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日更在国庆里,散步在小区被封时

前文其实提到了,最近几个月情绪不好,所以几乎没怎么更新文章。虽然很艰难,但是我经过了一到两个星期的艰苦准备,终于走出了这段情绪,一点点的走出来了。最近开始更文了。

分类
社会生活

代码调试和修下水道的关系

今天本来是封闭小区里面的如常一天,一大早我去做了核酸然后给老婆和我买了煎饼果子。吃完以后,我去厨房放盘子的时候,发现厨房的地上都是水。

分类
社会生活 读书

国庆要是不能出去玩,你应该怎么度过?用来提升自己好不好?

最近这半年,不管全国其他地方的疫情如何,滨海新区只有少数的病例,大多数的时候,我居住的区域是完全自由的。但是最近几天,滨海新区的病例突增,我们进入了中级风险区域。

每天都有大筛,一般是早晨6点到9点。所以,不出大意外的话,整个国庆期间,我无法离开滨海新区。甚至也没啥意思,离开我的小区,虽然理论上我们可以每天在测完核酸以后出门。但是,街上的饭馆、咖啡馆,以及各种娱乐场所,都关门了,只有一些菜市场和超市还在营业,除了出去买菜,出去几乎没有意义。

不过,几乎每年国庆节,我都不出门。我不喜欢人多的地方,而每年国庆节,到处都是人。我会觉得家里是最安全的地方。

15年的国庆节,我和女朋友认识了一段时间,准备一次情侣旅行,我们选择了国庆节后的第一周,出去玩了一周。我们去了三亚、大理和丽江,那一年国庆节这些地方都是人山人海,而我们去的时候,到处都没多少人。这是我心目中最好的旅行。

所以,不管今年是否有封控,是否是中风险地区,我国庆也不会出去。

那么假期在家里做啥最好呢?

从我的经验来看,提升自己是最好的。

有一个连续的时间去提升自己是最好的。

可以暂时摆脱工作的束缚去做一些side project。

08还是09年的时候,一个春节,我用了7天做了一套搜索系统,春节后就部署在客户的系统上。后来这个系统直接成就我们开了第二家公司。

一个困在家里的假期,你选择做啥呢?

分类
社会生活

《脱口秀大会》还能办几期?《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更好看么?

最近《脱口秀大会5》正在更新,我一开始倒是不知道,不过有朋友在社交网络上说正在跟,我才想起来。

说实话,我很喜欢笑果文化的一系列产品,我也很欣赏李诞。但是从发展脉络来看,我很难说,王自健的相声->今晚80后脱口秀->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就是一个行业在不断地进步的感觉。我只能说,脱口秀这个行业,虽然在笑果的带领下,慢慢地变成了显学,但是并不能说真正的繁荣昌盛。

因为,你知道国内的脱口秀其实不是英文talkshow的意思,而是Stand up comedy的意思。Stand up comedy在香港叫做栋笃笑。不管是英美的Stand up comedy还是香港的栋笃笑,虽然形式跟国内的脱口秀一样,但是精神内核和实质上,几乎是反着的。

是的,都需要逗笑你。但是方式完全不同。

所以,我很不理解国人对杨笠的误解和批评。

杨笠最出格的那句,“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在咱俩里,只有我生的孩子才能确定是我的孩子”放到中国以外的脱口秀 舞台上,只能算作最无伤大雅的玩笑。

被很多中国年轻人称道的George Carlin(乔治卡林),他曾经有一个很有名的表演,说人类没有 必要拯救地球,也没办法拯救地球。因为 我们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而地球没什么问题,出问题的是人。

很多人喜欢他直怼环保主义者,直怼白左,然而,他也怼过反对堕胎的人,口气更加的 冒犯。这些人 则主要是美国的右派保守主义者。他说,为什么大多数反对堕胎的人,本身就丑到让大家不想上他们。这是多么直接的冒犯和人生攻击?

他曾经说过,“I think it’s the duty of the comedian to find out where the line is drawn and cross it deliberately. ”(我认为单口喜剧演员的责任就是找到边界,然后刻意的跨过去)。

其实一个社会是不可能没有不同意见和话语 差异的。只有让不同的观点暴露在阳光下 ,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环境,才能解读。脱口秀演员或者说,单口喜剧演员当然没有教化 万民的作用,那是中式的传统思维。他们只是敏锐的捕捉到社会的冲突, 表达出来。至于听到了一个冒犯的笑话以后,大家哈哈一乐以后,如何选择,是继续拯救地球,还是去反对堕胎,其实并不是一个表演需要去承担的东西。

但是,这样的氛围可以让社会的戾气得到某种消解。

在美国的脱口秀里(当然媒体里也可以),你可以骂政客,骂总统,你可以批评伟大的美国政府,一切你都你可以批评。

有人说黑人和种族问题是不是完全不能讨论。其实也不是。

你当然不能在舞台上表达你的种族歧视,但是你可以讨论N-Word只能被黑人说是不是一件荒谬的政治正确的事情。Laugh Factory的一场表演 “How a White Man says the N-Word to a Black Man” 就构拟了这么一个场景来讽刺这种政治正确。

基本故事是一个白人小伙和一个黑人小伙(右一)争吵,因为只有黑人才能说 N-word,所以他带了一个黑人朋友(中间),每次他要提到N-word(对黑人的一种蔑称,一般来说,白人说视为种族歧视,黑人自己之间则喜欢互相这么叫)的时候,他的黑人朋友就迅速说出N-word。这样既保持了吵架的气势,又避免了自己作为一个白人说N-word带来的麻烦。

他说,You don’t have to be talking to me like that

这时候,他的黑人朋友就瞬间接上一个N-word

这时候,跟他吵架的那个黑人兄弟,立刻露出了不可思议和无可奈何的表情。

著名演员和著名单口喜剧演员 Ricky Gervais 也曾经在自己的表演里面不厌其烦的讨论当我们把一个强奸案写成一个段子去表演,目的到底是为了伤害受害者,还是仅仅是一个表演。为什么太多的政治正确对表演,对表达对社会不利等等。

然而, 杨笠遭受了无数的批评。甚至有广告主因为被骂而撤下了她演的广告。

跟George Carlin和其他的国外演员相比,杨笠简直温顺的像只小猫。这不是批评George Carlin也是不批评 杨笠。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

就像我更喜欢王自健说相声的时候的状态和内容,但是我对他做脱口秀、演戏都非常支持 ,人不能完全脱离自己所在的环境, 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虽然没那么喜欢李诞的内容,觉得浮于表面,但是我知道他也有他的 苦衷和选择。我们都没有活在一个没有摩擦的理论物理世界,我们面对的鸡也都不是真空环境下的球形鸡。

但是,环境也许还在恶化。

甚至一个女铁三运动员会因为标准的铁三比赛服而遭到巨大的舆论批评。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们国家曾经经历过的年代,那时候人人都只穿军绿色或者干部蓝。

时代一直在进步,但是有的时候,环境和人们的思想也会慢慢回去。

这对喜欢笑声的人们都是危险的。因为很多笑声里都包含了冒犯和讽刺。

我喜欢脱口秀大会,虽然它的内容深度达不到西方的平均水平。虽然它半遮半掩,虽然它上线的节目有些演员的表演时长看上去非常可疑感觉是被剪掉了大半。

但是它普及了脱口秀,它甚至让各种线下的脱口秀俱乐部爆火,一票难求。但是我很难相信它会一期期安全的做下去。

最近还有个节目不错,那就是马东搞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这才是第二期,我很喜欢。喜剧大赛有一个好处,它往往是多人表演,有很多新的风格进来,很多时候并不依赖语言表达,有的时候纯粹靠形式感就可以搞笑观众,比如去年很火的《先生请出山》,其实靠的不是语言,不是讽刺,不是内容,而是一种形式感。

今年的有几个节目也特别爆笑,比如《虎父无犬子》、《排练疯云》和《全民运动会》等。

但是,在《全民运动会》里还是出现了核酸互测这样的可能会冒犯到某些人某些领导的画面,虽然现场的观众是笑作一团,但是我不知道这里面是心酸多,还是会心一笑多。

而《排练疯云》里很燃很爆的最后一段三人rap里面,整体上虽然欢乐,虽然激昂,也有形式感,重复带来的节奏感和莫名燃感,但是还是包含了很多心酸和当下的真实写照。

他们唱到,“剧场不开,工作停摆,拿什么来还债”,“剧场不开,工作停摆,勒紧裤腰带”。

这就跟李诞和笑果团队做了好几年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一个大王吸毒被抓,今年某个演员微博被关,神经百战,千锤百炼。但是今年大会,还是避免不了很多演员提到在上海被封控两个月的尴尬经历,不管你怎么解构,这种真实的痛苦是无法消解的。

演员、编剧本来就应该对现实社会敏感才能做出好的作品。但是对现实社会敏感又跟现在的大环境冲突,很容易出问题。

怎么办呢?

《一年一度喜剧大会》比《脱口秀大会》更安全,因为可以搞更多的形式感,重复,节奏感的表演来代替语言部分。但是脱口秀大会没办法,那就是语言为主的艺术。

这样我想到了1983年第一届春晚王景愚老先生表演的吃鸡。

也许这才是未来喜剧在中国最好的形式,马东,快搞个《哑剧的春天》吧!!

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无题

先说点好消息,我的书《技巧》要出版第二版了。第一版印刷了3万册,已经好多年了,应该是很多地方都没有货了,差不多算是卖光了。出版社总算没亏。现在比较好买的地方是多抓鱼,有各种品相的二手版本。

岔开话题聊两句多抓鱼,我见过其中一个合伙人,很年轻的一个妹子。精力充沛,思路敏捷,真是恨不得自己也是现代的年轻人,他们接受了比我们更好的教育,也有比我们更阳光的心态。产品也是极好的。我现在看到很多书,只要可以在多抓鱼买,我都在多抓鱼买,因为方便,而且往往可以打很大的折扣。有些已经绝版的书也可以买到。

出版社给了我一个方案,新增加了11篇文章,删掉了10多篇文章,结构做了很大的调整,分了四个部分,四个主题来重新组织内容。我很满意,不过可能要再等等彻底看完再给出版社反馈。如果不意外的话,也许半年到一年后,就可以面世了吧。

只新增了11篇文章,这说明在15年到22年这7年里,我没有生产出什么特别好的内容。更新也许有百篇,但是能看的也就是这寥寥数篇而已。

这跟我的人生状态其实也有关系,15年我的公司运行得还好。但是后来,公司就关闭了。没有了公司以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方向,加入过两家创业公司,但是曾经沧海,在别人的公司里面,觉得自己有真知灼见,但是却无力左右大局的感觉,可能只有创过业的人才有感觉。但是那个时候,我还是很积极地在准备存钱,准备出去。收入也颇为丰厚,还有公众号时不时的广告和打赏获得额外的收益。

然而在最后还是在18年,离开第二家公司后彻底陷入了低谷。

我沉寂了半年,生病了半年。

到了后来爬了出来,但是没彻底爬出去。

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意义。

其实,我本来在我最好的年纪。我的技术能力最高,知道的东西最多,也有创业阶段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也有很广泛的人脉,也脱离了年少的气盛和鲁莽。

然而问题都在意义,意义消失了。

很多事情我不在乎了,很多战役我觉得自己可以参与甚至决定胜负,但是我觉得那不是我的战役了。我没那么在乎了。

后来,我离开了上海,一方面是为去日本做准备,一方面是为了降低那一个月7800的,一年小10万的房租成本。这样哪怕我再沉沦,我的经济也不会出大问题。

确实没出问题。

但是心情不断地被这个世界打击。

继续找不到意义。

还有疫情,上海被隔离的2个月,我一方面庆幸自己已经逃离,可以相对自由的点外卖,拿快递,出去外食,不担心肚子。我一方面胆战心惊,觉得自己遇到相同的情况,可能熬不过3天就会跳楼。这彻底地击碎了我的心情。

我连出门遛弯都不去了……

虽然我其实可以出门,小区没有被封,甚至都可以出门旅游,但是我被自我限制了,封锁了,哪里也不想去,哪里也不敢去。

之前三个月更是如此,我连写文章、做视频、做3d打印的心情都没有了,每天像僵尸一样活着……摄取能量,等待天黑,睡觉,起床,再死循环,像极了18年那段最黑暗的日子……

这两天好多了,我开始调整饮食,开始思考怎么继续写文章,怎么做视频,怎么继续我的3d打印项目。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期待从今天到2023年年底,我可以经常地更新这个公众号,我的油管,我的抖音,我的3d打印项目。希望我自己可以回到一个积极的状态。

毕竟秋天到了,春天还远么?

你相信未来么?

分类
社会生活

二舅和周衙内,我们生活平时并不稀奇的两面

​这两天,我看到最多的就是两个名字,一个是二舅,一个是周劼。二舅是一个自媒体人的二舅,而周劼是江西某个官员家里的公子。这两个人都引发了很多讨论,但是一开始我都提不起兴趣。

分类
社会生活 读书

知识改变命运只是一个错觉

感觉大家都看过一些关于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以前在央视上经常播一些公益广告说“知识改变命运”。

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小姑娘,当年是希望工程的一张海报的主角,大家叫她大眼睛。

这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小姑娘,名字叫做,苏明娟。照片的拍摄者叫做谢海龙,你甚至可以说这张照片改变了这个女孩儿命运。这张照片拍摄于1991年,地点是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的一所小学。后来,这张照片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选为希望工程宣传标志。

在这张照片的巨大影响力下,苏明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她所在的小学被改造成一所希望小学,她也考上了大学,后来还当上了一名副厅级干部,确实改变了命运。(1)

还有著名的张桂梅老师,她在云南的深山里办了一所全免费的女子学校,在她的坚持下1600名女孩儿考上大学,走出大山。(2)

这些故事和很多其他的故事都让我们感动,让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然而,这真的是事实么?

谁最需要被知识改变命运?

简单来说,中国是分成城市和农村的,中国的城镇化率现在只有百分之五十几。而众所周知中国的城镇化率,其实是一种非常低级的城镇化率。

实际上真正有钱的、生活条件非常好的城市,实际上我们知道只有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跟一线城市,完全无法比较,更别提农村。除了少数非常富裕的农村,中国最需要改变命运的其实是农村的居民。城市当然也有贫困户,但是总的来说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各种供应,都比农村好得多。

克强总理曾经说中国还有多少6亿人,月入只有1000元。这个数字可能对普通的在北上生活的人,可能都无法理解。但实际上在中国还有很多人在贫困线以下,政府搞的扶贫工程,你知道它目标也仅仅是年收入超过4000而已。

中国有十亿人没有坐过飞机,十三亿人没有出过国。这些数字可能对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人也很难理解。(3)互联网上有很多北上广深的人,会给很多人一种人人都是北上广深,人人都有钱的错觉。事实上,北京也就是2000多万人,上海2000多万人,广州1-2000万人。北上广深的人口顶了天过亿,其实占中国人口总数的比例并不高。

如果你硬要拿生活水平去比,你可以理解为北上广深,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而中国的其他地区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穷国。

你去看那些知识改变命运的广告,故事,其实也都是在讲的是一些农村人,一些尤其是贫困山区,它怎么获得一个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机会。你可能从来没听说这么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北京朝阳居民某某的孩子,是因为考上大学才有机会留到大城市的,找到心仪的工作的。

我相信绝大多数知识改变命运的广告、文章、故事都是真诚的,他们讲述的故事也都是真实的,但是,他们仍旧是错觉的一部分。为什么呢?

如果能改变命运的只是极少数人,就像彩票一样,那么我们还能大声的喊,知识改变命运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宣传彩票改变命运呢?

中了彩票的人真的能改变命运啊。为什么我们不宣传?

因为彩票只有非常少的人,百万分之一的人才有机会,甚至更少的人才有机会。我们都知道彩票中奖那叫运气,不能叫改变命运。

这就不得不说说,知识改变命运,对那些最需要改变命运的农村孩子来说,是一个均等的机会,还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了。如果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仅有少数人有机会改变命运,那么何来的知识改变命运,那不就是运气么?

其实高考具有巨大的不公平性。虽然从某种角度上讲,高考是目前最合理的,以及最公平的一个制度之一。但是它本质上又有巨大无比的不公平性,特别是针对农村孩子们。

我们为了做比较,我们都讲的极端一点,比方说在中国最好高考的城市可能是北京,当然上海天津也是非常容易的。我们就拿北京这个最极端的例子说。那么可能最难的一个省份可能是河南,中间还有好多地方都很难。

北京有多容易,河南有多难呢?

比方说以2018年的数据来说,河南的考生有98万,就是快100万人,但北京只有6万考生。

拿一本录取率为例,北京是百分之三十几,也就是有2万人可以上一本。

而同期,河南只有7.8%的一本录取率,从人数来看,河南人考上一本比北京难4倍。河南只有7.6万人可以上一本。虽然河南有98万考生。

但是这远远不是数据的全部。

因为北京的教育资源和河南的教育资源是不一样的。而河南的省会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也是不一样的。

你可以想象一个北京最好的学校,他可能一本率是100%,就是说他几乎没有学生一本以下的,但是一本以上比方说985,211一堆,直接出国留学去常青藤都是一堆。

你也可以想象河南的一个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一个村子,可能几十个考生,一个考上大学都没有。

我其实没有去过河南。但是我去过安徽的一个农村,一个很大的村子,可能几年才出一个大学生。

北京的几乎任何一个普通学校的资源都好于河南一个相当好的学校。

具体到了教学水平,各种好的师范毕业的优秀老师,优先还是留在大城市的。当然有很多人有理想,也有人支教,但是现实中,教育资源的倾斜就是这么明显。

大城市的老师都普通话很标准,而农村的老师很多说不好普通话。你以为现在一个年轻人普通话不好是为什么。其实就是因为穷。因为穷,学校雇不起更好的老师,留不住更好的老师,所以,孩子就说不好普通话。你以为是一个简单的语言问题,其实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经济问题。

再看英语教育,在大城市搞双语学校的时候,雇外教的时候,很多农村雇一个自己英语没有地方方言的英语老师都很难。

很多文章喜欢歌颂,从大山考上大学,有了出息的人,归来大山当了老师,这样的故事很感人。但是实际上,这样的故事经常被传播,正式因为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说难听点的就是当你去歌颂一个行为的时候,你往往发现他可能是因为他是违反经济学的,也就是说,违反大多数人选择的。大多数的学习的、成绩好的老师,还是希望在更大的城市去就业,带来更丰厚的收入,也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更好的未来。

本来我们留给农村的孩子的录取机会就更少,而我们教育资源分配他们也是更少。所以,他们其实是在双重不平等下去竞争。

所以说,高考是有非常大的不公平性的。

国家应该把教育资源放在倾斜在那些贫困的地区,因为那个地区靠正常的经济的调节是无法获取平等的教育资源的。

北京我们随便办个学校,这个学校它的预算肯定是很高的,因为当地经济好。那么政府本来是应该做调节。农村本来就请不起好老师,而同时山区、农村条件艰苦,工资就算一样高,条件更好的老师,当然是愿意去城市。

而且农村工资其实还是更低,那么请来的老师肯定水平不行。政府应该给农村各种各样的倾斜,给各种各样的教育的支持。

但是事实上,实际上我们国内的教育分配可能是反向的,有点像马太效应,在北京这种地儿本来就已经好的一塌糊涂了,然后我们还给他更多的投资,大城市,好大学,好学校,得到更多的资助,我们有钱去建设清华北大。

于此同时,农村很多地方有失学问题,这才产生了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搞了这么多年,它是给北京的孩子们设计的么?当然不是,他们的教育资源是过剩的。

其实希望工程这么多年,据说总共捐款也就是十几个亿,在中国这真的不是一笔大钱。以今天的中国的财力来说,几十亿搞出来简直就是一个非常小的项目。

但是在中国很多事很多这种农村的学校,它就需要通过这种社会捐助的方式,而不是政府去负担的,那么这就是一个本来教育就不公平的情况就雪上加霜了。

在这样的教育不公平之下,如果两个人智力是一样的。一个出生在一个大城市北京、上海。而另个人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村。

你这边接受了大城市的精英教育,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我这边的老师连普通话都说不好,连英语都说不清楚,我想获得跟你一样的成绩有多难。

所以知识改变命运它其实真的是一个错觉。

不是说没有人通过高考通过学习去改变命运,我们一定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当然不是去抹杀高考的作用,确实有无数的农村人,无数的出生的时候条件比较差的人,他因为高考因为上学,甚至他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因为他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他获得了很多机会,他改变了命运。

但是对大城市的高考已经容易到了,很多大城市的孩子都可以轻松得到大学教育。而对真正需要最需要改变命运的农村孩子来说,它又太难。

一个村子,5年内出了一个大学生,他当然很幸运。而更多的人,也许也很聪明,也许也很上进,甚至非常之聪明,但是他最后考不上大学。

所以我还是那句话,说知识能改变一些人的命运,但是你不能把它当做一个口号,因为最需要它改变命运的那些人,并无法因为知识而改变命运。

我今天想讲的知识改变命运的问题是什么?

我想谈的是说,其实我们去考虑问题的时候,要从统计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知识改变这个命运的标题我很喜欢,这个口号我也很喜欢,但是那是在我不太懂统计学的时候。

等我懂了统计学以后,我就会觉得说对那些广大的农村的孩子来说,知识改变命运是渺茫的,是没有希望的。真正能改变命运的事,其中的一些人尖子而已,对大多数人改变他命运的,不是这些。

对大多数的农村人,他本来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改变他命运的可能是改革开放,是突然之间一个沿海城市招工了,比方说深圳或者是东莞哪里头需要电子电子厂需要打工,他们就去打工,然后有些人在这个过程中就获得了很高的收入,有些人当然也很工资也就一般,但有的人就落户在了深圳或者是天津北京或者什么地方,慢慢的就开始离开了原有的命运。

或者说这两年可能是一些比方说开出租、开滴滴、做外卖,等等的工作。

改开以来,改变命运最大的一点是允许去城市打工,让很多人有机会改变命运,有机会去获得一个新的机会。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高考也非常好,但是实话实说,被教育和高考改变命运的人并不是主体,在我看来他还是很小的一部分。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该去学习,不该去教育,反而是说我们如果有机会接受一个高等教育,我们有机会变成一个能够自己在家里头学习英语,自己学习计算机,学习编程语言。这都是我们相对于很多人,运气好的一塌糊涂而已。

我觉得当我们了解到了社会的教育分配自然分配的不公平,以及它无法改变的这么一个现实以后,可能更需要珍惜的是我们已经有的环境。

如果还没有,你要知道人生还有很多别的机会,整个社会的不公平性还会存在很久,我们只能更努力的去摆脱和创造命运。

来源:

1、https://new.qq.com/omn/20210605/20210605A014S100.html

2、https://new.qq.com/omn/20200701/20200701A0TBGB00.html

3、https://www.sohu.com/a/292346458_119756

分类
3D打印 IT行业

人生苦短,而决定你一生轨迹的往往是一些你想象不到的事情

我爸是石油系统的工人,我妈被叫做家属,其实就是农民身份。我从小生活在单职工家庭的安置单位,叫做农场。你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城乡结合部的大院。

我们这个石油单位总共有2万多人。农场就有7,8个,自己有小学到高中的一系列学校,派出所,医院,等等。从我们的高中同学20周年聚会来看,90以上的同学都留在了这个单位,或者是相关的其他的石油单位。再或者是进了相关行业,上下游单位。

我算是个特例,大学毕业以后就写程序,一直写了20年。直到前两年,我才停下来不怎么写代码,靠写文章靠做视频为生。

我爸小学毕业,我妈小学还没毕业。他们曾经对我有一个很清楚的规划。我小时候,他们的想法是学习好就上高中考大学,学习不好就去技校。其实那时候我们单位那边技校的分配还不错。

再后来,当然就是希望我考大学了,因为技校彻底不行了,单位招工最好是高中毕业,大学生更吃香。然而,就到了我高考的时候,高的虽然一般但是过了本科线,也就是现在说的二本线。报志愿怎么选,经过一番咨询,我爸妈让我报西南石油,这个学校不是重点,但是也是石油行业第二的学校,我的分数够。

一个动画片改变的命运

于是,我就上了这个大学。按照道理来说,接下来的剧本应该是大学毕业,进入父母的单位,很快在父母的资助下买房买车,相亲结婚。这是我大多数同学的人生道路。很多同学现在都相互是同事,娶了学妹,或者嫁给了学长。很多都是从小在一个农场玩大的。

然而我离开大学后,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进入我们单位不难。但是我不想进去。因为我不想做石油,我不想搞机械,虽然我学的是石油机械。

改变我人生的其实是一部动画片,叫做星球大战,或者叫做迈克瑞一号。这个动画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计算机万能的印象。于是在学习机兴起的年代,我就疯狂的让父母买了一个在里面用Basic写了无数的程序。在高三毕业我父母就给我买了电脑。大学四年,我几乎什么都没干,就在自己教自己怎么写程序。

离开大学后,我虽然一片迷茫不知道自己学会的屠龙之技到底怎么万能。甚至不知道它怎么帮我找到工作。但是我已经知道,我不想从事石油行业,不想做石油机械,也不想做任何工作,我只想写程序。

那时候,计算机已经兴起,但是在天津这种相对闭塞的地方还没有北京那么红火。我只能先找了一家公司从网管做起。直到后来去了北京才成为了一个专业的软件工程师。

一次饭局改变的命运

02年的时候,我人还在天津工作。有一个跟我关系很好的大学学弟来北京出差,跟一棒子他在北京的朋友见面有个饭局。他也邀请我参加。北京天津很近,我们也3-4年没见了。于是我欣然赴约。

这场饭局认识了很多我在北京7年生活最熟悉的朋友,霍炬、韩磊、大鱼儿、yayv等。

但是拉到20年的尺度,这个饭局对我最大的影响是知道了一个词叫做 blog。其实我在大学,就喜欢酸文假醋的在我自己搭设学校论坛里面写点小文章,小诗啥的。后来因为这个还认识了一个女网友,最后通过她认识了我当时的初恋女友。两个人其实是网恋,远隔深山,一个人在重庆,一个人在南充。

因为她也很喜欢写点东西,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也被激发的特别喜欢写。经常她给我写的纸质情书都是十几页起步的。我也经常写很多东西。

但是我文学水平很低,也没有多少阅读。也有其他的爱好,从来没有认为写文章会成为我的一个事业。只是从那个时间起,特别喜欢写。我不太敢想象,我的东西可以出版可以发表。毕竟水平在哪里。而出版也好,发表也好,都有更高的标准。

到了那场饭局,我知道了 blog。其实你可以理解为,网络出版发表没有门槛了,不管你的文章高低,虽然没有稿费,但是也没有门槛了。

于是很快,我就开始写我的blog了。我也开始跟国内早期写blog的人成了长期的朋友。虽然现在很多人已经跟我一样没那么多写作的欲望了。

但是,从02年起,虽然断断续续,虽然写的东西并不是多么好。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写作的人。

直到2012年,我开通了微信公众号。2015年,我在大辉的鼓励下,开始认真写。2015年,我开始写出几个爆款文,我甚至从写作整年挣了20-30万。

我才开始觉得,写作,从我的个人爱好,可以变成某种营生了。好不可思议。

到了2018年,我因为抑郁在家里待了半年,失业半年,病重半年,跟世界失去了某种联系。病好了以后,我把主业变成了写作。

于是,一个偶发的饭局,将近20年后,改变了我的命运。

一个美剧、一篇爆款文带来的改变

可能是05年,韩磊说他在看一个港剧,我看了以后也很喜欢。后来有人说这其实是学习美剧《24小时》的。于是我就找来《24小时》来看,于是惊为天人。

其实我们小时候就看过美剧,《加里森敢死队》、《成长的烦恼》等等,虽然好看,但是也没有留下一个美剧远远高于中剧的这么一个印象。

但是《24小时》当时给我的感觉是秒杀了一切中剧,于是我开始疯狂的寻找美剧去看,然后进入了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感觉挖到了一个宝藏。那个时代,我最爱看的有《豪斯医生》、《波士顿法律》、《Monk》,等等。

因为爱看美剧,也爱写代码,我还特意买了第二个显示器,一个显示器写代码,另外一个显示器看美剧。我当时是一个疯狂的效率论者。但是我马上发现,我需要盯着字幕,否则我无法理解剧情。所以,虽然我有两个屏幕,但是美剧一旦打开,我就没办法写代码。

我的解决方法是去掉字幕硬听硬看,本来主要是为了解决看美剧同时写代码的奇葩需求。然而几个月以后,我突然觉得我的英语水平暴涨,而且不仅是听力涨了,阅读能力也涨了,很多没见过的单词,因为听到过,也无师自通了。

后来在15年写公众号的时候,有一次我就把这段经历,写了出来,成了我的第一个爆款《我是怎么学英语的(四级没过如何突破听说读写)》。

然后,等到我做Youtube视频的时候,19年的时候,我录了一个视频叫做《再谈如何学习英语(为什么要建立以听力为主导的英语学习方式,以及如何轻松地突破英语听说读写)》(有兴趣的去youtube搜索,链接放不了)。这个视频也成了我目前最大的视频爆款。

视频都3年多了,结果最近一个月又被Youtube的推荐机制发现,狂推了一把几天又多了1万播放量。

后来,我还因为很多人跟我咨询怎么学英语,而做了一个英语学习的App,叫做英语轻松读。

然后,很多新的关注者关注了我,他们很多人不知道我写了20年程序,不知道我公众号的爆款文。他们只知道我是“教英语的”,很多人叫我是英语老师。又一次莫名其妙的被改变了命运。

被一辆铲土机改变的命运

我大学的时候,就玩过3D Max,我也是学机械出身的。但是我在大学真的没怎么好好学机械。我的爱好在电脑上。但是,我对各种动手的,创作型的东西都很感兴趣。

可是我以前都是侨居在上海,我真的没打算在上海待一辈子,所以只能叫侨居。我也买不起上海的房子。所以,我一直虽然对3D打印有兴趣,但是也没尝试。最近一年搬回到天津的家,自己的房子,我终于买了3D打印机

有一天我出门看到了一个装载机,或者叫铲土机。

于是,我就想干脆3D打印一个这个东西吧,可以加电动机,Arduino、蓝牙、wiki、乐高气动组件,应该会很好玩,甚至会比我的乐高工程机械还好玩。

我学习3D打印如此,学习一切也都是如此。给自己设计一个真实的项目去做。这个项目就是做一个很酷的玩具给我自己。

于是,我就开始建模和打印。做了一堆东西出来。

然而我觉得这些东西无法达到我的要求。问题出在哪里。可能是我对建模工具Blender太不熟悉了。限制了我的发挥和我的能力。于是我决定把这个项目暂时中止,去建模各种简单的东西,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建模能力,再来挑战这个项目。

于是半年过去了。我又开始重新挑战这个项目。我为这个项目设计了一个电动机驱动的底盘。

我把主要结构设计出来跟我的乐高气动组件进行联合调试。

我重新设计整个机构,从头开始,甚至把气缸也建模(买的,不需要我打印),配和上精确的尺寸。

我设置为了在计算机上调试气缸和组件的动作,我还学了怎么在Blender里面给物体加骨骼,加运动约束。

也就是说,我都学会了怎么用Blender做机械动画制作的技巧。

这是我的新设计,目前还主要是车前半身部分。

当然这远远还没还没完成,只设计了前半部的机构部分,后半部的车厢,驾驶室,都还没做,各种装饰和小部件也都还没做。但是显然跟我最初的设计已经天壤之别了。

一个小小的想法,把一个在路边看到的铲土车设计成一个自己玩的玩具,引领着我学会了一堆Blender和3d打印技巧,而它会引领我到什么新的人生方向,我还不知道。

说到最后的话

今天讲的故事和我罗列的一些细节,可能有些人除了3D打印部分都看过很多次了。我今天想把这些故事再讲一遍,在罗列一遍。是一个新的视角,是从我个人对我自己的一生中见哪些事情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角度去看的。哪些事情改变了我的人身轨迹。我试图去找到一些规律。

首先,大多数转折是我事先不知道。我从小热爱编程,但是在找到编程工作,在行业立足之前,我是不知道这真的能发生的。我本来以为我的人生是定型在父母的期望和对世界的理解之下的。只是到了大学毕业以后,我无法控制的不想进入大国企,不想走父母走过的路。在那之前我都不知道。

我没有文学基础,学的是机械专业,英语四级没过。所以,我也不会预料到我有天靠卖文为生,甚至别人叫做英语老师。

我只是想做个玩具,我不知道后来这个玩具的目标变得那么清晰,那么认真,那么旷日持久。

然后,我发现核心不是方向感,而是放纵自己去追求各种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一开始只是爱好,但是后来发现了激情。这种激情让我废寝忘食的把时间花在了编程、写文章、学英语、玩3D打印和建模。这种时间的累积、经验的累积,让这些爱好,又达到了某个高度,可以从爱好,变成事业,从而给我带来收益。反之,又促进我还心思想把他们搞好。

本来很多东西,并没有打算做太好。没有打算放太多的经历。但是一旦发现自己有激情,也做得好,就放大了自己的喜好。就可以摒弃懒惰和别人的质疑,就可以专心进去,不计得失的去做事情。

结果最后回报,都还挺不错。

也算是无心插柳。

分类
历史 社会生活

英国首相约翰逊辞职了,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被枪击去世…世界风云变幻,只有我们可以岁月静好秩序井然排队做核酸

最近国际形势继续风云变幻……

7月7日,在超过50多名内阁成员和高级官员辞职施压后,英国执政保守党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终于表态,辞任党魁,但将留任首相直到选出接班人。

但是他站在全球新闻聚光灯下才一天,马上更大的新闻就来了。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帮人助选演讲的时候,被人近距离枪击,很快就宣布去世了。

有人说现在和1913年何其相像,沙皇在打仗、日本首相被刺杀、英国首相下野、德国新任总理正积极组织扩军……

1913年后面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打起来了。

某种程度上,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1945年二战结束后,一直到今天,事实上,人类经历了历史上最长期的一个整体和平时期(只存在局部战争)。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核武器的恐怖平衡,第二个是美苏两大集团动态平衡带来的世界格局。

现在基本上二战的格局在一个被打破的过程中。世界进入了快速颠簸期。

从大的局势来看,中国暂时岁月静好,但是不知道未来会走到何方。

有人说,只学过小学历史的,兴高采烈。学过历史的,忧心忡忡。

我就挺忧心忡忡的。

分类
读书

钟薛高能有什么错?不就是贵了点么?为什么成了众矢之的?

最近钟薛高非常热门,各种视频平台都出现了火烧钟薛高不化,甚至出现了烧烤钟薛高的视频。

其实今年夏天我就没怎么吃过雪糕。这几个月疫情的新闻此起彼伏,虽然我居住的滨海新区一直有惊无险,但是各种去了某个商场就被列为密接,然后被隔离,对我造成的惊吓太大。我一直都不怎么出门,天天在家里吹着空调,吃雪糕的动力就没那么足的。

我往年吃雪糕也是比较不接地气的,那时候,雪糕最贵的往往是梦龙或者哈根达斯的雪糕。那也是我最爱选的。

我知道钟薛高其实是在上海的时候,我和老婆有一次在淮海路闲逛,iAPM对面那个路口有个钟薛高的市场活动的摊子。我们路过,我老婆说要买。我说这是什么东西,没听说过。她说是网红美食,我们就买了一个,我兴趣不大,但是也咬了一口尝尝。比较硬,而且冻的有点过分的感觉,就没太大好感,口感上也没吃出什么花样。

后来,我们点外卖零食的时候,我老婆还时常买钟薛高,我也跟着尝了几个口味,一直没有惊艳的感觉。价钱嘛,其实哈根达斯也不便宜,但是我感觉我喜欢那个味道,钟薛高我找不到感觉,没兴趣吃。

哈根达斯在很多便利店都有自己专属的小冰柜,冷链据说也保持某种温度,所以保证你拿到的时候,既不会过冻,也不会化冻。真假不知,但是口感上,我是感觉得到的。梦龙和哈根达斯的口感我都很喜欢,贵点贵点。

但是这两年好像变了江湖,除了钟薛高,还出现了一些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昂贵雪糕,被人叫做雪糕刺客。据说你买的时候,看不出来它身价高昂,等到结账的时候,大感上当,但是不好意思退掉,所以给很多人造成了心理创伤。

我没有这个问题,买东西现在都是用美团买,虽然家门口就有便利蜂,但是哪怕是家门口的便利蜂,我往往也是美团买的。这个大家要理解,天津的夏天温度还好,太阳太毒辣,大中午的出门能直接把人晒化了。当然我冬天也懒得出门,你懂的。

用美团买你都看得到价格,不会随便买错,虽然其实我也不看价格……

其实,我觉得一个东西卖的贵,没有什么天生的原罪。

这两年有句话,叫做,这东西好,不坑穷人。

价格是一种区隔,你有钱,自然会喜欢买贵的东西。穷自然喜欢买便宜的东西。我记得我小时候,我爸买错过雪凝回家,一大家人吃饭的时候,孩子们都在质疑,这不是雪碧啊。大人们却说,雪碧,雪凝有什么区别。

小时候不懂,觉得你这不是糊弄我么。自己挣钱知道生活艰辛,了解到那些年代父母的艰辛才明白。为什么有时候,有些东西便宜个几分几毛钱,父母都非常在乎。

但是,真有钱的人,自然对生活品质有了要求。

我小时候我们住在一个叫农场的地方,平房,没有马桶用公厕。我们的机井其实离公厕都没有百米之远。每天定时早晨5点开始抽水到水塔,然后晚上9点关抽水机。也就是说我们的自来水不是24小时的,也没有任何净化装置,就是地下水而已。那个年代大人还喝喝茶,小孩子基本上都是用个瓢在家里水缸里面舀水喝。我们家搬到楼房开始有市政的自来水,有净化,有加氯,已经是我高考后的事情了。

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我也习惯了凉水只喝矿泉水,连我的咖啡机的水箱用的都是农夫山泉。倒也不是真臭讲究,主要是北方水硬,用自来水的话,怕用久了把咖啡机给堵了。

你穷的时候,分不清便宜的东西和贵的东西差异在哪里。但是稍微有点钱,你马上就发现这自来水泡茶味道不对。为啥呢?因为你也不用最便宜的高碎和茉莉花茶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茉莉花茶流行一时就是因为北京当时的水太苦了。买得起好茶叶,你自然就分得清楚水好不好。上海的自来水就是我在多个城市生活以后觉得味道最大的。上海的一些商场的可口可乐饮料机里面出的可乐都压不住那自来水的味道(可乐机一般还自带净水能力)。

吃冰棍的口味也是一步一步提升的。我小时候,住在农场的时候,不是天天都能吃到冰棍的。农场自己的小卖店时没有冰棍的,那时候冰箱可是稀罕物,没见过。我们吃的冰棍是流动小贩带来的,他们骑个自行车,车后面一个白油漆表面的木箱,内衬棉被,这东西没有任何制冷作用,但是可以有效隔热。我们小时候吃的是1分、2分的冰棍和5分钱的雪糕。

家里当时也买不起冰箱,甚至没见过冰箱,所以也没有说一买买一堆的情况,当然经济当时也不允许,根本买不起。

所谓冰棍就是糖水儿彻底冻硬,有水果味的,也有前面带红小豆的。而雪糕就是里面带牛奶味,而且比较蓬松的。我们小时候,冰棍是王道,雪糕太贵,只能偶尔吃吃。吃完了冰棍,棒子都要嗦嗦味道才舍得扔掉。

但是到了我在北京上海居住的时候,我已经知道梦龙,哈根达斯了,成了我的最常见选项。

有了点钱,就想提高生活品质,这东西是天经地义的。很多人喜欢回忆,喜欢似水年华,然而,想想可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上去容易,下来难。你让我回到过去的农场生活,我是回不去的,就算我想回,那块地儿现在也已经被推平,据说挖了鱼塘,养了鱼了。

所以,钟薛高虽贵,雪糕刺客虽贵,我非常坦然,非常接受。虽然从口味上他们不吸引我,我并不想买。但是即使他们吸引我,我要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不买。

就跟我买个全世界最好用的手表,Apple watch才几千块钱,但是随便一块劳力士就要几万。贵就贵,关我何事,我不买的话,再贵也不会影响我的生活。全世界最贵的手表就是瑞士的那些机械名表,然而最不准的也是他们,随便几块钱,几十块钱的儿童电子表,精度也秒杀他们。

就像劳斯莱斯一辆,都可以买个房子了。贵就贵了,跟你我何关?你想买个几万块钱的国产汽车,还是可以买。完全不影响。

那么钟薛高到底错在哪里?

最近钟薛高的风波起来,我也没见我老婆不买。最近钟薛高高温不化,里面有合法的添加剂卡丁胶,也没见我老婆不买。她喜欢那个口味,她消费得起,我也没啥意见。

大家为什么那么关注?那么在意呢?

中国人不是骄傲去国外买空了老佛爷,买空了LV么?不是说中国人到处都是消费能力最强的人么?

最近怎么开始在于一个雪糕了?

也许见微可知著,现在整体的经济压力来了?很多人开始恐慌?从就业,从生活的压力,需要一个释放点?

然而我的感觉是,冰棍、雪糕哪怕吃贵点,不影响你买房买车,这可以占总体生活成本的比例并不高。我们遇到的问题,用这样的方式去关注也无法解决。

抓大放小吧,争取从源头多找点收入,多堵点生活上的大漏洞。然后经济状况缓解了以后,买上一个自己喜欢的,可以消费得起的最贵的雪糕,美美的吃上……暂缓几十分钟的烦恼吧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雪糕和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