以买。但是一盘磁带只有60分钟,买一套10盘,已经不便宜了。其实才10个小时的听力量。内容还非常无聊,非常重复,很难让人坚持听下去。

而今天,我看1集美剧40分钟,我看一季10集,我就有大概八九个小时的听力量。我要是看 Friends 那种10多季的美剧,我很快就有了100个小时左右的听力量。

再比如说在 YouTube。我学习 Blender 的方法就是在 Youtube 上看各种教程。然后遇到问题就在 Youtube 搜索 Blender how to xxx。整个过程半年多,我可能看了上百个视频来学习 Blender,少说也有几十个小时的关于怎么3D建模的领域内听力了。

看这些美剧和学习 Blender 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痛苦,就是我的爱好和娱乐。但是于此同时我积累了很多听力。你让我现在去听那些枯燥的听力练习磁带,打死我也不会去的。

所以说,口语角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你今天想练习口语,或者听力,阅读,你都可以跟真实的老外去交流。

你想练习阅读,有那么多外国网站,新闻,英文电子书,你可以去看。我用美国亚马逊,一本美国的书出版了。国内外文书店一个月以后才上架的书,我在美国上市的那一天,在亚马逊上买了电子书,马上就可以看。

你想练习听力,你可以看无数的美剧,看无数的Youtube视频。

你想练习写作,你可以去 Quora,你可以用英语去回答问题,让美国人,英国人、印度人怎么看你的回答。

你想练习口语,推特的Space里面有很多全英文的语言房间。

但是,即使在互联网还没出现的那个年代,在学习英语很难的年代。很多人也明白该怎么学习。

据说马云的故事就是这样的。
杭州是一个旅游城市,马云小时候经常在大街上搭讪老外,免费帮老外做导游。这样就可以跟老外聊英语。
后来,据说某个老外还一直资助他的学习。还邀请他出国去旅游。
这个年代变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比马云更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

所以这个年代,你不该练一个哑巴口语,同时你也不该跟一个中国人去练习口语。

分类
社会生活 职场

新东方直播带货,罗永浩创业,俞敏洪和罗永浩互换人生?聊聊理想主义和务实主义的区别

6月10号的时候,新东方旗下的东方甄选直播间迎来了一次大爆发,当天的销售额飙到了1400多万,然后到了13号销售额更是飙到了2000多万。

现在新东方的直播间已经在各大直播平台上已经排到了前列,甚至连我老婆最近都在新东方的直播间上买了牛排,然后我说你怎么又瞎买东西?

她说你看我在直播上也只买过两个东西,第一个是罗永浩的小龙虾,第二个是新东方的牛排,不算很多。所以,外界也在纷纷议论说俞敏洪接了罗永浩的枪,罗永浩和俞敏洪互换人生,罗永浩退了,俞敏洪火了等等。

我跟罗永浩认识的经过

首先,我先聊聊我跟罗永浩认识的经过,大概是08、09年的样子。罗永浩那会儿,牛博网已经做起来了。但是牛博网有个问题,它只有一些人文类社科或者是历史、时政一类的内容。但是没有技术类的东西,没有一些其他类的东西。所以罗永浩就开始寻找技术类的内容。这样的话,他通过朋友辗转就知道了我和霍炬。罗永浩就约我们俩见面。

然后我们就去了一个饭馆,好像是川渝人家还是什么之类的,在北京的川菜馆。李笑来先到的,罗永浩后到的,然后李笑来就给我们解释说罗永浩请人吃饭都要把他拉上,因为罗永浩当时钱上面好像不太顺,创业各方面可能压力比较大,然后请人吃饭都让李笑来买单。所以,那次以后我们跟李笑来更熟,跟罗永浩反而不是特别熟,因为毕竟是李笑来请的客,玩笑。

后来在京城的一些饭局里头,我大概跟罗永浩吃过两三次饭,当时霍炬的描述就是说因为我比较胖,有时候我跟罗浩坐在旁边,我把手往那一搭,然后罗永浩就不敢说话了。他就说罗永浩那么壮的人在我旁边就显得瘦小了,我估计是霍炬在黑我,当然后来霍炬和罗永浩的关系就很差了。

我认识罗永浩以后,我们也没有特别多的交集,反而是霍炬和李笑来的关系特别好。那时候李笑来还不是币圈大佬,那会儿还没有炒币这一说。李笑来当时在创业,罗永浩在创业,我和霍炬也在创业,所以大家有很多聊的。我们经常去李笑来那玩,反而跟罗永浩接触就没那么多。

但是整个罗永浩的出名和发展的过程;比方说,罗永浩砸冰箱,罗永浩跟方舟子的大战,罗永浩去创业做培训学校,等等。

后来再去做锤子,我其实大概都是知道的。甚至后来罗永浩的第一代锤子还寄给过我一个,我还玩了玩。

前两天我看有人说罗永浩锤子一代还是有很多问题,比方说换sim卡需要把螺丝拧掉。其实我一开始觉得设计得挺好玩的。但是,家里很难收纳这种东西。它送的那个螺丝刀是个只能用来拧那个螺丝的螺丝刀。那款螺丝刀特别小,又短,又细,没地儿放,很容易丢。

我第一次用的时候当然没问题,你把它拧下来,然后把sim卡装上去。

第二次是因为好像是要换一个手机号码什么的,把它拧下来了,就找不着螺丝了,螺丝刀也找不着了。后来这个手机就算是送人,人家也都不乐意要,因为后盖螺丝丢了,机器就变得松松垮垮,用起来很不方便。

在整个罗永浩做锤子的创业过程中,我也一直在质疑的一些小的问题。比方说就像有很多小的创意小的点,可能在发布会上会让人会心一笑,会让人觉得很不错,但是这些小的创意、小的点和iPhone在整个OS上面的优势、供应链上的优势;甚至和华为、小米这些国产大厂在芯片拿货上,在研发、整体的产业链合作上的一些优势,来比到底够不够。这些是亮点,没错。在发布会上也可以起到一个让观众“哇!”一下的作用,但是它到底够不够,是不是足以支撑一个独立的手机品牌?

就像有些人说的,这些是微创新,还是颠覆性创新?

但是,罗永浩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他甚至有一个演讲叫做《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他一直标榜理想主义者,确实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他是一个不喜欢妥协的人,但是这种不喜欢妥协的性格,在他创业中间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比方说他一开始把手机定价很贵,这并没有问题。你有你的定位,你有你的拥趸。如果手机可以按时发布的话,也许也可以成功。但是,贵了,你又有很多工程和制造的问题一时间无法解决。你又完全不接受任何妥协。

你没办法按时发布,你的拥趸,你的粉丝的热情就慢慢凉下去了。本来他们花钱预定了你的手机,但是眼看发布日期一天天推迟。原有的一些亮点,别家也推出了类似的功能,芯片也开始更新换代,别人的产品越来越有竞争力,你的产品还不能发布。你的拥趸和粉丝就只能放弃你了。

锤子的历史上就出现了很多这样的问题。

罗永浩以前没有做过制造业,但是雷军以前没有做过制造业,雷军找到了合适的合伙人,也花了很多学费。但是,罗永浩就没解决好这个问题。

但是,总的来说,罗永浩在锤子之前的创业都是很小打小闹的。比如培训班,或者牛博网。这些也不是一定不能成功,但是在确实在当时都没做起来。

而到做锤子手机的时候,他欠都欠了6个亿。公司最高市值的时候可能值几十亿吧。

而欠债欠到几个亿,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之前有一个抖音上有个胖子,讲了个段子,非常火,他说:我有一个MBA认识的大哥,平时都是坐劳斯莱斯。我们去哪玩,约他一起去。他说地址给我,我让司机送我过去。我们说这地很远,要坐高铁或者是坐飞机去,您就别坐您的劳斯了,要开好几天对吧?
然后,这大哥说,我还是得坐车过去。
然后,我们就很奇怪说,你干嘛非要坐您的劳斯莱斯啊。虽然有司机开,但是多累你几天几夜的过去,然后你坐火车不是更快吗?坐飞机当然更快了对吧?火车有软卧,飞机有头等舱,也很舒服啊
然后大哥说我限高了,我欠了银行几个亿。
然后我就问大哥,说你是不是很难过?他说不是啊,银行对我可好了。行长副行长,过年过节还经常来家看我。欠了几个亿的人只要活着,那么银行就还有一笔债,没有成为坏债。只是应收账款。但如果我死了,或者我跑了,这个就属于坏债了。银行行长就麻烦了。

其实罗永浩这样的人,欠了这么多钱。你就破产好了。破产肯定比硬还容易多了。谁能轻松的还几个亿。结果人家用比较短的时间还真的还的差不多了,这就是能力。

还的差不多了,他又要去创业了。他又不缺钱。如果他继续做直播,肯定是可以继续挣钱的。几年就换了几亿,再做几年,再挣几个亿不行么?

干嘛还要去创业,因为他有理想主义。他不是纯粹为了钱。

其实在罗永浩做手机之前,很多人不看好他做手机,很多人认为他去做娱乐明星,做脱口秀,都更容易挣到钱。事实上,他欠了钱以后去做直播,果然更挣钱

那么他为什么去做手机?手机不见得一定可以挣到钱啊,因为他有理想。

到了今天他还想创业。

我相信罗永浩经过了第一次的手机创业,第二次的还债以后,他可能变得更加的务实了,虽然他是理想主义。他认为 AR或者叫VR能改变世界,所以他要去做一个改变世界的生意。这是他的想法,这是他的一个理想主义。

俞敏洪似乎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俞敏洪的故事很好玩,他一开始是想出国留学的。

这是他的一个理想。但是没出去成。一个坚持理想的人,今年去不成,那你就明年再去呗。结果他开始培训别人的英语帮别人出国。他送了无数的人去美国,他就自己不去了。

罗永浩在很多场合都讽刺俞敏洪,李笑来也经常这样。

我觉得这里头肯定有一些不爽的因素,俞敏洪在做一家企业,里头有一些利益的争斗天经地义。很多人就讽刺过早期的新东方就是个家族企业,等等。

但是虽然罗永浩经常批评俞敏洪,但是我觉得他们可能也有一种很不错的关系,这是我的揣度。好像俞敏洪是一个可以被讽刺一下被挖苦一下的老大哥。

后罗永浩当年讲课的时候讽刺俞敏洪的多东西可多了,什么有老师被被因为没有暂住证被拉走去挖沙子,老俞说怎么行,我这没人上课了。还有什么拉斯维加斯离婚很方便,老俞看到了直流口水之类的。

很长一段时间,俞敏洪并不是一个好像我们会很喜欢的创业者。他就无非就是上市成功,做了一个很多人都用的留学培训,也看不出有太大的人格魅力。

这几年俞敏洪也出来做了一些演讲,有一些演讲也获得了很多的关注。

但是我觉得最近的这一段时间,让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对俞敏洪有更多的理解。大家都知道,突然之间俞敏洪所在的培训行业遭遇了灭顶之灾,很多公司就直接倒闭了,新东方的受到的损失也非常之大。新东方怎么应对呢?俞敏洪把把很多没法在线下再继续使用的桌子椅子直接捐掉了。这些东西对新东方来说并不算多少钱。但当时新东方并不是在一个最繁荣昌盛的时候,反而是一个生死未卜的时候。

再后头,俞敏洪就自己亲自去做直播,带货等等。一开始新东方的东方甄选带货量很一般,除了俞敏洪刚刚去的那几天,然后就一直很差。但是,最近新东方的这个带货产品就起来了不管是各个平台对他的帮助,对他的推荐也好,再加上俞敏洪的团队,新东方的团队在学习,在总结新的模式也好,总之他们是做火了。

所以,最近我就在想俞敏洪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就是一个生意人。他自己想去美国留学,这个理想失败了,他就不再继续理想了。他就想挣钱,挣钱的方法是什么?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这当然不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可能看到说有很多人有这种理想,这是个商机,他会发现商机。

就像我之前和朋友在网上看到日本一个老房子,古色古香的日本很漂亮,还有很多树,售价一亿日元。我觉得环境很好,真是个好房子。而我的朋友却说,这些树真是麻烦,要是没有的话,这个地段,把房子拆了重新建的话,可以多卖一个亿日元。

我当时就很惊讶,我觉得大家对一个事物的反应怎么这么南辕北辙。但是仔细想想,也有道理,人家是个生意人。生意人的要点就是看到怎么能挣到更多的前。

俞敏洪可能就是这样的。从个人理想去美国留学,到想到很多人都想去美国留学,这里面有商机。而到了最近,新东方的主业不能干了。该怎么办呢?

如果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能要出走。我去追寻我的理想,就像老罗一样。直播不是我的理想,还完债了,我就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了。

但是,俞敏洪没抽出走。在很艰难的时候,他留下来了。新东方已经不是他创业的时候创建的那家企业了。但是他要解决问题找到新的盈利方向,这跟理想没有关系。

不理想主义的一个纯粹的生意人,对这个世界的好处是什么?

理想主义和务实主义

最后,我想聊聊理想主义和务实主义。

我们年轻的时候,包括我在内,包括现在,我都更喜欢理想主义。我想改变这个世界,我想完成一件别人没有完成过去的事情。所以我创业也不太成功。我不会想做纯粹赚钱的生意,就是你告诉我这事就这么做就能赚钱,我没兴趣我,这有什么意思跟大家都一样,这有什么好玩的对吧?

比如以前做快递可以发财。四通一达都能上市。可是你要让我做快递,我会觉得这东西有什么意思多无聊。我会觉得做这个生意好无聊,我不会觉得这是有意思的生意,所以我想做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我觉得能改变世界的事情,但是这个世界不是每件事情都有意思,都可以改变世界。

比如,我家门口有个卖包子的,这是一个标准的生意。但是它怎么改变世界呢?

如果他每天都3:00起来和馅,然后就包,4:00就可以开张。那么他可能能保证这条街区的每一个早起的人,去跑步的人,清洁工,或者是上早班的人,都能吃到热热乎乎的包子。

有很多的生意其实非常的boring,虽然是挣钱的。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对这样的生意就没什么兴趣,罗永浩也是。他在新东方挺挣钱的,他在新东方是最挣钱的,据说他和李笑来在的时候,他们俩是新东方最挣钱的老师,但是他想干的不是这件事情。他做直播带货很挣钱,但是他想做的也不是这个。

我最近的一个转化,就是这两年我越来越开始理解像俞敏洪这样的人。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不是每时每刻我们都要改变世界的。当然社会也需要改变世界的人,我们当然需要乔布斯。

我们当然需要乔布斯,但是我们可能也需要比尔盖茨这样的踏踏实实的把一个公司做了这么久的一个人。乔布斯在主流的计算机行业消失的十几年,比尔盖茨老老实实工作,直到后来退休。

这个世界他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我们需要理想主义的人,我们需要去寻找新的方向,开拓新的疆域,我们也需要有一些人做一些扎扎实实的稳稳当当赚钱的生意。到了今天我更容易理解俞敏洪这样的人了,我可能还是一个偏理想主义的人,但是慢慢的更多的去理解这些人。可能我们也需要踏下心去做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没法直接改变世界的事情,因为从更长期的角度上来看,这些事情可能也会改变世界。

分类
英语学习

学习英语应该看哪些美剧?谈谈自由学习材料的选择。别提新概念英语,新概念英语早就落伍了

今天聊聊学习英语应该看哪些美剧,谈谈自由学习的时候材料的选择。另外不要总是提新概念,那早就落伍了。

我会分4个点。一是为什么要看美剧。然后二是关于材料的选择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三就是一些基础的原则和方法,让你事半功倍的在看美剧的过程中提升英语能力。四我给大家介绍一些我以前刚刚开始看美剧学英语的时候看的一些剧。

一、为什么要看美剧

我跟很多人都讲过,首先你要建立一个以听力为主导的这么一种学习方式。欢迎大家去看我的一个老视频,叫做《再谈如何学习英语(为什么要建立以听力为主导的英语学习方式,以及如何轻松地突破英语听说读写)》。

这里就简单的讲,首先我认为今天的世界,是一个自学者的天堂,你可以自由的选择学习材料,而不是只能看什么《新概念》,《大学英语》或者〉雅思英语入门》或者什么这种东西。现代的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你看完新概念怎么办?

举个例子,我在用一个APP叫多邻国学日语。其实我只用了一年的时间,我就把多林国的日语课程全学完了,学完了怎么办?其实你看完那个课程以后,你的日语水平还是很一般的,就跟你大学毕业一样,很一般。

我们从一个英语母语者来看,他们的知识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于教材。而是自于大量的阅读,大量的社会生活,大量的听力,大量的看电视剧来的对吧?一个汉语母语者其实也一样,从小学到大学的语文课才能教你多少知识。更多的其实来自于生活。

但是一旦学习外语的时候,特别是在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惯性思维。我们就总是寄希望一个课程,一本书,就可以让我们彻底学会一门语言。这是不合逻辑和虚妄的。听起来这样的想法更有效率,其实学不好,反而会让你浪费时间。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你不能去上一些课程,不能看一些英语教科书,但是你要想明白,任何一个课程,任何一个教科书,教会你的只是一些基础结构。大量的词汇,要从生活化的场景去学习,去积累。背单词没有意义,要积累词汇。这中间的差异很多人理解不了,回头我们专门讲讲。

所以我强调要去多看美剧,多看美剧是一种最简单最快速可以提高你听力,而且不仅是提高听力,提高的也是大量的听力词汇量,更多的细节请大家去看,我那个那个视频讲的非常详细,在这里我不会讲的特别细了,因为这个毕竟是我讲过的内容,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重复自己的人。

二、我们来讲材料选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我本来觉得看什么美剧,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吗?

结果经常有人留言说,Tiny老师你看的是什么美剧,我什么样的水平,我应该怎么选择美剧等等。问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你缺乏一个材料选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你需要有一个基础的自学能力,这里其实就包括了一个材料选择能力。

材料选择能力其实我认为有两种。

第一、你要兼容并包。

比方说我自己是一个程序员出身,我学了十几种编程语言。每次有个比如 C++ 程序员,他想学Python或者他想学 Objective-C。来问我这样的问题,说我应该买哪本书。一般的老师就会告诉你去买哪一哪本。

我一般不会这么说,因为我会发现任何一本书都有问题。甚至比如大家都非常称道的一本很经典的书。它也往往会有问题,它可能经典,但是太老了,书里面的例子跟现在你正在用的 Python 版本是有区别的。这就造成初学者学习的时候的很大的困扰,为什么书上的例子执行的时候,总是报错。

更极端的例子是 Swift,苹果主推的开发语言。Swift 这些年发展迅速,更新换代非常快,你会发现 Swift 3、Swift 4、Swift 5 的语法都不兼容,很多时候,你拿基于 Swift 3 写的编程书的例子,在 Swift 5 的环境下运行,你就需要做大量的修改。

这些问题对经验丰富的老程序员来说可能不难,就是麻烦。但是对初学者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我不认为有任何一本书它是一种圣经这样的的书。我不认为有这样的,我不太认可去这么说一本书。我认为你要多看书,一本如果太老,所幸你还有本更新的,这两本如果都没办法看明白,你最好还有第三本书。当然一些经典的书,语法上是有过时的,但是这本书在整个的结构上,整个思想上可能对你有帮助,所以要相互印证着看。

我的题目上说别提新概念英语。新概念早就落伍了,但是这不是说新概念不能看。说的是,如果新概念是你唯一的一本学英语的书,那就很让人担心了。因为新概念它里头是有很多落伍的东西,有一些落伍表达方式,甚至可能已经不太恰当了,跟外国人对话,用这些表达方式甚至可能让人反感。而且它是很boring的一个教材。

但是,你说我看了很多美剧,我也看新概念。比方说新概念里头它有一句话 “Pardon?” 意思是,我没听清。

但是,你看剧的时候你会发现,现在你话说的听不清的时候,没有人说Pardon。一般都是Sorry之类的。然后对方可能就会重复一遍。

如果你只看新概念,你就会跟他一块落伍,但如果说你又有新概念,又有别的书。我当然不是认为新概念是一本坏书,而就是说你应该是有判断能力的。比方说你看了一个剧,它是90年代的剧,还是70年代的剧,还是一个古装剧,对吧?

而新概念其实最早是1997年出版的,在那个时代,它相对以前的英语教材是新的。但是这都25年过去了,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网络用户都换了几十代了。其实新概念已经是老概念了。

英语也是有古英语和古装剧的,和你看一个现代剧,你其实脑子里大概有个明白的概念。就是你不能看一个90年代的或者70年代甚至30年代的剧来学,怎么跟现在的人打交道对不对?你有这个概念就行。

所以,我一开始,第一个原则,我认为你不要想着说我想找一本书或者找一个材料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你要有更多的材料,你要去看更多的东西,互相去印证的去学习。

第二原则你说我看一个美剧哪个美剧看完了,我就把英语学好了。你这个想法也是错的。

虽然像 Friends 或者 Lost,非常长,这些剧,一集20-40分钟,一季10多集,总共有10多季,大概能给你提供100多个小时的英语听力的练习。

但是你说我看完 Friends 以后,问题就解决了吗?

不,我认为你还应该看别的。

比方说How I met your mother之类的,各种各样的剧。

就像我通想通过买书来学习 Python 的话。我去图书商店,计算机专栏,然后 Python 专栏直接拿10本走,随便挑10本就走了。一本书大概100来块钱,合在一块小1000块钱。我学会啥编程语言不给我挣个几万十几万的。那么1000块钱是一个非常合算的投资。你不一定非要买10本,但是多选几本,不要想着一本解决问题,这样的观念不好。

第二、我觉得自学能力的核心要点就是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的意思,不是说,我来告诉你你应该先看 Friends,然后 Flesh off board,然后你就可以看 How I met your mother。

不是这样的,是你自己要去选择。自学最大的好处就是说在 Netflix 上有无数的剧。HOBO 上有无数的剧,Apple TV 上有无数的剧。或者你只用国内的视频网站,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上的美剧其实也非常的多。

你在某平台上选了一个剧完全看不懂,完全提不起兴趣,你就再换一个剧,你总是能找到一个剧,可能跟你的水平比较接近,你能看的大概能懂80%这个水平。

另外一个重点,就是你一定要挑你喜欢的剧,你喜欢的你有感情的,你看着时候才会不累。你不累这就不是学习,或者说不是痛苦的努力,而是愉快的享受,同时你就把学习给做好了。

这就是我认为材料选择的几个思路,第一、你不要试图一个一本书解决问题。第二、你要循序渐进找到你的选择。第三、要选难度合适的,有兴趣的剧。

三、看剧学习的一些基础的原则和方法

我以前是看字幕看美剧的。当我想刻意学习的时候(刻意学习这个概念,大家可能以后也经常会听到我提到),我就选择不看字幕。

因为这样你的大脑才会把注意力放在听力上面。如果你打开了字幕,你的英语水平又不高的时候,你会把注意力放在字幕上。

现在大家都喜欢去看英文原声带字幕的电影,这种电影其实哪怕是一个小孩也能看懂,英语水平很低的人他也能看懂。原因很简单,你的眼睛能跟得上字幕,你就能看懂,你不需要听得懂声音。

在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全神贯注于字幕和画面,你的精力不会放到听力上去,所以你的大脑就等于白听了。其实这跟我们平时的生活也是很相似的,比方说我在跟你聊天,旁边有一个人讲一个事儿,如果你很关注专注于我们俩的聊天,其实你是听不到那个声音的,或者说你听到了,但是你的大脑并不会去处理它,对你来说就是白听。

所以我们讲你要想干什么,你还是最后要集中精力的去做这个事情,这是第一点。只有关掉字幕,你的大脑才会聚焦到听上。

第二点、就是我在看美剧的时候,我遇到听不懂的东西,或者我知道这个单词怎么写,但是我不知道它啥意思,我要不要停下来查字典。在我看来它有一个度,什么度?就是说如果说你现在选的剧太难了,造成比方说每1分钟你都要停下来查5次字典,我觉得你要不然就选一个更简单的剧,要不然你就忍着。

我要强调的说你尽量要让你学习,它是一个连贯的,而不是中间有无数次打断的,因为一旦有打断,它就会降低你的积极性,会让你非常痛苦,这个时候学习就变得非常难了,最好是选一个剧,你百分之七八十能懂,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你经常会听到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你不懂没关系,你听了3遍5遍,经常出现这个词的时候,你大脑中可能就会自动的建立起一个连接,你大概就知道这个东西大概是什么意思,然后这个时候你甚至可以不用查字典,你可能甚至都有可能能在生活中用这个词,但直到有一天你去查字典,你发现果然跟你猜的是一样的,其实我们在汉语中很多词都是这么学会的,在英语中是完全可以复制的一个情况。

所以我的建议说你最好选一个大概是百分之七八十能懂,当我不去查字典,我也能把剧情看下来的这么一个剧,这是最好的,当然如果实在不行你就查几个字典,也没关系,但是尽量不要搞一个查通篇都要查的东西。

在看英文书的时候,也会有遇到这个问题,比方我买了一本英文书,它是一本我很喜欢的方向,比方说技术方向或者是投资方向,我发现每个词我大概都认识,中间会有一两个不认识,我就跳过它,我也能看懂的时候,这个书看的效率就极高。

比方说我可以用一个大概比看中文书慢一倍的速度,比方说我一本中文书大概需要一个星期,这本书可能虽然两个星期就能看完。但是有的书太难了,我每一页都得查10次字典的话,这本书可能要看2年,这本书其实基本上对我的意义就不大了,就用这种方法学习的意义就不大,因为你花两年学学了只看了一本书。

所以,其实你是要从量和质的角度都去出发。很多人总是担心说我没有把百分百把一个美剧看懂,无需担心。其实你要是看一个中国剧,你也不一定百分百看懂,你想想这个道理是不是这样的?

有的时候你是觉得你懂了,但是其实你没看懂,你不要去纠结这件事情。有的人问我能不能重复的去看一个美剧,当然可以,甚至你可以说先带字幕看一遍,然后我再把字幕去掉看一遍。如果你觉得这个剧非常好,非常适合你的方向,非常适合你学习的目的方向,那么你当然也可以这么干。

四、推荐一些美剧

最后我给大家讲讲我看了哪些剧,当然这肯定不是一个完全的列表。

简单的说,我看了《波士顿法律 Boston legal》 。律政剧,大段大段精彩的法庭辩论,不断反转的剧情。

《Monk》, 我不知道他怎么翻译。这个单词本来是僧人的意思,但在这里其实是个人名,所以没法翻译。Monk 其实是一个严重神经质,洁癖,有很多怪癖,但是脑洞特别清奇的神探。

《24小时 24》,最好看的警匪剧,间谍剧。

《老友记 Friends》老牌名剧,讲的其实是纽约的一些普通年轻人的生活,分别是合租在两间公寓里面的朋友们的故事。比较贴近普通人生活,所以受众很多。其实年代有点久远了,94年开始的,所以,看画面跟当下的美国生活有点脱节了。

《我是怎么遇到你母亲的 How I match your mother》题目略怪异,但是我最喜欢的浪漫喜剧。也是一些在大城市里面合租的年轻人的故事,他们楼下就是酒吧。我最喜欢的就是女主角了。


《初来乍到 Flesh off the boat》直译就是刚刚下船,讲的其实是一个台湾家庭,移民到美国遇到的种种问题和文化冲突。剧情设置其实是20年前左右的故事,不过画面还比较现代。女主角就是后来演了电影《摘金奇缘 Crazy Rich Asians》的吴恬敏,我超喜欢的她的表演,长得很漂亮,但是演喜剧演的非常好。

《豪斯医生 House》表面上是一个医生剧,其实你可以认为它是一个侦探剧。福尔摩斯小说的衍生剧,House 的人设非常像福尔摩斯,性格古怪,但是逻辑推理能力超强。每一集都是他找到无人能想象得到的病因,解决病人的痛苦的故事。

我讲讲这几个句其实也不是全部了,我也不可能都想得起来。但是,这几个剧就表现出来,第一个是我的兴趣,比如波士顿法律,我超喜欢看,因为我特别喜欢看一些这种辩论的律政剧,这里头有大量台词非常经典,甚至台词,你甚至想去背诵他那种感觉,所以这个剧我很喜欢。我自己也很喜欢其他看各种律政剧,就是警察、侦探的探案的剧,所以这是一个类别,这是你的爱好,同时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内容。

我又很喜欢看医疗剧,我特别喜欢看这些东西,包括一些医疗的术语我很喜欢。

所以,选这些剧其实基本上都是从兴趣出发,我要看哪个剧,我喜欢哪个方向。这个过程中可能确实会遇到有些剧太难了,看不懂放一放。等到你看了两三个同类剧以后,你再来看这个剧可能就好懂了。

最后我再说一点,就是说我一定要强调的说自学是一种能力,而不是天赋,因为它不是天赋,所以是人人都可以习得的。

很多人会说 tiny 你的英语还不错,你自学就把英语学好了,你自学就会写程序了。你是不是有天赋,智商高?不,一定不是天赋。我跟你讲的所有的这些方法,都不是我一次性就成功了,这是我在学英语的过程中慢慢总结出来的。

我一开始是看字幕的,我一开始也不知道选什么剧,它的难度在哪里。我是看了很多剧以后。发现这种有80%能看懂的剧,既能满足我的娱乐需求,同时我又能大概看懂,我不需要停下来。然后,我就发现我的英语能力在提升。

这些慢慢的总结出来的经验,这绝对不是天赋,不是我先天就知道的。所有的自学都是可习得的,所有的学习方法都是可以习得的,这跟天赋毫无关系。核心是,你要不要选择一个好的方法,坚持下去,然后,期待慢慢的一点点的看到结果。

分类
英语学习

英语退出主课,“语数英”要变成“语数体”,所以我们更要学好英语

今天,我们继续聊英语相关的话题。最近有个消息说英语要退出主课,语数英要变成了语数体,以后体育是主课了。

我想就这个话题聊聊我们为什么更要学好英语,其实一个月之前就公布了新课标课标,那个时候就已经有说语数英要变成语数体的消息。

英语正在被淡化

其实我们知道从一个大的方向上来讲,政府一直试图去淡化英语教育。去年的8月3日的时候,上海市教委就发了一个通知,《关于上海中小学2021年度课程计划和说明的通知》,在这个通知里头就是说期中期末考试都不考英语了,而且不要让搞各种形式的联考和月考。

在那个时候大概你就能看出端倪来说,上海就在给英语教育降温。基本上来说中国整体都在做这件事情,上海可能是个试点,所以做的更早一些。为什么?一个是可能是东升西降的这个判断。东升西降的话,未来世界英语没有那么重要了,中国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汉语变得更越来越重要了。

第二点就是我们的英语教育本身的问题。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学,小学要学6年,初中高中要学6年,大学要学4年,合在一起16年的英语教育。花了这么长时间,但是一般来说,我们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出来的学生英语水平并不高。水平不好,但是又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得不偿失,这也是很多人的一个观点。

但不管具体是哪个原因,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现实,最近这个消息为什么又开始有人说了,是因为有些地儿已经开始试行新的课标了,那么从主科英语是一个绝对的主科,变成了一个副科,英语不是主科了,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

我们知道在中国教育它的指挥棒是高考和中考,当然课纲也是了,课纲就是说告诉你教什么东西,不教什么东西教多长时间。

那么高考中考是来考核的,课纲一旦变了,中考高考肯定会变。在中国一门课它一旦是主科,它在中考高考里头的占分比例比较大,或者它的决定性意义比较大的时候,那么学校就会主动的教这些东西。

不管你说什么素质教育,还是什么。学校最终在乎的就是一个升学率,最终表现为在考试中他所教出来的学生的成绩。让学校表现的好,方法就是让学生考得好,让学生考得好的方法,就是考核在乎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其实很简单。

体育一直都不是特别重视的,我不知道现在是具体占多少分,但我当年中考的时候,我记得体育只有30分,我当时只考了12分没有及格,但是因为我其他的成绩比较好,所以我中考成绩还挺高的。

在中国的教学中,体育老师是最委屈的,课经常就会被占掉。往往体育老师高高兴兴的跟学生说,今天我们带大家去练习某某某,跟大家先讲一讲今天的拉伸技巧什么……正在说着,这时候语文老师过来了,或者英语老师过来,在体育老师旁边耳语了几句,体育老师就说我现在还有事儿,这堂体育课取消了,现在我们就上英语,然后开始上英语了,就是这样。

体育课平时就经常被抢占,特别是到了期中期末考试的复习阶段更是容易被抢占。

那么一旦英语变成了从主科变成了副科以后,英语肯定也会落到下场。基本上我们可以认为这16年教不好的英语只能变得更差。你付出的时间越少,你给他的压力越小,他肯定学得越差,但这个事一好一坏。

坏处就是说英语的教育没那么重视了。

好处是体育得到了重视啊,体育确实应该重。,我就是个受害者,但是我是自己的原因,我不能说是体育老师造成的。我自己也没有认真的去锻炼,我就不太喜欢这些东西。

但是从学生的整体的角度来说,现在大城市的生活水平太高了,所以你经常看到很多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身体就长得特别胖,特别壮的非常多,但是健康的程度可能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

糖尿病的发病时间越来越早、各种各样的肥胖和健康问题,其实在中国确实越来越明显了。所以体育课被提升,我不认为是一件坏事。但是体育课被提升了,英语课被下降了,那么整个的英语水平只能是变得越来越低了,这是肯定的。

英语在基础教育里,越被淡化,对英语好的孩子越有价值

为什么我们要学好英语,就是英语就变得越来越有辨识度,越来越有价值。

日本去评价一个学生成绩和学校水平的时候,有个衡量标准叫偏差度,我发现我们在国内好像很少用这个词。但是我们选拔人才的时候,不管是我们高考也好,还是我们招聘的时候其实也差不多。

高考的时候你看我们有个东西叫分数线,每年的高考分数线都不一样,一本分数线二本分数线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不能有一个绝对的数值,比方说你考过多少分了,你就一定能上北大,不是这样的。因为每年的教育水平是不一样的,学生的生源水平教育水平是不一样的,还有考卷的设计的难度是不一样的,那么每年都会有一个大概的平均分或者说一个分数水平。

有这么多大学,招生准备要前多少的人。所以我们就看你的分数和分数线的距离。距离越高,那么你能上更好的学校,这其实就是偏差度。

找工作的时候其实也是一样的。比如说这家企业招聘来的,大学生只有10个人对吧?而我们要招9个人,基本上就谁都有机会了。

但是有的时候如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企业,学生都趋之若鹜,我们只招10个人,但是有1000个人投简历怎么办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先看大家整体的水平什么样子,我们找到中间的差异。

应聘者这些人都是985、211的,我可能要看六级或者雅思成绩。如果有的是985、211,有的是普通大学,我可能普通大学的就直接筛掉了。

英语一直在中国的职场都是有非常重要的指标作用的,甚至形成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比方说在我上大学的那个年代,现在我不太了解,很多学校开始执行一个标准,叫做如果你4级不过我就不给你学位证。

为什么不给学位证?按理说4级根本不是大学的教纲里的要求,按理说你期末考试分数高不就行了吗?

事实上,这是因为企业版拿4级当做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准,学生的好坏。四级考试独立于学校之外,企业可以比较简单的衡量不同学校毕业的学生的英语水平。

于是学校就希望提高自己的4级通过率。他想提高自己的4级通过率怎么办?他就强迫学生们都去考4级,如果4级没考过,我就不给你学位证。

那么现在如果英语变成了一个副科,那么我们就会预测到未来的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会变得更差,平均水平会变得更差,这个时候如果你的英语稍微好一点,你就获得了一个非常大的偏差度,你就脱颖而出了,你跟着其他的人去比较的时候,你就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了。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东升西降。但是,首先从科研的角度来讲,全世界现在的顶级期刊都是英文的。讨论先进的技术的大会,论坛、网站,也基本上都是英文的。

对于我们程序员,假如最近新出了一个编程语言。一般来说一定是先有很多种英文的教程,免费的或者收费的,然后才会有中文的教程。一般来说,中间可能会差到半年到一年的时间,等到过了三五年以后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你会发现可能在英文的领域可能有几百个教程,中文的领域可能只有十来个教程。

所以你不管是找工作也好,你学习新的技术也好,学习新的领域也好,英语对你都非常有重要性。它是一个非常容易提高你的辨识度,让你从普通人中间脱颖而出的一个东西。

英语它是一个理解世界的窗口

按照东升西降来看,未来西方没有那么重要,但是我们从今天来看,西方是非常重要的。

你去美国你去欧洲,哪怕你去的是一个非英语区,只要你会英语,你去玩,去工作,各方面你都可以过得比较方便。就算一些教育程度低的老百姓有可能不会说英语。但是一些窗口单位,比方说旅游单位,服务部门,比如银行等等,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会说英语的。而且一般人,只要他的教育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也都会说英语。

那么如果世界的未来不在西方,而在亚太。我们也会发现,亚太最重要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它也都是说英语说的比较好的。比方说新加坡、香港、印度、日本。

我之前去新加坡旅游,基本上全是用英语交流的。虽然新加坡有大量的华人华裔。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也是英语,虽然中文也有很多人会说。但是新加坡的公司里头,一般都是说英语的。香港人的英语教育也是非常好的。

印度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特例,一般我们认为印度的整体国力或者整体的教育水平可能还没有中国好。

但是印度的方言非常丰富,非常混乱。印度它的印度其实在统一之前,它甚至你可以认为在英国殖民之前印度都不是一个统一的地方,它就是一个非常支离破碎的一个次大陆。

印度相邻的两个邦之间的语言有可能是不通的。所以在印度英语反而是最常见的一种语言。你如果只跟身边的人交流,说一个当地的语言就行了。但是如果你在印度想做生意,或者想跟更远的地方交流,或者说你想出门什么的,其实英语变得会更方便,很多人没办法,他只能说英语。所以,印度只要受过一些基础的教育的人都会说英语。

日本这两年给人一个印象,就是日本年轻人现在的日语英语不太好,我觉得这可能也分成几个问题,第一个可能是日本人比较害羞,跟中国人比较像,他如果觉得他的英语不好的时候,他是不说的。他其实不是不会说,也不是听不懂。

当然日本确实因为少子化老龄化,还有一些经济的问题,日本其实有很多躺平的年轻人,他受的教育也比较差。所以确实有一些人英语非常不好,但日本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的英语都是非常不错的,有可能口音不好,但是他的英语并不会特别差。

自己学好英语才能教育好下一代

自己学好英语才能教育好下一代,以后老师和学校越来越不重视。么很多时候只能靠你自己去教孩子英语了。

如果你家庭有一个氛围,家里的人英语都说的不错,孩子也容易学会。

因为你家里就可能会有一些英语的书,有一些英语的视频,你们经常看一些英语的节目,比方说美剧或者是电影。这些对孩子也是一种熏陶,你如果有这个意识的话,那么孩子就可以走在别人前面。我想对很多人来说这一点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又不让补课,学校老师也以后也不重视,你的孩子的英语怎么办?可能就只能靠你了。如果你的英语不行怎么教孩子,所以你自己也要学好英语。

所以,未来我们更要学好英语。

分类
社会生活

日本不再是我们心目中的那个日本,但是并没有完全躺平

今天聊聊日本的话题,我是一个非常喜欢日本的人。我也经常喜欢看一些日本的新闻。我想说日本不再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日本,但是也并没有完全躺平。

我们大家热爱的胡锡进老师有一句话说中国是一个复杂的中国,其实中国是一个复杂的中国,日本也是个复杂的日本。美国也是个复杂的美国。我们以前对日本、对中国、对美国都会有一些脸谱化的印象。对日本现在我们也有一些脸谱化的印象,我一直期待我们能更多的去理解日本。

我在第一次去日本旅游之前,我会对日本有一个大致的感觉。我去了以后我会有一些不同的感觉。我去第一次有一种感觉,我去第二次有更多的感觉。我们去看新闻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感觉,我们去看数据的时候会有一种感觉。要我们理解一个更复杂的日本,需要多方面去了解,就跟多方面的去了解中国一样。

前天我看了日经的一篇文章叫《日本制造在变》,这篇文章很有意思,这篇文章讲了很多数据,我觉得很值得跟大家分享。

1、为什么我们觉得日本躺平了,日本真的躺平了吗?

一直都有一个说法,说日本有失去的二、三十年对不对?然后日本在泡沫经济时代,就是黄金时代经济大规模发展以后,进入了一个失去了二三十年。日本的经济不行了,然后中国在这段时间里,2012年前后,我们超过了日本的GDP,现在日本的GDP已经是第三了,而现在中国是全球GDP第二,甚至有可能超过美国。

首先我们知道 GDP这个数字其实还是有一些水分。另外因为中国有14亿人,日本只有1亿多人,那就是14倍的人数去跟别人去谈同一个数字。因为GDP是总量。所以,我们比日本更多,也不是那么牛逼的事情,人均上我们只有日本的1/4左右。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印象,觉得日本确实是在下降,是吧?

哪怕不是不懂经济学,不看统计数字。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你看这20年里头,我们小的时候,比方说我小时候我年轻的时候。我上大学,我上初中高中的时候,我们会知道日本的电器,日本的这种消费类电子是全世界最好的。当时经常有个说法说买台中国电视机5年就坏了,买台日本电视机用了30年都不坏。

还有大家最喜欢用的什么录音机是索尼,爱华,还有好几个日本牌子,松下各种各样的日本牌子都是我们心目中最好的牌子。我们小时候能拥有一个索尼的随身听,简直是神物,特别牛逼。现在年轻人可能都没见过索尼当年的磁带随身听,还有CD随身听等等。

那么从数字上怎么看呢?数字上确实日本制造好像也是在下降,我们常见的认为日本最牛逼的这几个产业,比方说电视影像器材,在这20年间减少了76%,非常可怕对。我们现在很多人已经不买日本牌子了,我们都买国产牌子或者是美国牌子。音响设备减少了83%,办公设备减少了54%,摩托车减少了43%,听起来日本不就完了吗?对不对?

但是如果你去看另一个数据,你可能会得到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这个是我们引用了一下日经的数据,日本的出口额。看这个数据你会发现日本从1988年到现在,它并不是一个单调下降的数据,它在中间二零一几年它还达到一个高峰,最近又是一个新的高峰,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想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印象,就是去日本旅游,总有人让你去代购一些东西,比方说什么药妆,比方说化妆品,对吧?

甚至我这么一个大老粗,我在跟我的一个朋友合租期间,我用过他的沐浴液,一个日本品牌,我现在也都只用那个牌子了,因为觉得特别舒服用起来,那么事实是怎么样?为什么?一方面我们觉得日本的这种各种东西都在下降,一方面它出口数据并没有在下降,甚至还在总体还是一个上升的趋势。

事实上就日本经过了一个阶段,用中国一个词叫做腾笼换鸟,日本2021年的出口总额有八十三万亿的日元,是2002年的1.6倍。

在这个期间来看,事实上茶叶、化妆品、水果甚至大米,这些日本制造的产品,它的增长是非常突出的,虽然它的规模还小于汽车和钢铁,但它的增长是非常突出的。

我们可以看这张图,这张图可以看明白什么,茶叶在这20年增长了14倍,化妆品增长了11倍,水果增长了6倍,玩具增长了2.6倍。

我们都说电动汽车这件事情,日本没有占到便宜。但是因为电动汽车和纯电汽车的增长,还有智能手机的增长,日本占比较领先地位的电容器翻了两倍,同和铜合金,这也是因为各种方面的增长,它也翻了几倍。

日本制造在我们心中原来是什么东西?原来是那些消费类电子,就是录音机、收音机、电视、随身听。今天是什么东西?今天是化妆品,甚至是日本大米。甚至在2021年,因为福岛地震,日本的食品,相关的农产品的相关的出口受到了很多影响。但到了2021年,日本的农产品出口额还是第一次突破了1万亿日元。

就是说,总的来说,日本的出口是在增长的,非常不符合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因为我们以前心目中的日本和现在日本真正占出口主导的这些东西,它发生了变化。

确实我们不买日本的电视机了。甚至比如说智能马桶盖,一开始大家只买日本品牌的,现在韩国出的,国产的都有了。我在上海的时候我的房东帮我装了一个智能马桶盖,韩国的品牌。我在天津我爸妈给我们家和他们家都装了智能马桶盖,都是中国品牌。

确实在很多领域,日本制造已经不行了,但是在另一些领域日本制造在崛起,日本发生了一次腾笼换鸟。很有意思,腾龙换鸟这个词是中国的经济学家和中国政府提出的,但是美国也好,日本也好,任何一个经济体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它都会不断的产生这种腾笼换鸟的这么一个过程。

比方说美国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美国的制造业其实一直在下滑,但美国的金融服务业,美国的各种服务业,美国的互联网产业一直在上升。

从总的感觉上来看,美国的GDP仍在增长,虽然没有中国增长的快,但美国并不是说失去了制造业就什么没有了。当然我这个说法不是说日本没有问题,美国没有问题。

我在想说看到的应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日本,甚至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比如下图是日本的1:1高达。

大家知道在中国的上海也有一个1:1高达。日本玩具的出口也是非常大的增长,日本玩具的出口为什么增长?其实来自于IP的增长,就是这些日本动漫日本创造出来的角色,日本创造出来的一些虚拟物品的影响力的增长。

我讲的就是说我们都觉得日本人躺平了,但是你从出口额上看,日本其实没有躺平,它是在发生一次腾笼换鸟。

2、日本年轻人很多人躺平,所以,让人误解。其实受到良好教育的日本年轻人也很多,英语都非常好。

从日本年轻人来看,确实有很多日本年轻人躺平了。经常有人会说,说现在日本人的英语不好。我也发现过这个问题,有一次我和我老婆,我们俩在日本旅游的时候。她进了一个厕所,然后出来了,我没找到她。然后我就在厕所门口问一个日本女生,我问说你们有没有看到一个中国女孩进去了。她就摆手,说我听不懂英语,完全听不懂,我说了很多遍,我一开始以为她是羞涩,后来明白她是完全听不懂。

这其实我去日本玩过两次,只遇到过两个人听不懂英语。

还有一次是我在一家日料店里头点餐,点了半天,其实点餐非常容易,你会几个词就可以点了,比如说chicken,Beef,Rice,Beer就够了。很多日本店都有带日文汉字的菜单,大概能看懂里面的汉字的菜单,就可以点单了。

但是那家他就没有一点中文,全是片假名评假名的写法。但是我知道是一家烤肉店,我就说chicken,我想吃烤鸡串。结果那个女孩儿就是听不懂,服务态度很好,就是没听懂,最后上了个什么东西来着,我给忘了,反正不是鸡肉。那次是我最尴尬的一回,去其他的地方吃饭,玩,我都没遇到完全不懂英语的。哪怕有些人会说他英语不好,不懂,但是都是可以交流的。

但是你不能说所有的日本年轻人都躺平了,日本年轻人他也是分层的,有一帮年轻人可能躺平了。

为什么会躺平?就是在日本国家,比我们其实更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日本,哪怕你从事的是在中国人看来一个非常低级的工作,或者是个非常简单的工作。比方说就便利店店员,其实你的工资也不会低到哪去。但是你说你收入高,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我朋友 Gavin 经常说在日本年收1,000万日元就是日本打工族的天花板。大概也就是60万人民币。在中国的话60万人民币不算特别高。在某些领域,比方说在计算机领域的大厂,60万人民币不算很高。为什么在日本这就是打工人的天花板了。因为个人所得税,到了年收入1000万日元这个级别,已经很高了。更高的工资,发给你,你得到的反而更好。如果你不是公司股东,或者其他,你拿工资来说,这就是天花板了。

所以,在日本它是个更平均的社会,所以日本很多人会躺平。

因为你做一个很高的职位和做一个很低的一般来说差的没有那么多。社会比较平均。

还有一些年轻人,找不到方向。

但是你要知道日本也有很多人非常积极,非常努力,然后日本的一流大学非常厉害。我们知道日本以前有一个50年5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目前为止执行了20年,已经拿了20多个诺贝尔奖了,从这个趋势上看很有可能能拿到更多的奖。这些人不是日本人吗?

所以,在中国也好,在日本也好,一定有人躺平,一定有人奋斗,一定有人超级牛逼。

但是在日本,我会认为躺平的可能比中国躺平的更平,但是牛逼的很多年轻人可能比中国的牛逼年轻人更牛逼,各方面更极端一点。日本人就是这个样子,不做就不做,做就做的比较极致一点。

3、日本的危机和挑战

我觉得日本有很多的问题,比方说日本的职场制度的问题。

特别是我们IT行业。国内的IT工程师想去日本工作非常容易,有很多派遣的机会。因为日本本身的IT技术人员不够。首先是少子化,然后是确实有很多年轻人躺平了,没有人去从事IT行业,没有人去学计算机,学的人比较少。所以日本本土的计算机工程师、IT工程师就比较少,所以有大量的中国人过去派遣。

日本曾经走向辉煌的一个原因叫做终身雇佣制。

在10年到5年前的时候,中国还有很多文章,很多书在讲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在学习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包括有很多书是讲日本那一代就是日本的黄金时代,或者说我们现在叫泡沫时代那一代的成功企业家的成功理念,其中包括了终身雇佣制,等等。

这两年中国人也不太讲这个东西了。因为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了。

很多人在日本企业里头的很多人他就是磨年资,他待的时间越长,工资就一定越高。既然企业不会解雇我,我也不走,那么我有没有本事不重要,只要我待的时间足够长,我的薪水就一定更高。那些有本事更年轻的人,他们可能反而会受到排挤。

也是因为终身雇佣制雇一个人非常难,开除一个人也很难,所以日本劳动派遣制大行其道,很多大公司发现雇的终身雇佣的员工太多了,是公司的一个非常大的负担。所以他就保持一个小的终身雇佣的这么一个骨干群体,或者叫正社员。更多的时候,临时有个项目或者临时有个业务,甚至包括很多公司的IT部门就全部采用劳动派遣制。

其实这点就很像中国的大国企,大国企待遇太好,开除人太难。所以正式员工都无所事事,很多具体的工作找临时工来做,这两个模式是很接近的。

这两年中国的互联网的崛起和日本的互联网领域的一些问题。其实我认为跟劳动派遣制和终身雇佣制都是有很大的关系。比方说在一家日本企业,他可能会觉得我是一家汽车工厂,你做IT的,你做这个车机系统,你做这个软件的部分,可能不是我的主流部分。你只是我的服务部门,我用劳动派遣制。

这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你没法凝结这帮人的工作经验,把它总结成自己的智慧。今天派遣公司给你派遣的这拨人,明天可能是另外一拨人。他不是你的人,他跟你是没有劳动关系的,你们只是一个临时的雇佣关系。你们都没办法在某个领域做持续的研发和深耕。在传统汽车大行其道的时代,这个模式没有问题。汽车厂控制好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等等制造问题就好了。到了这个时代,所有的汽车都要谈车机自动化,联网,自动更新,用户体验。你的车就很难跟上潮流了。

因为大量的IT系统的建造、维护和升级都是外包的,也造成很多政府的、公司的IT系统更新换代困难。给日本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日本政府当然也认识到了很多问题。

也是前两天的一个新闻,也是日经的一个新闻,叫做《日本敲定古太方针,重点是人才战略》。这个古太方针,全名叫做“经济财政运营和改革基本方针”。里面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是在三年内投资4,000亿日元,也就是200多亿人民币左右,培养能创造附加值的人才。

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张图可以看出一点端倪,这张图是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和日本,GDP和人才投资的比值,也就是说投资竖线越短,也就是说在人才投资方面花的力气越低。

在这些国家里头,在这些发达国家里头,日本算是在人才投资里头之前投入的比较低的。因为日本以前的思路,我是以一个企业,我是一个公司为一个整体去跟世界竞争的,所以我采用终身雇佣制,每一个单个的人他是否突出并不重要。

这种思想在以前在过去的时代,在信息革命之前可能是比较符合日本的发展经济规律的,但在这几十年它越来越不符合现在社会的发展规律了,所以日本政府开始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日本政府重视到了以后,它可能也会推动日本的年轻人不再躺平。

其实躺平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包括中国现在年轻人他为什么要躺平?

躺平很大原因是因为我即使努力,也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这是日本以前社会的问题。终身雇佣制。你虽然年轻,你虽然在这个行业里头,你虽然有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你虽然更有才华,但是另一个人他是更有年资的人对吧?他是磨年资磨出来的,他就比你地位高,比你拿的工资高,这样的环境当然不利于创新,不利于进步。

所以日本年轻人在这种环境下,他就会想躺平,我觉得日本一定不是个完美的国家,中国也不是,美国也不是,但是我认为日本在开始慢慢认识到,这是20年日本的问题在哪里,如果日本能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日本是有非常多的机会的。

从物质条件上讲,从人文条件上讲,日本还是有很大的基础的。日本不是一个穷国,是个非常有钱的国家,日本人民也是可以受到非常好的教育,关键在于年轻人想不想受到这样的教育,如果年轻人想享受到这项教育,而且年轻人可以在日本找到机会,那么日本一定是可以继续发展的。我相信日本是有非常好的前途,中国也当然会有。

分类
读书

高考考3天,疗愈要一生,讲讲我的高考故事和大学生涯

今天给大家讲讲高考的话题,最近高考刚刚结束。

很多年我都不想去想我的高考,甚至我就想不起来我的高考。每年到了最近这个日子,高考期间的日子,我也不太想参与这个话题,我也没有认真的想为什么?

但是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个笑话,“有人说自己半夜做梦,梦中惊醒,为什么惊醒?因为他发现他在高考

他说那句话对我有一种精神暗示或者说心理催眠的作用。那天晚上我就没睡好,就梦见我自己高考了。然后我突然发现高考其实是我的一个梦魇。

现在就聊聊我的高考故事,我是1997年高考的,2001年大学毕业的。我在高中以前是一个绝对的学霸。表面上我中考的成绩其实分并不高,但是我后来总结了一下我的分为什么不高,我发现我的体育只考了12分,满分是30分,我的政治只考了72分,满分是100分。

而中考的其他科目的分数,基本上化学物理都是100分,英语是99,我就是数学稍微丢了几分,然后语文稍微丢了几分,基本上我就是一个快满分进的高中的这么一个学生。

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第一次考试我就考了一个班级第一。很多年以后,我的老师都还记得这件事情,所以我特别了解什么叫做第一印象啊。

如果你第一次考试考了第一,老师一直都会对你有个好印象,虽然后来我在高中的成绩不是特别好。甚至我以前经常拿满分的物理和化学,最后成绩都不太好。

为什么是不太好?其实就是到了高中以后,住校了以后父母不在身边,终于开始自己管自己了就管不住自己了。

在高中我就学会了很多爱好,比方说我爱看漫画了,以前我们家住的地儿也比较偏,我们想买漫画也买不着,到了高中以后班里有很多同学去借漫画,借小说。

然后,他们借的时候,比方说借一部小说,比方说倚天屠龙记?

他一下借好几本,他可能要看第一本。然后我就先把第二本、第三本、第四本、第五本看了,然后最后再翻过来看第一本,这甚至形成了我的一种阅读习惯,我不太在乎阅读里头颠三倒四的去阅读。有一些现代作家写的小说就是这样的,他他经常是突然之间开头,然后闪回到一个什么中间的过程再闪回来回来去,我看这种东西没有任何压力,因为我以前看小说就是这么看的,漫画书也是这样,经常人家借来的,我们是蹭,所以我们就不能看到第一手,我们要看到第二手。

然后,还有一件事,我喜欢写程序。我们在高中的时候,是有计算机编程课的,那时候我在班里简直就是班里的风云人物,因为大家计算机没有都不太懂,我特别厉害。那时候,班里头的女孩们每次到下课就围着我问,说这道题该怎么做,那道题该怎么做?

但是计算机课只有高一那么一年,后来就没有了。我自己又特别喜欢计算机,但是我那时候我家里还没有计算机。所以我上课的时候,经常在书桌上摊开一本计算机书,比方说Borland C++ 3.0手册编程手册或者是 Trubo c编程手册,然后我就拿张纸在那写程序,我甚至在纸上写过一个程序,然后回到家拿到我家的学习机,还真把这些程序跑起来了。

总而言之就是高中的时候我就玩的特别嗨,所以我其实后来成绩比较差,甚至我最擅长的物理和化学,在后期分数都不是特别高。所以高考的时候我压力特别大。我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考试都是快枪手。所谓考试的快枪手就是说,一般来说考试是最早半个小时或者15分钟交卷,而我一般是只要达到了可以交卷的时间,我就能交卷的,我写字特别快,然后我算得也特别快。

在我是学霸的时候,我基本上就是迅速的写完拿100分,如果老师说你不能交卷,我就检查、检查再检查,检查过无数次最后还是一模一样的答案就交卷。

在后来学习成绩差的时候,我也是快枪手,不会就不会,空着就空着。

1 我的高考

在高考的时候,我好像是考语文的时候睡着了。然后是突然惊醒,发现自己作文还有一半没赶紧写,最后写完了交上去了。高考完了以后我压力特别大,因为我们那个时代高考考完了以后,去报志愿的时候是要估分的。我就估了个分,估的分是达不到二本线的。我们那个年代如果达不到二本线就叫没考上大学。

我是扩招前的最后一一批人,那么当时就觉得没考上,心理压力特别大,我父母倒是没有骂我,但是我父母也是有点长吁短叹的感觉,我自己压力特别大,我天天哪也不敢去。朋友说去打篮球,打电话说好行我去打篮球不敢去,我说算了我这两天忙,然后干啥都不行,就在家里玩电脑,然后我爸说什么话我也不敢搭,我妈说啥,我也不说什么,我在家里头以前是个很活跃的人,那就是高考分数下来之前那段时间我就像一只猫一样,特别乖,什么都不敢干。

最后高考成绩下来了,虽然不是很高,但是还是过了二本线,没有过一本线,就是二本的学校里头,不是特别好的学校都可以选。

我可以选天津的一家一般的学校,要么就是去西南石油。因为我父母是石油单位的,所以就去了西南石油。

所以那天成绩下来了,就说发现可以上个大学的时候高兴疯了,虽然我爸妈和我的学校老师都说你怎么连个重点都没考上。但是我自己想的是说在我父母心中我至少不是个废物了,至少不是完全没考上大学的这种人了。

2 我的大学生涯

然后我就去上大学了,上了大学以后真是冰火两重天。

刚到大学,我第一次高等数学期中考试,我在班里就排了个第二名。然后我就开始懈怠了,我就觉得高等数学没什么难的。当然是事实上我错了,因为那时候我们还在有点类似于复习高中知识,新的东西还讲得很少的阶段。

大二的时候,我的一张照片

我考的分数不错,然后我就开始大量的逃课,因为到了学校以后学校有机房,我们当时最喜欢的就是抢机房,我在大学第一年我家里的计算机没有搬到学校去,到了第二年第三年,其实我就把电脑搬到学校去了,但是第一年我是抢机房那种,所以我经常就在大家上高数的时候,我就跑去去玩电脑去了。所以那个时间点在我就拖了很多科目,特别是高数,其实跟高数没有关系的科目,我在大学里学的都特别好,但是因为高数没学好,所以基本上工科相关的很多科目都给挂掉了。

但是像什么工业化学,数字电路这些跟高等数学关系不大的科目,我都是非常好的成绩。在班里头也都是特别牛逼的,所以慢慢的我就成了我们机械系的一个垃圾。机械系的老师们,一谈到我反正都是摇头,因为各门科分数都很低,总的来说虽然一两门课还不错,然后革命史我是优,但是这有啥用啊。重要的科目都不行。

但在计算机领域我在学校算是一个神级的人物,我甚至听我一个朋友说他在学校食堂的时候听两个计算机系的女生在聊我,而且还以为我是计科系的某个班的班长,然后觉得我多么牛逼。

我在学校里参加过几次计算机相关的竞赛,都拿到了不错的名次,因为在网页设计大赛里头拿了一个比较好的名次,我跟计算机中心主任刘老师,还成了好朋友。刘老师还给我提供了一间办公室,我在里头做一个校园学生网站。这给了我很多幸福,因为学校宿舍是有关灯时间的,但是办公室是在教学区,它是没有关灯时间的,我有里头的钥匙,我可以随时进去。

大学实验楼,我当时的办公室就在楼上

然后我可以一天24小时在那里玩电脑,经常旷课。旷课旷得更严重了,反正最后我的大学就是匆匆活活过去了。

3 我的大学对我的职业发展没多大用处

我的大学对我这一辈子的职业发展没有起过任何大的作用。我基本上在大学学的科目都学得很差,凑合过去了,我英语在大学也没学特别好,我4级没有考过,其实按理说我们学校我的高中,我们的英语教育还算是不错的,按理说如果我好好学的话,我考个6级应该也没什么问题。

我高中同学在同一个大学里头的考6级的也不是没有,但是我自己都没这么好好上,然后我这一辈子基本上也没有做过机械相关的工作。我大学毕业以后在家里待了几天,然后就找了一家电子厂的网管和程序员的工作,然后我这一辈子基本上都在做程序员。

后来。我做程序员做腻了以后,我还写过一段时间文章,现在我算是纯粹写文章和做视频的人。

所以我基本上大学时候学的东西基本上对我这一辈子的职业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而且在大学我因为高等数学没学好,线性代数没有学好,所很多工科相关的东西我都不是特别懂。我还是有一定的机械基础,我对机械设计的一些原理大概是知道的,但我没有认真的学,怎么去计算应力,怎么做一些结构,或者怎么去做有限元分析之类的。机械设计的课我也逃了很多。

总的来说,大学对我的唯一好处就是大学毕业证就是个刚毕业就业的敲门砖。特别是在我上学和上班的那个年代,不管你去哪个公司上班,如果你有个大学文凭总是好的,如果你没有大学文凭,你就会更艰难一些。

当然只有,在我工作的前三五年他们都是要看学历的。后来我在自己行业中间有一定的知名度,基本上在应聘招聘的阶段就没有人看你的学历了,甚至你不提供你的学校名称和一些经历都无所谓。我一般来说我的工作很多都不是靠简历去找的,一般来说都是就有人来想挖我,然后我去聊一聊,聊完了以后最后等到入职的时候,你从一个流程上你还是要给HR交一个简历。我很少,因为先交简历,简历里头的一些条件不太好,造成我找不到工作,我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我是个特例。

我想说即使我混的还凑合,但是我对高考仍旧是有创伤的,我的高考只考了3天,但是高考这3天真的是有创伤的。我很多年都不想去回忆那一段时间,因为我不知道怎么面对,虽然我有一些朋友他最后高考失利了,去复读,然后考了更好的学校。

我有个女同学我还不是一个女同学,我有两个女同学都是这个经历,其中一个后来考到了我的学校,还跟我学弟谈恋爱了,另一个考到了我们石油领域比我们学校更好的一个学校,北京石油大学。所以其实复读也不是说不可以的,但是我心里头会有很大的压力。

我这一辈子都在想,当年如果我没考上,我要去复读会怎么样?或者说我干脆复读也没考上,我这一辈子都考不上,大学我会怎么样?不敢去想象这件事情。虽然其实很多人没有大学的学历,也在行业中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是让我自己走这条路,我还是觉得会很痛苦的,所以大学还是给了我很大的压力。

所以从孩子的教育上讲,我其实不是特别想鸡娃。我不是特别觉得好像非得考一个好的大学,我认为人关键还是找到自己要学的东西,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教育理念可能一般人是不能接受的。

4 我最想在大学学的是自学能力,但是没有学到,我自己学了一辈子

我最想在大学学到的东西其实是一种自学能力,但是我觉得大学没有教给我自己学了一辈子如何去自学。

我在高中的时候,高中老师就跟我讲,你们现在还都是老师压着你们学习,到了大学以后都要自己学习,要自己去做课题,自己写论文等等。但是我的大学很一般,我的大学基本上感觉就是一个更大号的高中,基本上也是老师压着你学习,我没有看到什么自主学习。我们大学里头我也没觉得出太多特别牛逼的人。

我这一辈子都在学一件事情,叫如何自学。比方说,我30岁的时候自学英语,把自己的英语水平拉到了可以跟人交流,可以不用看字幕去看美剧的水平。

比方说我最近在自学Blender(3D建模),比方说我2015年的时候我自学写作,把写作变成了我的第二职业,后来甚至变成了我的第一职业。这两年我自学怎么做视频怎么剪辑怎么录制等等都是我的自学。

但是自学这个东西我本来是想从大学学的,我没有学到,我到现在为止也不会写论文,其实我也想学学怎么写论文,但是我最近还没有压力,最近还没有时间,或者还没有想清楚怎么去学这件事,所以还没有开始做这件事情。

我最近还其实在学习怎么考古。我甚至买了一堆考古学的书,比如这本大部头叫《考古通史》:

我现在觉得我自己在某种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中,因为我做自由职业就够养活自己了,所以我的生活压力没有那么大,所以我就想学各种各样想学的东西。

比方说我在玩3D打印,这是我新买的3D打印机:

这是我的老3D打印机:

这个状态我觉得是更有意义的,更有价值的,但这个东西我的大学没有教会我。如果有机会,其实我未来还是有可能再去上大学的。也许我去了日本,在那边上个学位,或者我有一天在美国再去上个专业什么的。

其实我是在网上上过一些大学的课程,然后也拿下来了,就没有证书,就是自己为了自己学着玩。我现在还在偷偷摸摸学建筑学,最近在看建筑历史,看MIT的建筑历史课。

我觉得我的大学没有教会我怎么自学,我通过大学毕业以后的这一辈子,一直在学习怎么自学,我觉得现在学的还不错。我算差不多摆脱了我的大学梦魇,我的高考梦魇,但是有的时候还是会做梦,一梦到这一天的时候醒来还是会满头大汗,高考考三天,疗愈要一生。

分类
英语学习

报应啊,报应。这都是报应

昨天我刚刚发了一篇文章《为什么你用不到英语呢?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他说我觉得你的学英语方法不错。但是我根本用不到英语啊。我一时语塞,后来回想起他颠沛流离的一生,想明白了,问题不是他不需要英语。而是他因为英语不行,很多机会根本就没赶上。又因为英语不行限制了眼界,所以,越发觉得英语没有价值。

所以,我是多么好心啊。而且读者们也都觉得写得很好。

可是报应马上就来了。

今天我在刷油管的时候,偶然看到一个频道 Imphenzia,作者是一个喜欢做 low poly 风格(1)3D建模牛人。他有一个视频叫做《Learn Low Poly Modeling in Blender 2.9 / 2.8》。

其实我平时也不做 low poly 创作,但是我玩3d建模也是用 Blender,于是就打开开始看了看,谁知道一看,就看了一整天。出了下午不得不出门做个核酸,我整整一天都在电脑前,一个屏幕显示他的视频,一个屏幕用 Blender 边听边操作。

这一天学会的东西,感觉比我玩 Blender 半年多的还多。我最早入门看的是 Blender 官方的教程,也很不错。但是跟这个比就不够好了。

Imphenzia 的讲解非常细致,非常有学习价值。当然这个教程稍微难了一点,不能用来入门。最好是已经入门以后的人去看。

于是,我就跟朋友分享了他的视频。然后,对方说,咦,全英文的,这怎么学啊,就算开了字幕,也跟不上啊。

我才一愣,心想,这不就是我学英语的价值么?

但是,这不是报应么?

我今天一整天都坐在那里,现在腰疼的要死……

学英语真害人……

我跟着他的教程做了一个电脑桌

没错这个模型并不难。我其实不看他的教程也能做出来。但是如果是我自己用 Blender 做,大概需要1个小时。但是跟着他的教程,我大概可以在3分钟内做好这个模型。

这就是初学和专业的区别。

还有这个小岛

虽然看着并不复杂,但是也有很多细节。如果没有他的教程,我自己做,估计几天也做不出来。有了方法,几分钟就做出来了。

他的频道甚至还有一系列视频是10分钟做个飞船,十分钟做个游戏角色,十分钟做个汽车,等等。(low poly 风格)

我看完了《Learn Low Poly Modeling in Blender 2.9 / 2.8》,又开始在看《Let’s Make a MARTIAL ARTIST in 10 MINUTES in Blender 2.81 – ep. 5》

我边看边在学,目标是做一个,这样的角色出来。

这下子,今天晚上估计也没办法正常睡觉了,唉

你说,学英语有啥好的,真是报应啊!!!!!!

切勿模仿,风险自负

注释

1、一种游戏角色和场景风格,角色看起来是由并不多的平面组成的,有点粗糙。优点类似于3D版本的像素角色的感觉。

分类
英语学习

为什么你用不到英语呢?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本文是我如下的视频的简略版

有人在推特给我留言:

“一个人英语学习应该按需学习,有些人一辈子说不了几句英文,让他们浪费时间学,有什么用。

何况还记不住多少,不如花点时间学一些别的用得上的东西。”

我觉得他说得非常对,但是也不对,我们今天聊聊为什么要学习英语。

01

首先,我非常认同学习英语一定要有需求,如果没有需求则不需要学习英语。

我之前经常说我们小学6年,初高中6年大学4年,这16年的英语教育,很多人英语最后啥也没学会,这就是因为没有需求。

什么叫没有需求?

就是小学英语或者说我们的这种英语教学,它是一个非常虚的目的,他说不清楚你学英语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学英语是为了交流吗?是为了旅游吗?

如果是为了交流,那你的课里头有没有强调交流。如果是为了旅游,那课里有没有重点讲旅游景点?

理论上我国的英语教育学的是一个“什么都能用”的英语,但实际上它是个“什么都不能用”的英语。

当然有一些非常优秀的高校,它的一些课程都是用英语教学的,那么你在这种高校里学英语你就非常好学,因为你有非常实际的用途。

任何东西如果你没有用途你是学不好的。

拿写程序来举例。

我从来不按照一本书第一章我该学什么,第二章我该学什么那样去学。我学编程的时候,比方说我要学iPhone怎么编程,我要编一个什么样的程序,我用这么个东西来做我的一个目标,然后我看这本书的目的是一步一步的达到我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的每一步都是有的放矢的。

我再举个最简单例子,我从高中到大学学英语的时候,我在乎的其实是计算机英语,那个时候我对什么口语听力毫无兴趣,只要能看懂英文文档,能看懂这些英文的帮助就行。

因为你知道有很多软件都是纯英文的,我们当时在我上高中和大学的时候都是windows大行其道的时候,你要学windows编程,你要看的是win32的API手册,全英文的。

Windows大家都懂,对吧?

但是你在大学英语或者是小学英语,你学的都是那种窗户,在windows编程里头 windows它指的是窗口对吧?这个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什么叫process对吧?什么叫做 handle?什么叫call back,然后一堆的概念,你要听得懂这些概念,你才能学好这个windows编程。那在这个基础下,在这个需求下,我其实大学虽然4级英语没有过,但是我计算机英语还是不错的,我可以去看懂计算机的领域相关的一些技术的文章。

到了30多岁的时候我想好好学英语,是因为我爱看美剧了,我会发现如果我看美剧的时候还要去看字幕的话,我就会非常痛苦,为什么痛苦?

就是说我就会不停的需要停下手上的工作,盯着字幕,我觉得我不是会点英语吗?我为什么不能做到说我这边编写程序边看剧呢?但是我不看字幕,这样我就可以写程序边看剧,我因为你只要看字幕你就必须得专注,你实际上是没法干别的事情了。

那么在这种前提下我就开始认真的不带字幕的去看美剧,看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就发现我以后看美剧都不需要看字幕了,这样的话我就形成了看美剧不需要看字幕的这么一个能力。

举个例子,我在当时看一个剧叫《豪斯医生》。

里面有无数的医疗的词汇,一开始你可能还是要看字幕的,或者一开始你是听不懂的,但是你听了很多次,你就发现不管得了什么病,它前头有很多名字,比方说什么亨廷顿或者什么各种各样的奇怪的病的名字。

这些名字你可能是不可能理解的,因为它有的时候它就是一个人名,比如亨廷顿跳舞病。

但是你听多了你会发现比方说cancer,大家都知道癌症,然后更多的一种病叫什么disorder或者叫什么disease,你大概知道说他一定会有一个disorder,就是紊乱,很多病都是什么disorder。

然后你在听的时候,你可能比方说你就会听到什么 biopsy,就是活检活检就是说你拿一个针穿刺到你的身体里头,取一块组织出来,这叫活检。

你活着就给你做个检测,就是这个东西。

你这个一开始你也不懂它什么意思,但是你每次看 biopsy一说biopsy就得拿一个针去穿刺,去抽个东西出来,你慢慢就懂了什么叫活检了,biopsy。

然后你就会知道什么叫 liver(肝)。什么叫 lung(肺),什么叫 kidney(肾)。你听到了后头经常会跟上什么lung cancer,因为豪斯医生里头得癌症特别多,什么kidney cancer或者说是或者是liver cancer对吧?各种各样的癌症或者各种各样的disorder,你就慢慢的就知道这个东西了。

那么在这个需求下,我就学会了非常常用的英语就是,非常生活化的英语,因为美剧里头各种生活都有,旅游也有,风景也有,律师也医生也有,各种各样的都有。

所以我就得到了一个结果说我看美剧不需要字幕,而且我可以去外国旅游,而且我跟一些在外国的合作伙伴,比方说他们来到中国,我们开会一帮老外,然后我们跟他聊聊技术也能聊聊点生活或者聊点晚上吃饭,聊一点点饮食也能聊好。

首先就是说一定得有需求,如果你没有需求,你不学英语或学不好英语,我觉得没有关系。

就像很多人大学4级过了,然后6级也过了,这一辈子也不去看英文材料,那是不是白学了呢?在我看来只要这个东西做了敲门砖,你找到工作以后不用的话,确实是白学了。

02

但是问题是今天讲的最重点的是问题是你为什么没有需求?

我们来讲讲什么样的人有英语需求,什么样的人没有英语需求,如果你没有英语需求。

一、你不在外企工作

首先你可能不去外企工作,对吧?你没去过外企(合资企业)工作,在外企往往都需要你会点英文,所以中国人经常说这帮人英中英夹杂很烦人,为什么?

因为老外跟你交流的东西其实也就那几样,来回来去就是proposal,plan, 什么portfolio就来回来去就哪些东西开个meeting,然后定个schedule,其实人家跟你工作中交流也就那这个词,所以外企工作的人这些词他特别喜欢用英语说,其实我觉得这是非常合理的。

因为他就这些词他用英语其实其他的东西老外如果不跟你聊一些生活化的东西的话,你其实不知道这些东西也没关系。Deadline、 timeline或者这些东西对吧?就是这些东西。

第二,因为你不接触外国客户。

或者你虽然不在外企,但是有的人业务需要经常接触外国客户。你不需要接触,那么你就不需要英语

三、如果你是个程序员,很有可能是你的技术层级不深,所以你不需要英语。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看一个程序员水平高低有一些方法。

比方说你听个程序员说,你问他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他说我去百度了一下,然后程序员说我去Google了一下,基本上你就会觉得百度一下程序员大概率不会水平怎么样,然后比方说你说这个东西你的资料从那里查,他说我查的是百度百科,或者他言必称百度百科,言必称百度,你就觉得这孩子多半不行。

但如果他说我这个资料是从wiki查到的,对吧?你心里会觉得这孩子可能还不错,水平还可以。比方说我们在招聘的时候,其实就有这样的歧视链:

比方说你用百度不用Google,对吧?这是被歧视的。

就是我们招程序员的时候,你用百度百科不用wiki,对吧?被歧视

你用国内的比方说csdn,技术论坛不用Stackoverflow。

你用国内的代码管理系统,比如码云来管理代码,而不用Github。

你这几个点基本上都满足,我们就觉得你这个是好程序员的概率很低,你只要是在你的简历里头放一个Github的链接,Github账号里面还有好多项目?不管是参加别人的项目,还是自己做过一些项目,我们都会给你高看一眼对吧?就这种感觉。

四、如果是其他的技术玩技术的也一样,你技术能力不是特别强,因为你不需要出国去查资料,国内查就可以了。

如果你现在要做一个东西,国内的论坛国内的文章已经无法涵盖这个技术了,你发现你就必须得看英文的东西。举个最简单例子最近这两天正好是WWDC就是苹果的这个发布会。

WWDC的第一场演讲叫Keynote,但它也是最浅的,它基本上是半对消费者半对开发者的。WWDC还包括了几百个专门给开发者看的技术视频,如果你去现场你就可以当场去看演讲,就是讲最新的技术。

苹果平台上开发的最新的技术,很多还没正式发布,要等到 iOS 16,Mac 13, Watch 9 以后才能真正用到一些新技术,但是 WWDC 的演讲就涵盖了这些内容。

但是我每年都是直接看纯英文的,连英文字幕都不需要。你如果有这个能力的话,你可以看Google IO你可以看安卓最新的技术是什么,你也可以看Github的Universe 大会。

你如果是玩技术的,你可以跟全球最顶尖的技术大会连通,了解最新的技术趋势。

03

我想讲为什么你没有需求的另一个点,正是因为你英语不好,所以你才会以为你不需要英语。

我认为你需要英语,但是你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你英语不好,所以你没有机会进外企和合资企业,你自然也就不知道那边挣得更多,更清闲,各方面的福利更好。

每次外企裁员,大家新闻一出来,大家一开始都是什么?这帮傻逼倒霉了,你看中国牛逼了,东升西降了,你看这帮在带外企混的人惨了,现在被裁员了。

然而几天以后,更多信息来了,有的人一补偿就补偿了N+10,就是工作十年的老员工直接给了20个月的工资做补偿。这时候你眼红了,你听说人家从来不996,从来不加班,公司还有各种福利。

然后大家一听原来这些好处,你为什么不知道呢?

因为人家外企当年招工的时候,你就不敢去,你知道你的英语水平不行。

你很多的机会不是说你不想,要是你因为英语不行,你根本连连去面试都不敢去,什么外企合资啊啊,一些外贸的生意,然后一些比方说老外发了封邮件想跟你聊一聊,你根本连试都不敢试,为什么?因为你英语不行对吧?

再下来你为什么会满足于百度百科?为什么会满足于马云为什么会满足于国内的CSDN的技术论坛?

很简单,你英语不好,你分辨不出来这些东西和英语世界的东西的差别在哪里。

你不知道StackOverflow的内容在讲什么,所以你也不知道StackOverflow的内容,比CSDN的技术论坛高了,不知道几百倍,你不知道,你没法判断,对吧?

再下来英语不好,你干脆就有很多东西完全没有,你完全没有听说过。

举个简单的例子,Blender最近出了3.0Blender是我在用的一个建模软件。我马上就开始学习,我怎么学,我在网上搜布兰德的教程,全是英文的,现在还没有太多的中文教程。

你也想学,但是一看软件是英文的,教程也是英文的。这东西太新了,国内没有中文教程。然后这东西火了,某个公司高薪招聘Blender高手,你想去,可是你不会。现学你也来不及了。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国内的企业,国内的普通人,他在很多新技术,很多很方便的新技术来了以后跟不上,为什么跟不上?

他必须得有人把这个东西翻译了,形成一本书,或者形成了一个国内网站以后他才能取,有的时候需要半年到一年,有的时候需要3年到5年。

你会知道很多时候国内的很多领域它为什么不先进,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英语不行。

一个行业的主力人员,如郭特别懂英语,他就有机会获得先进的技术,他就可以获得一些竞争优势。

但大多数人因为英语不好,只能等那些比较先进的人写出了中文的书、中文的文章以后,他们才能去学习这些技术,所以他们就会落后。

大家都能上网,互联网上有无数的有价值的内容。但是你仍旧没法获得这个世界更广泛的内容,比方说中文内容只占互联网的30%的内容。互联网还有70%的优秀内容是英文的。

因为你不会英语,你还有70%内容你是获得不了的,这些内容对你来说是不存在的,所以你不知道它有多高,它有多好。

以前有句话叫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你以为接入整个互联网,获取全球最有价值的信息是你们家的网速要快么?要浏览所有的内容毫无阻碍么?

现在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破电子墙易,破心中墙难。

如果你不把你的语言水平拉到一定的程度,这个世界永远不会对你敞开,这个世界永远有很大一块的内容,好的内容可以让你涨工资的内容。可以让你扩展视野的内容,可以让你获得更大的人生满足的内容,你看不懂,听不懂,他对你不存在,就这么简单,这才是更多的人觉得自己不需要英语的原因。

你心里有一堵墙。

这堵墙让你觉得我只要会中文就够了,你不知道你稍微会一点点英文,你可能工资会涨,你可能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你可能可以在中国接一个海外的外包,如果你英语好的话,你有无数的机会,但这些机会看不到,因为你英语不好,所以这些东西对你来说不存在。

分类
写作

飘在大城市的小张

小张觉得他的生活很失败。他自己一个人住在一个小的公寓里面,每天下班回家,他都打不起精神。衣服堆了一堆,懒得洗,家里地板脏了到处都是杂物也懒得收拾。吃饭随便点一些外卖。有时候几天都不洗澡,就是换换衣服而已。

其实如果这仅仅是不修边幅或者懒,他觉得也不是什么问题。他觉得他不是懒,而是做一切事情都打不起精神。他说,我从小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早睡早起,从不迟到早退,成绩优异,学校里面人人喜欢我,也穿的干净整洁。

但是,上了班以后,去了另外一个城市,一开始还知道收拾收拾。后来就彻底放弃了。因为他的父母都有洁癖,家里很整洁,从小就被教育要整洁干净,规矩很多。自己住了一段时间,感觉非常高兴。以前父母一定会提早几分钟叫他起床,买的闹钟才来就没用过。自己搬出来住以后,想几点起就几点起,经常会迟到。

但是,他很困惑的是,他是一开始觉得这是一种自由。后来他就开始迷惑,为什么我好不容易逃离开父母,换了一个城市,我得到了自由,但是还是有种挫败感。一方面他觉得父母管得太严了,离开父母有了自己的生活很幸福。

另外一方面他觉得目前的生活状态很不舒服,家里乱七八糟就很容易找不到东西。有一个很喜欢的外套,很久没有穿过,突然有一天想起,翻来翻去,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掉到了床底下,上面还有自己踩的脚印。

经常迟到,一开始也不觉得啥,但是后来发现领导明显更喜欢同时期进去的其他几个同事。人家跟他比起来,无非就是从来不迟到而已。

外卖一开始点起来很爽,甚至吃到了很多周边没怎么去过的好吃的饭馆的菜。但是渐渐的吃多了,发现周边可以送的饭馆也就是那几家还可以。每天点外卖都是选择困难症。吃个干锅花菜吧,不好,已经连续吃了好几天了。吃个麻辣汤吧,那家店以前一直很好,但是上次送来的居然撒了一大半汤,拿外卖出来的时候,搞了一手油还把刚穿的白衬衣给搞脏了。有些饭馆因为一开始觉得好吃经常点,点多了就吃伤了,再也不想吃那家的东西了。

但是自己开伙,太麻烦了,厨房里好几个锅都没洗,碗筷也都堆在水池子里。出去吃饭因为是一个人,也感觉不太舒服。看着其他人卿卿我我,总是觉得自己是饭馆里面唯一的灯泡。

整个大城市,白天光鲜亮丽灯火通明,办公室里面男人们都西装笔挺,女人们都精致美丽。但是,晚上回到自己租的房子,狭小逼仄,还有各种味道和杂乱,带来很多压抑和情绪。

有一天,他开始反思,我当时来到这个大城市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果留在家乡,按照妈妈上次电话说的,小于家已经生了二胎,房子是当时父母除了了首付大头,车也不错,是老婆家买的。而他们家父母倒是也一直问他要不要在大城市买房。可是最小的首付,对他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巨款。他刚刚来到大城市打工,落户的门槛还很高,看上去居然比移民花的时间还久,要求还更高。

想做一番事业,但是目前仅仅是一个低级职位的职员,在公司没啥话语权。做的事情也没啥成就感,公司还凑合,但是自己每天做的事情都是简单重复的东西。有时候他会觉得,我干的事情,有一天会被电脑取代吧。或者被机器人取代,取代我的机器人估计都不需要是什么高级型号的。

谈恋爱也不知道怎么谈,大学的时候,小张还算是比较受欢迎的。在上大课几周后,他就认识了他的前女友。一个很好看温婉的南方女子。大学的时候恋爱非常甜蜜,他们一起去食堂打饭,一起去图书馆自习,一起去看电影,一起去逛街。但是到了毕业的时候,小张的目标是一个大城市,而她的目标是另外一个大城市。然后,在短暂的异地恋,飞机火车耗费巨大的开销后,他们分手了。女孩儿在自己的公司找到了新的男朋友,小张被甩了。

有一阵子他天天萎靡不振,有时候在家里还会掉泪。但是后来还是想通了,自己没办法抛弃在这个大城市找到的工作和梦想的前程。也给不了女孩儿足够的承诺和物质需求,两个人分手是必然的。只不过想明白的时候,已经惘然了。

他既不想做一个光棍,也不想太凑合。

上次回老家看父母的时候,邻居的大妈介绍了一个女孩儿,让他去相亲。人家见面就问,你在哪里工作,买了多大的房子,有没有车,结婚可以给多少彩礼。他还想说,要不要聊聊爱好,谈谈文学,联络下感情再说这些刚需的东西。没想到对方上来问的这么直接,一时语塞。半天才说,这些我都没有。女孩儿倒是简单,哦,那么好,咱们回头见,就走了。他觉得自己就像鱼摊儿上的臭鱼被顾客嫌弃了……

但是,说真的,这女孩儿长相他都没来得及看清楚。感觉也不算国色天香。他想要是在大学,我会去追这样的女孩儿么?应该不会吧。我也不至于那么不挑吧。然而女孩儿基本上没跟他聊啥,就拒绝了他,让他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了身份危机,我上学背了那么多诗词,我学会弹吉他,我在大学里面风起云涌,原来我是一个剩男。后来,他离开老家的时候跟母亲再三叮嘱,以后不要安排任何相亲。他妈其实也败了兴致,一直觉得自己在当地也算还好的家庭,没想到儿子一上相亲的战场就被人一刀斩于马下。

后来他开始把眼光放在公司里,然而,公司里面别说大美女了,哪怕是一个他感觉还好的女孩儿,也都是一帮人围着。他以前没注意,后来才发现公司的男女比例比他当时上的大学的7:1还低。仅有的几个女性同事还集中在行政部,财务部,还有几个是孩子都可以打酱油的大姐,单身的女同事基本上都被公司那些单身汉簇拥着。他丝毫没有机会。

可是他根本没有社会生活,基本上两点一线,上班下班,公司和家。

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