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3D打印

纯手工不是工匠精神,追求效率更好,效果更好,更美观才是工匠精神


Image by Martin Rehrl from Pixabay

国内木工视频,一般会喜欢渲染全手工,而美国木工,就是一堆机床,高效可靠。现在工匠精神被手工代替了。这很大程度来自于日本的宣传,国内也有很多喜欢这么宣传的。瑞士也喜欢这么宣传。

瑞士表卖得那么贵,市场那么好,那么瑞士人讲工匠精神,讲手工打造就一定好么?

首先,其实瑞士表现在这么昂贵并不是因为好。正是因为不够好。以前机械表时代,瑞士和欧洲很多国家都制表,后来慢慢地瑞士领先也建立了一些标准。这时候,日本也参与到了制表行业。慢慢的机械表也做的有模有样,甚至比赛上也可以超越某些瑞士表,拿到冠军。

这其实还是小事儿,后来各国开始研发石英表,到了1969年12月25日,日本精工率先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石英表——阿斯特隆(Astron),这开启了石英革命。一开始,瑞士也有公司研发石英表,1970年4月,瑞士的第一款石英表Ebauches SA Beta 21亮相。石英表一开始价格并不便宜,但是性能远远超过机械表。

但是总的来说,瑞士钟表行业拒绝石英技术,继续生产机械表。到了1978年,石英表市场份额就超越了机械表。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的指标公司纷纷崛起,此时瑞士制表行业停滞不前,陷入了史称的石英危机(quartz crisis)。

众多瑞士表行倒闭,行业低迷,从业人口暴跌,1970年至1983年间,瑞士制表师人数由1600人跌至600人;1970年至1988年间,瑞士表业的从业人数由9万人跌至2万8千人。

在这种危机下,瑞士的两大表业集团ASUAG与SSIH于1983年3月合并为斯沃琪集团的前身ASUAG/SSIH,希望拯救瑞士表业,1998年正式更名为“斯沃琪集团(The Swatch Group)”

斯沃琪集团靠卖廉价且成本低廉的Swatch手表咸鱼翻身,赚得盆满钵满。Swatch甚至专门把零件数从91个降低到了51个,以方便用机器大规模生产,更进一步降低成本。

图片

图为亚马逊上销售的Swatch手表

斯沃琪集团成功收购了大量著名的瑞士品牌,以下这些品牌都是斯沃琪集团旗下的品牌:

  • 斯沃琪(Swatch)
  • 宝曼(Balmain)
  • 宝珀(Blancpain)
  • 宝玑(Breguet)
  • 卡尔文·克雷恩(Calvin Klein)
  • 雪铁纳(Certina)
  • 安杜拉(Endura)
  • 飞菲(Flik Flak)
  • 格拉苏蒂(Glashütte-Original)
  • 哈密尔顿(Hamilton)
  • 哈利·云斯顿(Harry Winston)
  • 雅克·德罗(Jaquet Droz)
  • 利昂·哈托(Léon Hatot)
  • 浪琴(Longines)
  • 美度(Mido)
  • 欧米茄(Omega)
  • 雷达表(Rado)
  • 天梭(Tissot)

但是,即使斯沃琪集团相当成功,但是总的来说瑞士表业还不够繁荣,于是包括斯沃琪集团旗下的著名品牌,以及幸存的其他瑞士表行百达翡丽、江诗丹顿和劳力士,等,整个瑞士机械表行业开始往高端奢侈品市场转移。机械表变成了奢侈品的代名词,瑞士表业才彻底得到复兴。(1)

所以他们是匠人精神造成最好的产品么?其实不是,他们是正常市场打不过了,只能退到奢侈品市场而已。

但是,即使是奢侈品,瑞士表真的是全部纯手工么?我们看看表业人士的说法:

图片

这个来自于知乎问题《为什么瑞士奢侈手表品牌一直坚持手工制造而不用机器制造?》下芯随表动的回答。

这下很多人可能就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奢侈品手表会给你讲表盘用了什么手工烧制工艺,等等。

一味推崇手工的其实不是真的匠人。古代工匠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也是努力的发展各种工具,追求的是效率、精度、美,而不是什么纯粹手工的一种满足小知识分子趣味的东西。原始人一开始用打制石器,后来用磨制石器,也是一步步进步。各种工匠也都是如此。

比如我们知道文物价值越老越值钱。中国古代的玉器加工就非常厉害。但是有些人就有种错觉,古代的某些玉器制品现在是做不了的。其实有了现代工具做起来容易得多而且质量会更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鉴定古玉的很多方法其实就是找工艺特征。什么叫做工艺特征呢?其实就是不同的加工工艺,技术,方法带来的加工痕迹。比如有的时候,是对钻对齐精度不高造成的错位痕迹。有的是解玉沙带来的不规则划痕,等等。用现代技术加工,如果不是纯粹为了造假,做旧,故意用过去的工具和工艺来做的话,其实加工得就会更精准。所以有时候判断古玉的方式是,看是不是做的太精细了,某些精细度古代的工艺很难达到,所以应该是现代的工艺品。

上次我看了一个日本的印章大师的视频,那个我就很喜欢,有人慕名前去,大师认真的做了设计,然后开了一下CNC机器,几分钟就做好了。去的人说,您不是匠人大师么,为什么用机器。大师说,用机器做得更好更快,为什么不用?这才是真的匠人,做得更快、更好,更美才是追求,而不是虚妄的怎么做。

不懂的人就会说,那都用cnc是不是我做的就跟大师一样呢。其实也不是,各种机床都是要调校,保养和研究的。还有设计的时候怎么设计可以发挥特定机床的优势,怎么做工艺选择才行。这些都是外行人闻所未闻的,但是其实是制造业最牛逼的东西。

举个例子大家就懂了,光刻机不是只有台积电可以买,其他外国大厂也能买到同款光刻机。为什么5纳米制程是台积电先搞出来的。在工艺方面有无数的细节,有些方面台积电是光刻机厂商asml的老师。不是有了机床就有了一切。核心是你怎么用好机床。这就跟你有枪,你也不是神枪手,枪法也是门学问。

再举个例子,都用3d打印就都一样么?其实也不是。有人问3d打印一个螺丝结实么?这是普通人的视角。牛人,比如youtube某个大神的做法就是把垂直打印,水平打印,斜45度打印的结果都做出来,然后实际去测试强度和效果。做好什么东西都一样,需要认真研究……

注1: 大量参考,wikipedia石英危机词条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7%9F%B3%E8%8B%B1%E5%8D%B1%E6%9C%BA

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方法论

我是怎么在嘲笑和讥讽下学习和成长的

1997年我高考成绩一般,于是可以选择的选项大致是天津一个比较差的大学,收底分数线,或者当时的西南石油。因为我父母是中海油的,所以,西南石油成了一个比较显然的选择。父母和单位里面的叔叔阿姨都觉得这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而我那时候,对离开家100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

到了西南石油才知道,所在地南充号称全国十大暴力城市,而我们学校在一个山沟里面。同学们跟我关系都不错,虽然我不修边幅,大学四年都没理胡子,长期长发垂肩,衣服经常一个星期也不洗。但是,我跟同学的交流也仅仅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我对计算机,编程,对写作,对阅读有很多爱好。在学校可以交流的人不多。于是,我在互联网来临到学校以后,就沉浸在里面了。那是一个互联网刚进入中国方兴未艾的时代,但是发展得也超级快。98年一开始的时候,学校里面还仅有几个老师和学生有上网账号。我就是跟着一个学长蹭到的网络,注册了自己最早的QQ号和邮箱。但是可能半年不到,网吧就在学校内外雨后春笋地发展起来了。到了后来,我在学校还得到了一间自己的办公室和最快的网络连接。

年轻的苦闷很多就沉浸在互联网里。我对计算机、编程、写作和阅读的热爱都在互联网里。那时候,我虽然人在南充的小山沟里面,但是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可以跟无数远在千里之外的人讨论技术和写作。我的初恋女友就是这么认识的,她在百里之外的重庆读书,我们一开始是从论坛上写东西互相认识的,然后就是无穷无尽的QQ聊天和煲电话粥。

后来,互联网一直是我生活的主阵地。

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天津的一家中日合资电子厂。同事们跟我关系都很好。但是我的爱好和研究方向跟他们可以交流的也很少。我还是经常在网上发文章、写东西,提问题、回答问题。

直到今天我的好友里面,还存在很多一次都没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但是互相认同,长期默默关注的人。也有很多人见过一两次,但是主要交流还是在网上。也有像高春晖这样的老前辈,以前我小时候,他很出名,我只是一个小透明。现在他路过我所在的城市,总会约我和一堆朋友一起吃饭,一起聊天。等等。

我从上海搬回到天津,滨海新区,到现在半年多了吧。其实我在线下见的人,也就是有数得不到10个人,中间有15年就见过的一些群友,youtube的观众和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程序员,最近他刚回了日本。不过之前,有一次,一个外卖员送外卖到我家的时候认出了我,他看过我一个抖音的视频。

所以,我经常在互联网上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当然与众不同的是,我很少是取得成功以后才会分享,我经常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分享。

比如我在刚刚开始学习这么用VC++的时候,就在网上发过帖子。然后被人奚落了很多,比如你的学校不行啊,你的基础不行啊,VC很难啊,等等。当然后来我在文曲星工作的时候,用VC完成的项目效果不错。我后来也做过浏览器插件Outlook插件等当时很少有人知道怎么玩的东西。

我在最早学习怎么iOS开发的时候也是如此。那时候国内还没有几个人会iOS开发。其实一开始就分享固然受到了很多质疑,但是也带来了好处。我发了个帖子,于是我的朋友霍炬知道我在开发iOS。于是当霍炬的朋友的朋友,有道词典当时的一个负责人,他们在整个有道找不到一个会做iOS开发的人的时候,通过霍炬找到了我。

但是,很多时候,也有很大的问题。我是一个容易被人影响的人。我是一个,收到别人的批评以后,哪怕知道他说的并无道理,也会感到难过的人。所以,我这多么年的抑郁情绪其实跟我喜欢在互联网上分享有很大的关系。我喜欢分享我的成就。我的体会,我的小经验。我开始做的小小的尝试。

但是,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我在互联网行业干了20年。不管是我学一个技术,还是我开一家公司,不管是我拿到投资,还是我关闭了一家公司。我都发在网上了。很多人因此认识了我,跟我成了朋友,跟我讨教跟我分享他们的经验。也有很多在互联网上的片段,成了很多人批评我诋毁我的资本。

但是,我还是选择open。我当然不会把所有自己的信息都放在网上。但是我还是想对这个世界展开怀抱。只要我觉得对其他人可能有一点点帮助的东西,我都乐意分享。

因为我只是简单的写出来,说出来,录个视频。就有机会确实的帮助到一些人,改变一些人的轨迹。这么多年下来在线下,线上说被我严重影响,甚至改变了人生选择的人很多。我也得到了非常丰厚的回报。很多人看我的文章,不管好坏都喜欢打赏,我去哪里旅游,都有长期关注我的人想请我吃饭。哪怕是出国玩都是。

30多岁的时候,我想学好英语。原因其实蛮简单。我喜欢边看美剧,边写代码,但是当时我的英语水平达不到,不看字幕无法看剧,但是盯着字幕就没办法写代码,虽然有两个屏幕,你的眼睛总盯着电视剧那个屏幕的底部。于是我就认真的逼自己去看没有字幕的美剧。由此开始,我发现几年以后,我的英语真的突破了。

于是我在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文章《我是怎么学英语的(四级没过如何突破听说读写)【老文回收】》。那篇文章最早写的时候,微信还没打赏系统,我只是在文尾放了一个二维码,就给我带来了4000多的打赏。我当时刚好在天津买了房子,这笔钱直接买了一个洗衣机和冰箱。

过了几年,在我开始做youtube频道的时候,我用这篇文章的精髓做了一期视频《再谈如何学习英语(为什么要建立以听力为主导的英语学习方式,以及如何轻松地突破英语听说读写)》。这个视频在youtube上给我带来了8000多的订阅,10多万的播放,以及几百美金的收入。

学好了英语以后,我出国旅游一直是用英语,不管是美国、新加坡、日本,我都是自由行,自己买票,自己点菜,各种自己闯,玩得不亦乐乎。

学好英语以后带来的种种好处,其实我一开始并没想到。我仅仅是想完成一个人生目标,以后,“看美剧再也不用字幕了”,这个小小的目标实现了,但是带来了无数的更多的好处。

其实我在刚开始这么学英语的时候,我也在网上分享过我准备怎么学英语。那时候收到的大多数都是批评和质疑。甚至有人说我在误人子弟,纸上谈兵,等等。

几年后,我写那篇带来打赏4000的文章的契机其实也是在一个论坛大家讨论该如何学英语的时候,我评论了几句,结果被很多人讥笑和质疑。我才在义愤下写了那篇文章的。

大概几个月前我买了台3d打印机,然后我选了选决定用blender来建模,我头两天的文章晒了我很多最近打印的小东西。我设计和打印这些小东西,然后晒出来以后,其实也听到了很多批评和质疑。

有人说,我们专业做3d打印的看到你们家用打印机打的东西简直像是玩具。

有人说,有了锤子一切都是钉子。很多人买了3d打印机就家里什么都用3d打印机打印。也不管合适不合适。

有人说,建模建的真粗糙。

打印打的真粗糙。

你这东西这么放容易掉下来,砸到孩子和花花草草怎么办?

等等,等等。

听到这些质疑声音,有时候也会影响我的情绪。其实发一个自己做的东西,不说想听到的都是称赞。至少这是有目的的,有方向的一种表达。说明我喜欢用blender建模,喜欢用3d打印做东西。如果你也喜欢,大家有机会一起交流经验技巧。而不是说,我做了XXX,你快来批评吧。

而且,很多时候,我发的东西,那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许做一个托架,可以做成某个经典的样子,人人都会觉得好看。但是我今天正好想试验怎么用建模一个特定形状,有时候,我在实验打印的零件的某个侧面很薄的时候,它的强度和受力是否还够。懂的人,可能留言的时候,马上就让你可以交流起来。他们可能看得出来,你想做什么,可以交流他们的经验或者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而更多的人只是觉得找到了一个去喷去质疑的点。

其实这在我学习编程,学习写作,学习英语,学习任何一个东西的过程中,都不断的遇到。还是那句话,他们在短期对我会有影响。而长期看来,那些牛逼的人不知道去哪里了,也许过的很好。但是我也过的很好,因为我最终没有搭理他们,没有被影响。我只是制定一个自己的目标。

编程我从12岁开始上手,一直到今天,写了31年代码。一开始就是个爱好,考大学的时候,都没敢报计算机专业(分数也不够),但是我干了20年程序员。

写作我从2002年开始写blog,写了20年。一开始也是爱好,没想过可以挣钱,不过从2015年开始给我挣了不少钱,也是我目前最大的收入来源。

认真自学英语从30多岁到现在也有10年了。给我带来了无数的好处。

benlder和3d打印才刚刚开始。

我才43岁,到60岁还有20年,到90还有50年,如果能坚持到90岁的话,还有无数的可以去学,可以学会,可以挣到钱,可以享受到乐趣的东西。

分类
社会生活

全知时代,其实一个新的无知时代、文盲时代,解决信息过载的核心是问一问这件事情关我什么事情?

下午5点,我本来在折腾我的显示器,这时候顺手看了一眼微信,发现我一个好友在一个群里面说,

哎妈呀….东航飞机在广西坠毁了

然后,从那个时间点到现在,所有的群里面都在聊这个问题。公众号也有了无数篇。抖音也很火。简直是哪里都是这个信息。

我另外一个朋友,发了一条

开车听德广播,几个新闻节目的头条都是飞机失事,关注的是客观事实 怎么墙内自媒体就开始引导舆论对准东航了?故弄玄虚,把之前关于东航的新闻改头换面拿出来,连基本常识都不知道,本次失事的飞机属于东航云南公司,也就是之前的云南航空 自媒体吃自己同胞的人血馒头也这么狠啊

我略有同感。其实近些年,任何一个新闻发生,马上就会变成媒体和自媒体的狂欢。有一些优质的内容在里面。但是很多是可以看作为人血馒头的。一切都是为了流量。

拿今天的事情来说,我并没有特意的去追这个信息。但是各个平台上弹出的信息,推荐给我的信息。已经让我看到了无数的版本。有人说是失控,是波音的锅。有人说,你看空客怎么不摔呢?有人说,这是灵异地点,这个地方经常出事故。有人说会不会是飞行员报复社会。有人说是被导弹击中的。甚至有人说,只要是美国造的飞机,美国都可以遥控让它失事……

其他的新闻发生的时候也往往如此。明星离婚了,马上有人站在男方说女方是心机婊。马上有人说自己是女方的朋友,一直看不顺眼男方。甚至可能会出现,某一方出轨的酒店的枕头跑出来讲一段大家都没听说过的故事。

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媒体发达的时代,任何一件重大事件,发生了几分钟就传遍全网了。但是你也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媒体彻底失效的年代。很多事情发生后,你听说了,A是坏人。然而,几天后,甚至几分钟后,反转了A是好人,B才是坏人。然后可能又反转了AB都是坏人。然后又反转了,AB都是好人,C才是坏人。

很多时候,你去问同一件事情,你问不同的朋友,他们可能会给你完全不同的答案。我说的不是因为,他们的政治观点立场不同,也不是说他们有人在说谎,很多时候仅仅是因为他们一个人看了一个抖音的视频,而另外一个人看了微博的长文而已。也或者,第一个人是在事发第一天关注的,第二个人是事发第三天关注的而已。

这个谁都可以做媒体的年代,带来了我们的全能全知年代。每一个事件发生以后,你会接到无数的信息。嗯,东航的波音737飞机坠落在云南。于是,一会儿一堆公告号跟你细数东航的各种空难历史。一会儿有人给你分析波音和空客的设计哪里不同。有人告诉你失事的737客机和737max的异同。有人告诉你云南出过多少次类似的事情。如果你不是即会开飞机,又懂怎么检修,对云南地理还特别清楚的话,你很有可能一头雾水,到底谁说的对呢?

而这时候,飞机的残骸其实还没收集全,搜救工作还没完成,也许黑匣子还没找到。但是各种理论早就满天飞了。

你可能觉得你知道了很多。

但是真的么?

你知道的这些东西有一个真的能确定跟最后的失事原因百分百符合么?

其实谁也不知道,因为根本还没走到这一步。一场正常的空难调查进行一年几年都很正常。但是你似乎已经知道了全部信息。

其实你什么都不知道。那些言之凿凿的论点,很多都建立在猜测上,不一定站得住脚。

然而你的生命却真的浪费掉了。

我曾经对当年的全能媒体时代也很欣喜。发现不像以前,除了一个事情,大多数报道千篇一律。但是看多了我发现,以前千篇一律的报道,很多时候记者至少要去现场,要采访当事人。而现在看起来多姿多彩,言之凿凿的很多报道分析,很多时候全靠猜测。

甚至,他们还说,他们是经过了逻辑推理。

柯南说过一句话,真相只有一个。柯南说这一句话的时候,每一次都很帅,很有范。

因为他说的往往却是就是真相。

而现在,你经常看到一件事情发生,100个化身柯南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都喊着,真相只有一个。就在我这里。然而他们每个人指出的凶手都不一样。他们每个人都说在做逻辑推理……

但是很多时候,他们都不懂什么叫做逻辑……

你听了无数推理,无数逻辑,最后,什么也不知道,虽然看上去你什么都知道了。

其实信息如果质量很好,多了,并不算过载。

过载的是,一件事情,你看到了100种不同的逻辑,没有一个可以完美的自圆其说……大家永远在讨论,但是没有结果。

所以,这时候,你应该问的是关我什么事?

冷静一下,我们大多数人既不是国家领导人,也不是安监部门的领导,也不是航司的管理者,甚至不是飞行员,不是空姐。

飞机失事了,在云南。很可怕,很悲哀,我们沉痛悼念失事的人员,我们希望有人生还。

然后,就跟我们关系不大了。

如果真是波音的锅,自然有中国航空管理局去交涉,去禁飞相应型号。如果真实东航的锅,东航也躲不过去。我们讨论来讨论去,能影响最后的事故认定么?我们能第一时间拿到黑匣子里面的数据么?

我们还需要做自己的事情,养自己的家,糊自己的口,测自己的核酸,隔自己的离。

再往下,到底什么是信息?

对的才是信息,可靠的才是信息。你可以利用的才是信息。如果你真的知道波音好还是空客好。但是你从来不坐飞机旅行和出差,其实也没意义。除非,你知道,且你经常飞,你需要选择只飞波音的航班,或者只飞空客的航班,这个信息,对你才有意义。

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全知其实是一种谈资的全知,其实毫无意义。

举个例子,之前我在一个语音聊天室聊自媒体怎么做的时候。有很多人来发表意见。比如,微信好,还是抖音号,还是微博好。该怎么运营的时候,也有人有很多想法和说法。

而当我问到他们做了什么自媒体的时候,他们说没做过。这就是一种谈资。

我们在选择信息源的时候,其实要去甄别。有的人什么都会说,但是你问他做过什么,他什么都没做过。说一句听起来靠谱的话,不难。但是说出来的东西,做出来也靠谱就很难。很多时候,只有亲身经历的人说出来的话,才能当作是经验。

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有信息饥渴的问题,或者在平台推送和信息推荐的态势下,被动的接收了无数的信息。然而就像喝盐水,只会让你越来越渴一样,甚至可能会让你脱水而死一样。信息再饥渴,也要筛选,也要评估,不能一味的关注和吸收。

否则,你看似全知,其实却被裹挟的越来越无知……

分类
3D打印 方法论

问题如山倒,解决如抽丝

中国有句古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今天的题目就来自于这句古话。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很有道理的。疾病也好,问题也好,很多时候都是漫长积累的。

但是一旦发现就会呈山倒之势压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让我们无法正常的思考。无法正常的思考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带来更大的问题。人当然不是纯粹理性的动物,但是我觉得我们对历史、心理、社会,自然科学的学习,都可以让我们更多的变得理性。从而在每一个问题上尽量获得一个对自己最有利,可能也是对世界最有利的解决方案。

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发现,既然问题是慢慢积累来的,那么解决一个问题也必然只能慢慢解决。

大多数时候,问题难以解决并不是因为问题无法解决。而是因为问题无法快速解决。当然,能快速解决当然很好。但是很多时候,慢慢的可以解决也比永远不能解决好。但是过于急躁的心理,会把不好快速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彻底解决不了的问题。

当然,我的这些体会可能也跟我的心理问题有关系。我40多岁了。一切可以在年轻的时候就简单地解决的问题,其实我都结局了。但是有很多问题,既然我20年都没有解决,我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但是真的无法解决么?

如果把时间拉长到10年,也许是可以轻松解决的。但是每次你都幻想一年就能解决问题,解决不了就放弃,那么20年也是解决不了的。

所以,最近我虽然遇到了很多巨大的问题。反而反应变得很简单,先收拾桌子。先把主办公桌打扫的干干净净。未来要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它。

然后把搬回天津就带回来来的dell2715k拿出来,用支架架好。用吸尘器清理桌子,把线都整理一遍。

然后把游戏本所在的副桌也清理了一遍。

然后,给老婆买给我的折叠屏OPPO做了一个支架,这样,用大屏幕们写代码的时候,可以用小屏幕顺带看看电视剧,电影啥的。

我还给我的行事历做了一个架子

还设计了自己的桌面理线架,等到过两天新买的几个线都到了,还会安装更多几个。

我的小手环,我的骨传导耳机都有了自己的专属架子

连我的尖嘴钳,都在手边的墙壁上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这些3d打印的东西,当然不会给我带来收入,目的也不在于此。只是,我每天打印一个小东西,让我的家变得更整洁,我的工作室变得更方便整理。改善了我的心情。

我需要解决很多20年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最近从我的办公室,我的手边开始了。

分类
社会生活 移民

每一代都有每一代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路,那就随他去吧

最近在一个朋友闲聊的时候。我听到了两个貌似有点正好相反的故事。

一个是A君,他现在在日本生活。但是父母并不喜欢日本。还经常骂日本,让他早点从日本回来。可是他在日本待够了年头,目前已经有资格申请入籍了。他很想入籍,但是很担心父母不能谅解,甚至会被父母断绝亲子关系,很苦恼。

另外一个是B姐。她早年带着孩子移民他国,孩子几乎是从小在外国长大的。如今在美国的大学毕业。孩子说想回国发展。但是她当年移民出国,自然有自己的想法。特别是那个时候出去,非常艰难,她也是吃了很多苦,才出去的。出去的时候,她就想的是以后一辈子不用回国,孩子也不用回国了。她至今还是这么想的。然而孩子虽然生长在国外的环境,但是大学一毕业就一心想回国。她也非常苦恼。

这两个故事里面,一对父母不希望孩子出国,另外一个是母亲不希望孩子回国。基本上是正好相反的故事。

但是其实这又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故事。

具体的举动是完全相反的。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父母觉得自己对世界,对这个国家,对外国的理解是唯一真理。孩子只是小,不懂事,没有经验,没有历练。孩子不听父母的话,真是让人苦恼。

这么说有道理么?其实也有道理。

确实老一辈子的人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饭都多(中餐确实是重油重盐,这些年才有所改进)。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就算是一辈子都在一个地方居住,只要喜欢绕桥,也是可以天天绕的)。

但是,其实每一代人都跟每一代人有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路。

我父母的单位是大国企,在滨海新区算是效益不错的地方。到了今天,我妈跟我聊起还说,如果当时你回单位应该不难。你大学还没毕业学校和咱们单位合作的项目,你就是主力人员。当时要想回来能有多难。

她还喜欢说,如果你当年就回来,不早就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了么?你看你的同学们的孩子都多大了,他们的房子多大,买得多早。

是的,从更早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安定的角度,我不离开滨海新区去北京、上海去闯荡。当然是更好的。仅仅算算我这20年在外地花在租房的钱就是很大一笔钱,足够买个房子了。

但是,时光倒流的话,我会选择回到父母的单位么?仍旧不会。

我虽然不能说我20多年的职业生涯无怨无悔,但是不进入大国企,闯北京和上海,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在离开家乡的这些年里,虽然花了很多钱在房租上,但是也见到了这个世界,看到了很多以前见不到的东西。

甚至我想走得更远,我想在海外退休,死在海外。

很多人说,你入籍别的国家,或者拿绿卡在海外长期生活,就是背叛了祖国。

其实并不是这样。你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1949年我党打跑了国民党,解放了全中国。百废待兴的时候,无数的科学家,专业人士,华侨华人从全世界各地回到祖国,支援国家建设,这不是非常伟大的功绩么?78年在打倒四人帮后,改革开放后,也是港澳台同胞最早来大陆地区投资建厂,帮助我们引进海外的资金和技术,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可是他们从海外来支援国家的前提,不正是他们在建国前,移民或者长期居住在海外么?学会了很多先进的技术以后,才能更好得建设祖国么?改革开放的时候,那些港澳台商人,如果不是早年离开了大陆还在海外挣了很多钱,怎么来投资大陆,帮助大陆发展呢?

我们老家在四川的小县城梓潼。我爸爸作为一个四川石油的工人来到了天津。于是我们的大家族就开枝散叶,在天津这个大城市有了一个分支机构。如果有一天,我在海外定居,也就是我们的大家族在海外多了一个据点。如果,我们把一个家族一个家庭想象成一个公司。那么最早,我们是一个四川小县城的乡镇企业,后来,有了家在大城市的分支机构。未来,我们将是一个跨国公司,这不好么?

拿A君的故事来说,今天他的父母身体还不错。未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有了病,国内可以治固然很好。如果国内不好治,而这个病在日本更好治,A君人在日本,这个家族是不是就多了一个治好病的机会呢?

其实,父母不一定掌握绝对真理,孩子也不一定掌握绝对真理。我父母长大的环境,中国还很贫穷。我记得我妈讲过,那时候想吃个鸡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姥爷要出门工作,出门前姥姥给他煮了几个蛋。当时我妈和家里的兄弟姐妹都眼馋得不行。姥爷就给他们剥了一个,几个孩子高兴地抢着吃。

我从小的环境,虽然没有那么贫穷。其实整体来说还是匮乏年代。现在司空见惯的一些东西,在当时也算是稀罕物。鸡蛋可以吃得起了,但是也不是顿顿都吃。有时候单炒一个韭菜,有时候韭菜炒鸡蛋。

但是,现在的孩子,还会有人觉得鸡蛋有什么稀罕么?

我小的时候,我们家只有黑白电视,到了90年以后,我们家才买了彩电。而90后的很多人,如果是城镇居民,可能就没见过黑白电视。更不要提现在的00后了。

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生存状态,成长环境,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以及他们对世界的选择。我很感谢我的父母,虽然我人生中的很多选择他们都无法理解,甚至反对。但是他们也都默默地支持我走自己的路。

我们不必走父母的老路,我们也必认为孩子必然跟我们走一样的道路。

每一代都有每一代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路,那就随他去吧。

分类
社会生活 移民 职场

世界很大,你可以去看看,哪怕永远将生活在这里,但是了解整个世界还是值得的

今天有个朋友联系我聊聊IT行业中的35岁问题。她想了解,这个问题是否存在,为什么存在,等等。这当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就写过好几篇文章跟这个有关系。

然而,她的问题让我很感兴趣。她供职于一家英文媒体,她说海外的读者对中国的这个35岁问题很好奇,毕竟这事情在国外并不存在。

无独有偶,我记得大概是几个月前。一个程序员朋友跟我咨询日本移民的问题。他想去找工作。我自己虽然不在国外。但是我的论坛曾经给很多人带来启发( https://ourcoders.com/ )。直接从我论坛的招聘帖,去了日本并留下来的程序员,就有好几个。

我跟他好好聊了聊。最后,他说,他觉得日本挺适合他。但是他马上就35岁了。他说估计在日本找不到工作。我突然才发现,正如海外的很多人想象不到国内有35岁问题一样。很多在国内的人也很难想象,其实海外没有35岁这个问题。

首先,在大多数国家,招聘是不能简单的根据年龄去筛选人的,这样做的话,就牵扯到年龄歧视,是很严重的问题。另外在国外,像我们IT行业这样毫无补偿,毫无章法的加班也是不能被容忍的。

但是,当我们没有去看过世界的时候,就很容易觉得天下的乌鸦应该是一样的黑的吧。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吧。

并不是。

当然我绝对不是说,世界上哪里都比中国好。我生于1979年,我小时候,家里经济还比较紧张。我算是饿过肚子的,我也经历过自己烧煤的日子,自己家挖地窖吃一个冬天大白菜的日子。我深刻的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有多少改变。

特别是我2001年毕业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国家发生了长期的,巨大的改变。我们的生活,虽然不能说,每个人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很多人都改变了命运。至少我自己某种程度上是知足的。

但是,这个世界的每个国家每个角落都还是有不同的东西。

有很多人不这么看,因为他们只跟团游,去一个国家玩只玩一两天。只去几个景点,甚至可以几天走遍欧洲各国。不是去千篇一律的景点,就是那些奢侈品商店。

如果你这么旅游,那么这个世界可能真的,没啥区别。是的,全世界每个国家的肯德基味道都有所区别,每个LV的展示陈列都有点不同,配的货也不完全一样。但是,如果你以为这就是世界,那么你就彻底误解了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有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价值观,不同政治理念,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构成的。这个世界千奇百怪,也可以给我们无数的感受和启发。

你需要去看看,你需要去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他们存在的价值,他们内在的逻辑。

中国是世界非常活跃的一个部分,这二十年来发展最强劲的经济体。但是,中国并不是世界的全部。中国取得的成绩也不全是这个国家和国民本身的功劳,跟整个世界发展的阶段,分工的转移,全球化的深入紧密相关。

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去了解世界,并不一定是为了了解世界,很多时候,也是为了了解我们。

分类
历史学者

秦晖

秦晖(1953年12月-),广西龙胜人,是中国大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自由派公共知识分子。2018年8月31日,退休而不获清华大学返聘,赴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任教。

分类
历史学者

沈志华

沈志华(1950年4月-),北京人,祖籍河南罗山县,中苏关系史、国际冷战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兼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院校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多个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讲座

这是沈志华教授在香港科技大学重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系列讲座里面的第一讲,题目是《毛泽东与共产党的开门整风》

这是沈志华教授在香港科技大学重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系列讲座里面的第二讲,题目是《中国出兵朝鲜:共和国的第一次战争》

这是沈志华教授在香港科技大学重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系列讲座里面的第三讲,题目是《毛泽东与反右运动的发起》

这是沈志华教授在香港科技大学重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系列讲座里面的演讲,题目是《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

分类
3D打印

3D 打印初探

我一直想玩 3D 打印,但是之前住在上海,家里东西太多,连买了个游戏本都没有地方用,需要拿到客厅去用。所以买 3D 打印机的时机不成熟。现在回到了塘沽,家里空间虽然也不大,但是比上海大得多,终于有机会好好玩玩了。所以,前些日子我买了一台 3D 打印机,前两天才到。

分类
IT行业

ClubHouse带给你的价值是什么?

我已经玩ClubHouse很久了,连粉丝都增长到了8000多,我还主持了好多room,参加了好多room,也做了好久的听众。大家可以在里面找到我,我在那里也叫tinyfool。

但是最近ClubHouse上面戾气好像很大,不是张三在喷李四,就是李四在骂王五。然后还有一个房间叫做“ClubHouse证明沟通是无效的”,虽然这个房间叫这么名字,其实这个房间已经搞了10多次了。很多人在说,ClubHouse没有意思了,越来越垃圾了。

但是,我发现我的一些朋友lvxinxin,Gavin,Jerry,甚至五岳散人,还有很多虽然不熟悉但是经常会看到的人,他们还是不断的在玩ClubHouse。那么到底ClubHouse给我们带来了价值,还是一地鸡毛呢?

于是我创建了一个房间,题目叫做“ClubHouse带给你的价值是什么?”,上来了很多人聊他们从ClubHouse得到的价值,出于隐私的考虑,我就不提具体的人名了,我就大概提提大家说了哪些价值和想法。

1、ClubHouse可以当做一个电台去听。

有人分享说,他最近在带孩子手忙脚乱的,也没办法刷手机,玩抖音、facebook啥的了,只能玩ClubHouse。其实我们在玩的时候发现很多人被拉上来做speaker,都说不好意思,我在开车,我只是想听听。或者我正在做饭,等等。

如果找到一个好的房间,那么确实是可以连续听几个小时的。我一般喜欢边听边写代码,我写代码的时候需要耳边有点声音,这样反而会让我更专注工作。

2、ClubHouse可以扩展人脉

有个人说,他自己平时很宅,住在北美,但是没啥朋友。但是上了ClubHouse以后认识了很多朋友,而且很多也都是在北美,甚至就在一个town,疫情稳定后大家就准备面基。

我自己的经历也是如此。我已经认识lvxinxin很多年了,当时我们都在北京创业。后来我在上海带了10年左右,他主要还是在北京。我们大概都有10多年没见过面了。可是在ClubHouse上,我们经常一起出现在一些房间里,而且后来还经常一起搞房间。现在我们在CH聊过的话,可能比我们认识10多年聊过的全部的话都要多。

Gavin是一个在日本非常活跃的Youtuber,我非常喜欢他的频道,看了很多他的视频,也加了他的推特。但是并不熟悉,但是进了CH以后,我们交流了很多,也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而Gavin以前的同事也在做Youtuber的Jerry慢慢地也跟我们熟悉起来了,大家一起搞了很多活动,成了好朋友。

还有很多听众加了我的微信,下载了我的英语轻松读,还关注了我的youtube频道。这些都是CH给我带来的好处。

而我的好朋友炳根一直在我的论坛OurCoders里面活跃,他上了CH以后,发现很多OurCoders的站友也在玩CH,他和他们也建立起来很多联系。

3、凡尔赛

五岳散人现在财富自由在日本半退休生活,他每次进入我们的房间,随便让他聊两句,他就会大段大段的凡尔赛,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时间久了,每次他进入我的房间,我就会说,“散人来段凡尔赛吧”

还有很多成功人士,比如郭宇,他上次和一个朋友搞了一个房间叫做在日本怎么买岛。我就觉得非常有意思,津津有味的听了一个小时。一个岛有时候也就是几亿日元而已。嗯,我买不起,但是听得起。

上次还有个房间叫做第一桶金,有人上来就分享他投资了某超级成功的项目,第一笔投资就赚了几个亿。有些凡尔赛也许是假的,不过乐趣是真的。

4、陪伴

其中一个朋友上来分享,他刚刚开通CH的时候,其实正好得了重病。于是在那段时间他听得很多。特别是到了医院做手术的前后,都是CH在陪伴他。在心情非常紧张的等待手术的时候,听CH让他感觉不孤独,让他慢慢心情平静。而在非常无聊枯燥的术后恢复阶段,听CH让他消解无聊,迅速度过了那段痛苦的时光。

5、练习表达

很多人都提到了这一点。我是一个话唠,做过多年的Podcast,还有Youtube频道。不过在CH上,我确实发现很多人可能平时很少说话。说一点点就非常紧张。但是很好的在于他们有了CH这个环境,开始练习在陌生人面前说话了。也有一些人我一直都在听到他们发声,我会发现他们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强,也越来也松弛了。

6、集体智慧

这也是好多人都提到的。他们发现在有些分享精力和内心感受的房间里面学到了很多东西。根据一个话题大家各种不同角度,不同地域,不同经历的去聊,很多问题会得到更客观和更全面的观点。

我记得有一次我的闲聊房间,先是有人分享了自己去参加疫苗项目的试验的感受。这时候有人举手,结果上来的人居然就是那家疫苗公司的科研人员,他首先感谢了参加试验的那个朋友。然后在我们的要求下,分享了很多全球疫苗情况的信息,以及不同种类疫苗的优劣和生产成本的问题。

甚至有一天,我们的话题无聊的走向了厕所,这个话题我们居然聊了一个小时。聊了全球的厕所的卫生水平,等等。后来进来了一个美女,她说这个话题聊得很好玩。她想分享一下关于世界最有名的马桶品牌toto的故事。聊到了比如toto集团其实以前也是生产餐具的,而好的瓷器技术,不仅可以用在餐具也可以用在洁具。所以,后来toto成了全球最有名的一家马桶品牌,还发明了卫洗丽。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美国非常有名的American standard这个品牌,居然现在也被日本家居领导公司LIXIL(骊住)收购了。

7、学习英语、日语

有人提到他经常去英语的房间里面锻炼自己的听力。还有人说他也经常去英语的房间,而且还喜欢去做speaker锻炼自己的口语。我自己觉得自己的英语听力已经非常好了。口语我没啥追求。所以,我选了一些英语的房间偶尔听听。

然而,我现在主力在学习日语,我听了很多日本人的房间。虽然他们的语速很快,我只能零星听懂一些词语整体的意思不太明白。但是我也觉得非常有收获。因为我最早开始认真学习英语的时候,刚开始脱离字幕看美剧的时候,其实感觉也是一样的。只能零星的听懂一些单词,整体的意思没法理解。但是多听以后,就自然而然开始理解了。很多人不明白,所谓背下来的单词,不见的听到就能听懂。听力是需要单独锤炼的。

好玩的是昨天我看到一个房间叫做“用普通话讲故事”,我感觉题目很奇怪就进去了。原来是一帮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的华人华裔朋友在聊。因为现在普通话的需求很大,所以他们想锻炼普通话技巧,所以建立了这样一个房间。我介绍了下我自己,说我的房间大多数都是普通话的,欢迎他们以后来听。也欢迎他们来看我的youtube,因为也都是普通话的内容。

8、探索有趣的世界

有很多人聊到,在CH上面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房间。或者有些房间充满了平时接触不到的人群和内容。所以,有些人很喜欢去探索,去听听完全不不懂的内容。比如有些人本身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在CH上进了一些基督教的房间,去听他们在讨论什么。甚至去向他们请教宗教信仰在他们心目中的价值等等。

我自己是一个死宅男,但是Gavin老师和朋友们每周都去滑雪,还要个大力小姐姐,经常去攀岩。

有一次我还听到某个小姐姐是做什么野外的工作的,她经常要去一些荒野,所以培养了一个奇怪的爱好就是在路上收集各种好玩的化石和动物骨骼,据说有一次她还找到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稀有的化石。等等

结尾

我记录的当然是我们那次聊天的很少的一部分,也不是我在CH里面玩的全部感受,但是已经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了。

如果你也在CH里面,欢迎关注我,也欢迎加入我创建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