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你肯定想不到的保险的价值,暨金融市场课程笔记(一)

几年前我就认真的看过一次 Robert J. Shiller 教授的 Financial Markets 课程1,觉得非常喜欢,而且第一次让我懂得了为啥投资需要分散,不过我后来就忙着别的,看了几课就没看下去。既然我最近开始认真的投资股票和基金,我觉得我还是需要好好的学习,这个课是我觉得最好的,争取彻底看完,每一课争取写一篇文章,写点心得体会啥的,以免上了白上。

今天看了第一节 Introduction ,这部分比较泛泛,我主要也就是听个乐子。不过有个关于保险的片段很有意思,也让我联想起我看过的另外一本书 ,所以记录一下。

保险在古代罗马就出现了,但是其实很小众。到了17世纪,概率论提出后,保险的概念才真正的建立起来了。在此之前,从直觉上人们知道怎么去搞一个保险服务,但是没有概率论的知识怎么准确的计算风险,也许可以做一个生意,但是风险不知也很难做大。而后来保险越来越发达,而且在人们生活中起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但是人们都知道保险可以帮我们降低损失,但是其实保险是可以直接拯救生命的。

Shiller 教授的例子是2010年海地发生了大地震。这次大地震根据wikipedia的数据2,影响了300万人,死亡10-16万人左右。而几十年前的地震震级差不多的三藩市的地震,死了很少人。受灾人数,房屋损失在海地都比三藩市高得多得多。

简单的想很多人会想海地比较美国穷,所以自然房子更不坚固。这当然也有道理。但是很多人会忽视的是,海地因为穷,保险行业不发达,所以很少有房屋有保险,地震了没有赔偿是一点,更重要的因为没有保险行业来保证房屋的安全。所以,也就没有保险行业来承担风险从而来确保房屋建造的时候符合某种建筑标准。

而在发达国家,你想给房子买保险,但是房子的抗震等级不够的话,保险公司是不给你保险的,这就保证了大多数房子的抗震等级。从而在灾难来的时候不仅可以给你的财产损失带来保障,而且也最大程度保证了你的生命安全。

很多人觉得慈善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但是首先不能把那些已经逝去的生命带回来,另外其实相对于大规模的灾难,慈善的力量往往是不够的。而保险是一个有利可图的生意,可以发展到非常巨大,解决真正的广泛的问题。

这也是这次我国南方遭受巨大水灾的时候,我看到那些家园被淹没,工厂里面的机器被泡坏,货物被泡坏,很多人欲哭无泪的时候,我想得最多的,为什么我们的保险普及率还那么低,这些情况本来可能避免很多损失。

当然,这跟我们的诚信社会根本没有建立起来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人对保险不信任,而事实上很多保险公司确实也不值得信任。

这让我想起看《One Billion Customers(十亿消费者)3》里面看到的故事。这个故事某种程度上我认为算是一个反例。小标题叫做 Rocket Science,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来看。

故事是从美国人的角度去写的,跟我小时候知道的这些事件的原因有些区别,因为我们了解中国的航空航天都是从新闻报道。现在看到了另外一边的故事,会发现可能另外一边的故事更可靠一些。

故事是从 1992 年 12 月 21 日,中国的长征二号捆运载火箭发射美国休斯公司的 Optus B2 通信卫星发生事故,火箭点火后47秒卫星发生爆炸,火箭仍然将卫星残骸送入轨道。在公开的新闻里面,双方互相认为火箭与卫星没有问题,并继续合作后续的发射项目。然而在书中说,休斯的调查发现事故的原因是整流罩(nose cone)的设计缺陷,它在发射中裂开了。但是中方不肯承认有任何责任。因为你懂的承担责任会带来对他们个人的政治后果。而且有很大的经济损失,承担责任可能影响保险公司后续承保,而影响后面的发射任务。

当时,美国的商业发射收到了航天飞机事故的印象,从成本上,找中国发射也更便宜。于是,休斯同意书面声明,火箭的设计和制造没有任何问题。而声明一做出,中方很痛快的按照休斯的建议去修改整流罩设计,用了更强壮的铆钉。然后94年,Optus B3的发射成功了。

然而到了95年,长征二号捆运载火箭发射美国休斯公司的 Apstar 2 又在发射50秒后失败了,这次星箭全毁。这次休斯的调查结果依旧,但是中方再次不承认。最后两边只能发声明把问题归咎于风。美方认为在冬季高空切变风条件下,运载火箭整流罩的局部结构破坏。而中方则认为在冬季高空切变风条件下,卫星和上面级与运载火箭的特殊联接方式出现谐报,造成卫星局部结构破坏。4

然后,到了96年,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事故,在点火起飞后姿态出现异常,飞行约22秒后撞山爆炸,星箭俱毁,事故造成6人死亡,57人受伤住院,毁伤民房80余间,爆炸威力估算达到55.6吨。

事故发生后国际保险界多次强烈要求中方必须成立独立评审委员会,对中方的故障调查作出评议,作为后续发射的亚太1A通信卫星的承保条件。

后来,中国建立了自己的中国航天保险联合体,专门来承保中国的航天发射,如果有国外的公司参与承保,则一起分担分享,如果没有则独立承担全部风险。

这之后中国航天对外发射服务彻底陷入低谷,直接导致中国航天部门彻底进行质量整顿。中央电视台除了重大航天发射任务,也不再进行卫星发射直播。

这个例子,其实可惜的是国外的保险公司没有在第一次发射事故以后就深入的质疑和要求搞独立调查。事实上,这是中国航天上最大的挫折之一,但是我们之前看到的新闻都没有谈到这个部分。

2019年到现在,中国航天又失败了5次,怎么在现有体制下解决质量问题,也许又成了新时代的一个老问题。

这两个故事其实都挺颠覆我们传统对保险的理解和想象,因为一般理解为,保险公司就是为了时候的赔付负责。但是事实上,发达的保险市场,为了让自己更少赔付(商业本能啊),保险公司常常都参与建立规则和核查去降低系统风险,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

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投资理财 读书

投资过半年记

最近适逢A股牛市来临,我本来就盈利的股票,又涨了一波,我之前埋伏着等着反弹的股票也马上变成盈利了,我反而无所适从了,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分类
Github 技术

Github 企业版如何限制访问IP?

有很多公司的 Github 企业版运行在完全的内网,有些公司的 Github 企业版运行在公网上。不管内网还是公网,从企业信息安全的角度上公司、安全人员或者管理人员总是希望给服务器加上 IP 访问控制。

我之前研究了下,原来 Github 企业版已经内置了 UFW 防火墙软件。其实,我们只需要简单的利用 UFW 防火墙增加一些访问规则就可以轻松的给服务器增加 IP 访问控制了。

分类
方法论 英语学习

哪里的人最喜欢学英语?汉语还有日语呢?

刚才无聊在 Google Trends 做了一个小测试,我分别搜索了 How to learn English, how to learn Chinese 和 How to learn Japanese,很好玩,发现搜索学英语的人大概是日语的4倍多一点,是6倍多一点(过去一年的数据)。

分类
iOS开发 技术

Xcode 12 比 Xcode 11 有很多改进, 我遇到的一个具体案例

编译差异

最近同时使用 Xcode 11 和 Xcode beta (也就是12),发现,后者性能提升超级明显,而编译器的理解能力也提升很多。

比如,我的一个SwiftUI代码里面,有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判断逻辑,有三个 if/else 分支,如下:

Group {
    if(index>0 && item.rating>4.0) {
        PoiLargeImageCell(item:item)
    }else if(index==0){
        InvisibleCell(largeHeadView:self.$largeHeadView)
        PoiCell(item: item)
    }else {
        PoiCell(item: item)
    }
}

这个代码在 Xcode 12 可以正常编译,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 Xcode 11 下就会直接报错,而且是那种完全文不对题的错误信息。错误信息不是在 Swift 5 发布后有改善了么?但是在这个问题下仍旧文不对题,所以,我只能把这个稍微复杂一点的 if/else 语句改为两个 Group 嵌套的做法,如下,这样在 Xcode 11 就可以正常编译了。

Group {
    if(index==0){
        ZStack{
            InvisibleCell(largeHeadView:self.$largeHeadView)
            PoiCell(item: item)
        }
    }else {
        Group {
            if(index>0 && item.rating>4.0){
                PoiLargeImageCell(item:item)
            }else {
                PoiCell(item: item)
            }
        }
    }
}

为了迁就编译器,代码变啰嗦多了。不过暂时需要这么做,期待 Xcode 12 早日正式发布。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感觉苹果的 Beta 版本这么靠谱,感觉苹果今年果然有点进步。

提交上出现的错误信息

今天我用 Xcode 11 提交一个 app ,遇到了一个以前没见过的错误信息,“Profile doesn’t include the com.apple.application-identifier entitlement.”。查了下,原来跟 MacOS Big Sur 有关系,跟 Xcode 11 和 Xcode 12 beta 也有关系。解决方法很搞笑,那就是用 Xcode 11来编译打包,用 Xcode 12 beta 来 upload app。详情可以参考苹果开发者论坛的相关帖子

分类
历史 读书

《温铁军:中国要如何克服当下的全球化危机?》演讲的观后感

昨天推特上有一个人聊了下他对温铁军的感觉,大概的感觉是可能觉得“就是在他的解释之下,建国以来我党的所有政策都是英明伟大正确的……”,我当时大概附和了一下,因为我对温铁军印象不深,但是应该是看过他的文章,没有留下印象应该是我并不赞同。我一般对我不赞同的观点并不深究,我只喜欢寻找能让我接受的观点,我认为确实可以解释现实,以及带来新的启示的观点。因为我觉得从学习和研究的角度,反对一个人并无意义,浪费时间,不如关注更多可以带来启发和启示的人。

然而后来,有人又转发了这条推特,对温铁军做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有几个点击中了我,“能够从社会现实出发,讲述政策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而温老的故事里,我们能听到同一个故事的政府一面,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所导致的财政动机”,以及他提到温对农村问题的关注。

于是我开始想,是不是我之前过于简单化的理解了温铁军,看了几句就关掉了?所以,错过了一个很有思想的国内学者?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温铁军,看了一堆对他的评价,也找到了一堆他的书和演讲。我就挑了一个比较接近的当下时间的演讲,2019年11月他的《温铁军:中国要如何克服当下的全球化危机?》演讲。

认真听完了这个。

客观的说,他讲述了一些比战狼外交更靠谱的语汇。不排除对我们实际问题的批评。所以看起来很客观。

但是整个演讲(我仅谈这个演讲),其实都在谈中西方当下的矛盾在于,我们的发展实质上是因为我们巧妙地利用了国家主义崛起。但是并不是所谓的依靠西方国家崛起。

虽然他谈了很多次,这个叫做再依附。但是逻辑就是虽然我们依附了全球化体系。但是全球都不好,就我们好了,这是我们自己的功劳。

这个东西其实就是在建构一个中国发展的解释模型。

而在他的演讲里面他建立起了这么一个模型。他认为西方不理解这个模型,所以妖魔化了中国的崛起,所以要脱钩。所以把中国推到了一个新的生产过剩危机(当然一开始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

所以他的逻辑是如果我们讲清楚了这个逻辑,有了话语权,西方也许就会理解我们,于是就不会脱钩(或者反过来,就算脱钩了,我们内部也会认为这是西方的责任,而不是我们自己策略的责任)。

但是,我觉得如果你非要把中国崛起的功劳放在我们自己身上,而认为西方把我们纳入世界体系,当做不核心的因素。那么西方为啥不能脱钩?你不承认人家对你的经济增长的贡献?你还不允许人家不继续给你做贡献么?那人家跟你脱钩不是求仁得仁么?

事实上,中国在1840年以前以为自己的所有内部矛盾外部矛盾都可以在内部解决,事实上也都自己解决了。但是,整个世界的巨大无比的变化,昭示着,你不可能置身事外。当世界的发展蕴含了巨大的势能的时候,一个很小的随机事件就引爆了。

而从那个时候算起,我们就一直在一个是否融入全球世界,要不要学习西方,以及如何融入全球世界,怎么学习西方的大问题里面打转。走了无数的弯路。

到了今天,按照温铁军的话,中国完全融入了全球化体系,承担了主要的工业品制造的任务,成了连接了原料(来自于资源出口国)和最终产品(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管道。

但是仍旧有一个问题,中国是否从意识形态上,普世价值上融入了全球。当今的矛盾其实就是,按照温铁军的说法,比如讲好中国故事,隐含的意思就是中国融入全球的方式已经是最好的了,但是,在宣传上没有跟上,在理念上没有跟上,所以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然而在我看来正是这样的问题可能造就新冷战的格局。

事实上,老的冷战,美苏之间真的是有那么多利益问题么?二战后在利益划分上,其实美苏是达到了相对的平衡的。事实上产生更大分歧的正是意识形态的问题,美国和苏联对互相的意识形态都不认同。而这种意识形态的互不认同带来的是互相不信任。互相的不信任把二战时期最大的两个盟友和最大的受益者变成了敌人。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美苏的争霸,成为了两边要争抢的对象。更国内普遍的政治宣传相背离的是,其实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中国更主要的层面是选边站了美国,改变了原来对苏联一边倒的战略。而被温铁军的话语体系里面忽视的美国和中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结盟带来的好处,或者换句话说,按照他的演讲中再依附带来的好处,其实才是中国经济崛起的真正原因。

而到了今天,温铁军们开始抹杀我们重新融入全球体系带来的好处,仅谈重新融入全球体系带来的危机和问题,这是不合理的。

温有一个很有名的八次危机论,现在已经发展成了十次危机论。在国内的话语体系里面把这些危机明白的讲出来很少,我们一向刻意的避免提及中国也有过经济危机,衰退,试图在政治课本里面把危机变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所以温公开的讲这些危机,当然是一个进步。但是,危机是怎么来的?都是外部环境造成的?没有因为自己的错误决策?没有因为意识形态上的大跃进?没有因为左的思潮?这些是连邓小平时代都不否认的?现在就不谈实际原因大谈怎么解决了?

改革开放没有改变固有的一些制度?

难道真是毛时代就算无遗策?温的讲述当然会给很多人带来愉快的感觉,既谈了问题,又强调了党的领导,怎么一次次战胜问题,获得新的伟大胜利。但是这真的符合历史事实么?

我觉得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时候能够彻底摆脱传统帝制的思维和文化遗留。如何能真正的融入全球体系,不仅是从生产上,而是文化上,制度上,思维上。这样中国的肯定还有更大的前途。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很多实际问题根本无法解决,那些是用讲故事无法解决的。

分类
Github 技术

Github Desktop如何添加使用自签证书的Github企业版账号

Github Desktop 是 Github 自己出品的 Git 和 Github 客户端,特别是针对 Github 的各种特定功能都有支持,所以现在很流行也被广泛的使用。

自签证书会带来的问题

有些企业的 Github 企业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申请正式的证书,或者是在POC,内部部署测试期间,没有申请证书。那么有些时候,比如刚刚下载 Github Desktop 就会在默认的欢迎页面遇到困难。例如下图:

解决方法

第一步,在欢迎页选择 skip this step 跳过欢迎页

第二步,正常设置你的 Git 信息

这个信息是提供在提交记录里面你的个人信息的。填写 Name 和 Email 即可。

第三步,填写服务器地址

首先,在菜单里面选择 Preferences:
在弹出的界面选择 Accounts,然后点击 Github Enterprise Server 旁边的 Sign In 按钮。
然后填写你的 Github 企业版服务器地址:

第四步,信任证书。

接下来会提示你这个服务器的证书是自签证书。提示也介绍了,你在试用 Github 企业版服务器的时候,自签证书是很普遍的。

请选择查看证书 View Certificate
然后,在弹出的证书介绍页面选择显示证书

然后选择始终信任即可

第五步,登录你的账号和密码,稍事等待设置就完成了。

完成设置后,你就可以点击 Clone a Repository 把一个 repo 克隆到本地进行操作了。

分类
影视

Space force 和 Designated Survivor 聊聊美剧里面的美国

最近我刚刚看完 Space force,这部剧在国内和国外都很火。在 Netflix 的最近趋势上我看排到过前两名。国内的社交网络,比如微博上则是好几个片段都广泛流传。当然最获得肯定是贴着中国国旗的一个空间站,用机器手把美国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卸下来,让其失效的那一段。

国内社交媒体都是觉得中国已经强大到了被美国当做头号假想敌,感到很光荣。这当然也是事实。

但是其实国人看美剧的时候,特别是只看一些只言片语的时候,容易以国内的情况带入,所以得到一些比较可笑的结论。比如我们的电视上、银幕上有无数的规定,不能侮辱领导,不能侮辱军队,等等。我记得好像贪污官员最高不能到省部级。还有49年以后不能成精之类的规定。

有一段时间,刑侦局特别多,因为剧情很容易搞的跌宕起伏。但是很快被叫停。后面有一段时间反腐剧特别多,也被叫停。后来清宫剧特别多,穿越剧特别多,也被叫停。这种临时长期的限制特别多。最后,整个娱乐产业的全部创造力,都被投入到了抗日剧,于是我们有了手撕鬼子,裤裆雷,等等曲折离奇的抗日神剧。如果天天让我看这种剧,我估计我会同情日本鬼子,他们到底是遇到了一些什么神通广大的中国人民。他们是来侵略的,还是来受虐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看了大量国剧的人,就很容易对美剧的一些片段一惊一乍。比如,Space force 里面中国空间站拆毁美国卫星的片段。其实这在美国的影视剧里面并不稀奇。

我不是说美国的电视、电影都好看。大家也知道好莱坞也好,美国的电视圈也好,里面也是良莠不齐的。好的坏的都很多。当然,客观评价我认为好的东西比国内的多得多得多,但是差的也可能比国内的多。毕竟美国影视剧的产量非常大。

但是我想说的是美剧的尺度。

比如侮辱领导这件事情。我记得第一个让我入坑的美剧就是 24。这个剧讲的是一个超级特工 CTU 部门的 Jack Bauer 一次次在关键时刻解救美国的故事。

而在这部也算是宣扬美国主流价值观和正面宣传美国形象的反间谍电视剧集里,总共出现了6位总统。其中只有三位是被选举的5,而只有一位做满了任期。一个辞职,一个前总统被暗杀,一个被炸伤昏迷无法继续承担职责,一个被捕,一个在空军1号被攻击的时候受伤。6

其实类似的电视电影都很多,比如 Olympus Has Fallen 描写的则是一次针对白宫的恐怖袭击,总统差点被杀死。

而这些剧集中,最过分的应该是 Designated Survivor,这部剧的中文名字叫做指定幸存者。这个是一个中国人甚至普通美国人都不见得熟悉的名词。

美国有一个制度叫做总统继任顺位,规定如果总统死在任上,或者不能行使职责,那么副总统接任,如果副总统也无法接任则传递给参议院议长,一级一级传递7。这个制度被大量的美剧电影用来玩梗。

最常见的玩法就是一个坏人处心积虑的当上副总统,然后找人暗杀总统,这样自己就直接被任命为总统了。这就可以绕开美国的民主制度,非民选的方式上台。这个梗在 24 里面多次使用。在 house of cards 里面使用,几乎涉及到总统的动作、谍战美剧,电影都有在用。而 Designated Survivor 是把这个梗玩到最高潮的一个。

这个制度其实是为了防止核战争的出现,美国的整个首都或者几个大型城市同时被炸毁而设计的。那么,美国的另外一个制度也就是 Designated Survivor 指定幸存者制度也是为了这个制定的。美国规定在战争或者紧急状态的时候,在继任链前列的,或者在指挥链前列的人不能在一架飞机上,或者一个物理地点里。防止一次性被敌人打击。

而美国有一些大型活动,比如政府发表国情咨文之类的,需要内阁几乎所有成员都参与。这个时候,很有可能一个链全部被炸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把内阁几个不重要的成员设置为 Designated Survivor,让他们隐藏在另外一个地点,如果继任链上其他人都死了,指定幸存者就直接可以继任总统的职位。

你可以想象这个美剧叫了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玩这个梗。在一次恐怖袭击中,政府发表国情咨文,几乎全部内阁成员都死了,Tom Kirkman 内阁低级官员,指定幸存者,就当上了美国总统。值得注意的是,这个 Tom Kirkman 就是 24 里面 Jack Bauer 的扮演者 Kiefer Sutherland 扮演的。

一个演员,数十年如一日,长期在各种辱美电视电影里面扮演主要角色,可能是亡美之心不死吧。

从别的角度别的剧,我们当然也可以看到美国电视电影的尺度只宽广,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只介绍在炸美国政府,杀美国总统这个层面,美国的电视电影有多么自由。

创作的自由,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对政治体制的自信。美国的政治体制保护言论自由。批评政府的文章、书籍、言论、电视剧、电影比比皆是。体制自信也让美国并不担心这些批评甚至一些抨击诋毁可以损害美国的体制。

第二、实际上批评对一个国家一个人往往并不是坏事情。事实上,各种美国要完的理论都是美国人在说,而且不是只有美国的出租司机,低端人口在说美国要完。而是各种美国的精英,历来都是从各种层面分析美国要完,谁将毁灭美国等等。这些理论实际上完善了美国的体制,帮助美国修补了很多漏洞。山呼万岁,就可以万岁么。不见得,但是不断的调整和修正一个体制,确实可以让一个体制有更强的生命力。

就拿这些剧来说,当然,电视电影跟真实的情况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从国民的心理,从思维层面也可以看做某种演戏预演,如果美国真的遭受了类似的打击,从心理和思维上可以也有所准备。

另外,这次美国大游行期间,社交媒体的一些谣言就大量的引用了 Designated Survivor 和其他美剧电影里面,白宫和华盛顿大火和爆炸的场景,欺骗人们说是正在发生的恐怖事件。但是,因为言论自由的前提,这些谣言很快就平息了, 因为这些剧很多人都看过一眼就发现太过熟悉,一对比就知道是造谣了8

分类
IT行业 Tinyfool的故事 写作

不用坐班就能财务自由,其实并不难,但是也很难

我一向是一个很懒的人,上学的时候,觉得上课写作业太辛苦。老师们就说等你们上班了就好了。我就信了。于是我就开始天天盼着上班。

嗯,没错上班以后不用像上学起那么早了,也不用早自习了,但是其实也很累。还有办公室政治啊,还有加班啊,还有各种不顺心的时候。我就开始幻想可以财务自由,做一个彻底的废物。从2001年我毕业到今天,这个梦想梦想了20年。

分类
写作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讲的有感染力

这是我的知识星球里面的一个问题。

星友令狐冲问道:

前几天我们做安全教育,领导讲了一个故事,我现在复述一下。

工地上一个监理被电缆绞盘砸死了。两个工人在拉绞盘上的电缆,一个绞盘有800公斤,可能是地面不平整,拉着拉着绞盘要倾倒,这时候,旁边一个监理路过,正好看到,赶忙跑过来要帮忙推绞盘,800公斤,5个人都不一定能推的动,两个工人看着抬不动,直接松手,监理看着也推不动,就也要松手往后撤,可能是地面不平整,被绊倒,绞盘就正直的压在他身上,等到救援的工人来的时候,监理已经死了。   

以上就是领导讲的大意,现场我们听的时候,开始还感觉白痴监理被砸死了。但是等到领导讲完后,我们不仅开始同情这个负责人的监理,还体会到工地安全的重要性。   我想知道领导为什么能把一个故事讲的这么有感染力,怎么锻炼呢,有没有相关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