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如何赚钱 社会生活 职场

普通人创业,往往是被割韭菜,特别是大学生刚毕业就创业的。创业为啥九死一生?

在我看来普通人创业都是被割韭菜,特别是大学生刚毕业就创业的。创业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为什么是九死一生?今天好好聊这个话题。

创业维艰

线下维艰

创业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我和霍炬在09年创业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搜索服务公司和技术咨询公司,我们当时服务了很多国内的中小型互联网公司。有一些是在某个领域能排到前三名的公司。

举个例子,当时最重要的两家餐饮的网站,大众点评网和饭统网都是我们的客户。饭统网当时在北方市场比较占优,大众点评网在南方市场,特别是上海市场占优。

当时我们跟饭统的技术部门关系很紧密。我们经常一块聊技术问题,帮他们分析一些数据,然后帮他们做搜索优化,做搜索的系统。所以。我们经常聊一些行业数据的东西,所以我大概能知道一点餐饮行业的事情。虽然我自己从来没有开过餐饮。

现在还记得一些数据,太久了有点模糊,不过大差不差吧。比方说,一条商业街上有100家餐饮企业,除了那种百年老店以外,一般的餐饮企业一年可能会倒闭掉其中的1/3。饭统网和点评网他们对这个数据非常敏感,饭馆的换手率很高,他们如果不及时登记,就会有人投诉按照他们的推荐去了一个饭馆,但是事实上不存在。

一般来说,一个初创的饭馆如果6个月发现自己不赚钱,可能就直接关门了。这种传统的创业比如餐饮企业,基本上看一个淡季一个旺季,就知道明年的收入大概是什么样的。

很多饭馆它选了一个地点,选了一个业态,比方说是火锅还是炒菜,选好了一个地点,如果做起来了那就做起来。如果做不起来,那么大概率明年也做不起来。这是一个在中国很常见的一个状态。

不过,这是很国情的,每个国家情况都不同。拿日本举例,日本之前在疫情期间,有一个新闻说,日本号称一年倒闭了几十家拉面店。据说这是日本史无前例的餐饮遭受的打击。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日本的餐饮企业非常稳定,换手率很低,有很多店,传承了几十年,上百年。很多换手的原因是创始人死了,无人接盘。

这当然其实有很多种的原因。

比如,就像最近几年奶茶概念开始火了以后,就到处漫山遍野在开奶茶店。那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开的时候一窝蜂很快,倒闭的时候自然也是一窝蜂也很快。还有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连锁店,开的时候,全国一年可以出几百家,到的时候,也可以一夜倒掉大半。

还有一个就是文艺青年的梦想,开个咖啡店,开个小旅店。很多开咖啡馆的人,他在开之前,完全没有创过业,没开过公司。一直都在企业里面打工,突然要追求梦想和远方就开了一家咖啡馆。但是怎么做生意,他们来可能一点都没想过。

线下的生意逻辑是地点、地点、还是地点。但是这是一个悖论。你想赚钱,你就希望租金低廉,租金低廉地点就不会好。

哪怕现在有了外卖,扩展了一些饭馆、咖啡馆的客源。但是,外卖App其实还是一个地点生意。现在基本上都不会直接让你排在前面,你想排在前面,你就需要买各种广告位,买各种推广。

怎么解决客源的问题,就已经把一些完全没有经验的创业者直接打败了。

互联网创业容易吗?

大家天天看着在新闻看到谁有多少钱,谁成了首富。互联网创业这些大佬,其实也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程序员都可以创业成功?

互联网进入中国的初期,很多互联网大佬都是程序员出身。新浪的创始人王志东是程序员,网易的创始人丁磊是程序员,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也是程序员,360的创始人周鸿祎也是程序员,还有好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还有雷军、求伯君的金山、卓越这些也都是程序员创业。

但是你从这个角度看,是不是我程序员就可以创业?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这么看就是幸存者偏差。

你看到了十个程序员创业成功的例子,但实际上还有几万个程序员创业失败的故事你没看到,几百万个创程序员他没有创业,不敢创业的故事你看不到。

大厂、高管高级技术人员就可以创业成功?

再比如滴滴,滴滴起来了以后。很多人就发现创始人程维以前是支付宝B2C事业部的副总经理,是一个高管。程维为什么可以成功?他在支付宝这样的大企业里头做过高管,他管过钱,他可能管过一些很大的团队,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但问题是这样的,类似的人都能成功吗?其实也很难,我见过很多从大企业出来的高管去创业失败的案例。

甚至有的时候包括从大企业出来的程序员创业,都会让我们觉得很挠头。这样的例子我见过很多,在大企业待久了,不知道怎么节约,不知道投入产出比,什么都要跟以前所在的老东家去比。每个人都是高手,那么怎么从零到一不明白。都是那种公司要是做起来以后,我啥都知道的高手,高手,高高手,但是怎么一开始做起来,对不起,不知道。脱离了大厂的架构,基础设施不知道怎么工作,手下没有十几二十个人不知道怎么工作。

当然大厂出来的也不是都不接地气。

有一段时间,只要你在大企业,国内一流的企业里头出来的高管或者是高级技术人员都很容易拿到投资。但这拨人也不是都能创业成功的,确实有一些成功了,确实有一些成功了。

学生创业?

再下来还有一类,饿了么代表的学生创业。

张旭豪是上海交大的硕士研究生,我印象中他们是还没有毕业就开始创业了,然后最后创业差不多的时候他们也毕业了。但饿了么,这样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基本上是中国的大学生创业的非常少见的成功案例。非常少见非常少见。

创业为什么那么难?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甚至都不谈成为京东、淘宝、微信有多难。

我们就说做一个生存还可以的小企业也不容易。

我之前做技术咨询,客户里面当然也有跨国大公司在国内的分公司。但是客户更多的是中小互联网企业,有一些已经脱颖而出了,有些现在已经倒闭,或着再也没有声音了。

中小互联网企业,他们要技术、没有技术、要人才,没有人才,要营销没有营销。他们往往是因为偶然因素,或者某个时机就起来了。

比如当时我们当年一个客户。创始人一男一女大企业出来的。据说当时他们做的还不错,做了一个相亲网站。

但是我们作为技术咨询进去,我们就发现他们的数据其实很差。

后来,我还看到一个啼笑皆非的事情。当时电视台有一个相亲节目,这两个创始人就以不认识的名义进去各自担任了男女嘉宾,最后还牵手成功。然后说他们牵手成功,以后准备一起创业去做一个相亲网站。

我没有特意去问他们,应该是给了电视台一笔钱,做宣传费,搞出来的策划案。在那个年代上电视去宣传网站的这种事情,其实并不罕见。

最早饭统网的数据就是这么起来的。一开始他们名不见经传。但是创始人跟北京电视台有些渊源,帮助策划了一个美食节目,和他们的网站联名。第一天上电视,然后第二天这个网站就挂了,因为流量翻了好几倍。然后他们的技术团队就搞不定了,最早我们就是帮助他们解决流量翻了好几倍以后,系统撑不住的问题,开始合作的。

当时我们还有个客户,也是性能问题,我们帮助他们做了整体的优化。过程中我了解了他们的一些数据。创始人是做营销出身,很相信广告,找到了一些媒体不断的投入广告。所以,上线没几天,每天就有10万的PV。

创始人还跟我沾沾自喜的聊过。我看了他们的数据,其实所有的流量都聚集在landing page,也就是投放广告的那个页面。没有任何人看到了这个页面去注册一下,或者点进去看任何更深入的内容。但是创始人没做过互联网听不懂这些,也不懂互联网的转换漏斗等等基础概念。过了几个月,我们停止合作后,他们撤掉了广告,流量就一落千丈,一点留存都没有。

你以为这是纯粹的初学者才犯的问题么?其实也不是。周鸿祎是互联网老江湖吧。他在做360电脑管家之前,做的叫做奇虎。奇虎当时独家买断了MSN启动屏幕的广告。给奇虎带来了非常稳定的流量和收入。但是当MSN改变战略,不再做这类广告以后,奇虎的流量就一落千丈了。

创始人有的时候他得是一个杂学,他可能不见得什么都懂,或者什么都精通。但他都得懂一点点,否则他经常容易有盲点。你如果在技术上有盲点,服务器可能天天挂。因为你找不到好的技术人员。找好的技术人员不是只是靠招聘启事贴出去就可以的。你如果没有好的技术管理者,你连招聘启事都不会写。来人面试你也不知道选择谁。合适的人来了,你也不知道怎么管理

营销方面、产品方面、运营方面都是这样。我们不能说老板要什么都会,都是专家。但是创业团队最好没有特别明显的短板。但是很多时候小企业往往处处是短板。

如果失败了,但是因为拿了投资,也没花多少自己的钱。那么也还算不错,最大的损失就是创业这几年的机会成本。但是有些创业几年就欠了很多钱。

罗永浩倒霉就倒霉,他最后签了个对赌协议。一般来说,能不签就不要签。但是当时他应该是缺钱,缺到了不签就彻底弄不到钱的地步了。当然他有本事,最后还可以还掉。有些人运气不好,能力也不够,这一辈子就彻底没办法翻身了。

传统制造业这方面其实更惨。最近几年,甚至10来年,竞争非常激烈,市场环境恶化。还有最近几年的疫情因素。很多传统制造业老板遇到了经营困难,产品卖不出去,或者没有订单。这就成了一个艰难选择,马上就关门遣散员工,那么未来万一复苏了,自己就没机会了。但是等着,厂房的租金、员工的工资每个月都是很大的开销。有不少传统制造业的老板就这样把自己多年挣下来的家产再一点点赔了进去,甚至成了老赖。

最近据说IAPM上面的餐饮层很多饭馆已经倒闭了,毕竟那边房租那么高,上海又不准堂食。据说在上海非常有名的查餐厅也要关门了。

大学生到底能不能创业?

在我看来我觉得是不行的,普通人也最好不要创业,如果你没在某个门类上非常擅长,但是同时你又能找到帮你补短板的人,最好不要创业,我觉得我在技术上已经很强了。

当年我和霍炬,我们俩人技术都很强。我们当时做咨询和搜索公司还是做得相当成功的。但是我自己创业做的APP公司其实就做得非常失败,原因就是因为有短板,在这种在这种2C的销售上,运营上有短板。

我能理解,这几年大学生就业的情况非常惨,有的大学生不得不去创业。

但是一个大学生如果完全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创业经验,突然就创业,非常容易失败。

如果你真的想干,首先第一个一定不要负债,一定不要负债创业。或者直接找父母要,你们给我100万,我要盘下一个店。这种事情最好不要干。

最好是用极低的成本去创业,比方说举个例子,你在家里写点代码能创业,做个App,就算不成功,最多在家里吃了半年闲饭。

很多人一想到创业就是我去开个咖啡馆,然后一问门口的咖啡馆,月租金5万,搞起来。然后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完全不知道雇一个人要多少钱,完全不知道搞起来了,成本是多少钱,买咖啡机多少钱,搞定稳定的咖啡豆的货源是多少钱,什么样的咖啡豆,好喝,你都不知道。你怎么做?

最后,我还是推荐三本书

第一本叫 Zero to one,从零到一

第二本书叫做创业维艰

然后第三本书叫做精益创业

按照精益创业的逻辑就是,你如果没有从零开始,一毛钱都不花的基础上,就能做起一个小生意的能力。你干脆就不要创业,百死一生都不是九死一生。

分类
社会生活 职场

新东方直播带货,罗永浩创业,俞敏洪和罗永浩互换人生?聊聊理想主义和务实主义的区别

6月10号的时候,新东方旗下的东方甄选直播间迎来了一次大爆发,当天的销售额飙到了1400多万,然后到了13号销售额更是飙到了2000多万。

现在新东方的直播间已经在各大直播平台上已经排到了前列,甚至连我老婆最近都在新东方的直播间上买了牛排,然后我说你怎么又瞎买东西?

她说你看我在直播上也只买过两个东西,第一个是罗永浩的小龙虾,第二个是新东方的牛排,不算很多。所以,外界也在纷纷议论说俞敏洪接了罗永浩的枪,罗永浩和俞敏洪互换人生,罗永浩退了,俞敏洪火了等等。

我跟罗永浩认识的经过

首先,我先聊聊我跟罗永浩认识的经过,大概是08、09年的样子。罗永浩那会儿,牛博网已经做起来了。但是牛博网有个问题,它只有一些人文类社科或者是历史、时政一类的内容。但是没有技术类的东西,没有一些其他类的东西。所以罗永浩就开始寻找技术类的内容。这样的话,他通过朋友辗转就知道了我和霍炬。罗永浩就约我们俩见面。

然后我们就去了一个饭馆,好像是川渝人家还是什么之类的,在北京的川菜馆。李笑来先到的,罗永浩后到的,然后李笑来就给我们解释说罗永浩请人吃饭都要把他拉上,因为罗永浩当时钱上面好像不太顺,创业各方面可能压力比较大,然后请人吃饭都让李笑来买单。所以,那次以后我们跟李笑来更熟,跟罗永浩反而不是特别熟,因为毕竟是李笑来请的客,玩笑。

后来在京城的一些饭局里头,我大概跟罗永浩吃过两三次饭,当时霍炬的描述就是说因为我比较胖,有时候我跟罗浩坐在旁边,我把手往那一搭,然后罗永浩就不敢说话了。他就说罗永浩那么壮的人在我旁边就显得瘦小了,我估计是霍炬在黑我,当然后来霍炬和罗永浩的关系就很差了。

我认识罗永浩以后,我们也没有特别多的交集,反而是霍炬和李笑来的关系特别好。那时候李笑来还不是币圈大佬,那会儿还没有炒币这一说。李笑来当时在创业,罗永浩在创业,我和霍炬也在创业,所以大家有很多聊的。我们经常去李笑来那玩,反而跟罗永浩接触就没那么多。

但是整个罗永浩的出名和发展的过程;比方说,罗永浩砸冰箱,罗永浩跟方舟子的大战,罗永浩去创业做培训学校,等等。

后来再去做锤子,我其实大概都是知道的。甚至后来罗永浩的第一代锤子还寄给过我一个,我还玩了玩。

前两天我看有人说罗永浩锤子一代还是有很多问题,比方说换sim卡需要把螺丝拧掉。其实我一开始觉得设计得挺好玩的。但是,家里很难收纳这种东西。它送的那个螺丝刀是个只能用来拧那个螺丝的螺丝刀。那款螺丝刀特别小,又短,又细,没地儿放,很容易丢。

我第一次用的时候当然没问题,你把它拧下来,然后把sim卡装上去。

第二次是因为好像是要换一个手机号码什么的,把它拧下来了,就找不着螺丝了,螺丝刀也找不着了。后来这个手机就算是送人,人家也都不乐意要,因为后盖螺丝丢了,机器就变得松松垮垮,用起来很不方便。

在整个罗永浩做锤子的创业过程中,我也一直在质疑的一些小的问题。比方说就像有很多小的创意小的点,可能在发布会上会让人会心一笑,会让人觉得很不错,但是这些小的创意、小的点和iPhone在整个OS上面的优势、供应链上的优势;甚至和华为、小米这些国产大厂在芯片拿货上,在研发、整体的产业链合作上的一些优势,来比到底够不够。这些是亮点,没错。在发布会上也可以起到一个让观众“哇!”一下的作用,但是它到底够不够,是不是足以支撑一个独立的手机品牌?

就像有些人说的,这些是微创新,还是颠覆性创新?

但是,罗永浩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他甚至有一个演讲叫做《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他一直标榜理想主义者,确实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他是一个不喜欢妥协的人,但是这种不喜欢妥协的性格,在他创业中间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比方说他一开始把手机定价很贵,这并没有问题。你有你的定位,你有你的拥趸。如果手机可以按时发布的话,也许也可以成功。但是,贵了,你又有很多工程和制造的问题一时间无法解决。你又完全不接受任何妥协。

你没办法按时发布,你的拥趸,你的粉丝的热情就慢慢凉下去了。本来他们花钱预定了你的手机,但是眼看发布日期一天天推迟。原有的一些亮点,别家也推出了类似的功能,芯片也开始更新换代,别人的产品越来越有竞争力,你的产品还不能发布。你的拥趸和粉丝就只能放弃你了。

锤子的历史上就出现了很多这样的问题。

罗永浩以前没有做过制造业,但是雷军以前没有做过制造业,雷军找到了合适的合伙人,也花了很多学费。但是,罗永浩就没解决好这个问题。

但是,总的来说,罗永浩在锤子之前的创业都是很小打小闹的。比如培训班,或者牛博网。这些也不是一定不能成功,但是在确实在当时都没做起来。

而到做锤子手机的时候,他欠都欠了6个亿。公司最高市值的时候可能值几十亿吧。

而欠债欠到几个亿,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之前有一个抖音上有个胖子,讲了个段子,非常火,他说:我有一个MBA认识的大哥,平时都是坐劳斯莱斯。我们去哪玩,约他一起去。他说地址给我,我让司机送我过去。我们说这地很远,要坐高铁或者是坐飞机去,您就别坐您的劳斯了,要开好几天对吧?
然后,这大哥说,我还是得坐车过去。
然后,我们就很奇怪说,你干嘛非要坐您的劳斯莱斯啊。虽然有司机开,但是多累你几天几夜的过去,然后你坐火车不是更快吗?坐飞机当然更快了对吧?火车有软卧,飞机有头等舱,也很舒服啊
然后大哥说我限高了,我欠了银行几个亿。
然后我就问大哥,说你是不是很难过?他说不是啊,银行对我可好了。行长副行长,过年过节还经常来家看我。欠了几个亿的人只要活着,那么银行就还有一笔债,没有成为坏债。只是应收账款。但如果我死了,或者我跑了,这个就属于坏债了。银行行长就麻烦了。

其实罗永浩这样的人,欠了这么多钱。你就破产好了。破产肯定比硬还容易多了。谁能轻松的还几个亿。结果人家用比较短的时间还真的还的差不多了,这就是能力。

还的差不多了,他又要去创业了。他又不缺钱。如果他继续做直播,肯定是可以继续挣钱的。几年就换了几亿,再做几年,再挣几个亿不行么?

干嘛还要去创业,因为他有理想主义。他不是纯粹为了钱。

其实在罗永浩做手机之前,很多人不看好他做手机,很多人认为他去做娱乐明星,做脱口秀,都更容易挣到钱。事实上,他欠了钱以后去做直播,果然更挣钱

那么他为什么去做手机?手机不见得一定可以挣到钱啊,因为他有理想。

到了今天他还想创业。

我相信罗永浩经过了第一次的手机创业,第二次的还债以后,他可能变得更加的务实了,虽然他是理想主义。他认为 AR或者叫VR能改变世界,所以他要去做一个改变世界的生意。这是他的想法,这是他的一个理想主义。

俞敏洪似乎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俞敏洪的故事很好玩,他一开始是想出国留学的。

这是他的一个理想。但是没出去成。一个坚持理想的人,今年去不成,那你就明年再去呗。结果他开始培训别人的英语帮别人出国。他送了无数的人去美国,他就自己不去了。

罗永浩在很多场合都讽刺俞敏洪,李笑来也经常这样。

我觉得这里头肯定有一些不爽的因素,俞敏洪在做一家企业,里头有一些利益的争斗天经地义。很多人就讽刺过早期的新东方就是个家族企业,等等。

但是虽然罗永浩经常批评俞敏洪,但是我觉得他们可能也有一种很不错的关系,这是我的揣度。好像俞敏洪是一个可以被讽刺一下被挖苦一下的老大哥。

后罗永浩当年讲课的时候讽刺俞敏洪的多东西可多了,什么有老师被被因为没有暂住证被拉走去挖沙子,老俞说怎么行,我这没人上课了。还有什么拉斯维加斯离婚很方便,老俞看到了直流口水之类的。

很长一段时间,俞敏洪并不是一个好像我们会很喜欢的创业者。他就无非就是上市成功,做了一个很多人都用的留学培训,也看不出有太大的人格魅力。

这几年俞敏洪也出来做了一些演讲,有一些演讲也获得了很多的关注。

但是我觉得最近的这一段时间,让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对俞敏洪有更多的理解。大家都知道,突然之间俞敏洪所在的培训行业遭遇了灭顶之灾,很多公司就直接倒闭了,新东方的受到的损失也非常之大。新东方怎么应对呢?俞敏洪把把很多没法在线下再继续使用的桌子椅子直接捐掉了。这些东西对新东方来说并不算多少钱。但当时新东方并不是在一个最繁荣昌盛的时候,反而是一个生死未卜的时候。

再后头,俞敏洪就自己亲自去做直播,带货等等。一开始新东方的东方甄选带货量很一般,除了俞敏洪刚刚去的那几天,然后就一直很差。但是,最近新东方的这个带货产品就起来了不管是各个平台对他的帮助,对他的推荐也好,再加上俞敏洪的团队,新东方的团队在学习,在总结新的模式也好,总之他们是做火了。

所以,最近我就在想俞敏洪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就是一个生意人。他自己想去美国留学,这个理想失败了,他就不再继续理想了。他就想挣钱,挣钱的方法是什么?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这当然不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可能看到说有很多人有这种理想,这是个商机,他会发现商机。

就像我之前和朋友在网上看到日本一个老房子,古色古香的日本很漂亮,还有很多树,售价一亿日元。我觉得环境很好,真是个好房子。而我的朋友却说,这些树真是麻烦,要是没有的话,这个地段,把房子拆了重新建的话,可以多卖一个亿日元。

我当时就很惊讶,我觉得大家对一个事物的反应怎么这么南辕北辙。但是仔细想想,也有道理,人家是个生意人。生意人的要点就是看到怎么能挣到更多的前。

俞敏洪可能就是这样的。从个人理想去美国留学,到想到很多人都想去美国留学,这里面有商机。而到了最近,新东方的主业不能干了。该怎么办呢?

如果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能要出走。我去追寻我的理想,就像老罗一样。直播不是我的理想,还完债了,我就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了。

但是,俞敏洪没抽出走。在很艰难的时候,他留下来了。新东方已经不是他创业的时候创建的那家企业了。但是他要解决问题找到新的盈利方向,这跟理想没有关系。

不理想主义的一个纯粹的生意人,对这个世界的好处是什么?

理想主义和务实主义

最后,我想聊聊理想主义和务实主义。

我们年轻的时候,包括我在内,包括现在,我都更喜欢理想主义。我想改变这个世界,我想完成一件别人没有完成过去的事情。所以我创业也不太成功。我不会想做纯粹赚钱的生意,就是你告诉我这事就这么做就能赚钱,我没兴趣我,这有什么意思跟大家都一样,这有什么好玩的对吧?

比如以前做快递可以发财。四通一达都能上市。可是你要让我做快递,我会觉得这东西有什么意思多无聊。我会觉得做这个生意好无聊,我不会觉得这是有意思的生意,所以我想做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我觉得能改变世界的事情,但是这个世界不是每件事情都有意思,都可以改变世界。

比如,我家门口有个卖包子的,这是一个标准的生意。但是它怎么改变世界呢?

如果他每天都3:00起来和馅,然后就包,4:00就可以开张。那么他可能能保证这条街区的每一个早起的人,去跑步的人,清洁工,或者是上早班的人,都能吃到热热乎乎的包子。

有很多的生意其实非常的boring,虽然是挣钱的。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对这样的生意就没什么兴趣,罗永浩也是。他在新东方挺挣钱的,他在新东方是最挣钱的,据说他和李笑来在的时候,他们俩是新东方最挣钱的老师,但是他想干的不是这件事情。他做直播带货很挣钱,但是他想做的也不是这个。

我最近的一个转化,就是这两年我越来越开始理解像俞敏洪这样的人。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不是每时每刻我们都要改变世界的。当然社会也需要改变世界的人,我们当然需要乔布斯。

我们当然需要乔布斯,但是我们可能也需要比尔盖茨这样的踏踏实实的把一个公司做了这么久的一个人。乔布斯在主流的计算机行业消失的十几年,比尔盖茨老老实实工作,直到后来退休。

这个世界他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我们需要理想主义的人,我们需要去寻找新的方向,开拓新的疆域,我们也需要有一些人做一些扎扎实实的稳稳当当赚钱的生意。到了今天我更容易理解俞敏洪这样的人了,我可能还是一个偏理想主义的人,但是慢慢的更多的去理解这些人。可能我们也需要踏下心去做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没法直接改变世界的事情,因为从更长期的角度上来看,这些事情可能也会改变世界。

分类
社会生活

日本不再是我们心目中的那个日本,但是并没有完全躺平

今天聊聊日本的话题,我是一个非常喜欢日本的人。我也经常喜欢看一些日本的新闻。我想说日本不再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日本,但是也并没有完全躺平。

我们大家热爱的胡锡进老师有一句话说中国是一个复杂的中国,其实中国是一个复杂的中国,日本也是个复杂的日本。美国也是个复杂的美国。我们以前对日本、对中国、对美国都会有一些脸谱化的印象。对日本现在我们也有一些脸谱化的印象,我一直期待我们能更多的去理解日本。

我在第一次去日本旅游之前,我会对日本有一个大致的感觉。我去了以后我会有一些不同的感觉。我去第一次有一种感觉,我去第二次有更多的感觉。我们去看新闻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感觉,我们去看数据的时候会有一种感觉。要我们理解一个更复杂的日本,需要多方面去了解,就跟多方面的去了解中国一样。

前天我看了日经的一篇文章叫《日本制造在变》,这篇文章很有意思,这篇文章讲了很多数据,我觉得很值得跟大家分享。

1、为什么我们觉得日本躺平了,日本真的躺平了吗?

一直都有一个说法,说日本有失去的二、三十年对不对?然后日本在泡沫经济时代,就是黄金时代经济大规模发展以后,进入了一个失去了二三十年。日本的经济不行了,然后中国在这段时间里,2012年前后,我们超过了日本的GDP,现在日本的GDP已经是第三了,而现在中国是全球GDP第二,甚至有可能超过美国。

首先我们知道 GDP这个数字其实还是有一些水分。另外因为中国有14亿人,日本只有1亿多人,那就是14倍的人数去跟别人去谈同一个数字。因为GDP是总量。所以,我们比日本更多,也不是那么牛逼的事情,人均上我们只有日本的1/4左右。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印象,觉得日本确实是在下降,是吧?

哪怕不是不懂经济学,不看统计数字。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你看这20年里头,我们小的时候,比方说我小时候我年轻的时候。我上大学,我上初中高中的时候,我们会知道日本的电器,日本的这种消费类电子是全世界最好的。当时经常有个说法说买台中国电视机5年就坏了,买台日本电视机用了30年都不坏。

还有大家最喜欢用的什么录音机是索尼,爱华,还有好几个日本牌子,松下各种各样的日本牌子都是我们心目中最好的牌子。我们小时候能拥有一个索尼的随身听,简直是神物,特别牛逼。现在年轻人可能都没见过索尼当年的磁带随身听,还有CD随身听等等。

那么从数字上怎么看呢?数字上确实日本制造好像也是在下降,我们常见的认为日本最牛逼的这几个产业,比方说电视影像器材,在这20年间减少了76%,非常可怕对。我们现在很多人已经不买日本牌子了,我们都买国产牌子或者是美国牌子。音响设备减少了83%,办公设备减少了54%,摩托车减少了43%,听起来日本不就完了吗?对不对?

但是如果你去看另一个数据,你可能会得到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这个是我们引用了一下日经的数据,日本的出口额。看这个数据你会发现日本从1988年到现在,它并不是一个单调下降的数据,它在中间二零一几年它还达到一个高峰,最近又是一个新的高峰,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想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印象,就是去日本旅游,总有人让你去代购一些东西,比方说什么药妆,比方说化妆品,对吧?

甚至我这么一个大老粗,我在跟我的一个朋友合租期间,我用过他的沐浴液,一个日本品牌,我现在也都只用那个牌子了,因为觉得特别舒服用起来,那么事实是怎么样?为什么?一方面我们觉得日本的这种各种东西都在下降,一方面它出口数据并没有在下降,甚至还在总体还是一个上升的趋势。

事实上就日本经过了一个阶段,用中国一个词叫做腾笼换鸟,日本2021年的出口总额有八十三万亿的日元,是2002年的1.6倍。

在这个期间来看,事实上茶叶、化妆品、水果甚至大米,这些日本制造的产品,它的增长是非常突出的,虽然它的规模还小于汽车和钢铁,但它的增长是非常突出的。

我们可以看这张图,这张图可以看明白什么,茶叶在这20年增长了14倍,化妆品增长了11倍,水果增长了6倍,玩具增长了2.6倍。

我们都说电动汽车这件事情,日本没有占到便宜。但是因为电动汽车和纯电汽车的增长,还有智能手机的增长,日本占比较领先地位的电容器翻了两倍,同和铜合金,这也是因为各种方面的增长,它也翻了几倍。

日本制造在我们心中原来是什么东西?原来是那些消费类电子,就是录音机、收音机、电视、随身听。今天是什么东西?今天是化妆品,甚至是日本大米。甚至在2021年,因为福岛地震,日本的食品,相关的农产品的相关的出口受到了很多影响。但到了2021年,日本的农产品出口额还是第一次突破了1万亿日元。

就是说,总的来说,日本的出口是在增长的,非常不符合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因为我们以前心目中的日本和现在日本真正占出口主导的这些东西,它发生了变化。

确实我们不买日本的电视机了。甚至比如说智能马桶盖,一开始大家只买日本品牌的,现在韩国出的,国产的都有了。我在上海的时候我的房东帮我装了一个智能马桶盖,韩国的品牌。我在天津我爸妈给我们家和他们家都装了智能马桶盖,都是中国品牌。

确实在很多领域,日本制造已经不行了,但是在另一些领域日本制造在崛起,日本发生了一次腾笼换鸟。很有意思,腾龙换鸟这个词是中国的经济学家和中国政府提出的,但是美国也好,日本也好,任何一个经济体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它都会不断的产生这种腾笼换鸟的这么一个过程。

比方说美国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美国的制造业其实一直在下滑,但美国的金融服务业,美国的各种服务业,美国的互联网产业一直在上升。

从总的感觉上来看,美国的GDP仍在增长,虽然没有中国增长的快,但美国并不是说失去了制造业就什么没有了。当然我这个说法不是说日本没有问题,美国没有问题。

我在想说看到的应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日本,甚至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比如下图是日本的1:1高达。

大家知道在中国的上海也有一个1:1高达。日本玩具的出口也是非常大的增长,日本玩具的出口为什么增长?其实来自于IP的增长,就是这些日本动漫日本创造出来的角色,日本创造出来的一些虚拟物品的影响力的增长。

我讲的就是说我们都觉得日本人躺平了,但是你从出口额上看,日本其实没有躺平,它是在发生一次腾笼换鸟。

2、日本年轻人很多人躺平,所以,让人误解。其实受到良好教育的日本年轻人也很多,英语都非常好。

从日本年轻人来看,确实有很多日本年轻人躺平了。经常有人会说,说现在日本人的英语不好。我也发现过这个问题,有一次我和我老婆,我们俩在日本旅游的时候。她进了一个厕所,然后出来了,我没找到她。然后我就在厕所门口问一个日本女生,我问说你们有没有看到一个中国女孩进去了。她就摆手,说我听不懂英语,完全听不懂,我说了很多遍,我一开始以为她是羞涩,后来明白她是完全听不懂。

这其实我去日本玩过两次,只遇到过两个人听不懂英语。

还有一次是我在一家日料店里头点餐,点了半天,其实点餐非常容易,你会几个词就可以点了,比如说chicken,Beef,Rice,Beer就够了。很多日本店都有带日文汉字的菜单,大概能看懂里面的汉字的菜单,就可以点单了。

但是那家他就没有一点中文,全是片假名评假名的写法。但是我知道是一家烤肉店,我就说chicken,我想吃烤鸡串。结果那个女孩儿就是听不懂,服务态度很好,就是没听懂,最后上了个什么东西来着,我给忘了,反正不是鸡肉。那次是我最尴尬的一回,去其他的地方吃饭,玩,我都没遇到完全不懂英语的。哪怕有些人会说他英语不好,不懂,但是都是可以交流的。

但是你不能说所有的日本年轻人都躺平了,日本年轻人他也是分层的,有一帮年轻人可能躺平了。

为什么会躺平?就是在日本国家,比我们其实更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日本,哪怕你从事的是在中国人看来一个非常低级的工作,或者是个非常简单的工作。比方说就便利店店员,其实你的工资也不会低到哪去。但是你说你收入高,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我朋友 Gavin 经常说在日本年收1,000万日元就是日本打工族的天花板。大概也就是60万人民币。在中国的话60万人民币不算特别高。在某些领域,比方说在计算机领域的大厂,60万人民币不算很高。为什么在日本这就是打工人的天花板了。因为个人所得税,到了年收入1000万日元这个级别,已经很高了。更高的工资,发给你,你得到的反而更好。如果你不是公司股东,或者其他,你拿工资来说,这就是天花板了。

所以,在日本它是个更平均的社会,所以日本很多人会躺平。

因为你做一个很高的职位和做一个很低的一般来说差的没有那么多。社会比较平均。

还有一些年轻人,找不到方向。

但是你要知道日本也有很多人非常积极,非常努力,然后日本的一流大学非常厉害。我们知道日本以前有一个50年5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目前为止执行了20年,已经拿了20多个诺贝尔奖了,从这个趋势上看很有可能能拿到更多的奖。这些人不是日本人吗?

所以,在中国也好,在日本也好,一定有人躺平,一定有人奋斗,一定有人超级牛逼。

但是在日本,我会认为躺平的可能比中国躺平的更平,但是牛逼的很多年轻人可能比中国的牛逼年轻人更牛逼,各方面更极端一点。日本人就是这个样子,不做就不做,做就做的比较极致一点。

3、日本的危机和挑战

我觉得日本有很多的问题,比方说日本的职场制度的问题。

特别是我们IT行业。国内的IT工程师想去日本工作非常容易,有很多派遣的机会。因为日本本身的IT技术人员不够。首先是少子化,然后是确实有很多年轻人躺平了,没有人去从事IT行业,没有人去学计算机,学的人比较少。所以日本本土的计算机工程师、IT工程师就比较少,所以有大量的中国人过去派遣。

日本曾经走向辉煌的一个原因叫做终身雇佣制。

在10年到5年前的时候,中国还有很多文章,很多书在讲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在学习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包括有很多书是讲日本那一代就是日本的黄金时代,或者说我们现在叫泡沫时代那一代的成功企业家的成功理念,其中包括了终身雇佣制,等等。

这两年中国人也不太讲这个东西了。因为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了。

很多人在日本企业里头的很多人他就是磨年资,他待的时间越长,工资就一定越高。既然企业不会解雇我,我也不走,那么我有没有本事不重要,只要我待的时间足够长,我的薪水就一定更高。那些有本事更年轻的人,他们可能反而会受到排挤。

也是因为终身雇佣制雇一个人非常难,开除一个人也很难,所以日本劳动派遣制大行其道,很多大公司发现雇的终身雇佣的员工太多了,是公司的一个非常大的负担。所以他就保持一个小的终身雇佣的这么一个骨干群体,或者叫正社员。更多的时候,临时有个项目或者临时有个业务,甚至包括很多公司的IT部门就全部采用劳动派遣制。

其实这点就很像中国的大国企,大国企待遇太好,开除人太难。所以正式员工都无所事事,很多具体的工作找临时工来做,这两个模式是很接近的。

这两年中国的互联网的崛起和日本的互联网领域的一些问题。其实我认为跟劳动派遣制和终身雇佣制都是有很大的关系。比方说在一家日本企业,他可能会觉得我是一家汽车工厂,你做IT的,你做这个车机系统,你做这个软件的部分,可能不是我的主流部分。你只是我的服务部门,我用劳动派遣制。

这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你没法凝结这帮人的工作经验,把它总结成自己的智慧。今天派遣公司给你派遣的这拨人,明天可能是另外一拨人。他不是你的人,他跟你是没有劳动关系的,你们只是一个临时的雇佣关系。你们都没办法在某个领域做持续的研发和深耕。在传统汽车大行其道的时代,这个模式没有问题。汽车厂控制好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等等制造问题就好了。到了这个时代,所有的汽车都要谈车机自动化,联网,自动更新,用户体验。你的车就很难跟上潮流了。

因为大量的IT系统的建造、维护和升级都是外包的,也造成很多政府的、公司的IT系统更新换代困难。给日本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日本政府当然也认识到了很多问题。

也是前两天的一个新闻,也是日经的一个新闻,叫做《日本敲定古太方针,重点是人才战略》。这个古太方针,全名叫做“经济财政运营和改革基本方针”。里面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是在三年内投资4,000亿日元,也就是200多亿人民币左右,培养能创造附加值的人才。

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张图可以看出一点端倪,这张图是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和日本,GDP和人才投资的比值,也就是说投资竖线越短,也就是说在人才投资方面花的力气越低。

在这些国家里头,在这些发达国家里头,日本算是在人才投资里头之前投入的比较低的。因为日本以前的思路,我是以一个企业,我是一个公司为一个整体去跟世界竞争的,所以我采用终身雇佣制,每一个单个的人他是否突出并不重要。

这种思想在以前在过去的时代,在信息革命之前可能是比较符合日本的发展经济规律的,但在这几十年它越来越不符合现在社会的发展规律了,所以日本政府开始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日本政府重视到了以后,它可能也会推动日本的年轻人不再躺平。

其实躺平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包括中国现在年轻人他为什么要躺平?

躺平很大原因是因为我即使努力,也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这是日本以前社会的问题。终身雇佣制。你虽然年轻,你虽然在这个行业里头,你虽然有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你虽然更有才华,但是另一个人他是更有年资的人对吧?他是磨年资磨出来的,他就比你地位高,比你拿的工资高,这样的环境当然不利于创新,不利于进步。

所以日本年轻人在这种环境下,他就会想躺平,我觉得日本一定不是个完美的国家,中国也不是,美国也不是,但是我认为日本在开始慢慢认识到,这是20年日本的问题在哪里,如果日本能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日本是有非常多的机会的。

从物质条件上讲,从人文条件上讲,日本还是有很大的基础的。日本不是一个穷国,是个非常有钱的国家,日本人民也是可以受到非常好的教育,关键在于年轻人想不想受到这样的教育,如果年轻人想享受到这项教育,而且年轻人可以在日本找到机会,那么日本一定是可以继续发展的。我相信日本是有非常好的前途,中国也当然会有。

分类
社会生活

全知时代,其实一个新的无知时代、文盲时代,解决信息过载的核心是问一问这件事情关我什么事情?

下午5点,我本来在折腾我的显示器,这时候顺手看了一眼微信,发现我一个好友在一个群里面说,

哎妈呀….东航飞机在广西坠毁了

然后,从那个时间点到现在,所有的群里面都在聊这个问题。公众号也有了无数篇。抖音也很火。简直是哪里都是这个信息。

我另外一个朋友,发了一条

开车听德广播,几个新闻节目的头条都是飞机失事,关注的是客观事实 怎么墙内自媒体就开始引导舆论对准东航了?故弄玄虚,把之前关于东航的新闻改头换面拿出来,连基本常识都不知道,本次失事的飞机属于东航云南公司,也就是之前的云南航空 自媒体吃自己同胞的人血馒头也这么狠啊

我略有同感。其实近些年,任何一个新闻发生,马上就会变成媒体和自媒体的狂欢。有一些优质的内容在里面。但是很多是可以看作为人血馒头的。一切都是为了流量。

拿今天的事情来说,我并没有特意的去追这个信息。但是各个平台上弹出的信息,推荐给我的信息。已经让我看到了无数的版本。有人说是失控,是波音的锅。有人说,你看空客怎么不摔呢?有人说,这是灵异地点,这个地方经常出事故。有人说会不会是飞行员报复社会。有人说是被导弹击中的。甚至有人说,只要是美国造的飞机,美国都可以遥控让它失事……

其他的新闻发生的时候也往往如此。明星离婚了,马上有人站在男方说女方是心机婊。马上有人说自己是女方的朋友,一直看不顺眼男方。甚至可能会出现,某一方出轨的酒店的枕头跑出来讲一段大家都没听说过的故事。

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媒体发达的时代,任何一件重大事件,发生了几分钟就传遍全网了。但是你也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媒体彻底失效的年代。很多事情发生后,你听说了,A是坏人。然而,几天后,甚至几分钟后,反转了A是好人,B才是坏人。然后可能又反转了AB都是坏人。然后又反转了,AB都是好人,C才是坏人。

很多时候,你去问同一件事情,你问不同的朋友,他们可能会给你完全不同的答案。我说的不是因为,他们的政治观点立场不同,也不是说他们有人在说谎,很多时候仅仅是因为他们一个人看了一个抖音的视频,而另外一个人看了微博的长文而已。也或者,第一个人是在事发第一天关注的,第二个人是事发第三天关注的而已。

这个谁都可以做媒体的年代,带来了我们的全能全知年代。每一个事件发生以后,你会接到无数的信息。嗯,东航的波音737飞机坠落在云南。于是,一会儿一堆公告号跟你细数东航的各种空难历史。一会儿有人给你分析波音和空客的设计哪里不同。有人告诉你失事的737客机和737max的异同。有人告诉你云南出过多少次类似的事情。如果你不是即会开飞机,又懂怎么检修,对云南地理还特别清楚的话,你很有可能一头雾水,到底谁说的对呢?

而这时候,飞机的残骸其实还没收集全,搜救工作还没完成,也许黑匣子还没找到。但是各种理论早就满天飞了。

你可能觉得你知道了很多。

但是真的么?

你知道的这些东西有一个真的能确定跟最后的失事原因百分百符合么?

其实谁也不知道,因为根本还没走到这一步。一场正常的空难调查进行一年几年都很正常。但是你似乎已经知道了全部信息。

其实你什么都不知道。那些言之凿凿的论点,很多都建立在猜测上,不一定站得住脚。

然而你的生命却真的浪费掉了。

我曾经对当年的全能媒体时代也很欣喜。发现不像以前,除了一个事情,大多数报道千篇一律。但是看多了我发现,以前千篇一律的报道,很多时候记者至少要去现场,要采访当事人。而现在看起来多姿多彩,言之凿凿的很多报道分析,很多时候全靠猜测。

甚至,他们还说,他们是经过了逻辑推理。

柯南说过一句话,真相只有一个。柯南说这一句话的时候,每一次都很帅,很有范。

因为他说的往往却是就是真相。

而现在,你经常看到一件事情发生,100个化身柯南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都喊着,真相只有一个。就在我这里。然而他们每个人指出的凶手都不一样。他们每个人都说在做逻辑推理……

但是很多时候,他们都不懂什么叫做逻辑……

你听了无数推理,无数逻辑,最后,什么也不知道,虽然看上去你什么都知道了。

其实信息如果质量很好,多了,并不算过载。

过载的是,一件事情,你看到了100种不同的逻辑,没有一个可以完美的自圆其说……大家永远在讨论,但是没有结果。

所以,这时候,你应该问的是关我什么事?

冷静一下,我们大多数人既不是国家领导人,也不是安监部门的领导,也不是航司的管理者,甚至不是飞行员,不是空姐。

飞机失事了,在云南。很可怕,很悲哀,我们沉痛悼念失事的人员,我们希望有人生还。

然后,就跟我们关系不大了。

如果真是波音的锅,自然有中国航空管理局去交涉,去禁飞相应型号。如果真实东航的锅,东航也躲不过去。我们讨论来讨论去,能影响最后的事故认定么?我们能第一时间拿到黑匣子里面的数据么?

我们还需要做自己的事情,养自己的家,糊自己的口,测自己的核酸,隔自己的离。

再往下,到底什么是信息?

对的才是信息,可靠的才是信息。你可以利用的才是信息。如果你真的知道波音好还是空客好。但是你从来不坐飞机旅行和出差,其实也没意义。除非,你知道,且你经常飞,你需要选择只飞波音的航班,或者只飞空客的航班,这个信息,对你才有意义。

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全知其实是一种谈资的全知,其实毫无意义。

举个例子,之前我在一个语音聊天室聊自媒体怎么做的时候。有很多人来发表意见。比如,微信好,还是抖音号,还是微博好。该怎么运营的时候,也有人有很多想法和说法。

而当我问到他们做了什么自媒体的时候,他们说没做过。这就是一种谈资。

我们在选择信息源的时候,其实要去甄别。有的人什么都会说,但是你问他做过什么,他什么都没做过。说一句听起来靠谱的话,不难。但是说出来的东西,做出来也靠谱就很难。很多时候,只有亲身经历的人说出来的话,才能当作是经验。

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有信息饥渴的问题,或者在平台推送和信息推荐的态势下,被动的接收了无数的信息。然而就像喝盐水,只会让你越来越渴一样,甚至可能会让你脱水而死一样。信息再饥渴,也要筛选,也要评估,不能一味的关注和吸收。

否则,你看似全知,其实却被裹挟的越来越无知……

分类
社会生活 移民

每一代都有每一代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路,那就随他去吧

最近在一个朋友闲聊的时候。我听到了两个貌似有点正好相反的故事。

一个是A君,他现在在日本生活。但是父母并不喜欢日本。还经常骂日本,让他早点从日本回来。可是他在日本待够了年头,目前已经有资格申请入籍了。他很想入籍,但是很担心父母不能谅解,甚至会被父母断绝亲子关系,很苦恼。

另外一个是B姐。她早年带着孩子移民他国,孩子几乎是从小在外国长大的。如今在美国的大学毕业。孩子说想回国发展。但是她当年移民出国,自然有自己的想法。特别是那个时候出去,非常艰难,她也是吃了很多苦,才出去的。出去的时候,她就想的是以后一辈子不用回国,孩子也不用回国了。她至今还是这么想的。然而孩子虽然生长在国外的环境,但是大学一毕业就一心想回国。她也非常苦恼。

这两个故事里面,一对父母不希望孩子出国,另外一个是母亲不希望孩子回国。基本上是正好相反的故事。

但是其实这又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故事。

具体的举动是完全相反的。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父母觉得自己对世界,对这个国家,对外国的理解是唯一真理。孩子只是小,不懂事,没有经验,没有历练。孩子不听父母的话,真是让人苦恼。

这么说有道理么?其实也有道理。

确实老一辈子的人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饭都多(中餐确实是重油重盐,这些年才有所改进)。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就算是一辈子都在一个地方居住,只要喜欢绕桥,也是可以天天绕的)。

但是,其实每一代人都跟每一代人有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路。

我父母的单位是大国企,在滨海新区算是效益不错的地方。到了今天,我妈跟我聊起还说,如果当时你回单位应该不难。你大学还没毕业学校和咱们单位合作的项目,你就是主力人员。当时要想回来能有多难。

她还喜欢说,如果你当年就回来,不早就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了么?你看你的同学们的孩子都多大了,他们的房子多大,买得多早。

是的,从更早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安定的角度,我不离开滨海新区去北京、上海去闯荡。当然是更好的。仅仅算算我这20年在外地花在租房的钱就是很大一笔钱,足够买个房子了。

但是,时光倒流的话,我会选择回到父母的单位么?仍旧不会。

我虽然不能说我20多年的职业生涯无怨无悔,但是不进入大国企,闯北京和上海,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在离开家乡的这些年里,虽然花了很多钱在房租上,但是也见到了这个世界,看到了很多以前见不到的东西。

甚至我想走得更远,我想在海外退休,死在海外。

很多人说,你入籍别的国家,或者拿绿卡在海外长期生活,就是背叛了祖国。

其实并不是这样。你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1949年我党打跑了国民党,解放了全中国。百废待兴的时候,无数的科学家,专业人士,华侨华人从全世界各地回到祖国,支援国家建设,这不是非常伟大的功绩么?78年在打倒四人帮后,改革开放后,也是港澳台同胞最早来大陆地区投资建厂,帮助我们引进海外的资金和技术,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可是他们从海外来支援国家的前提,不正是他们在建国前,移民或者长期居住在海外么?学会了很多先进的技术以后,才能更好得建设祖国么?改革开放的时候,那些港澳台商人,如果不是早年离开了大陆还在海外挣了很多钱,怎么来投资大陆,帮助大陆发展呢?

我们老家在四川的小县城梓潼。我爸爸作为一个四川石油的工人来到了天津。于是我们的大家族就开枝散叶,在天津这个大城市有了一个分支机构。如果有一天,我在海外定居,也就是我们的大家族在海外多了一个据点。如果,我们把一个家族一个家庭想象成一个公司。那么最早,我们是一个四川小县城的乡镇企业,后来,有了家在大城市的分支机构。未来,我们将是一个跨国公司,这不好么?

拿A君的故事来说,今天他的父母身体还不错。未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有了病,国内可以治固然很好。如果国内不好治,而这个病在日本更好治,A君人在日本,这个家族是不是就多了一个治好病的机会呢?

其实,父母不一定掌握绝对真理,孩子也不一定掌握绝对真理。我父母长大的环境,中国还很贫穷。我记得我妈讲过,那时候想吃个鸡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姥爷要出门工作,出门前姥姥给他煮了几个蛋。当时我妈和家里的兄弟姐妹都眼馋得不行。姥爷就给他们剥了一个,几个孩子高兴地抢着吃。

我从小的环境,虽然没有那么贫穷。其实整体来说还是匮乏年代。现在司空见惯的一些东西,在当时也算是稀罕物。鸡蛋可以吃得起了,但是也不是顿顿都吃。有时候单炒一个韭菜,有时候韭菜炒鸡蛋。

但是,现在的孩子,还会有人觉得鸡蛋有什么稀罕么?

我小的时候,我们家只有黑白电视,到了90年以后,我们家才买了彩电。而90后的很多人,如果是城镇居民,可能就没见过黑白电视。更不要提现在的00后了。

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生存状态,成长环境,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以及他们对世界的选择。我很感谢我的父母,虽然我人生中的很多选择他们都无法理解,甚至反对。但是他们也都默默地支持我走自己的路。

我们不必走父母的老路,我们也必认为孩子必然跟我们走一样的道路。

每一代都有每一代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路,那就随他去吧。

分类
社会生活 移民 职场

世界很大,你可以去看看,哪怕永远将生活在这里,但是了解整个世界还是值得的

今天有个朋友联系我聊聊IT行业中的35岁问题。她想了解,这个问题是否存在,为什么存在,等等。这当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就写过好几篇文章跟这个有关系。

然而,她的问题让我很感兴趣。她供职于一家英文媒体,她说海外的读者对中国的这个35岁问题很好奇,毕竟这事情在国外并不存在。

无独有偶,我记得大概是几个月前。一个程序员朋友跟我咨询日本移民的问题。他想去找工作。我自己虽然不在国外。但是我的论坛曾经给很多人带来启发( https://ourcoders.com/ )。直接从我论坛的招聘帖,去了日本并留下来的程序员,就有好几个。

我跟他好好聊了聊。最后,他说,他觉得日本挺适合他。但是他马上就35岁了。他说估计在日本找不到工作。我突然才发现,正如海外的很多人想象不到国内有35岁问题一样。很多在国内的人也很难想象,其实海外没有35岁这个问题。

首先,在大多数国家,招聘是不能简单的根据年龄去筛选人的,这样做的话,就牵扯到年龄歧视,是很严重的问题。另外在国外,像我们IT行业这样毫无补偿,毫无章法的加班也是不能被容忍的。

但是,当我们没有去看过世界的时候,就很容易觉得天下的乌鸦应该是一样的黑的吧。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吧。

并不是。

当然我绝对不是说,世界上哪里都比中国好。我生于1979年,我小时候,家里经济还比较紧张。我算是饿过肚子的,我也经历过自己烧煤的日子,自己家挖地窖吃一个冬天大白菜的日子。我深刻的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有多少改变。

特别是我2001年毕业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国家发生了长期的,巨大的改变。我们的生活,虽然不能说,每个人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很多人都改变了命运。至少我自己某种程度上是知足的。

但是,这个世界的每个国家每个角落都还是有不同的东西。

有很多人不这么看,因为他们只跟团游,去一个国家玩只玩一两天。只去几个景点,甚至可以几天走遍欧洲各国。不是去千篇一律的景点,就是那些奢侈品商店。

如果你这么旅游,那么这个世界可能真的,没啥区别。是的,全世界每个国家的肯德基味道都有所区别,每个LV的展示陈列都有点不同,配的货也不完全一样。但是,如果你以为这就是世界,那么你就彻底误解了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有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价值观,不同政治理念,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构成的。这个世界千奇百怪,也可以给我们无数的感受和启发。

你需要去看看,你需要去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他们存在的价值,他们内在的逻辑。

中国是世界非常活跃的一个部分,这二十年来发展最强劲的经济体。但是,中国并不是世界的全部。中国取得的成绩也不全是这个国家和国民本身的功劳,跟整个世界发展的阶段,分工的转移,全球化的深入紧密相关。

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去了解世界,并不一定是为了了解世界,很多时候,也是为了了解我们。

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社会生活

哪里有母亲节和生日,生一个孩子就是苦难的开始

昨天上午我在家里正在思考写点什么,我妈突然打电话来。我说我正忙着。她就问了我一堆家常。比如我最近吃的好不好,减肥减得如何,身体咋样,工作如何,存钱存的怎么样,最近忙不忙,会不会很累,等等。当然这也是八股了,每次打电话都会问这些事情。

我有一搭无一搭的回答者,心里想着一会儿还有一堆事情要做。然后她问我,你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么?

我想你生日不是明天啊,我爸生日也不是,我就说不知道。

她说是母亲节。

分类
社会生活 读书

后浪你好,我是前浪,我曾经也是一个后浪

这两天,B站的后浪演说非常火。我不断的听人谈论,有无数的人在批评。甚至有人做了一个演讲内容一样,画面则完全不同的版本发了出来,观感就变得完全不同了。当然,在B站评论上,弹幕都是比较正面的。这也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非常割裂,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媒体,不同的社群,对同样的东西反向完全不同。我本来不想发表任何评论,甚至连看都不想看一眼。

因为成熟意味着明白,前浪里面有精华,有值得尊敬的人,有糟粕,有令人鄙视的人。但是,后浪也如是。阳光下唯一不变的就是没有任何变化,没有任何新鲜事。

分类
社会生活

不要紧张,窃·格瓦拉就算真的火了,天也不会塌下来

这两天最火的一个新闻就是窃·格瓦拉刑满释放的消息,据说很多网红公司都在监狱门口等着他,想签约他。而他一出狱马上有人好吃好喝好招待,看样子马上就要红。

分类
Tinyfool的故事 社会生活

世界末日还没来,机会总在危险里隐藏着

从2月3日从日本旅游回到上海,我就再也没出过门。我心里面充满了对病毒的恐惧。这一个多月以来,我离家最远的距离是去小区门口拿快递。即使是前些日子,上海降低的疫情防控等级,我们小区的外卖都可以送上楼了,我也没有一丝想出去的念头。

毕竟命是自己的,自己最珍惜。