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不不不,你做错了,不要跟中国人练习口语,英语角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口语角执念

我经常遇到一些朋友,他听说你也喜欢学英语,他马上说Tinyfool,我跟你说我的朋友里头喜欢说英语的人真少,总算遇到你,你也喜欢聊英语,咱俩以后邮件聊天都用英文。有的人则连提都不提,给我发邮件,留言都用英语。而我遇到这种情况,我都用中文回。为什么?

我觉得中国人有一个特别奇怪的执念,我把它叫做口语角执念。我们小时候,英语老师说大家应该经常练习英语口语。所以,在教室后面的一个角落,搞一个口语角,大家只要想去练习,就过去互相用英语对话。

很多人很喜欢这种练习方式。那么在口语角,大家一般聊什么呢?

Hello?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I’m fine,thank you

And you?

往往就是这些东西,这些都是课文上的最基本的东西。

如果说你是国际学校,双语学校,那么英语角可能还有点意思。但是一般的中国的正常的小学、中学的英语教育,英语角里面聊不了什么东西。基本上是除了课文上最基础的以外,就聊不了什么了。

你说这算不算一种口语练习?

当然也是,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低效的口语练习。

菜鸡互啄

首先第一点,我认为英语角它就是一种叫做菜鸡互啄,菜鸡互啄对双方的进步都不会特别大。

什么叫菜鸡互啄?

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武术初学者,你跟另外一个初学者对着练习,你们练来练去可以相互学习的东西很少,练多久,你们都还是初学者。你想进步怎么办?当然不能说你一开始就去挑战几百倍于自己的对手,但是你要找那些比你强一些的人。这样对战的时候,你才会感到压力,才会发现自己的招数有破绽,才能看到进步和前进的方向。

就像练习口语,你不是母语者,是个外语初学者,你经常犯一些时态的错误。你的朋友,也是个初学者,他经常犯一些词性的错误。那么你们之间能学会什么?说不定反而你学会了他常犯的错误,他学会了你常犯的错误。

在学校的口语角,大家可以把最常用的how do you do说的滚瓜乱熟,然后最后把这些东西给练成一一套口诀有什么用呢?

在生活中,你真的要去跟老外聊天、旅游、购物的时候,你会发现课本上的东西太简单了和生活太脱节了。你等着人家说, How do you do 。结果人家来了,Hey man,你就傻了眼。或者你问人家 How are you? ,人家回了一个 I’m finethank you. And you?你还知道怎么应对,万一人家回一个 Good. 或者 Great. 很多人都会马上蒙圈,不知道该怎么回复。

就像日清方便面的这个广告,看得懂的话,你会觉得非常好笑。

广告里面,日本武士喊着蹩脚的 What is your name ,结果对方英国军官没听懂,来了句 Pardon?武士军团喊着 Good morning …… 这像不像我们的英语角,这样的练习可以练出什么好英语?

菜鸡互啄里面的战斗机

本来就不应该菜鸡互啄。而中国人尤其又是菜鸡互啄里的战斗机。

中国人对英语有一种特别奇怪的执念,就特别喜欢吹毛求疵。

你当然说比方说我说了一句话,里头没有把某个单词的复数形式用对。中国人确实容易犯这种错误,因为不熟练。但中国人也特别喜欢在这方面去提出批评,因为这个东西很简单。不管你英语好不好,自己熟练与否,但是找别人的不熟练的错误,中国人是最在行的。

不熟练的问题,其实不太需要纠正,因为问题出在不熟练,大量练习就好了。很多时候这种问题不是不会,而是缺乏练习。中国的老师特别喜欢让写错字的孩子抄写错的那个字500遍,那倒是一种联系。但是在口语角本来就很很低调,没有信息量的交流里面,还有大量的时间大家是互相纠正你是不是多加了一个s,我是不是did说成了do。

不是说这种纠错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往往会打断交流,而虽然是菜鸡互啄,如果能促进练习量也稍微有点作用。不行,大量的互相纠错,会进一步的降低练习的效率。一个小时的口语角,可能有40分钟浪费在互相纠错。完整的英文对话,可能完成不了几句。

什么是真正的交流

英语角,或者一些英语半身都不熟练的中国人相互之间用蹩脚的英文对话,发邮件,对英语提升不大的原因是因为无法构成有效的交流。

有效的交流往往需要首先有一个目的。

比如,我是个英语初学者,电脑坏了。我想解决这个问题,我去Google搜索,这就是有目的的去用英语。

我想说,我的电脑的某个灯不亮了,那么我就要找用英语怎么表达这么一句话。我可以搜索 MacBook power light not woring not funciton.

我如果搜到了这样的一个答案,不错,解决了问题。

但是有时候,我会发现某个帖子讲的差不多。但是按照他们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回帖问 I do the exactly staff as you said but it is still not working. 然后balabla补充一些信息。那么对方可能会问一些细节,你再补充补充,问题解决了。你这才是完成了一个真正的沟通和交流。

真实存在的场景的对话,它才能真的让你去进步。在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场景存在的时候,你跟另外一个初学者就很难摆脱,不管怎么聊,都是在聊 How are you,课本那套。

词汇的方向问题

如果你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考雅思,你去把雅思的词库背了。考托福你去把托福的词库背了。没问题,但是,这对你的提升只限于考试。

雅思的词汇全背了,对你在计算机领域英语词汇的提升其实并不大。甚至还没有你认真去看5~10篇英语的计算机方面的文献对你的提升更大。雅思的词汇都背了,那么如果你对3D打印很有兴趣,你会发现3D打印相关的术语你还是不了解。

各个领域的词汇和通用词汇之间是不相交叉的。

所以,背单词意义不大。一个单词可能有6、7个释义。你怎么背,你是全背,还是只背一个呢?这样的矛盾是因为背单词是一种脱离场景的学习英语的方法。你在背单词的时候,没办法预先知道未来你在生活、工作中,更多会用到哪个释义。

举个例子,下面是查询 relief 这个单词在一个词典里面的截图

好,给你5分钟你来被这个单词。然后请问我会在什么场景用到这个单词?

你可能会想到,such a relief。很好,不错。你记住了浮雕这个释义么?

听起来很偏门吧。那天我想3D打印一个牌子,上面用浮雕效果放一个变形金刚的擎天柱。我一想我不知道浮雕怎么说啊,我就一搜索,我这时候才知道 relief 还可以当浮雕这个意思。

我需要背么?不需要,知道这个意思,我马上在 Google 搜索 Blend how to make a relief from an image,然后我找到了一个英文的 Youtube 教程,我看懂了,做出了这个效果。你猜我会忘记 relief 还可以当浮雕这个意思么?不会的,怎么也忘不了。这是因为这是我一段非常有意义的记忆。我不需要去一遍一遍的去说,relief 浮雕、relief 浮雕、relief 浮雕、relief 浮雕……

就像你最早知道想打印一篇文章,需要的那个东西叫打印机。你第一次知道,想把字印在纸上需要打印机。你需要一遍的去说,“想把字印在纸上需要 打印机”,“想把字印在纸上需要 打印机”,“想把字印在纸上需要 打印机”……

或者你以前只吃过馒头,第一次吃到肉包子,你很喜欢,你需要“有肉馅的馒头 包子”,“有肉馅的馒头 包子”,“有肉馅的馒头 包子”,“有肉馅的馒头 包子”这样重复很多遍么?

生活中的很多概念,你会自然而然的记住,不需要你自己人工重复的去背,因为你知道了打印机,你未来就会经常用到这个词。你开始喜欢吃包子了,你就会经常去买包子,吃包子,自然不需要人一遍一遍的告诉你什么是包子。

汉语如此英语也是如此。

英语角是一个历史的产物

英语角它是个历史的产物。

现在很多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其实都有历史原因。在今天看起来都是非常奇怪的,或者说都是非常落伍的。

比方,我们小时候要买磁带来增加自己的听力量的。有各种各样的听力材料的磁带可以买。但是一盘磁带只有60分钟,买一套10盘,已经不便宜了。其实才10个小时的听力量。内容还非常无聊,非常重复,很难让人坚持听下去。

而今天,我看1集美剧40分钟,我看一季10集,我就有大概八九个小时的听力量。我要是看 Friends 那种10多季的美剧,我很快就有了100个小时左右的听力量。

再比如说在 YouTube。我学习 Blender 的方法就是在 Youtube 上看各种教程。然后遇到问题就在 Youtube 搜索 Blender how to xxx。整个过程半年多,我可能看了上百个视频来学习 Blender,少说也有几十个小时的关于怎么3D建模的领域内听力了。

看这些美剧和学习 Blender 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痛苦,就是我的爱好和娱乐。但是于此同时我积累了很多听力。你让我现在去听那些枯燥的听力练习磁带,打死我也不会去的。

所以说,口语角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你今天想练习口语,或者听力,阅读,你都可以跟真实的老外去交流。

你想练习阅读,有那么多外国网站,新闻,英文电子书,你可以去看。我用美国亚马逊,一本美国的书出版了。国内外文书店一个月以后才上架的书,我在美国上市的那一天,在亚马逊上买了电子书,马上就可以看。

你想练习听力,你可以看无数的美剧,看无数的Youtube视频。

你想练习写作,你可以去 Quora,你可以用英语去回答问题,让美国人,英国人、印度人怎么看你的回答。

你想练习口语,推特的Space里面有很多全英文的语言房间。

但是,即使在互联网还没出现的那个年代,在学习英语很难的年代。很多人也明白该怎么学习。

据说马云的故事就是这样的。
杭州是一个旅游城市,马云小时候经常在大街上搭讪老外,免费帮老外做导游。这样就可以跟老外聊英语。
后来,据说某个老外还一直资助他的学习。还邀请他出国去旅游。
这个年代变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比马云更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

所以这个年代,你不该练一个哑巴口语,同时你也不该跟一个中国人去练习口语。

分类
读书

高考考3天,疗愈要一生,讲讲我的高考故事和大学生涯

今天给大家讲讲高考的话题,最近高考刚刚结束。

很多年我都不想去想我的高考,甚至我就想不起来我的高考。每年到了最近这个日子,高考期间的日子,我也不太想参与这个话题,我也没有认真的想为什么?

但是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个笑话,“有人说自己半夜做梦,梦中惊醒,为什么惊醒?因为他发现他在高考

他说那句话对我有一种精神暗示或者说心理催眠的作用。那天晚上我就没睡好,就梦见我自己高考了。然后我突然发现高考其实是我的一个梦魇。

现在就聊聊我的高考故事,我是1997年高考的,2001年大学毕业的。我在高中以前是一个绝对的学霸。表面上我中考的成绩其实分并不高,但是我后来总结了一下我的分为什么不高,我发现我的体育只考了12分,满分是30分,我的政治只考了72分,满分是100分。

而中考的其他科目的分数,基本上化学物理都是100分,英语是99,我就是数学稍微丢了几分,然后语文稍微丢了几分,基本上我就是一个快满分进的高中的这么一个学生。

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第一次考试我就考了一个班级第一。很多年以后,我的老师都还记得这件事情,所以我特别了解什么叫做第一印象啊。

如果你第一次考试考了第一,老师一直都会对你有个好印象,虽然后来我在高中的成绩不是特别好。甚至我以前经常拿满分的物理和化学,最后成绩都不太好。

为什么是不太好?其实就是到了高中以后,住校了以后父母不在身边,终于开始自己管自己了就管不住自己了。

在高中我就学会了很多爱好,比方说我爱看漫画了,以前我们家住的地儿也比较偏,我们想买漫画也买不着,到了高中以后班里有很多同学去借漫画,借小说。

然后,他们借的时候,比方说借一部小说,比方说倚天屠龙记?

他一下借好几本,他可能要看第一本。然后我就先把第二本、第三本、第四本、第五本看了,然后最后再翻过来看第一本,这甚至形成了我的一种阅读习惯,我不太在乎阅读里头颠三倒四的去阅读。有一些现代作家写的小说就是这样的,他他经常是突然之间开头,然后闪回到一个什么中间的过程再闪回来回来去,我看这种东西没有任何压力,因为我以前看小说就是这么看的,漫画书也是这样,经常人家借来的,我们是蹭,所以我们就不能看到第一手,我们要看到第二手。

然后,还有一件事,我喜欢写程序。我们在高中的时候,是有计算机编程课的,那时候我在班里简直就是班里的风云人物,因为大家计算机没有都不太懂,我特别厉害。那时候,班里头的女孩们每次到下课就围着我问,说这道题该怎么做,那道题该怎么做?

但是计算机课只有高一那么一年,后来就没有了。我自己又特别喜欢计算机,但是我那时候我家里还没有计算机。所以我上课的时候,经常在书桌上摊开一本计算机书,比方说Borland C++ 3.0手册编程手册或者是 Trubo c编程手册,然后我就拿张纸在那写程序,我甚至在纸上写过一个程序,然后回到家拿到我家的学习机,还真把这些程序跑起来了。

总而言之就是高中的时候我就玩的特别嗨,所以我其实后来成绩比较差,甚至我最擅长的物理和化学,在后期分数都不是特别高。所以高考的时候我压力特别大。我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考试都是快枪手。所谓考试的快枪手就是说,一般来说考试是最早半个小时或者15分钟交卷,而我一般是只要达到了可以交卷的时间,我就能交卷的,我写字特别快,然后我算得也特别快。

在我是学霸的时候,我基本上就是迅速的写完拿100分,如果老师说你不能交卷,我就检查、检查再检查,检查过无数次最后还是一模一样的答案就交卷。

在后来学习成绩差的时候,我也是快枪手,不会就不会,空着就空着。

1 我的高考

在高考的时候,我好像是考语文的时候睡着了。然后是突然惊醒,发现自己作文还有一半没赶紧写,最后写完了交上去了。高考完了以后我压力特别大,因为我们那个时代高考考完了以后,去报志愿的时候是要估分的。我就估了个分,估的分是达不到二本线的。我们那个年代如果达不到二本线就叫没考上大学。

我是扩招前的最后一一批人,那么当时就觉得没考上,心理压力特别大,我父母倒是没有骂我,但是我父母也是有点长吁短叹的感觉,我自己压力特别大,我天天哪也不敢去。朋友说去打篮球,打电话说好行我去打篮球不敢去,我说算了我这两天忙,然后干啥都不行,就在家里玩电脑,然后我爸说什么话我也不敢搭,我妈说啥,我也不说什么,我在家里头以前是个很活跃的人,那就是高考分数下来之前那段时间我就像一只猫一样,特别乖,什么都不敢干。

最后高考成绩下来了,虽然不是很高,但是还是过了二本线,没有过一本线,就是二本的学校里头,不是特别好的学校都可以选。

我可以选天津的一家一般的学校,要么就是去西南石油。因为我父母是石油单位的,所以就去了西南石油。

所以那天成绩下来了,就说发现可以上个大学的时候高兴疯了,虽然我爸妈和我的学校老师都说你怎么连个重点都没考上。但是我自己想的是说在我父母心中我至少不是个废物了,至少不是完全没考上大学的这种人了。

2 我的大学生涯

然后我就去上大学了,上了大学以后真是冰火两重天。

刚到大学,我第一次高等数学期中考试,我在班里就排了个第二名。然后我就开始懈怠了,我就觉得高等数学没什么难的。当然是事实上我错了,因为那时候我们还在有点类似于复习高中知识,新的东西还讲得很少的阶段。

大二的时候,我的一张照片

我考的分数不错,然后我就开始大量的逃课,因为到了学校以后学校有机房,我们当时最喜欢的就是抢机房,我在大学第一年我家里的计算机没有搬到学校去,到了第二年第三年,其实我就把电脑搬到学校去了,但是第一年我是抢机房那种,所以我经常就在大家上高数的时候,我就跑去去玩电脑去了。所以那个时间点在我就拖了很多科目,特别是高数,其实跟高数没有关系的科目,我在大学里学的都特别好,但是因为高数没学好,所以基本上工科相关的很多科目都给挂掉了。

但是像什么工业化学,数字电路这些跟高等数学关系不大的科目,我都是非常好的成绩。在班里头也都是特别牛逼的,所以慢慢的我就成了我们机械系的一个垃圾。机械系的老师们,一谈到我反正都是摇头,因为各门科分数都很低,总的来说虽然一两门课还不错,然后革命史我是优,但是这有啥用啊。重要的科目都不行。

但在计算机领域我在学校算是一个神级的人物,我甚至听我一个朋友说他在学校食堂的时候听两个计算机系的女生在聊我,而且还以为我是计科系的某个班的班长,然后觉得我多么牛逼。

我在学校里参加过几次计算机相关的竞赛,都拿到了不错的名次,因为在网页设计大赛里头拿了一个比较好的名次,我跟计算机中心主任刘老师,还成了好朋友。刘老师还给我提供了一间办公室,我在里头做一个校园学生网站。这给了我很多幸福,因为学校宿舍是有关灯时间的,但是办公室是在教学区,它是没有关灯时间的,我有里头的钥匙,我可以随时进去。

大学实验楼,我当时的办公室就在楼上

然后我可以一天24小时在那里玩电脑,经常旷课。旷课旷得更严重了,反正最后我的大学就是匆匆活活过去了。

3 我的大学对我的职业发展没多大用处

我的大学对我这一辈子的职业发展没有起过任何大的作用。我基本上在大学学的科目都学得很差,凑合过去了,我英语在大学也没学特别好,我4级没有考过,其实按理说我们学校我的高中,我们的英语教育还算是不错的,按理说如果我好好学的话,我考个6级应该也没什么问题。

我高中同学在同一个大学里头的考6级的也不是没有,但是我自己都没这么好好上,然后我这一辈子基本上也没有做过机械相关的工作。我大学毕业以后在家里待了几天,然后就找了一家电子厂的网管和程序员的工作,然后我这一辈子基本上都在做程序员。

后来。我做程序员做腻了以后,我还写过一段时间文章,现在我算是纯粹写文章和做视频的人。

所以我基本上大学时候学的东西基本上对我这一辈子的职业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而且在大学我因为高等数学没学好,线性代数没有学好,所很多工科相关的东西我都不是特别懂。我还是有一定的机械基础,我对机械设计的一些原理大概是知道的,但我没有认真的学,怎么去计算应力,怎么做一些结构,或者怎么去做有限元分析之类的。机械设计的课我也逃了很多。

总的来说,大学对我的唯一好处就是大学毕业证就是个刚毕业就业的敲门砖。特别是在我上学和上班的那个年代,不管你去哪个公司上班,如果你有个大学文凭总是好的,如果你没有大学文凭,你就会更艰难一些。

当然只有,在我工作的前三五年他们都是要看学历的。后来我在自己行业中间有一定的知名度,基本上在应聘招聘的阶段就没有人看你的学历了,甚至你不提供你的学校名称和一些经历都无所谓。我一般来说我的工作很多都不是靠简历去找的,一般来说都是就有人来想挖我,然后我去聊一聊,聊完了以后最后等到入职的时候,你从一个流程上你还是要给HR交一个简历。我很少,因为先交简历,简历里头的一些条件不太好,造成我找不到工作,我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我是个特例。

我想说即使我混的还凑合,但是我对高考仍旧是有创伤的,我的高考只考了3天,但是高考这3天真的是有创伤的。我很多年都不想去回忆那一段时间,因为我不知道怎么面对,虽然我有一些朋友他最后高考失利了,去复读,然后考了更好的学校。

我有个女同学我还不是一个女同学,我有两个女同学都是这个经历,其中一个后来考到了我的学校,还跟我学弟谈恋爱了,另一个考到了我们石油领域比我们学校更好的一个学校,北京石油大学。所以其实复读也不是说不可以的,但是我心里头会有很大的压力。

我这一辈子都在想,当年如果我没考上,我要去复读会怎么样?或者说我干脆复读也没考上,我这一辈子都考不上,大学我会怎么样?不敢去想象这件事情。虽然其实很多人没有大学的学历,也在行业中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是让我自己走这条路,我还是觉得会很痛苦的,所以大学还是给了我很大的压力。

所以从孩子的教育上讲,我其实不是特别想鸡娃。我不是特别觉得好像非得考一个好的大学,我认为人关键还是找到自己要学的东西,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教育理念可能一般人是不能接受的。

4 我最想在大学学的是自学能力,但是没有学到,我自己学了一辈子

我最想在大学学到的东西其实是一种自学能力,但是我觉得大学没有教给我自己学了一辈子如何去自学。

我在高中的时候,高中老师就跟我讲,你们现在还都是老师压着你们学习,到了大学以后都要自己学习,要自己去做课题,自己写论文等等。但是我的大学很一般,我的大学基本上感觉就是一个更大号的高中,基本上也是老师压着你学习,我没有看到什么自主学习。我们大学里头我也没觉得出太多特别牛逼的人。

我这一辈子都在学一件事情,叫如何自学。比方说,我30岁的时候自学英语,把自己的英语水平拉到了可以跟人交流,可以不用看字幕去看美剧的水平。

比方说我最近在自学Blender(3D建模),比方说我2015年的时候我自学写作,把写作变成了我的第二职业,后来甚至变成了我的第一职业。这两年我自学怎么做视频怎么剪辑怎么录制等等都是我的自学。

但是自学这个东西我本来是想从大学学的,我没有学到,我到现在为止也不会写论文,其实我也想学学怎么写论文,但是我最近还没有压力,最近还没有时间,或者还没有想清楚怎么去学这件事,所以还没有开始做这件事情。

我最近还其实在学习怎么考古。我甚至买了一堆考古学的书,比如这本大部头叫《考古通史》:

我现在觉得我自己在某种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中,因为我做自由职业就够养活自己了,所以我的生活压力没有那么大,所以我就想学各种各样想学的东西。

比方说我在玩3D打印,这是我新买的3D打印机:

这是我的老3D打印机:

这个状态我觉得是更有意义的,更有价值的,但这个东西我的大学没有教会我。如果有机会,其实我未来还是有可能再去上大学的。也许我去了日本,在那边上个学位,或者我有一天在美国再去上个专业什么的。

其实我是在网上上过一些大学的课程,然后也拿下来了,就没有证书,就是自己为了自己学着玩。我现在还在偷偷摸摸学建筑学,最近在看建筑历史,看MIT的建筑历史课。

我觉得我的大学没有教会我怎么自学,我通过大学毕业以后的这一辈子,一直在学习怎么自学,我觉得现在学的还不错。我算差不多摆脱了我的大学梦魇,我的高考梦魇,但是有的时候还是会做梦,一梦到这一天的时候醒来还是会满头大汗,高考考三天,疗愈要一生。

分类
历史 读书

因新冠而死,死了都不能安生的钢琴大师——傅聪

今天,央视,新华社网站,人民日报都报道了钢琴大师——傅聪,因为新冠肺炎而逝世的消息。他在英国逝世,享年86岁,曾有“钢琴诗人”的美誉,其父亲是著名翻译家傅雷。(题图为傅聪年轻的时候激情演奏的照片)

而这两父子的书信集《傅雷家书》,1981年出版,曾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畅销了数十年,曾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本来这就是一个小新闻,因为今年以及近年去世的大师太多了。不到十天之前,美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于当地时间12月20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去世,享年90岁。已经无法列举了。

然而,在微博上、各种网站上,开始有很多人辱骂刚刚去世的傅聪,说他是叛徒,说他害死了自己的父母,说他背叛了国家,等等。按说,如果真的有问题,人也死了,连国家最主要的媒体都正面评价了,也没有必要再去继续批评一个已经去世的老人。然而,这些人并没有一点点收敛。这也就被迫让我开始研究傅聪的故事,今天看了无数的文章。来聊聊我对傅聪故事的认识吧。

首先说,著名翻译家傅雷是自己儿子害死的么?

持这种主张的人,总是喜欢用傅雷遗嘱里面的一句话来说事儿,这句话是“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单看起来,这句话确实可以说明老人对自己的儿子很不满。但是事实上,网上也有全文:

人秀:

尽管所谓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是在我们家里搜出的,百口莫辩的,可是我们至死也不承认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实系寄存箱内理出之物)。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领导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重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

因为你是梅馥的胞兄,因为我们别无至亲骨肉,善后事只能委托你了。如你以立场关系不便接受,则请向上级或法院请示后再行处理。

委托数事如下:

一、代付九月份房租55.29元(附现款)。

二、武康大楼(淮海路底)606室沈仲章托代修奥米茄自动男手表一只,请交还。

三、故老母余剩遗款,由人秀处理。

四、旧挂表(钢)一只,旧小女表一只,赠保姆周菊娣。

五、六百元存单一纸给周菊娣,作过渡时期生活费。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

六、姑母傅仪寄存我们家存单一纸六百元,请交还。

七、姑母傅仪寄存之联义山庄墓地收据一纸,此次经过红卫兵搜查后遍觅不得,很抱歉。

八、姑母傅仪寄存我们家之饰物,与我们自有的同时被红卫兵取去没收,只能以存单三纸(共370元)又小额储蓄三张,作为赔偿。

九、三姐朱纯寄存我们家之饰物,亦被一并充公,请代道歉。她寄存衣箱贰只(三楼)暂时被封,瓷器木箱壹只,将来待公家启封后由你代领。尚有家具数件,问周菊娣便知。

十、旧自用奥米茄自动男手表一只,又旧男手表一只,本拟给敏儿与×××,但恐妨碍他们的政治立场,故请人秀自由处理。

十一、现钞53.30元,作为我们火葬费。

十二、楼上宋家借用之家具,由陈叔陶按单收回。

十三、自有家具,由你处理。图书字画听侯公家决定。

使你为我们受累,实在不安,但也别无他人可托,谅之谅之!

傅雷梅馥一九六六年九月二日夜

我觉得任何人看完第一段就会明白,老人根本是因为不堪凌辱而自杀的。而说自己儿子这句与其说是抱怨自己儿子害死了自己。不如说,人之将死,说了句愤懑的话,我不就是有个儿子留在国外了么?这也成了弥天大罪么?

今天,普通人、官员、知识分子的孩子有多少留在海外,入了他国国籍,你敢想象如果有一天这也是罪行么?

更何况,傅聪入了英国国籍的背景是什么?是他人在海外留学,但是父亲被划成了右派,回国来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再弹钢琴,甚至性命堪忧。

有人说,回来也许傅雷就不会死了,真的么?

事实上,傅雷死于1966年9月2号,而文化大革命一般认为发生在那一年5月16日。也就是说老人在4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就被折磨的自杀了。而文化大革命停止于1976年10月。也就是说,老人如果当时不自杀的话,还有整整10年的文革要经历。他能挺的过去么?

事实上,对傅雷的各种迫害从1958年他被划成右派就开始了。

著名的爱国将领傅作义,原来是国民党的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后来因为他协助解放军和平进入北京城而成为解放后的国家领导人。他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水利部部长。他的堂弟傅作恭任甘肃省林业厅造林科科长,曾主持开展了多项甘肃省的植树造林工作和兰州市的绿化工作。

也就是在反右运动里,傅作恭被甘肃省林业部门划为右派分子,随后被送到酒泉市的夹边沟农场进行劳动教养,最后直接贫病死在夹边沟。

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

有人说,傅聪的弟弟傅敏不是一直留在祖国么?为啥你傅聪就不能回来呢?

傅敏先生到现在还健在。那么他在祖国的经历是什么样的呢?傅雷夫妻自杀的时候,傅敏并不在身边,而是在学校学习。所以,前面的遗嘱里面还提到是不是要把表给傅敏么?但是也恐怕给他表会对他不利。

现在的人能理解这种感觉么?死都死了,要给孩子留点物件儿。但是又怕给了会让孩子不利。唉。

事实上,傅敏先生当然也受到了父母的死的影响,他曾两次自杀,只是都没死成而已。( 摘自傅敏先生的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2%85%E6%95%8F/24500 )

所以,我们大概可以想象,如果傅聪回来了,也许这一家四口,也许就团灭了。

这样的团灭故事还少么?

马思聪是广东海丰人,中国作曲家、小提琴家与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

图为马思聪,马如龙父子演奏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马思聪遭到了造反派的批斗。1967年1月15日晚,马思聪与夫人王慕理、次女马瑞雪和儿子马如龙出走香港,后由美国驻香港领事陪同飞抵美国。

马思聪一家四口人是活下来了,然而国内亲友几十人受到牵连,他在上海的二哥跳楼自杀,他的岳母、侄女和厨师相继被迫害致死。

再有一个文艺圈的例子就是女钢琴家顾圣婴。文革开始后,顾圣婴一家遭到残酷迫害。1967年1月31日顾圣婴在上海交响乐团批斗会上惨遭羞辱,当晚与母亲弟弟开煤气全家自杀。唯一幸存的是顾圣婴的父亲,他当时在青海劳动改造。

傅聪到底算不算叛逃,国家对他有没有结论?

之前傅聪在波兰进入华沙国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58年提前毕业离开波兰,然而没有回国而是去了英国。这是因为当时他的父亲傅雷已经被划成右派,家里风雨飘摇,回来生命安全不能得到保证,也无法继续弹钢琴。

傅聪的做法在当时确实被看作是叛逃。但是,你需要对那个年代有点了解。那个年代很多人都被批判,被判刑,被批斗,甚至被整死。就是你有个亲戚在台湾在美国,有邮件往来,或者金钱往来,都有可能被说成里通外国,被判刑或者被当做间谍来处理。

而在1979年的时候,傅雷的右派就被平反了,1981年,傅聪也被平反了。

1979年,傅聪就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音乐会。之后,他几乎每年都回国演奏、讲学,已经到过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昆明等地。主讲过萧邦、莫札特、德彪西等专题,演奏过这些作曲家的以及舒伯特等人的作品。他还与中央乐团合作,演奏了贝多芬的协奏曲;与中央音乐学院大学生乐队合作,演奏了莫札特的协奏曲,并兼任指挥;还专门指导过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室内乐小组的训练。

作为国际知名的钢琴大师,他在国家经济还很差的时候回来演出并且和国内的学校团体合作,不能不说是做出了很多贡献。

一开始,傅聪回国演出,也是受到冷遇的,有些演出的海报也没有他的名字等等。但是后来,中央对傅聪的具体情况做过调研,曾经有过批示,他的出走情有可原,而且在海外没有做什么对不起国家的事情。

事实上,后来,傅聪多年来往于英国和中国之间备受礼遇,就说明政府对他的态度是正面的。要不然他去世了,新华网,央视和人民日报都有报道。

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不知道谁会希望那样的年代再来。不知道谁会坚持用那个年代的标准去看人。

因为按照那个年代的标准,现在我们所有人都是腐化堕落的,都是反动透顶的……

分类
日语学习 英语学习 读书

30多岁我学好了英语,41岁我开始学习日语,这辈子我能学会很多语言。你也可以

就像我之前写的很多文章说的那样,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英语四级其实都没过,最高分是58分。我觉得58分跟60分没有本质区别,于是心安理得没有去再考四级。我是一个程序员,英文的技术文章我可以大概读懂。虽然在生活中,我听不懂外国人说的英语。我也最多只会说Hello,How are you之类的东西。

但是我觉得这辈子我的英语水平够了。看文章的时候,遇到不会的单词我就查呗。而且我那么聪明随机应变能力那么强。25、26岁的时候,我在北京,我还遇到过两次老外问路,我都用我蹩脚的英文能力解决了。

分类
读书

你肯定想不到的保险的价值,暨金融市场课程笔记(一)

几年前我就认真的看过一次 Robert J. Shiller 教授的 Financial Markets 课程1,觉得非常喜欢,而且第一次让我懂得了为啥投资需要分散,不过我后来就忙着别的,看了几课就没看下去。既然我最近开始认真的投资股票和基金,我觉得我还是需要好好的学习,这个课是我觉得最好的,争取彻底看完,每一课争取写一篇文章,写点心得体会啥的,以免上了白上。

今天看了第一节 Introduction ,这部分比较泛泛,我主要也就是听个乐子。不过有个关于保险的片段很有意思,也让我联想起我看过的另外一本书 ,所以记录一下。

保险在古代罗马就出现了,但是其实很小众。到了17世纪,概率论提出后,保险的概念才真正的建立起来了。在此之前,从直觉上人们知道怎么去搞一个保险服务,但是没有概率论的知识怎么准确的计算风险,也许可以做一个生意,但是风险不知也很难做大。而后来保险越来越发达,而且在人们生活中起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但是人们都知道保险可以帮我们降低损失,但是其实保险是可以直接拯救生命的。

Shiller 教授的例子是2010年海地发生了大地震。这次大地震根据wikipedia的数据2,影响了300万人,死亡10-16万人左右。而几十年前的地震震级差不多的三藩市的地震,死了很少人。受灾人数,房屋损失在海地都比三藩市高得多得多。

简单的想很多人会想海地比较美国穷,所以自然房子更不坚固。这当然也有道理。但是很多人会忽视的是,海地因为穷,保险行业不发达,所以很少有房屋有保险,地震了没有赔偿是一点,更重要的因为没有保险行业来保证房屋的安全。所以,也就没有保险行业来承担风险从而来确保房屋建造的时候符合某种建筑标准。

而在发达国家,你想给房子买保险,但是房子的抗震等级不够的话,保险公司是不给你保险的,这就保证了大多数房子的抗震等级。从而在灾难来的时候不仅可以给你的财产损失带来保障,而且也最大程度保证了你的生命安全。

很多人觉得慈善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但是首先不能把那些已经逝去的生命带回来,另外其实相对于大规模的灾难,慈善的力量往往是不够的。而保险是一个有利可图的生意,可以发展到非常巨大,解决真正的广泛的问题。

这也是这次我国南方遭受巨大水灾的时候,我看到那些家园被淹没,工厂里面的机器被泡坏,货物被泡坏,很多人欲哭无泪的时候,我想得最多的,为什么我们的保险普及率还那么低,这些情况本来可能避免很多损失。

当然,这跟我们的诚信社会根本没有建立起来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人对保险不信任,而事实上很多保险公司确实也不值得信任。

这让我想起看《One Billion Customers(十亿消费者)3》里面看到的故事。这个故事某种程度上我认为算是一个反例。小标题叫做 Rocket Science,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来看。

故事是从美国人的角度去写的,跟我小时候知道的这些事件的原因有些区别,因为我们了解中国的航空航天都是从新闻报道。现在看到了另外一边的故事,会发现可能另外一边的故事更可靠一些。

故事是从 1992 年 12 月 21 日,中国的长征二号捆运载火箭发射美国休斯公司的 Optus B2 通信卫星发生事故,火箭点火后47秒卫星发生爆炸,火箭仍然将卫星残骸送入轨道。在公开的新闻里面,双方互相认为火箭与卫星没有问题,并继续合作后续的发射项目。然而在书中说,休斯的调查发现事故的原因是整流罩(nose cone)的设计缺陷,它在发射中裂开了。但是中方不肯承认有任何责任。因为你懂的承担责任会带来对他们个人的政治后果。而且有很大的经济损失,承担责任可能影响保险公司后续承保,而影响后面的发射任务。

当时,美国的商业发射收到了航天飞机事故的印象,从成本上,找中国发射也更便宜。于是,休斯同意书面声明,火箭的设计和制造没有任何问题。而声明一做出,中方很痛快的按照休斯的建议去修改整流罩设计,用了更强壮的铆钉。然后94年,Optus B3的发射成功了。

然而到了95年,长征二号捆运载火箭发射美国休斯公司的 Apstar 2 又在发射50秒后失败了,这次星箭全毁。这次休斯的调查结果依旧,但是中方再次不承认。最后两边只能发声明把问题归咎于风。美方认为在冬季高空切变风条件下,运载火箭整流罩的局部结构破坏。而中方则认为在冬季高空切变风条件下,卫星和上面级与运载火箭的特殊联接方式出现谐报,造成卫星局部结构破坏。4

然后,到了96年,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事故,在点火起飞后姿态出现异常,飞行约22秒后撞山爆炸,星箭俱毁,事故造成6人死亡,57人受伤住院,毁伤民房80余间,爆炸威力估算达到55.6吨。

事故发生后国际保险界多次强烈要求中方必须成立独立评审委员会,对中方的故障调查作出评议,作为后续发射的亚太1A通信卫星的承保条件。

后来,中国建立了自己的中国航天保险联合体,专门来承保中国的航天发射,如果有国外的公司参与承保,则一起分担分享,如果没有则独立承担全部风险。

这之后中国航天对外发射服务彻底陷入低谷,直接导致中国航天部门彻底进行质量整顿。中央电视台除了重大航天发射任务,也不再进行卫星发射直播。

这个例子,其实可惜的是国外的保险公司没有在第一次发射事故以后就深入的质疑和要求搞独立调查。事实上,这是中国航天上最大的挫折之一,但是我们之前看到的新闻都没有谈到这个部分。

2019年到现在,中国航天又失败了5次,怎么在现有体制下解决质量问题,也许又成了新时代的一个老问题。

这两个故事其实都挺颠覆我们传统对保险的理解和想象,因为一般理解为,保险公司就是为了时候的赔付负责。但是事实上,发达的保险市场,为了让自己更少赔付(商业本能啊),保险公司常常都参与建立规则和核查去降低系统风险,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

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投资理财 读书

投资过半年记

最近适逢A股牛市来临,我本来就盈利的股票,又涨了一波,我之前埋伏着等着反弹的股票也马上变成盈利了,我反而无所适从了,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分类
历史 读书

《温铁军:中国要如何克服当下的全球化危机?》演讲的观后感

昨天推特上有一个人聊了下他对温铁军的感觉,大概的感觉是可能觉得“就是在他的解释之下,建国以来我党的所有政策都是英明伟大正确的……”,我当时大概附和了一下,因为我对温铁军印象不深,但是应该是看过他的文章,没有留下印象应该是我并不赞同。我一般对我不赞同的观点并不深究,我只喜欢寻找能让我接受的观点,我认为确实可以解释现实,以及带来新的启示的观点。因为我觉得从学习和研究的角度,反对一个人并无意义,浪费时间,不如关注更多可以带来启发和启示的人。

然而后来,有人又转发了这条推特,对温铁军做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有几个点击中了我,“能够从社会现实出发,讲述政策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而温老的故事里,我们能听到同一个故事的政府一面,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所导致的财政动机”,以及他提到温对农村问题的关注。

于是我开始想,是不是我之前过于简单化的理解了温铁军,看了几句就关掉了?所以,错过了一个很有思想的国内学者?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温铁军,看了一堆对他的评价,也找到了一堆他的书和演讲。我就挑了一个比较接近的当下时间的演讲,2019年11月他的《温铁军:中国要如何克服当下的全球化危机?》演讲。

认真听完了这个。

客观的说,他讲述了一些比战狼外交更靠谱的语汇。不排除对我们实际问题的批评。所以看起来很客观。

但是整个演讲(我仅谈这个演讲),其实都在谈中西方当下的矛盾在于,我们的发展实质上是因为我们巧妙地利用了国家主义崛起。但是并不是所谓的依靠西方国家崛起。

虽然他谈了很多次,这个叫做再依附。但是逻辑就是虽然我们依附了全球化体系。但是全球都不好,就我们好了,这是我们自己的功劳。

这个东西其实就是在建构一个中国发展的解释模型。

而在他的演讲里面他建立起了这么一个模型。他认为西方不理解这个模型,所以妖魔化了中国的崛起,所以要脱钩。所以把中国推到了一个新的生产过剩危机(当然一开始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

所以他的逻辑是如果我们讲清楚了这个逻辑,有了话语权,西方也许就会理解我们,于是就不会脱钩(或者反过来,就算脱钩了,我们内部也会认为这是西方的责任,而不是我们自己策略的责任)。

但是,我觉得如果你非要把中国崛起的功劳放在我们自己身上,而认为西方把我们纳入世界体系,当做不核心的因素。那么西方为啥不能脱钩?你不承认人家对你的经济增长的贡献?你还不允许人家不继续给你做贡献么?那人家跟你脱钩不是求仁得仁么?

事实上,中国在1840年以前以为自己的所有内部矛盾外部矛盾都可以在内部解决,事实上也都自己解决了。但是,整个世界的巨大无比的变化,昭示着,你不可能置身事外。当世界的发展蕴含了巨大的势能的时候,一个很小的随机事件就引爆了。

而从那个时候算起,我们就一直在一个是否融入全球世界,要不要学习西方,以及如何融入全球世界,怎么学习西方的大问题里面打转。走了无数的弯路。

到了今天,按照温铁军的话,中国完全融入了全球化体系,承担了主要的工业品制造的任务,成了连接了原料(来自于资源出口国)和最终产品(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管道。

但是仍旧有一个问题,中国是否从意识形态上,普世价值上融入了全球。当今的矛盾其实就是,按照温铁军的说法,比如讲好中国故事,隐含的意思就是中国融入全球的方式已经是最好的了,但是,在宣传上没有跟上,在理念上没有跟上,所以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然而在我看来正是这样的问题可能造就新冷战的格局。

事实上,老的冷战,美苏之间真的是有那么多利益问题么?二战后在利益划分上,其实美苏是达到了相对的平衡的。事实上产生更大分歧的正是意识形态的问题,美国和苏联对互相的意识形态都不认同。而这种意识形态的互不认同带来的是互相不信任。互相的不信任把二战时期最大的两个盟友和最大的受益者变成了敌人。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美苏的争霸,成为了两边要争抢的对象。更国内普遍的政治宣传相背离的是,其实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中国更主要的层面是选边站了美国,改变了原来对苏联一边倒的战略。而被温铁军的话语体系里面忽视的美国和中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结盟带来的好处,或者换句话说,按照他的演讲中再依附带来的好处,其实才是中国经济崛起的真正原因。

而到了今天,温铁军们开始抹杀我们重新融入全球体系带来的好处,仅谈重新融入全球体系带来的危机和问题,这是不合理的。

温有一个很有名的八次危机论,现在已经发展成了十次危机论。在国内的话语体系里面把这些危机明白的讲出来很少,我们一向刻意的避免提及中国也有过经济危机,衰退,试图在政治课本里面把危机变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所以温公开的讲这些危机,当然是一个进步。但是,危机是怎么来的?都是外部环境造成的?没有因为自己的错误决策?没有因为意识形态上的大跃进?没有因为左的思潮?这些是连邓小平时代都不否认的?现在就不谈实际原因大谈怎么解决了?

改革开放没有改变固有的一些制度?

难道真是毛时代就算无遗策?温的讲述当然会给很多人带来愉快的感觉,既谈了问题,又强调了党的领导,怎么一次次战胜问题,获得新的伟大胜利。但是这真的符合历史事实么?

我觉得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时候能够彻底摆脱传统帝制的思维和文化遗留。如何能真正的融入全球体系,不仅是从生产上,而是文化上,制度上,思维上。这样中国的肯定还有更大的前途。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很多实际问题根本无法解决,那些是用讲故事无法解决的。

分类
历史 读书

军备竞赛,假想敌都不稀奇,但是为啥苏联崩溃了?

一个国家的兴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我们看了很多历史书以后就会发现中国古代历史书当然有很多优点,但是在解释兴亡的问题上有很多简单粗暴的地方。大多数都是说无道而已。而现在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亡有了很多新的解释,小冰期,气候变化,瘟疫,等等无数种新的说法,看上去更加混乱,但是可能也更符合历史的原貌,也许并不是单一事件的结果。

苏联的崩溃也有很多新的解释,比如有说跟石油价格有关系。最近石油价格在俄罗斯和欧佩克的共同影响下,起起伏伏,也可以对这个说法有所印证。但是,不管你更相信任何一种其他理论,似乎都无法忽视冷战和军备竞赛对苏联崩溃的影响。

分类
社会生活 读书

后浪你好,我是前浪,我曾经也是一个后浪

这两天,B站的后浪演说非常火。我不断的听人谈论,有无数的人在批评。甚至有人做了一个演讲内容一样,画面则完全不同的版本发了出来,观感就变得完全不同了。当然,在B站评论上,弹幕都是比较正面的。这也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非常割裂,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媒体,不同的社群,对同样的东西反向完全不同。我本来不想发表任何评论,甚至连看都不想看一眼。

因为成熟意味着明白,前浪里面有精华,有值得尊敬的人,有糟粕,有令人鄙视的人。但是,后浪也如是。阳光下唯一不变的就是没有任何变化,没有任何新鲜事。

分类
读书

博明本该是个亲中派,还有被批判的史景迁

其实历来喜欢学汉语,喜欢中国文化的美国人大多数都是亲华派,在解放前,在改开后都帮了我党特别多的忙。而从博明的经历和他的汉语水平看应该是蛮喜欢中国文化的,把这种人暴打。然后眼看着他成为对华鹰派。真是神奇伟大的外交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